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李白的文章 / 李白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诗韵青山

文/水哥

我出生在大青山脚下,小的时候,抬头见山出门遇水,虽然青山养育了一方水土,但我更偏爱青山河里流动的水。

在我的记忆中,青山除了遍地松毛,几片丛林挂野果,满坡椴木落秋蝉,并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有时甚至还有些讨厌,大人们一有闲遐,并去青山耙茅草,没有多余时间陪伴我们,让我们有了孤独。

那年,父亲摇着橹带我们全家离开了这块贫穷的土地。小船顺着青山河而下,我坐在船头,望着流淌的河水,想像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快乐。河水倒映下,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在青山顶上缭绕。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尽管景色那么美,我也无遐顾及。

我不喜欢这座山,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我注意到,小船即将离开青山河时,父母深情地回头看了一眼青山,又埋头专心摇橹。也许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缘故吧,青山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宽厚、善良的水乡人。

那个时候,大青山像个仁厚的老人,低沉着头,用她那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世间百态。她不怪世间的炎凉,她知道,她除了给周围的百姓提供遍野的烧火柴,没有给这方热土带来福祉。也不能怪你,那时人们吃不饱肚子,哪有闲逸游山玩水。世界那么大,哪时景最美。猛然间人们发现,家门口也有这么美的景色。

要说我不喜欢大青山,也不完全对,在我四岁离开家乡时,当天的景色仍印在我脑海中,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是青山河的水,骨子里打上的是青山的烙印,只不过大青山的绿没能让我的生活好起来,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吧。

“青山有幸埋忠骨”,南齐诗人谢眺酷爱青山,双旌五马遨游吟咏,誉青山为“山水都”,筑室于山南。宋代书法家米芾书青山为“第一山”,让青山在古代名望三江。“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李白,对青山怀有特殊感情,登临青山,揽胜抒怀,觅谢眺遗迹,凭吊谢公故宅,留下《谢公宅》、《游谢氏山亭》不朽诗篇,埋骨青山,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

还有那些流传在民间的青山小白龙的故事,浣溪女的美丽的传说,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存的龙塘、龙母等地名,与传说相互呼应,给这美丽的传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藏汉、护驾墩的来历,也给这块神奇的土地,增色不少。大青山是我向往的地方,只不过没有揭开过她的面纱,不识青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片热土上的人们,都深爱着这座并不出奇的山,谷家村几十代人千年守护着太白墓。把自己的情、自己的心全部融入到这座大山里。万物皆有生灵,在人们用心的呵护下,谢眺的诗魄、李白的魂灵在这里扎下了根,滋润着一方水土,让这座山多了许味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青山有诗仙酒圣,还有谢眺的阳宅,不可能没有灵气。大青山飘摇着酒香诗韵,美诗如画,妙笔生花,芬芳着伊人心,耐人寻味,千千夜夜难以读懂。

为了能够读懂这座山,三十多年前,我与一位画友、摄影发烧友,怀揣记事本,肩背相机,手持画笔,徒步上山寻找李白的踪影,记下青山美景,录下诗山灵句。可惜没能如愿,只能遗憾地离开了,从此,三十多年中,从没登过这座山。

直到上世纪末,我的旅游论文《大青山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有幸在市里获得大奖,得到大家的肯定,设想成立大青山旅游开发公司,专门从事大青山的旅游开发。事后不久,又在市报“经济漫谈”专栏首提“乡村旅游”,虽然时间过去十几年了,但愿望成了事实,也为时不晚,不枉为一件乐事。

现走进这座大山,完全不是一个样,阳春三月,桃花吐妍。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去赏桃花,是一个烂漫、简单的旅行。走入桃林,只见朵朵桃花或璀灿或含苞待放挂在枝上,人面桃花相映红,花香醉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川细水,百转千回,大青山的美色让人驻足,她用自己宽阔的胸怀,迎接四方游客。

走近竹林,听竹海的涛声,如李白把洒低吟长啸;溪水里,落花无情人有意,每片花叶都有诗的味道,叮叮当当,合着诗的拍子,低声吟唱;万山神树下,细细品尝,还有李白与族叔饮酒对歌的余味。水库边,李白的身影影映在碧波中,还有那生态园,装点着这座绿山,让大青山更具水乡韵味。

如果说树是山的灵魂,泉是山的血液,花是山的精灵,那么诗赋予了这座山以灵气。诗山终于焕发了春色,她用自己的美丽,回报着不惜守护她的人们。如果说那些拿得出手的名山大川,都是大家闺秀的话,大青山在我眼里便是那朴实秀美玲珑剔透的水乡村姑,虽然朴实但不失美姿,有些妖娆但不做作,耐人寻味让人看不够,一眼看到边却又读不透,因为这里有诗,有诗仙李白的魂灵,有诗人谢眺的灵性。

三月赏景哪里去,世界那么大,惟有青山美。大青山诸般美好让人如饮醇酒,醉在其中,乐在心底却无以言表,深情入骨无语凝噎,这山,便是天地造化,人间独有。美哉,大青山!

