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红军的文章 / 红军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采苦

文/程中学

《诗经·国风》有曰:“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其中,“苦”指的是苦菜。苦菜是华北地区的专属,又叫败酱草,或苦苦菜,是一种无毒的野菜,入口先甘而甜,可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深受当地人喜爱。春尽夏至,万物葱茏,正是采摘古菜的好时节。

一个周末的清晨,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踏着清脆的鸟鸣声,拿着袋子和采挖野菜的工具向原野走去,也学着《诗经》中古人的样子去采苦。苦菜喜欢生长在沟渠或原野,亦或农人的庄稼地里,伴着杂草和庄稼一起生长。在辽阔的黄土地上,勤劳的农人已在大部分土地上种植了玉米,我只好舍近求远,去无人种植的荒原上寻找苦菜。

此时,已近小满时节,历经春寒的北国土地上,苦菜率先从土壤里冒尖尖的红芽,就像开在心尖上的一朵朵小花。用小铲子一挖,抖去泥沙,那白白胖胖的根部就凸显在眼前,壮实、可爱,惹人怜之、爱之。将苦菜洗净,生吃或焯熟凉拌,亦或制馅包饺子,都别具一番风味。苦菜初入口时确实略带苦味,用心嚼之,转苦为甘,继而甜,令人口舌生津。再喝一口小米粥,甜味越浓,直入肺腑,清爽怡人。因此,也有人称苦菜为“甜苦菜”。在婆婆那一辈,苦菜是旧年里的救命粮。那个时代的农民每年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菜充饥。那时候的苦菜很多,一会功夫就能挖到一大篮,吃法也很随便。用水淘净,放开水锅里一焯,用刀剁碎,掺入玉米面或糠捏成窝窝状蒸熟,就上咸菜,算是一餐有饭有菜的完整食物。这样的饭食苦而糙,但为了果腹,人们不言其苦,只说它潜藏的甜味。因此,再苦的日子,人们也能从中品出甜味来,一如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并为美好的未来而憧憬。

这正如一种隐忍、顽强、达观的处世态度:先苦后甜,让人苦中求乐,并因此更加懂得珍惜生活及拥有。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18年苦菜。就连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也曾以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因此苦菜又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苦菜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言: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

人生有五味,苦只是其中一味。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们吃尽美食,尝遍了甜头,如果在饮食与生活中适当吃苦,可均衡身体营养,有益身心健康。采苦采苦,苦尽而甘来。我喜欢采苦,更喜欢吃苦。先苦后甜的生活,才是人间真味!

父亲的师长是红军

文/郭宗忠

父亲1955年从山东入伍到福建连江,那一年父亲18岁。没想到他们那一批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义务兵;父亲在营里当卫生员,没过多久,就被调到团里给团长当警卫员;更没有想到的是,当兵不到几个月,由于父亲的机灵和军事素质,父亲又被调到师里,成为了29军86师师长徐光友的警卫员。

提起徐光友,父亲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敬佩,因为徐光友可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红军。

与师长朝夕相处近3年的时间,父亲说徐师长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威严又和蔼的人。作为一名从农村里出来的战士,父亲从师长身上学到了很多常人难以学到的东西——那种军人的果敢、雷厉风行、正派、乐观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肯于学习、光明磊落,这也是父亲一辈子的财富。耳濡目染,这些品质也对我们弟兄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们做完作业,弟兄四个围坐在煤油灯底下,父亲不仅讲《西游记》的故事,更多的是讲他的师长徐光友的故事,那个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领的师长的传奇人生,更让我们听得惊心动魄、激动人心和津津有味,我们弟兄四个心里也逐渐萌生了参军、报效祖国的愿望。

也正是如此,父母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坚持供我们兄弟四个都读完了高中。除了大哥在不够当兵年龄时参加了工作以外,我们兄弟三个高中毕业后相继当兵,也陆续考入军校,并且都成为了军队干部,这也是父亲常常引以为自豪的事。

当兵后,我从一些军史资料中,逐渐对心中那个轮廓不清的父亲的师长徐光友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

父亲的师长徐光友是安徽六安人,1917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工农红军,那时候徐光友才是个12岁的娃娃。1935年,18岁的他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光友任红25军第73师师部通信排排长、红25军政治保卫连连长和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等职。他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徐光友先后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营政治教导员和68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688团政治处副主任、皖东北独立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55团团长、59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9军86师副师长。参加了七战七捷、苏中守备战和盐城、李堡、通榆攻坚战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厦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徐光友身经百战,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次生死的较量。他身材不高,但在每次战斗中冲锋在前。他带领的部队也成为威武之师,一次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徐光友也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

父亲讲,徐光友一生经历过无数惊险,多次与死神相遇,但凭着他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每一次都死里逃生。

