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太极的文章 / 太极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我的太极情缘

文/李瑞华

自凤凰公园开放以来,公园广场上顿时热闹起来。跳广场舞、交谊舞、跳街舞的,滑旱冰的、练太极拳的,甩绳鞭的、抖空竹的、练习竞走的……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充实、点缀着整个夏日的早晨和夜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的认知也与日俱增了,吃饭讲究保健营养、穿衣讲究时尚搭配,其实说白了,还是不外乎追求健康这个主题的。当然,在这些健身项目中,我倒是唯独喜欢太极拳。

初识太极拳,应该是在2006年。那时在乡政府上班,教委有个王主任天天早晨练太极拳,我经常在乡里住,一来二去的,经常观看他的表演,慢慢就喜欢上了太极拳,没等我说话,有一天,他说:“我教你打太极拳吧”,既然有个“打”字,我自然乐意。强身健体嘛!于是就开始跟他一招一式地学习起陈氏太极24式。王主任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太极拳的理论知识,杠杆、切线原理啊、拳打蜗牛之地啊,还有练站桩时的挖掘机原理、沉肩坠肘、拳打寸劲、关于发力、关于推手等等等等。讲的很多,到现在也只记得“拳打蜗牛之地”和“四两拨千斤”了。

后来,因工作调动,王主任调到县城去了,我这个半瓶醋因为没有拳友作伴练习,也渐渐失去了练拳的兴趣了。但是对于太极拳,却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直到今年,我也搬家到了县城,看到凤凰公园里有那么多练太极拳的,重又勾起我练习太极拳的欲望和兴趣来。

其实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写这些文字的,对于太极拳,我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对于它的博大精深,我是没有谈论的发言权的。其实早在87年,我还练过传统套路燕青拳和二郎拳的,练了两年,后因为生计,就撂了。后来喜欢的太极也是一时兴致所趋吧,我也想强身健体啊,太极稳重、要求练拳的环境应该是安静,练习的时候心无杂念,专心致至,一边练习一边感悟气沉丹田的精髓所在。练太极(其实不仅仅是练太极),讲究的是持之以恒,顺序渐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所以我的练拳经历告诉我,我犯了练拳的大忌。没有坚持,所以没有进步。太极拳,实在是博大精深、浩瀚无边,在太极拳的广泛探索和学习之后,我给自己是这样定位的:在所有的太极拳中,我独习练陈氏太极拳;我的太极情缘,现在是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上,它缓慢柔和,平稳舒展,连绵贯穿,呼吸自然;虚实分明,上下相随,速度均匀,轻灵美观;下盘稳固,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若在演练之中若能做到:外形上注意阴阳虚实的变化,内气注意“神气鼓荡”。就会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至于这个效果的描述则是文字无法完成的,一是它太奇妙,二是各人各个时段的感受不同。据陈庆州在《陈氏太极拳功夫荟萃》讲,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遗存长短句一首:“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于山川。成也无干,败也无干。谁是神仙?我是神仙!”造拳者手握黄帝内经创造太极拳,可见,其初衷应是健身祛病,养生修心。写到这里,有一句话不得不交代,这句话,陈庆州大师曾再三地当面对我讲过,那就是,陈氏太极拳老架,又称功夫架,习练日久,自自然然地就会长功夫,至于这个功夫有多深,功力有多大,什么时候长在你身上,不好说。所以,千万要记住:学太极拳不可狂,手狂则多生事端,言狂则必增口过。总之,有一句话说得好:太极拳,早练早受益,晚练晚受益。

对于太极的感悟,是在当时的练习中。说到感悟,什么是感悟呢?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对太极拳的感悟,当然是长期的太极拳的练习实践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记得在2007年,王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第一个馒头没吃饱,第二个馒头也没有吃饱,第三个馒头吃饱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对人类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高度概括的:实践,理论,再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上升成为理论,反过来,再用理论指导人们的实践。我们练拳学拳,也必须遵循这个过程。有人喜欢找捷径,找窍门,这不好!捷径、窍门,应该说是前人的长期实践活动的总结,但那是别人的东西,就是传授(教)给你,也必须用你的实践去检验去消化去吸收,才能真正成为你的东西。有人想学拳,还没有开始,就问:“我多长时间能学会?”我答:“不知道。”追问:“为什么?”再答:“你还没有开始,我怎么知道。”这段对话有点儿像参禅,但道理非常简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是真正地想做一点儿事情,或是想学一点儿东西,必须付诸行动。这是感悟之一。

