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家训的文章 / 家训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嵇康的家训遗言

文/吴容容

家国天下,家是国家最小的自然单元,治国如治家,家风往往影响着国风,国风返过来又影响家风。

何谓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中基本的原则和标准,有的家庭中,父辈将这些标准总结成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语,让孩子从小就记住。也有的家庭,父母并没有明确地说出这些话,但是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中耳濡目染,也能体会到父母的原则,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净与脏,每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都有一个相似的标准,或者底线。

有意思的是,晋代的狂士嵇康在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家诫》中,却与他一生中行事的原则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晋代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代,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不但普通民众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就是当时的一些文人名士,也难以坚持自己的人格、过一种平静恬淡的日子。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人狂傲放浪,把当时的一些高官和名流都不放在眼中,因而得罪了很多人,并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嵇康死时,儿子只有十岁。临死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我想,他应该明白,此时的儿子其实还不懂信中的内容,所以才会写成文字,而不是只口头叮嘱,写成文字,就可以让长大之后的儿子一再阅读,从而能更牢固地记住。

嵇康要告诉儿子的,只是这样几件小事:好几个人从长官那里离开时,不要走在最后,免得别人认为你存心走在后面向长官告密;聚会时有人争论,你要马上离开现场,因为你不管站在哪一边都要得罪人———两边都不站?那就要同时得罪两边的人了!再有,有人劝你饮酒,哪怕你不想喝,也要端一下杯子,这样才能不让人记恨……这些处世之道,嵇康都是懂的,他在众人面前那么狂傲,都是故意的,他的生存中,其实也是充满了痛苦与无奈的!

他不希望儿子也像自己这样,所以劝诫儿子要恭谨小心地为人。

希望儿子过得比自己好,是天下所有做父亲的相同愿望。不愿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又是多少父亲的心声呢?愿与不愿间,都是满满的父爱!

难忘的家训

文/申国强

从记事时起,记得父母对我们兄弟姐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与人争,吃亏是福。”那时候,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只是在和人交往时按照父母要求的去做就行了,直到长大成人以后,我才明白,“不与人争,吃亏是福。”其实是我们家奉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家训。如今我已过不惑之年,对这条家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我家里曾经发生过两件大事,都和这条家训有关,这两件事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永生难忘。

一件事是发生在1975年,叔叔高中毕业,当时公社要推荐一名高中毕业生上大学。无论从学习成绩上看,还是从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上看,哥哥都是学校里的不二人选,被学校推荐到了公社。但是学校里另一个姓王的毕业生家长也盯上了这个名额,给当时的公社领导送去了50斤猪肉。哥哥听到了这件事后,便想把家里唯一的一头准备过年杀的山羊送给公社领导,以确保能得到这个名额。因为这只羊是爷爷养大的,因此叔叔就从学校赶回家和爷爷商量。爷爷听说了这件事,就劝叔叔不与人争,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叔叔思来想去,最终放弃了送羊的想法,并准备下乡当知青。可那个毕业生正准备上大学的时候,那个公社领导因为某个政治问题被撤职了,他收受50斤猪肉的事情也被查了出来。后来叔叔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叔叔因此十分感谢爷爷,而爷爷却对叔叔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即使强求来了,迟早也会失去。以后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牢牢记住‘不与人争,吃亏是福’这句古训,也是咱家的家训。”

另一件事发生在1984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土地分块到户,当时我大哥已经成家另立门户,村干部看大哥为人老实憨厚,就把一块离家远且土质差的薄地分给了大哥。土地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分到薄地就预示着每年都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而收入却要少上许多。虽然大哥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但是这个哑巴亏却说什么也吃不下去,于是就拿起一把铁锹怒气冲冲地想去找村干部理论。父亲听到了这件事后就在半路上拦住了大哥,对他说:“别去理论了,难道你忘记你爷爷生前说的话吗,不与人争,吃亏是福!”大哥说:“这次亏吃了,以后剩下的就是遭罪,哪里来的福?”见大哥不听劝阻,父亲板起面孔,严肃地说:“你必须听我的,你爷爷留下的家训不能在我这里断了!”大哥一听,扔下手中的铁锹,蹲在地上无可奈何地哭了起来。

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6年之后,政府修建高速公路,正好从大哥家的那块薄地上经过,大哥毫不费力就得了一大笔征地补偿款,家庭生活一下子有了明显改观。村里人都羡慕地对大哥说:“还是你父亲有眼光,看得长远。”

如今,我的父母都已进入垂暮之年,可是他们还是念念不忘地重复着那句家训,他们是想让子孙们永远把这句家训铭记在心啊。

古人家训

文/伊羽雪

到历史的廊庭里走一走,古人的这些教子之法和家训,颇为经典和获益。

碑训。包拯素有“包青天”的美誉,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自己威谨,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其晚年在家中曾立下一块石碑,刻上《诫廉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诗训。清代陕西参议耿鸣世的夫人徐氏,曾给任浙江金都御史的儿子耿庭柏写了一首诗,谆谆教诲道:“家内平安报尔知,旧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

联训。明初名臣杨士奇,为人正直,勤勉于政,但他的儿子却仗着父亲是朝廷大官,横行霸道,家乡父老纷纷进京上告。杨士奇得知后,非常气愤,连夜给儿子写信,严厉训斥,并附一联:“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

言训。田稷子任齐国宰相时,一次将两千多两黄金(铜)送给母亲。母亲十分诧异,问道:“你当宰相已有三年,俸禄从未见如此之多,莫非是下属官员送给你的?”田稷子未加否认,其母严厉地训斥:“作为官吏,修身养性是第一要事。高洁清白,不要不义之财;忠诚老实,不搞欺诈之事;光明磊落,不存非分之想。你这不义之财,我岂能要它。”田稷子听后,满面羞愧,当即退还了受贿之财。

令训。曹操十分重才,对儿子要求甚严,特地颁布了《诸儿令》:“儿子们在年幼时,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才的,我才用他。”

遗著训。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预感余日不多,他认真总结了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治国经验,作《帝范》十二篇给太子李治,并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再作其他遗言了。”

刺字训。在北宋灭亡前夕,赵构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军队,岳飞在母亲的支持下应征入伍。岳母为了坚定儿子抗战决心,在岳飞脊背正中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抹上醋墨。从此以后,“精忠报国”四字便深入岳飞的心灵,成为他终生行动的指南。

砚铭训。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送给苏迈一方砚,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讲道常若渴,以此发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苏迈表示绝不辜负父亲教诲,当一名爱民如子、勤政廉洁的清官。

遗书训。清朝书画家郑板桥五十二岁始得子,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训。临终时他给儿子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