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本书的文章 / 本书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淡如水,相见欢

文/林熹微

读完《神在远方喊我》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空旷,辽远。风从高原吹来,空气里有酥油茶的香味,似乎看到一个个玛尼堆,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唐卡。行走者的触摸之心用文字一一展现,与自然的触摸,与历史的痕迹相互印记。书前序的题目是“世界保留在天真的人那里”。我想说,因为天真,才会一直在路上,因为天真,所以毫无顾忌的去追寻,也还是因为天真,活着才不会那么无趣。

旅行的记述,因所见,故有所思所想,书写在表述的过程里,升华自己的体会。游历观望犹如书画里的大写意,用眼睛记叙图像的时候,烙下轮廓的范围。书写记叙犹如工笔,用文字印下一滴滴的水,终究汇成笔尖滔滔的河水,奔涌而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汪洋恣意的波涛,一望无际,悠然辽阔。看到格桑梅朵说:孤本独临一如泼墨当堂,舒徐慢道而汪洋恣意。追寻每个想要经历的感受,自由的活在天地间,足矣。

写作的人,大多孤独,走着自己想走的路,看着风从耳边滑过,且行且记录,行走的路上看到的皆是凛冽的现实。西藏是个有很深宗教文化的地方,生活的许多标准与我们相差很多。行走的高度,也是真正心灵往上升的高度。不能真正的融入他们的生活,是无法深刻的剖析出那里根深蒂固的习俗的。一步步用自己的脚印印量出的滋味,于自己是一种满足。

一本书总会散发出一种气质,犹如遇见一个人,每个作者都会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一种信息和能量。阅读的人从中汲取自己所吸收的东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很多,生命有无数个可能,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要让心是自由的等等。许多人懂得,却不敢轻易放弃,只能望洋兴叹,时间的步伐从来不等人。许多人不懂,甚至不去怀疑,于此,说多也无益。

我们大都是碌碌无为的行路人,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们的祖先有过的辉煌的历史,都存活在以往的时代,留给后人顶礼膜拜,在他们留下的每一本书和每一块石头里触摸那个时代的影迹,对比,参照后低头寻找自己的路。

尼玛措,一个小男孩的名字,尼玛是“太阳”之意,措的意思是“湖泊”。尼玛措,太阳湖。我想起安妮写《得未曾有》里的桑济嘉措,桑济在藏文里是“佛”的意思,嘉措是“海洋”的意思。太阳,湖水,佛,海洋。这些词被藏族人用来命名,潜在的意思就是在述说着佛与自然的根深交错。若不见,或许你可以想象一个广袤土地上,以男子为大多数代表的佛教徒,晨昏日暮里的转经,酥油茶。这样一幅景象也是够惊叹的。真正的走进,触摸,观望,那样的场面应该是时时震撼的。回想,在我们身边,有谁可以青灯古佛相伴一生?而于藏族男子来说,修行是前世带来的缘分。

无数次,我看到描写的场景里,围着山转经的人,匍匐在路上的朝圣之人,作者的描述是,满身风尘,一脸的喜悦。那种喜悦的光芒是由内到外的散发,无矫饰,修行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与身体的磨难和物质无关。物质世界的满足,永远不是他们的追求,身心的磨砺都无法挡住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那是可以追寻一生的信仰。岁月变迁,时代向前,一些被内心忽视的东西,很容易丢失,藏族的宗教信仰,让人看到了一个不同面貌的追寻。

我喜欢信仰这两个字,和宗教无关,我追寻的信仰是接近“自己”的真相。每个宗教都有独自的文化,历史,渊源,藏族人民的这种信仰在他们民族里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几千年的沿袭,根本就是融入血脉的东西,我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地方,我也会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许现在,我正匍匐在朝圣的路上。故而,非常理解那种民族信仰的力量。

一向认为,每个宗教的源头,都是教人向善的,善,这个字力量是无限的。因善,而有包容。有容即大,何处见芥蒂。这一瞬,转瞬即逝,放过他,即是放过自己,一切向善。

一本书从开始的淡如水,到深读后的相见欢。如此就好。

一本书见证一段青葱岁月

文/青岩

九几年夏天,二十出头的我受一本书的影响,瞒着父母辞掉教师工作,带着这本我最喜欢的书独自一人千里迢迢跑到渭南去学习摄影。

来到渭南,我才发现原来报纸上的招生广告是骗人的,所谓环境优美的校园竟然是一个荒废多年的仓库大院……虽然我很后悔,但是挡不住几位老师的软硬兼施,最终交费报名。然而我身上带的钱实在太少,没过几天便已山穷水尽,最后连四毛钱一个馒头也买不起。第一次出远门的我,第一次厚着脸皮和一个认识不到五天的新疆舍友李晓英借了五块钱,去邮局给远在农村老家的父亲发了一封挂号信,(在那个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里,我只能通过书信向父母求助。)之后便用那仅剩的几块钱艰难地维持着,眼巴巴地期待着……当我等到第六天时,借来的钱早都花光了,发给父母的信却没有任何消息。饥饿,惶恐,无助……彻底将我打败了。