王老师在和我谈到“静心”二字时这样给我说,“如何静心?各人方法不同,我的静心始于站桩,学习老架一路时,老师要求站桩,开始站桩时腿酸腰痛,坚持坚持再坚持,突破肌肉酸痛关之后,就是心静关,站桩之始,还能静心专心,一会儿功夫,思想就开小差了”。怎样突破这一关,我用的是站桩“听息”法: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事放下,以往的事情不回想,眼前的事情不牵挂,未来的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坚持站桩时间达到半个小时。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王老师说的对,这个时候你能体会到自己身体的微妙变化,能坦然地同自己的心灵对话,能虔诚地同先贤们对话。有了站桩时的“入静”功夫,就有了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随时入静功夫。遇事能做到不急不躁,即便在常人看来是惊天动地之事,你也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用心首先要求静心,静心方能参悟。这是感悟之二。不过话说回来,我的听息法,也曾介绍给不少人,但说管用的不多,所以说“功夫法自修”。不管用什么方法,“静心”这一关非想办法突破不可!

从2006年至今,已经过去8年了,也就是说,我与太极拳已有8年的的情缘了,虽然间断了,但是对于太极拳的情缘却越来越浓,这不,我马上就要加入凤凰公园练习太极拳的行列了,期待中,兴奋中。

心灵太极

文/杨晔

《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老子求学于商容,商容问:“人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老子回答:“先有舌头,因为人出生就有舌头,牙齿则后来长出。”此时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说:“你知道为何牙齿晚生而早落吗?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之所以长存,因为它柔软。”这也是老子常对弟子们说的“满齿不存,舌头犹在”的故事。

赵太后初执政,秦加紧进攻。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坚持长安君做人质,才肯派援兵。溺爱小儿子的赵太后不肯,群臣力谏。太后郑重声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事已至此,无人再敢多言,而左师触龙见太后,起初太后怒容满面,触龙并没有直言人质一事。而是由己疼爱幼子推及太后爱护子女,从太后疼女胜过疼子慢慢道来,再从当前追溯三代以前,把太后劝说得心服口服,任凭触龙安排。

崇祯初年,洪承畴战功不断,率军十三万与皇太极决战。松山一战溃败被俘,皇太极派人劝降,洪破口大骂,一心向明。但却没能抵挡住皇太极的披貂礼遇和一句“先生冷吗”的问候,洪俯首称臣。皇太极所言之前对战只是各为其主等言辞,更是令洪泪流满面。抛开忠君背叛的观念。威逼断然不会使洪屈服,可是赐座上茶的尊敬让洪感恩涕零。

牙齿坚硬却长久不如柔软舌头,力谏难成,软语置腹却让人欣然接纳,再坚强不屈却也难敌温和礼遇。

武术中不乏劲如霹雳,疾若闪电的拳术,然而众多流派,或许只有太极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备受推崇,很多地方推广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

究其缘由或许与太极精髓密不可分。打的是太极,其实修的却是心性。太极的一招一式看似缓慢,实则稳扎稳打,太极没有雷厉风行的利落,只有行云流水般清闲,实则锋芒不外现,内敛真功夫。那看似不经意的舒展,恰好不温不火,从不彰显强硬。

而这尘世间,你看见过合抱的树被风拔地而起,你又何曾见过柔弱的草被风吹到筋骨折断。所谓坚强易摧,刚硬易折,温和处世,柔语相劝。这以柔克刚的力度实则最强,这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实则最大。疾风劲雨的招法就如青年的血气方刚,招招制敌,却未必如愿,欲速则不达的挫折让人沉稳静虑,唯有练就太极的松沉劲道,轻易不被撼动。

太极练的不只是外在功夫,更是心性修炼。周身空无,无形无象,如此境界,若不修心,如何而来。不求一剑封喉,不求一招制敌,远离刀光剑影的逐名逐利,不争胜负得失天下第一,得此心境,才是太极初衷。

柔和未必是软弱,沉默未必是畏惧,退去未必是胆怯。这太极人生的沉稳襟怀岂是一朝一夕练就。

一广场,一世界

文/贡发祥

靠近她,仰视她,你会觉得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她的每一个细节都张显出了“天地人和”的精髓。

我到过许多广场,但能把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思想,淋漓尽致地浓缩在一个广场有限的空间里,并能以其建筑形式的表达、文化元素的展示、人际关系的相处无声地诠释了这种理想追求的,我认为那只有和平广场了。

