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山西的文章 / 山西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乔家大院

文/周永红

生活中的日子,离不开“衣食住行”。乔家大院这一座独具北方民居风格的古宅见证了历史中的生活。让我依稀看到了清朝乾隆、光绪年间的繁华。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光绪年间,占地10642平方米,共有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呈双喜字型。整个院落为城堡式建筑,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砖墙,建筑工艺精细,处处是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绘,形成了一座有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建筑艺术宝库,被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一进大门,面前是一条长约80米,宽7米的甬道。这叫外跨院,车马可以进入,地面用青条石铺就,迎面是大型砖雕“福德祠”。进入福德祠,旁边是综合展室——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展出的内容主要有:农事习俗、当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仪节、商业习俗、乔家珍品、民间工艺、乔家历史等八大部分。其中,格外引我注目的要算与人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

走进西屋展厅,这里主要收藏的是清末民初的服饰。从大人到小孩,从男人到女人,衣、帽、鞋等品种繁多,一应俱全,样式新颖。在一件男子穿的石青对襟大褂面前,我站住了,这件衣服不但做工精细,质地讲究,而且袖口特别宽大。细问才得知,过去山西民间有“男人看袖口,女人看脚手”的说法,指的是男人穿的衣服袖口宽大表示其有钱、有权、有地位。那“女人看脚手”又指的是什么呢?在一双小小的三寸金莲面前才找到答案。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结构是体现一个地方民俗地域差异的主要方面,同样是山西,南北不一样,东西也有差别。由于这块北与蒙俄靠近,东北通满,西北通疆的中转地带蕴藏着极大的商机,商业的崛兴也使山西特别是晋中腹地的饮食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商人们走遍大江南北,把各地饮食风味带回了山西,并融入当地菜肴。我们在餐厅展室墙上看到了传统宴席“八碗八碟”菜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可以说山西菜是南北菜系的集大成者。还有山西的面食,更有“世界的面食在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西,山西的面食数晋中”的说法。

在乔家大院有一个建筑模型供游人参观。从这里可以知道:山西民居跟我们南方不同,讲究以北为上,所以北边的建筑明显比南边的高大,是当地典型的里五外三、三进四合的穿心楼院,由长辈们居住;南院相对低矮,是二进双跨四合院,由晚辈居住。而且所有的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瓦房主人住,偏院平房仆人住,这样居住符合封建礼教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同时,他们对居住的房屋建筑十分讲究。从模型上可以看到那些歇山顶式的房屋结构,坡度先缓后陡,不但曲线优美,而且设计精巧。这种单坡体的屋顶其意为“肥水不外流”,实际是日常礼法制度下的自我约束,不侵犯他人,自己范围内的事自己解决,也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另外房屋构筑附件的砖、木、石雕,处处不但透露着装饰之美,而且富有吉祥、和谐之意。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之前,出远门主要靠步行。晋商也不例外,最初闯关东、走西口,也只是依靠两条腿。在乔家有两辆实物“轿车”,但不是今天说的轿车,它的辕杆、车轮及鞍缠附件都非常精致。轴是紫檀木质地,走起来咣咣当当的清脆响声,以显示主人的气派,据说乔家有这样的轿车11辆,要有11匹同色的骡子,还要有11位精干的车夫,夏天有撑棚,冬天有暖阁,车沿有踏脚凳,车厢有靠背垫,一车可坐三人。在那时,其舒适程度可堪比当今的“奔驰”、“宝马”。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当我从乔家大院出来后,细细回想所见所闻时,才知此言不虚。

山西的面与醋

文/杨小云

到山西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想这大抵因为山西有好面好醋。

山西的面种类繁多,刀削、打尖、拨鱼儿、烤佬佬、拉条子,有的没吃过,甚至没听说过。至于醋,更不用说了,香醋、姜醋、老陈醋,驰名中华,有的一不留神还跑出国门,在异国的酸类调品里独树一帜、傲视群雄。