一大早,舍友们都去上早操,唯有我饥肠辘辘,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床边默默地流泪。我真后悔当初不该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瞒着父母跑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来,如今想回都回不去。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眼下,我的路在哪呢?突然,我看到了放在枕头上的一本书,那是我最喜欢的路遥的《人生》。在我简单的行李中,也许那是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可是这本书已经陪伴我多年,我怎么舍得卖掉它呢?自从我毕业那年,远在西安的高老师通过闫老师将这本书捎给我,无论我走到哪儿都带着它。高老师曾经是我的语文老师,从小喜欢写作的我被高老师格外地器重。他经常推荐一些名着给我看,几乎每个星期一本,这使得我对写作更加着迷。后来高老师读研去了,我毕业后也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每次当我消极或者失落的时候,这本书就是我的指路明灯,尤其当我看到扉页上老师鼓励我的赠言时,心情总会豁然开朗。可惜为了不饿肚子,我却不得不卖掉它,心里别提有多难受……

中午,舍友们听说我要卖书,又是李小英主动给了我五块钱,并说这本书让我先替她保管着,等她有时间看的时候再找我要。而她家的条件据舍友所说也并不好,她能如此慷慨地一次又一次帮我,真是让我感激不尽。

后来,收到信的父亲专程来到渭南执意要把我接回老家,苦口婆心劝了我一上午,我却坐在床头一动不动。父亲说着说着不禁老泪纵横:“你这个娃呀,咋这么犟啊?你妈因为担心你,都三天没吃一口饭了……”没等父亲说完,我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立刻收拾东西,回家。临走时,李晓英她们在上课,我把书和十元钱还有一张纸条一并压在她的枕头下,依依不舍地离开。

回去后不久,我意外地收到一个来自渭南的包裹,我最喜欢的《人生》又回来了!书中还夹了一封信和舍友们的合影。

如今,这本路遥的《人生》依然陪伴着我,每当看到它,我都会不由得想起这段难忘的青葱岁月,想起《人生》中的一段话:“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人生就像一本书

文/陈慈林

搞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度过有价值的人生,是一门深奥的大学问。历史长河中,许多哲人穷其一生对此进行思考,寻根溯源,各有各的高见,我却倾向于把人生比作一本“书”。

人生其实像极了一树桃花,有的尚未盛开即零落成泥;有的绚丽夺目、灿烂一时;也有的结成累累硕果。但不论是何种结局,人生之“书”面世时,底色都是空白的。

父母“精心设计、制版、装订”,十个月后我们呱呱坠地,如书人生由此拉开帷幕。此时的人生之书,还只是一沓“白纸”。伟人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美最新的文字、可以画最美最新的图画。”

无可讳言,人生的差别甫出娘胎就客观存在:每本“书”开本不一、厚薄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人生之“书”“封面”的主色调,是红是灰,抑或黑色,非要到盖棺之日方能定论。或长或短的人生旅途中,不到书本最后“合拢”的那一天,封面的颜色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它警示着我们要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无知无觉的婴儿期,不管他之后是天才抑或是英雄,襁褓中婴儿的“主旋律”就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哭、哭饿了吃。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漫长的人生启程了,厚薄不一的空白“书”才开始打上不同的印记。

从幼稚园开始,人生之“书”出现了轻描淡写的“涂鸦”。稚嫩人生,出错当然在所难免,人生的初始阶段尚允许使用“橡皮擦”和“修正液”,此时发生点错误不打紧,一切皆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但随着踏上社会、走进职场,人生之“书”开始进入“主页”,此时,有人会浓墨重彩书写人生华章,用智慧、汗水和情感绘制出精彩绝伦的人生图画。有人却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或是大奸大恶为祸社会。此时的人生仿佛像条单行线,只能向前、有去无回;每天的人生没有彩排,都是直播,稍有不慎,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人生之“书”的主页,大至谋篇布局,小至图文情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是每个人生命履痕的真实记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时候,做人都比做事更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人生之“书”封面的最后色调。

有人说,人到退休万事休。此言大谬。退休绝非生命乐章的休止符,而是人生之“书”的又一篇章。“夕阳红”的美丽就在于摆脱了名利羁绊,消除了功利束缚,可以绘制最真实的精神世界,书写最纯真的内心诉求。

每个人的人生之书印数只有一本,当人生大幕徐徐降下、“主色调”尘埃落定,每本“书”都要经受后人的审视,你是珍本,还是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