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之行的文章 / 之行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西藏之行有感

文/张军

曾经看过一首诗,“有一种内心的颤动,是当你双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有一种心境的开阔,是当你双眼看着这片天空的时候;有一种自由与热情无限奔放与飞翔,是当你驰骋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这里,就是西藏。”当时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便对西藏无限神往。自那时起心中便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自己一定要踏上那片神圣的土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国庆节前夕,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便酝酿着心仪已久的远行——开车去西藏。经过几天紧锣密鼓的准备,吃的,喝的,用的,甚至是氧气瓶都带上了,等一切准备妥当,给单位请了年假,我们一行四人便开启了向往已久的“西藏之旅”。

我们从梁山县城出发,一路向西,跨过太行山,穿过黄土高原,翻过贺兰山,当晚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期间我们领略了陡峭险峻的太行山,体会到了愚公移山的坚韧毅力和顽强斗志;看到了黄土高原的窑洞,那一排排的窑洞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我们伟大的党在陕北的“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第二天进入甘肃境内,我们参观了张掖市古老的大佛寺,感受到西域佛教文化的魅力。

第三天我们从格尔木出发,穿过唐古拉山口,正式踏上了西藏的土地。翻过唐古拉山,就是一望无际的那曲草原。这里是牧民放牧的天堂,大自然为牦牛提供了充足的水草,漫山遍野的牦牛、五彩的帐篷与四周的一片绿草和远处的雪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让人心生对大自然的由衷赞叹。

第四天下午,我们到达目的地——拉萨。在拉萨,我们主要参观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布达拉宫堪称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坐落在拉萨市中心西北,依山而建,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相传是唐朝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主要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以后主要成为了达赖的生活起居、处理事务和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如今不仅成了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更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友好见证。站在宏伟的布达拉宫面前,遥想先人建造这一建筑的艰辛历程,心中不由产生对建设者的无限敬佩。

大昭寺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布达拉宫,有一种说法是“去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相传也是松赞干布所建,格鲁派鼻祖宗喀巴大师曾在这里创立传昭大法会,各大寺庙推选出优秀的喇嘛讲经说法,以便教学相长,加深对佛经的理解。现在大昭寺仍然是藏民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在拉萨我们停留了两天多的时间,由于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我们听从老乡的建议,第七日驱车来到有着“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

林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方,林地面积605公顷,森林覆盖率50%,为中国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满眼都是绿色,因此空气含氧量相当高。我们的高原反应在这里几乎消失的无踪影了,在林芝工作的同学领着我们观赏了美丽的南伊沟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伊沟是一处纯天然的沟谷,四周雪山环绕,融化的雪水淙淙流淌,天然植被众多,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湿润,被誉为“中国绿色的森林浴场”,同时这里也是天然氧吧。雅鲁藏布江则不用多说,发源于西藏,经林芝流向印度,是印度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浩瀚的江水在两岸巍峨高山的映衬下更让人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在林芝停留了三天后,该返程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林芝,沿着美丽的318川藏线,经四川、陕西、河南回到温暖的家中。回想起去西藏的这些日日夜夜,我把留在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分享给大家。

一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在西藏的公路上,我们经常碰到藏民家中的牦牛、猪穿过马路,它们行走的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根本不害怕来往的车辆。而后面的车辆则会停下来礼让它们慢慢地走过,而绝不会按喇叭催促它们。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绘成一幅幅温暖而又和谐的画面。

二是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片曾经是大海的土地,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作用下,经过沧海桑田,而形成如今的青藏高原,不仅有让人心醉的蓝天白云和夜晚那满天的繁星,有那高耸入云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有那牦牛遍地、一眼望不到边的那曲草原,还有那遍布整个西藏的星罗棋布的湖泊,更有那一条条雪山溪水汇聚而成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一切只有伟大的大自然(抑或是上帝)才能创造出来,让人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

三是西藏人民有信仰。在西藏,只要有藏民居住的地方就有白塔,白塔就是他们日常修行的场所。一路上,经常碰到不少藏民一步一磕头地向前行进着,他们磕头与我们汉族人不一样,他们磕头真正的是“五体投地”,整个身体趴在地上,四肢和头部必须同时接触地面,然后双手在头部合十叩拜大地和苍天,他们的目光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恭敬。也有不少藏民一边走一边手摇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听朋友介绍说,他们口中念诵的是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唵(an)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佛教徒认为反复念诵六字真言,就可以消除人身上的病苦,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增加人的寿命。藏民有转山、转湖、转树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的风俗习惯。有的是徒步走,有的是边走边磕头,短的出门三两天,长的往往一年半载,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很是辛苦,若不是心中有坚定地信仰支撑,能坚持到底是很难的。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应该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信仰并且为此而努力,无论前方的道路是一帆风顺还是崎岖不平,我们都应该向藏民一样,为实现心中的信仰永远前行,不惧风雨……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梦牵魂绕的地方。我爱西藏!美丽的西藏,我们还会再相见!