陕西人爱吃面、喜食醋。但做面的花样和精到却比不得山西。至于醋,更是没得比了。如今到了山西地界,岂能放过这好面好醋?餐前,每人面前均陈一把山西老壶。有人将醋掺入柠檬或橙汁中喝,戏称“鸡尾酒”;有人嫌不过瘾,直接端起醋壶直着脖子一“醉”方休。不知道的,以为是喝高级椰奶橙汁;知道的,腮帮子酸得半天转不过筋来。

那醋确实酸,但绵长、滑爽、后味醇香。怕酸,你就憋着鼻子一气喝下,自会享受到那酣畅淋漓的大味。于是,几位慕山西醋之美名的同桌纷纷起立,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地比着劲儿开喝。同桌的几位女士酸酸地瞟一眼,在一旁用手捂着腮帮子酸酸地笑,那涩涩的样儿,也像吃了“醋”。

在山西的几天里,大家对山西的面情有独钟。每餐每人一碗,必先风卷残云舔荡干净。

端着老碗吃面,抱着醋壶喝醋,静下来,就觉得这“面”和“醋”有点儿意思。先看这个“面”字:迎面是个“照壁子”,里面有“院子”、有“房子”,这吃面的人一般就恋家守土,且喜欢盖房子。不是么?山西有名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孔家大院是它典型的例证。而吃米的人,一般外出创业打工的多。何也?你看一个“米”字,整个呈发散放射状,分明是志在四方么?难怪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吃米的同胞满世界都是;吃面的却多执着坚守,不动摇、不彷徨、不旁顾左右而“望”它。

再说 “醋”。醋是个百搭子,和盐搭是酸咸,和糖搭是酸甜,和辣椒搭是酸辣,和香搭是酸香。山西人醋做得好,自然能“搭”出百味的面。而在又大又宽敞的房子里咥一碗好醋调的面——咥刀削面、咥拨鱼儿、咥烤佬佬、咥拉条子,那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了!

不过,山西人不叫“咥”面,叫吃面。我以为,山西的面,与陕西的“咥”相配,那才叫一个“绝”字。面好,也要说得好么!“咥”显示一种豪爽、一种享受、一种痛快。比如,“刚才圪蹴着美美地咥了一老碗面”,那与人叙说着,是彼此都能体会的一种境界。

而如今,山西人把面也做到了一种境界,“醋”打出了国门,“面”也总不能老恋着家、守着土呀,他们也要把山西面打出国门呢!

我们吃过的一家专营面食的店铺,是很有些规模的。厅堂大不说,光面食就达五六十种之多,而配制的各种“盖头”更是五花八门。一餐下来,每种品类只一口,吃了五六种,皆鲜香透脾。这家老板为使他的面走出国门,在店门口立了一尊自己的彩塑。他出豪言:这不是彰我个人之名,是扬我们山西好面。瞧,这话说得多“门面”!

珍贵的金字匾

文/陈寿昌

我家里收藏着一块30年前的金字匾,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赠送的,上面有着名书法家写的“好儿女志在四方”几个金色大字。

“文革”中数万名北京、天津知青来到山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插队落户,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知青都回到了各自的城市,只有少数知青在当地组建家庭,落地生根,留守在山西的各行各业,一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山西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8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表彰仍坚持在山西工作的知青,在全省范围内经过层层选拔,选出了34名北京、天津优秀知青(主要是北京知青)组成“好儿女志在四方汇报团”,到山西各地巡回演讲。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省委省政府在太原湖滨会堂举行隆重会议,当时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上,给每个人都授了一块这样的金字匾。汇报团的部分成员还到北京进行了汇报,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系列片,以我为原型的《我的故事》也是其中一集。这张照片就是从电视片中截图下来的,所以还可以看到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台标。

我很想把这块金字匾捐赠给首都博物馆,因为这不仅是我自己一个人的往事,也记录了国家的一段特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