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视频的文章 / 视频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烛光里的妈妈

文/仰望星空

刚才,在电脑的视频上听了几遍羽泉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居然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羽泉版的《烛光里的妈妈》确有独到之处,歌词有几处改动,第一句,将"妈妈,我想对你说"改成"妈,我想对你说".将"妈妈"改为"妈"更接近生活、更口语化了,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那个慈祥而日渐衰老的妈妈就站在我们面前,一声"妈"道出了儿女的质朴深情。曲子有几处变化,但主旋律没有改变,倒是羽泉慲怀深情、如泣如述的演唱让观众和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现场上许多人掩面而泣。

我不懂音乐,但我确信,能够打动人的歌曲绝不单纯是曲调优美,而一定是词曲与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了共鸣。相信,许多人听了《烛光里的妈妈》都会感动、流泪。同时,我也相信,许多人为之动情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有母子连心的亲情之痛,有父母逝去的伤感之痛,有身处异乡的思念之痛,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痛……

我就时常被"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悔恨折磨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亲病逝,当时,妈妈36岁,我是子女中的老大,也只有12岁。当时,农村的生活非常贫困,妈妈领着我们四个儿女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有些亲戚和邻居都劝妈妈改嫁,可妈妈担心几个孩子受后爹的气,死活不肯。妈妈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四个儿女身上,在生产队干农活、养猪,拼命供我们读小学、读中学,希望我们将来能够走出山沟。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如何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终于,1974年6月的一天,妈妈再也撑不住了,病倒后的第三天便离开了人世(死于肝癌),时年46岁。

现在,妈妈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四个儿女都完成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学业,都在城里工作和生活,虽然算不上"荣华富贵",但也温饱有余。当我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和弟弟妹妹们踉踉跄跄、手拉着手牵着妈妈的衣襟走过的春秋冬夏。我也时常想,如果妈妈还活着,我将尽我之所能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当她看到儿孙们人丁兴旺、事业有成,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但这毕竟是想象,妈妈为了养育儿女积劳成疾,过早离世,是我一生的痛。至于妈妈活到如今能否享受到我所期望的幸福,也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从人生注定要经历苦难、病痛、死亡的意义上说,妈妈先逝,也许过早地得到了解脱。正如鲁迅所说,死亡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活着的人的不幸。那么,我只有遥祝天国里的妈妈下辈子不再受苦、不再劳碌,最好给我们一个孝敬您、报答您的机会。

挂机软件

文/李文明

按照局里的要求,我们学校的职工全都参加了上面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这两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上面对继续教育培训也进行了改革:课程学习不再是发教材和集中辅导,而是改成了网上授课;作业和考试也不用书面作答,而是改成了网上提交。老师们家里一般都有电脑,学校的微机室也对老师们开放,大家都感觉方便了许多。

为防止有人偷懒,上面在安排继续教育课程网上学习时,除了明确所学科目的学时和完成时间,还在教学视频中设置了一个计时程序:视频播放时,每隔十到二十分钟,桌面上就会弹出一个小对话框,提醒学员本次学习的时间,点击对话框上的“确定”按钮,就可以保存和累计本次学习的时间;如果不点击,则视频不往下进行,学习时间也不会保存和累计。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某些人听课学习时电脑这边讲,他却跑到一边去干其他事,促使他坐到电脑前,最起码也要隔个十几分钟就来电脑前看看。

即使这样,仍有人偷懒不愿学习。我就见过一些老师把讲课视频打开后又最小化,这边讲课,他却在电脑上浏览别的,等对话框弹出提醒,才去点击一下“确定”,然后又把视频最小化。

前些时候,上面又安排了一个科目的继续教育学习,要求学员在月底前完成50个小时的网上听课任务。为了赶时间,我是一有空就打开电脑听讲座,对话框一弹出,马上点击“确定”按钮保存学习时间。

那天上午,我去县城办事,在街上遇到师范时的好友阿林。阿林要我去他家吃饭, 我推脱不过,只好去了。中午,我俩边吃边聊,无意间扯到了继续教育学习。阿林问我那门课程听完了没有。我说:才八九天的时间,还没有完成。阿林说,他早听完了。我不相信。阿林解释说:你打开电脑打开视频,别的就不用管了。我又问:那你怎么保存学习时间?阿林带我来到电脑旁,跟我说:这简单,你从网上下载个“挂机软件”安装到电脑上,有了这个软件,对话框一弹出,电脑就能自动为你保存学习时间,根本不用去管。前几天,我都是晚饭后就把电脑打开,让它讲一晚上,自己该看电视就看电视,该睡觉就去睡大觉。

微信晒

文/周玉玲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微信的晒场。

除了比拼祝愿和拜年的精巧,图片的精美,动漫构思的精奇,便是视频的震撼了。

微信,属于中国创造。

我们数亿网民和手机用户都有一颗中国心,我和大家一样,不微信,不成“年”。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打游戏,主要是用微信交流思想和交换信息。春节期间,信息纷至沓来。众多的妙文、美图、哲思,要快读,要点赞,要评论,让人应接不暇。抢了几次红包后,却味同嚼蜡。视频是好的,类似于“纪实”,纪录无缰,属于必看之列。在自己的微信圈里,有一则纪实类晒图让我为之一震。那是一组年夜饭菜肴,一组夜色图景。不知是拍摄方式还是什么原因,那些扑面而来的佳肴珍馔数量之多,使我不由想起传说中帝王的“一百样小菜”;而夜色中的礼花和灯饰下的街区也那么具有震慑力。

其实,依当下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和传媒的传播速度,怎样展示都不太会刺激我们的神经。但假如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中的一个,那可能多少会在心中泛起一些涟漪。否则,晒和炫就失去了意义。就像我们小时候,偶尔吃肉,都会端到外面吃。甚至当着小伙伴的面,将肉夹起来,高高举起,递到小伙伴眼前,然后再收回面前,“啊呜”一口吃掉。

今天,我们还在延续着这种小小的炫耀。也许,这不是炫耀,是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在意和体会。

我想,三十多年前,如果已有了微信,那会不会是另有一番晒景呢?上世纪80年代的天之骄子会晒大学校徽?以及代之而起的喇叭裤蛤蟆镜,会晒录音机飞机头,会晒万元户的证书和大红花?想想也觉得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