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平潭的文章 / 平潭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风神眷顾平潭岛

文/马云

是谁用粗犷而又细腻的笔触、真实而又梦幻的颜料,描绘出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岛屿画作?散落于村落中的石头民居的灰、矗立在风力田中大风车流动的白、镇守在风口的木麻黄坚毅的绿……是海风情有独钟的眷顾,才塑造了这样一座与众不同的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岛。

石头房

我们中国海疆海岛行采访组驱车赶往平潭岛时,雨一直在下。高速路两旁群山连绵,群山之上乌云浓密。但一路行来,雨越下越小,当我们终于到达平潭海峡大桥时,雨已停歇。这座桥通车之前,上平潭岛需要坐渡轮,花20多分钟,现在只需几分钟通过大桥即可登上平潭岛。

登岛后,发现所有的树木都是一顺边的“歪脖子”,当地人说风大是岛上一大特色,特别是冬季,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因此这里几乎家家盖的都是石头房子。岛上有句谚语:“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石料建房修路,形成了以石头房为主体的村落建筑。岛上风大,肆虐的狂风有时会把房顶掀翻,于是人们就在房顶上压上密密麻麻的石块。这些石头房不仅冬暖夏凉,而且无比坚固,足以抵挡台风和海浪的侵袭。

看到一户人家门前站着一位老人,我便走过去问道:“您好老人家,这叫什么村?”“这个村叫十队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儿子和儿媳都在广东打工。”当我问起屋顶上的石头是怎么来的,老人指着远处的一座大山说:“从那儿运来的,得先把石头砸小了,再运回来。”“这么远?”。老人家笑了,说:“这算近的,有时还得去更远的地方运。”

与老人家道别后,我们继续行走在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间,偶尔能从房屋之间的空隙看到湛蓝的海,海的波滚浪涌衬出这里的宁静与安详。

大风车

平潭岛人不仅建造了坚固的石头房,还学会了利用岛上的大风来发电。岛北部的长江澳风力田上,60多个白色的巨大风车日夜旋转着,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洁净能源。风车、蓝天、白云、大海、沙滩、树丛,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吸引了众多摄影者前来。当我走到风车近前,发现远看时并不高大的风车,居然是个庞然大物,风车的大叶片发出低沉的“呜呜”声。

我原以为对于风力发电来讲,风越大越好,其实不然。据当地人介绍,风太小或太大都不行。风太小时风机无法启动,而风太大时大叶片的转速会过快,会影响风机的安全。因此,冬天平潭岛上风特别大时,这些风力发电机组是关闭的。

继续往北走,海风越来越大,眼睛只能眯成一条线,可是前面的碧海沙滩像有一股魔力吸引着我们。到达白青海滩,满眼的白色细沙平整而光洁,令人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脱掉了鞋子,冲到沙滩上,细软柔滑的沙粒与脚底接触的刹那,我顿觉无比舒爽。

木麻黄

“不许风潮犯稻粱,沿滩百里木麻黄。”平潭岛上,木麻黄随处可见。这种植物耐碱、耐旱,不怕海潮,生长迅速,抗风力强,适宜在高温多雨的海边沙滩上生长。有人曾这样描述它:“坚比贞松,柔同细柳,稠林千里云平。”超强的抗风力使其获得了“风前重镇,海上长城”的美誉。

木麻黄是我国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自195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大面积种植木麻黄,建成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木麻黄树干笔直但很柔韧,可有效化解海风的刚强。此外,木麻黄还能固沙土以及涵养水源。每当台风来袭、风浪呼啸之际,成排的木麻黄就像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扮演着护岛使者的角色。

神话相伴游岚岛

文/马云

平潭的岛型很像麒麟,所以平潭岛也叫麒麟岛,古时也称海坛岛。在岛上,海水蒸发,时不时有岚气绕缭,宛若仙境,所以又叫岚岛。或许这梦幻般的环境也让生活在岛上的人们更富有想象力,所以,岚岛人为岛上的景致赋予了许多传说。

半洋石帆

初次来平潭岛,最想看的还是岛上最着名的自然景观——半洋石帆。站在看澳村,向西远远望去,海面上有一个圆盘状的大礁石,托着一高一低的两块碑形海蚀柱。据地质学家考证,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整个礁石像一艘大船,两块巨石像两面鼓起的风帆,正在乘风破浪前进。

从看澳村岸边坐上渡船,在船夫口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关于这半洋石帆的传说。

当地人说,这个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海上绝景,是史上被称为“哑巴皇帝”的哑童造反兵败后沉舟的化石。古时,皇帝昏庸无道,朝廷腐败。一日,蓬莱大仙驾云经过海坛岛,见一哑童关心百姓疾苦,抱负不凡,便送他三张仙纸,嘱他可任意剪裁。于是,哑童便将之剪成兵马等物件,所剪之物刹时成真,哑童也竟能开口说话了。于是,哑童开始调兵遣将,筹划部署起兵大事,俨然帝王风度。但其嫂不明就里,没有按哑童的吩咐准备造反行动,导致良机坐失,起义失败。朝廷派出大队兵马来攻海坛岛,哑童见大势已去,便把事先剪给其嫂日用的石臼、石锤、簸箕扔进大海,化为舟帆与其嫂共同搭乘而去。后遇风暴,舟沉后双帆化作二石并立,成为平潭景观一绝。

登上礁面,如履巨轮甲板,天风海涛在身前拍击,令人惊心动魄。据当地渔民讲,在古时,看澳村的渔民出海之前都会到半洋石帆上祭拜,以求出海打鱼时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三十六脚湖

开车出平潭县城,不到5公里,就看到了三十六脚湖,湖似乎与海在同一平面上。由于地壳的运动,湍急的水流使湖岸的海蚀山石裂缝逐渐加深加宽,天长地久,湖岸曲折,湖水就像有36只脚向湖岸延伸,因此称“三十六脚湖”。

据说约5000年前,三十六脚湖是海坛湾的一部分,由于海陆变迁,演变为泻湖,淡化成为天然淡水湖泊。在这里,湖、海、山、林交相辉映,岩、礁、碑、屿穿插交错,湖平如镜的三十六脚湖被称为“海岛明珠”。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苍龙带着龟精蛇怪偷偷约了鲤鱼公主,外出遨游取乐。来到海坛湾时,见风景如画,便乐不思归。苍龙决定占海辟龙宫。他便兴风作浪驱赶渔船,渔民们纷纷落水。有一位名叫笔架的青年渔民,抱住桅杆,幸免一死,并巧遇八仙之一的铁拐李。铁拐李给他面授了灭龙的法术。青年念起咒语,只见飞沙走石将出口堵死,把苍龙困在海坛湾。苍龙口吐烟火,将青年烧死,铁拐李赶来,举起铁拐,敲断了苍龙的脊梁骨。如今在山上还留着铁拐石,龙头变成了“龙屿”,龙脊变成了“竹排”,又叫“钓鱼台”。“鲤鱼礁”是鲤鱼公主的化身。被烧死的青年笔架,也变成屹立在湖滨的“笔架潭”。湖、海分割的长长的沙滩,相传就是笔架用桅杆横堵海湾港口形成的。

站在湖边,旷袤的湖面,一泓碧水,隔着一道沙滩,那边是咸涩的海,这边是清甜的湖,每年春夏,还会有很多白鹭飞到这里。怪不得有“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水阔,不知领得几多秋?”的诗句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