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丈夫的文章 / 丈夫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文/张平阳

她和他是在大学认识的,同时认识的还有她的丈夫。当年两个男人同时喜欢她,他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是很多女孩的梦中情人;丈夫稳健厚道,聪明能干,是很多女孩心目中的大哥哥。最终她选择了丈夫,伤害了他。为此她一直心怀愧疚。

他一直固执地以为她放弃他是因为他的贫穷,当年她丈夫家庭条件的确比他优越。但她绝不是因为这而选择终身的幸福。临别时他扔给她一句硬邦邦的话:“我不会放弃的,等我混出个人样就来找你!”

十年过去,她接到了他的电话,要来找她,想必他已经混出个人样了。

她在家里翻箱倒柜,想找出一件合适的衣服去见他,久久不能如愿。最后找到一件纯棉运动衫,上面还有些许褶皱,一条很旧但很干净的牛仔裤,又让丈夫给她临时买来一双廉价的运动鞋,穿上这些站在镜子前看看,她很满意自己这身打扮,基本上是一个有些潦倒但又不甘潦倒的女人形象。洗掉脸上的妆容,她有些遗憾地摸摸自己仍然富有弹性的皮肤,决定就这样去赴约。出门时丈夫怪怪地看着她,递给她一个过时的包包,说背着和衣服很配。她红着脸笑笑,有些扭捏地出了门。

来到约定的酒店,她远远地看见门口张望的他,身边估计是他的车,她扫了一眼,奥迪q5,基本上在心里知道了他的富裕程度。于一般人,已经很人样了。他还是那么玉树临风,成功的踌躇满志更增添了男人的魅力。她不禁在心里感叹着。

进入包间,他也不征求她的意见,点了满满一桌好菜,他想她可能从来没进过这么高档的酒店,征求她的意见也是浪费时间。吃饭时,他不时转动着手指上硕大的钻戒,看看腕上的瑞士表,有意无意讲述着生意上的成功,她默默地吃着,听着,只偶尔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他很满足地吃完了这顿十年来一直惦记着的大餐,心里一阵轻松。看看自己当年苦苦追求的女孩变成这么平庸的一个女人,想到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那些青春靓丽的女孩,他暗暗庆幸当初她没有选择他。

她心里也百感交集。他变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单纯善良的男人,他来见她只是为了炫耀他的成功,消除他当初的挫败感,至于爱情,早已在十年的流年中灰飞烟灭!

她告辞,他要送她,她说自己住的很近,走走就到了,他便不再坚持。握手时,他看见她眼里的泪光,而她则看到了他眼角的蔑视。在他怜悯的目光中,她心情复杂地和他分道扬镳。

转过一个路口,她看见了丈夫来接她的奔驰,坐进车里,她终于忍不住伏在丈夫的肩头,泪如雨下。其实她住的很远,丈夫事业成功,他们家道殷实,恩爱如初。丈夫轻轻拍着她的后背说:“你这是何苦?为什么故意穿成这样来见他?”她回答:“我就是想让他觉得自己很优秀,解开他心里的结,让他好好生活!”

今生有你

文/刘乙苏

“幸亏今生有你”,我常常对丈夫这样说。

其实夫妻之间,就是一种情感的印证,缺陷的互补,彼此的包容和仁爱。

我与丈夫结合已近四十年了,这是一桩没有恋爱史,没有甜言蜜语和娇情,只有信任和坚守的啼笑姻缘。陌路相逢,媒妁之言,我请他吃了一碗糊涂面,他给了我一百元彩礼钱,第一天见面,第二天递了婚帖儿,像变戏法儿,一转身成了夫妻。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叫“闪婚”。丈夫用三句话概括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第一句话:咱俩的结合,是两个互助组成立了一个合作社。

的确,陪嫁的包裹我从不轻易打开,唯恐晃晃悠悠的感情散了架。五年里我们没有过那怕是一分钱的交往,却仍能相敬如宾,互谦互让,相安无事。直到我三十三岁上了县师范,俺俩的钱才放在一起。从此,我们有了小日子,有了你追我赶的学习生活。在丈夫眼里,我这么笨的人都能考上师范,对他来说无异于鞭策和鼓励。自此,在县水泥厂当合同工的他开始拼命自学,我毕业那年,他也大专毕业,转正专干。是我的勤奋感染了他,是他的聪明和努力寻到了机遇。我们共同在天资聪慧和后天勤勉的天平里,放下两枚最为公平的砝码。

第二句话:娶了你,我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这天大的怨气源于我承包的果园。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外的他很少干农活儿,自我承包果园后,他不得不隔三差五往地里跑。果园的活儿又缠人,时间久了,自然怨声载道。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份事业,越干越高兴,累也乐意。丈夫是被动地去应付,当然越干越累越着急。每当这时,我不吭声,因为这是我揽下的活儿。