饮酒歌

文/徐子芳

酒,对月而饮乃诗境,对天而饮乃仙境,对人而饮乃心境。

桃花潭畔,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十里桃花,风情无限;万家酒店,饮者豪兴。

一封散发着花色酒香的短笺,招来了唐代第一号诗人李白。桃花潭从此在寂寞中醒来,走过它顾盼生姿的时空。

李白是位旷世诗才。他不仅诗写得风生水起,而且酒量也大得出奇。“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李白自己说的,不能不信。由于他的诗名满天下,连唐玄宗也被震撼,被召入宫中做了翰林供奉,专为皇帝做应制诗。期间,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清平调词三首》,那是为唐玄宗的宠爱杨贵妃私人订制的。诸如“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等诗句,把杨贵妃的丰腴艳丽与唐玄宗的风流得意,写到了极致。酣畅淋漓,如神来之笔,并赢得玄宗的赞赏。

就是这样一位诗酒达人,居然被一位乡绅招引到桃花潭畔,纵情诗酒,堪称千古美谈。从此,桃花潭这个名不见经史的野水,被文化浸润而生色,被诗酒点燃而照亮。历史将桃花潭高高举起,成为这个世界上稀有的诗潭而传存,时空越久,愈加凸显它的品位,愈加焕发它的殊荣。

李白在桃花潭上与汪伦把酒言欢,临风敞怀,彼此十分投缘。时而在月下吟唱,时而在彩岗醉卧,缠绵不尽人生的快意与文化的温情。李白是放纵,汪伦是放松。人海浮沉,心香一瓣。酒桌上的气息,弥漫在古老的村落,就连粉墙黛瓦也按捺不住在呼喊,有一种兴奋和感叹。这毕竟是发生在桃花潭畔的风雅流韵,或将永不凋谢。山外的残阳余晖落在春日的草地上,伴着晚风在蹀躞踟躇,艰难告别这酒筵的创意。月光还是迫不及待地用它的矫情笼罩着墨色的湖波,以自己的悠然替代了潭水的黄昏。这时,潭波上的画船,传来忽高忽低的吟唱,诗声袅袅,亦真亦幻。翠峰隐隐,碧流迢迢。月色妩媚,酒香沉醉。此时此刻,没有长安椒房里的浓艳粉妆,只有野村的宁静与朴素;没有阆苑的华美霓裳,只有岸边的清纯民歌。春风满潭,酒香弥夜,诗声唱月。船上挂着盏盏红灯,烛光灼灼,如美人的明眸在夜晚敞亮。对李白来说,也许是第一次饮酒时没有美人伴饮或伴舞。不!诗仙只要有酒就能豪饮,就有好诗。不醉不饮,不醉不归,不醉无诗。这就是诗仙李白。除了写诗,就是饮酒;或可说,除了饮酒,才是写诗。醉酒,可以畅想游侠的快乐;醉酒,可以遥看明天的希望。醉酒,是李白的生活方式。只有醉酒,才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才有生命的气场,才有诗歌的辉煌。

所以,不难理解,李白为何不远千里来到这野水深潭。他臆想中“万家酒店”连锁迎客的盛况,从而奋不顾身地风尘仆仆地赶来,为的就是酒。庆幸的是,李白在桃花潭遇到了知音——汪伦。“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唱着饮着,为桃花潭留下一份厚重千古的人性美。

我是李白,为爱添彩

文/张军

钱钟书先生曾经形象地形容婚姻好比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成家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话语的深刻内涵,婚姻就是一把双刃剑,齐心经营,斩尽沿路荆棘;同床异梦,则斩断幸福,伤痕累累。

生活中的磕碰与幸福交织,让我对婚姻产生了一种敬畏的特殊心理,唯恐自己的粗枝大叶动摇了婚姻殿堂的根基。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经典的古训,成为我严格把握自己行为的准则和座右铭。

尽管我和爱人的婚姻谈不上是甜蜜的典范,但至少是有惊无险的平凡日子。忽然得知侄女缘定外省的消息之后,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曾经天真的小棉袄终于长大,忧的是她独自一人即将远嫁他乡,能否幸福生活?这就成了哥哥一家,以及我们所有亲友的担忧。

“没事!他人很好,心地也善良,我们一定会是最幸福的一对新人。祝福我吧!”侄女拉着有些犹豫的父亲撒着娇。“行了!哥哥放手吧,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的权利,我们就默默祝福他们天长地久吧!”望着孩子无法掩饰的笑容,我推了哥哥一把。

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是女儿的终身大事,怎么能不让哥哥一家有所顾虑呢。好在女婿的人品很好,一番沟通之后,哥哥对于这位陌生的“亲人”不仅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好感,一场跨省的好姻缘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握手言欢。

侄女深深懂得父母的心事,尽管相距千里之遥,但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给父母和亲友们传递惊喜。我们相约聊天,大家围坐在电脑旁开始视频,于是就有了这张非常特别的合影照:女婿俏皮的李白装束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而且也为自己的婚姻打气加分,最关键的是哥哥一家看到了虽远隔千里但“近在咫尺”的女儿,减少了几分担忧和顾虑。

“我是李白,为爱添彩!”女婿的搞怪“爱情宣言”之后,我发现哥哥的眼角有了淡淡的泪痕,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泪花,那是含蓄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