1933年初春,凛冽的寒风中,徐光友所部在皖北绵延的群山里遭遇敌人,他身先士卒,不幸在战斗中左脚负伤,鲜血直淌。徐光友等伤员被抬到荆棘丛生的山洞里。后来敌人搜山,先后有8名伤员壮烈牺牲。搜到第五天,敌人再也没有搜出伤员才离去。

这时,徐光友早已饿得昏迷过去。后来,他被老乡救回家中,用温水擦身、姜茶灌肚,他才苏醒过来。三四个月过去了,徐光友的脚还没有消肿,便和其他几个伤员去找部队。有一天天刚亮,徐光友和几个伤员刚爬过西大山,对面山上就来了许多敌军。徐光友急忙向山下滚去,滚到一口塘里,便藏在水葫芦叶子下面,只留着鼻子露出水面呼吸。敌军来到这口塘边,朝水里打了一阵子枪,也没有打中徐光友。

到了傍晚敌军散去,徐光友带伤在水里泡了一天,上得岸来,浑身一点力气也没了,又昏了过去。一位老大爷和老大娘见徐光友挎包上绣有红五星,认定他是个红军,才把他背回家。那天,老大爷和老大娘给他洗身子、换衣服、包伤口,又灌米汤,忙了大半夜,徐光友才醒过来。但没等脚伤完全好,他又去追赶部队,最终回到组织里。

1935年9月,徐光友担任红25军政治保卫连连长。一次,部队突然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掩护部队和首长安全转移,徐光友率领保卫连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他大喊着,端起机枪站起来向敌人扫射,带领战友们迎着20多挺机枪织成的火网冲锋陷阵,红军战士一个一个地倒下。突然,一颗子弹正打中他的眉心,他踉跄了一下,跌倒在地。他用手一摸,半截子弹还热乎乎地留在伤口外面,使劲把子弹拔出来,端起机枪继续向前冲。这时,又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额头,顿时他昏死了过去,被压在死人堆里整整三天三夜。

徐海东命令战士们寻找徐光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后来,部队在清理尸体时,找到了血肉模糊的徐光友。当时,徐海东的爱人周东屏发现徐光友身体还是热的,便派人将他抬回医院。徐光友伤得很重,天灵盖都被打翻了,并且生了蛆虫。那时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根本没有什么药品,周东屏用连人都难以吃上的一点点盐巴泡成盐水为他清洗伤口,小心翼翼地把一条条蛆虫从他脑子里拣出来。徐光友昏迷了3个多月后才醒过来。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阶段。麦收时节,日本鬼子伙同伪军疯狂地向抗日根据地“清剿”,同时出动大批军队抢粮。为保卫皖东北老百姓麦收,司令部将任务交给了独立团,徐光友奉命率团出发。刚到山口,就有侦察员报告说前面发现日军1个大队、伪军4个大队,并且动用了七八百辆大车来抢粮,其中有500多辆车已经装满了粮食正在往回返。他立即召开作战会议,进行周密部署。

日伪军自恃人多,装备精良,于是一路浩浩荡荡,6000多人押着500多辆运粮车拥挤在一条狭长的土道上,车轮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当他们进入一片树林时,被突然飞来的枪弹、手榴弹打得晕头转向。日军指挥官知道中了埋伏,害怕全军覆没,慌忙丢掉车辆,仓惶逃命。土路上乱成了一锅粥,人挤人、车撞车,叫骂声、救命声连成一片。徐光友命令吹起冲锋号,满山遍野响起冲天的追杀声。

这一仗只用了40分钟,毙敌300多人,俘虏伪军2000多人,截获500多辆车和粮食,大获全胜。望着眼前的一切,徐光友欣慰地笑了。

徐光友九死一生,伤痕累累,功勋卓着。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评为一等残废军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

父亲作为师长徐光友的警卫员,对他的警卫责任看得比天还重。父亲住在徐光友的外间,一旦夜里徐师长去门外的厕所,父亲都是非常警醒,立即快步走到厕所里,先搜索一遍。搜索完后,正好徐师长也来到了。

那时刚解放,台湾海峡局势不稳,经常有台湾的特务潜入大陆搞破坏、暗杀等活动,每次跟随徐师长到海岛视察或到军里开会,父亲一丝一毫也不敢松懈,只要是父亲跟着徐师长,几乎时刻都是警惕着的。

徐师长看着父亲也是非常上进的人,就和父亲谈话让父亲去教导队参加学习提干,父亲深知自己只有高小三年级的文化,怕担当不起重任,辜负了徐师长的栽培,便拒绝了徐师长的好意。