濒于南淝河东,明光路与和平路交叉口的和平广场,一尊红色的圆球形雕塑,高大宏伟,耸立在广场的西侧,与东升的朝阳遥相呼应。雕塑造型简洁大气,设计者用三组圆环交织成一个圆球形。其中两组直立交叉,分隔出东、西、南、北;另一组环绕在直立交叉的圆环中间。每组圆环又呈现出三个内环,共计九环相织。与中国古代的浑天仪有异曲同工之妙。直立的圆环形似地球的经线,环绕的圆环则似纬线,由此禅悟出这是人类生存的天体。雕塑的底座是四四方方的台基,铺满黑色的大理石,仿佛看到沃腴的大地,与圆球形的雕塑形成了完美的统一,形象地揭示出天圆地方的中国式哲学。整个雕塑周身遍红,犹如烈烈的火球,燃烧在大地之上,也燃烧了每一位欣赏者内心里涌动的希望。靠近她,仰视她,你会觉得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她的每一个细节都张显出了“天地人和”的精髓。

广场北侧文化墙上的铜浮雕穿过历史的时空,讲述着皖江大地这片土地上由古至今的厚重历史。从“开天辟地”的原古到“青铜时代”的灿烂文明,由乱世纷争的“三国古战场”到今天的科技之城;穿越光阴的门,我们看到了绿色的生命,在天与地之间,探索共享和谐的幸福。浮雕从东西两端的四根太极擎天柱,向中间通过“转换时空”的艺术表达,浓缩了“天人合一”的淡泊思想。每天广场上各色各样的人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运动,音乐与人体语言一起表达着人与人的和睦友爱。“和”的氛围,让我走进广场文化,领略广场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人与人之和睦”的美丽风景,领悟出大到宇宙世界,小到生命的个体,“和”是灵魂,让万物去生存、延续、发展和进步。

合肥的晨曦是清净的。朝阳躲在闺阁里梳洗打扮,虚掩着羞红的脸,等待时钟把她捧出来。此时,和平广场上已经热闹起来了。晨练的人们,精神抖擞,沉醉在生命运动的快乐中。抖空竹的老人,跑步的青年,快步走的妇女,打羽毛球的孩子,跳舞的中年男女……还有一群太极迷。

最吸引我的就是太极迷们,大至头发花白、步履龙钟的老者,小至蹒跚学步、绣腿花拳的孩童,个个在老师的指点下,学得有模有样。一位中年太极拳师,动作如行云流水,力透拳脚,从有形到无形,把无极演绎到太极,犹如哲学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用思想表达出来一样,无不渗透着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敬佩之余,寻其姓傅,尊称傅老师。拜其师,傅老师爽快答应,并开门见山地说,学习太极是很枯燥的,要有恒心毅力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体会到傅老师所言的真谛了。除傅老师外,还有五六位老师。其中一位张老师,也格外引人注目。张老师除太极拳打得好,还有一点让我特别好奇的是,对傅老师敬重有加。后来从师兄姐那里得知,她也是傅老师的学生,跟傅老师已经学了十几年了,拳艺成熟,可现在还是跟着傅老师谦虚地学。这种枯燥的过程,张老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抑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需要的是恒心毅力。更重要的是,张老师对恩师的敬重,始终如一,正如太极八卦图一样,完成了人格上和精神上的一次圆满,透出了人与人的“和”。还有一位王老师,年长些,但是精神矍铄。教学起来,细致入微,总能把深奥的太极理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分解,很容易掌握。其他几位老师对学员都是关爱有加。学员之间,互相鼓励,相互学习,和睦之气伴着日复一日的太阳一点点升起。在这广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比阳光还温暖。

和平广场,还是一个应急疏散场所。倘若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这里将是生命的港湾,正如她的建筑平淡而统一。绿树与青草生长出了生活的希望,从这片自然的绿总能看到幸福的颜色和希望。

晨练者闲适的表情,从容的举手投足,忘我地沉醉在“生命在于运动”的体验中。在这平常的空间里尽情地享受自然赋予的新鲜气息。在物欲膨胀的现实中,能从平淡的运动中摆脱这种俗气,相互鼓励,无私奉献着。在时空转换中,与生命对白,把自己变成一个简单而有活力的生命体,融入草木鸟虫,融入从早晨开始再回归到早晨的时空里,融入赋予生命和生机的大自然里,融入星光闪烁的宇宙里,融入真正的“和”谐的社会。

一广场,乃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