第三句话:有了你我,生活才显得精彩。

这话我爱听。年龄一天比一天大,彼此的依赖就成了一种必然。虽然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像小葱儿拌豆腐样小炒小闹,却总能须臾化解,雨过天晴,从无大的分歧,也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我是个不拘小节之人,平时对丈夫关心很少,这是我最大的缺点。作为女人,我知道自己很不称职。比如:近四十年来,我很少为丈夫洗洗涮涮,或者精心改善生活,除非孩子们回了家。有个小病小灾,从来都是各自解决。上班时,大部分都是我在山里,他在邢台;退休了,要么我在邢台他在老家,要么他在老家我在果园。他又鼾声如雷,我们各自为政。幸亏让我这辈子摊上一个宅心仁厚、能够过于包容自己的丈夫。不过有了大的病灾,分分秒秒陪伴的一定是夫妻。年岁一天天变老,彼此的关心已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大事。

我和丈夫,既是夫妻,也是朋友,特别在文学方面我们俩志同道合。丈夫聪明,年轻时看过不少古诗文,文化底子厚。我写出的东西,他是第一读者,且能提出好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好多时候,我把他当作老师。不过,他的缺点也很多:爱玩,什么麻将、象棋、扑克牌样样精通,上进心差。而我虽天生愚笨,文化底子差,却努力上进,勤奋好学。常言道“勤能补拙”,所以年过六旬的我还敢写文章、学英语。丈夫对此非常支持。就我们而言,我是他的感化石,他是我的良师益友。现在,受我的影响,他也开始写作,并盘算着两个人联合出个小册子。

这就是夫妻,有阴晴圆缺,也有是非曲直。成功时分享喜悦,失败时共同承担痛苦,有了缺点相互包容,取得进步彼此鼓励和支持。两个人相扶相携,终生陪伴慢慢变老,互相尊重,不离不弃。不求海誓山盟,但愿长相厮守,仁爱圣洁,共同守候。

我还是要说丈夫爱听的那句话:“今生有你,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在,家就在

文/陈曦

急匆匆走进家门,放下手中的农具,从锅里拿出出门前就已经做好的饭菜,扶起卧病在床的婆婆和丈夫,用勺子一勺一勺的把饭喂给他们……7月21日,记者走进了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尕庄村,在村民王延梅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感人的一幕。

“太不容易了,现在她不仅要照顾两个病人,地里的活儿也不能耽误。”和记者一同前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云在一旁说道。

1999年,生活的不幸降临到了王延梅的身上。她的婆婆突发性脑梗塞,虽然她和丈夫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花完了所有的积蓄以及到处借钱为老人治疗,但不幸的是老人还是全身瘫痪。看着躺在床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王延梅和丈夫心里不是滋味,但是她和丈夫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击倒。

由于丈夫的身体也不好,照顾老人的事情更多的落在了王延梅的身上。不仅要照顾起居,而且为了不让瘫痪在床的老人生褥疮,王延梅每天至少要给老人翻身五六次,每隔几天,还要用热水将全身擦洗一遍,每次给老人喂饭,都是她一个人先把身体沉重的老人扶到被子上,让老人靠坐在床上,再用一只手将老人的头扶着,另一只手用勺子把饭菜喂到老人嘴里,有时候一顿饭喂下来要一个多小时,自从婆婆生病后王延梅几乎没吃过一顿热呼呼的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但她却没有抱怨,坚持了下来。

不仅如此,为了家庭的开支,王延梅一边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一边还要和丈夫一起忙地里的农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18年的过度操劳使她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她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一家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积极面对,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说起多年来的付出,王延梅坚定的说。

可当生活刚刚有起色的时候,王延梅万万没想到不幸的事情又接踵而至。2015年王延梅的丈夫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大面积出血导致半身瘫痪。听到这个消息王延梅犹如晴天霹雳,对这个贫寒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又一副重担压在她的身上。

“当时心里特别难受,觉得对不起她,辛苦了这么多年,生活刚刚能好点,我又倒下了。”王延梅的丈夫王文德说。

然而王延梅却将泪水忍住,把所有家庭的担子扛了起来,种地、卖菜、照顾家庭和两个病人。今年已经67岁的她早已头发花白,脊背也有些弯曲,但是为了家庭她依然在操劳着。她的孝心,她对家庭无私的付出,感动了许多身边的人,如今在尕庄村以至于周边的几个村子里,提起她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句“了不起”。

“我还是会一直做下去,我珍惜亲情,珍惜这缘分,只要我还在,这个家就不会散。”王延梅坚定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