现在,我们家里一直珍藏着徐师长和他的爱人黎坚送给父亲的他们家里孩子的合影——他们的儿子淮南和五个女儿的合影。黎坚也是参加过红军的老同志,平时工作很忙。父亲说,他们照顾不了孩子,只能靠奶妈来照料。徐师长几个女儿的奶妈,都是父亲去海岛上给聘请来的,徐师长一家人对父亲的信任和鼓励,父亲一直也珍藏在心里。

后来,我和弟弟都当兵来到了北京,也都知道父亲的师长就在北京,父亲和他的师长也有一些联系,但父亲要求我们不要去找他的师长,不要给老师长添麻烦,让我们自己去拼搏,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要像他一样没有文化,失去了很多机会。我们也恪守父亲的教诲,在父亲一封封信件的激励中,感知徐师长身上的顽强,学会独立和成长。

父亲的师长徐光友,于2003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斯人虽去,但他已经成为我们一家人心里永远的榜样……

贵州散记

文/王莉

一个村寨,一座城池,甚至一方地域,只要仔细品读,总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贵州。不久前,我跟随卉竹假期组织的甘肃旅游考察团踩线,就有了这样的感触。

苗寨古风

车子一路向黔东南,抵达雷公山麓时,画风突然一变。深褐色的木楼连成一片,廊檐上挂着各式木刻,路灯饰以蝴蝶造型……一种神秘、古朴的情调扑面而来。导游说,这些饰品源于苗族的图腾崇拜,我们已经来到了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西氏族苗人是蚩尤部落的后裔。大约600多年前,他们来到西江,在此扎根,并一直沿袭着原生态的苗族习俗,鸣锣喊寨防火、榔规民约解决邻里纠纷,被喻为一部苗族发展的活史诗,一座露天的苗族文化博物馆。

我们一进入寨门就看到,哗哗流淌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将寨子一分为二,依山的一边,木质吊脚楼户户紧靠,寨寨相连,层层叠起,顺山势连绵铺展,烟雨迷蒙中直通云天。河的另一边,则是稠密的民俗街铺,偌大的实景演出场就在其中。来到苗乡,歌舞表演一定要看。西江的古歌、飞歌、情歌、酒礼歌、木鼓舞、铜鼓舞和芦笙舞,构成了歌舞的海洋。苗家女子和小伙身着盛装,芦笙吹起来,舞蹈跳起来,古朴而曼妙。

看得懂的看演出,看不懂的看服饰。把财富穿在身上,也是战争留给苗人的印记之一。无数次的仓皇逃难中,他们往往来不及收拾细软,以致日子越过越穷。聪明的手艺人就想了个办法,把银子全部做成饰品。由此可以想象苗族服饰的繁华和美丽。西江苗族博物馆珍藏着苗族文明的成果,看过才知道,有些事物是不能用语言来完美表达的。

山水与石

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在贵州催生出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石、树、洞、瀑、湖,在这里相依相融,和谐共生。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溶洞出在半山腰;水在石上流,树在水中生,人在树中行。中国乃至世界自然景观中的多个第一,轻易就被收入囊中。

小城荔波,淡泊、宁静、有序。相比惊险刺激的大七孔,我更喜欢玲珑秀丽的小七孔,沿着长达12公里的幽谷拾级而上,飞流狂泻的拉雅瀑布、潭瀑交错的68级瀑布、林溪穿插的水上森林、密林镶嵌的鸳鸯湖、悠蓝深邃的卧龙潭次第而来,那如玉的水,美得让人不敢直视,心情也变得青青翠翠的。

如果说小七孔宛若女子的话,安顺龙宫就是一位心绪波涛汹涌的男子。龙门飞瀑从巨大的溶洞扑泄而下,水墙壁立,气贯长虹,不愧为中国最壮观的天然洞穴瀑布。沿扶梯登临瀑布顶端,就到达了世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的龙宫天池。这是一个山间湖泊,澄绿如玉,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多做上几次深呼吸,洗心清肺干净做人。最好的景致在水溶洞,洞内暗流涌动,钟乳千姿百态,千万年来矗立于此,让人不得不惊叹时间才是最好的造物主。

世界最大的瀑布群之一——黄果树瀑布当然不能错过。83版《西游记》中悟空的水帘洞就取景于此。我们去时,已近傍晚,夕阳斜照,一轮彩虹若隐若现。不想看水,就在天星桥歇歇脚,走一走“数生步”,找到自己的生日石,许个心愿。

我们还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召开的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展览馆里,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看得人热血沸腾,当地老百姓对革命的支持也让人无限感怀,他们甚至在门板上写下了“替红军送消息”“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得解放”这样赤诚的字眼。

走出会址,看着贵州的好山好水,我忽然想对这片土地深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