瑶乡之行

文/邹家瑛

新学期开始了,暑假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暑假里的难忘的回忆却在我心中掀起了波涛。这次暑假中使我最难忘的便是瑶乡之行。

我的舅妈是位地地道道的瑶族人,在我的强烈恳求下,舅妈终于同意带着我回老家,此时我内心的激动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下了车,我像出了牢笼的小鸟一样迫不及待地奔向大自然的怀抱。排列整齐而又有些杂乱的瓦房坐落在山林河段间,孩童在村落间追逐打闹;妇女正在晾衣服;而那些青壮年们肩上扛着锄头正在准备干活。颇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来到舅妈家,我看到她家的墙上挂着许多刺绣工艺品。舅妈抚摸着墙上“昭君出塞”的刺绣品对我说,“刺绣是这里最平常的事了。”望着这些细致精美的刺绣,我的心中连连赞叹。

傍晚,夕阳的余晖笼罩在屋顶,归家的壮年、忙碌的妇女、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黄昏美景图。小孩嬉戏玩耍的声音、鸡犬的叫声、妇女喊话的声音构成了一首别样的交响曲。

吃完晚饭,几个热情的瑶族姑娘把我拉入了黑夜的怀抱。这里的夜晚很安静,没有城市的霓虹灯,也没有嘈杂的音乐声。路上除了我们似乎很难再见其他人影。我们的路过,引起一阵阵的犬吠声。坐在石椅上,几个瑶族姑娘给我讲述他们的趣事。当我给她们讲述我所知道的城市时,我从她们脸上看到了向往。这一晚,我很开心。几天的瑶乡之旅结束了,随着车子的渐行渐远,那坐落在山岭间的瑶乡在我依依不舍的视线中慢慢消失。我留恋它独特的美,也许,当我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瓦房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钢筋水泥所代替,而这里安详的夜晚也会被霓虹灯,被喧嚣所代替吧!

日本之行

文/胡晓兰

扶摇直上,云鹤冲天。

我们乘坐的是中国东方航空客机,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直达日本首都东京。飞行三个半小时后,飞机准点降落在东京成田机场,旅客有序而整齐地进入日本海关办理严格的入境手续。

我们此次代表团33人分别来自教育部行政官员、两省厅的外事部门领导以及湖北省、四川省一线的教职员。10月17日至27日的集体学习参观活动,将大家维系在一起。此次访问目的在于,通过参观学校及其他教育文化设施,加深对有关日本教育制度及现状的了解,进而促进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在日本,我们走马观花地了解日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生活的一些侧面。虽然时间短暂,行程密集,但是我在所见所闻中且行且思且悟,收获良多。这次访问中,我们的目的有三,一是友好的使者、二是学习日本教育的长处、三是展示中国教职员的风采,让日本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教师。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更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日本的家居饮食和学校饮食都十分简单,即使你是富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的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日本的基础教育中,我们还参观了特殊教育学校,在日本称作“特别支援学校”。我们去的这所特别支援学校,分为肢体残疾和智力障碍学生两大类。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开设相应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基础体力,培养少年儿童善良的品行和同情心,真正促进每一位儿童、特别是身体和心理不健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开设了烹饪课和职业技术课,使残疾儿童将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不仅如此,特殊教育的后期跟踪服务,日本政府也做得很好,学生毕业后,政府和教育局、学校共同创造机会为残疾学生安排工作做好协调工作,让残疾孩子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不再成为家庭的包袱。

日本特色教育,引起我们的深思: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启发、摒弃灌输,着力培育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就会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由于国情和历史的原因,两国之间以及两国民众之间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相互沟通和包容,因此,促进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依然任重道远。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中日友好充满信心。这次随团出访日本,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会让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继续走进自己的工作生活,为我的工作生活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