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巨石的文章 / 巨石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春到九龟山

文/邹安音

九龟山位于我的家乡重庆大足,其山势走向名如其形,九块貌若乌龟的巨石分卧在山林里。记忆中,它更像碧海绿波中的一枚枚珠贝,深藏于龙石镇万福村的怀抱;它也如一首诗,淋漓尽致地抒发着红豆杉和楠木林的华彩和风情。还是去年暮春时节,我和朋友们相约来到九龟山。

上山的路蜿蜒曲折。所谓山,实质为高不过200余米海拔的山丘,远比不过华山的巍峨和泰山的雄壮。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无仙人,却在山前碰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农,阳光下眯缝着双眼,跷脚坐在自家楼房的廊檐下,抽着水烟袋,瞅着院坝中洗澡盆里相互嬉戏打闹的两顽童,招呼着在屋前采摘桑果的游人。一畦畦碧绿的桑树在视野里汪汪地快要滴出油油的色泽,和着麦风吹过的音符,激荡着我们久居城市放归山野的心灵。还等什么呢?呼啦一下,我们全部跳进桑林中,欢呼着采果,大颗地吃,自顾自享受着自然的恩泽和老农的馈赠。

越过桑树林,顺着宽阔的公路前行,在半山腰间古树参天的绿荫里,竟然瞥见一座红墙绿瓦的寺院。走进庙宇,转过回廊,驻足细看,才知原来这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寺庙——青山院。据该院正殿正梁记载,青山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又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重新修缮。全院为石木结构,占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上下两殿,左右横堂,共六道重房,两端为转角吊楼。院内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送子观音、地藏菩萨、白鹤仙师和孔夫子等石刻造像100余尊,院墙上有水涌青山院壁画。

殿中置放的一块匾额吸引了我的眼眸,上书“祥云广被”四个大字。青山院的虔诚守护者——杨兴涛老人,热诚地为我们讲述着青山院的历史和传说。原来这是乾隆十九年进士、嘉庆皇帝老师、大足人刘天成亲笔题写的。

据说刘天成到青山院读书时,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英俊少年,一日帮一少女过河,事后其作诗赞曰:“少女临江隔岸愁,书生权作渡人舟。她将花手攀素手,我把龙头抵凤头。三寸金莲浮水面,一江春色涨江流。轻轻涉过芙蓉岸,默默无言各自羞”。谁知一年后刘天成新婚,花烛之夜掀开新娘盖头,双目相视,皆大吃一惊,原来这新娘就是他背过河的少女!自此后,在九龟山方圆数百里的青山绿水间,也有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流淌。

杨老先生还给我们说起了九龟山的来历:在很久以前,青山院的老和尚梦中遇见一位年迈的母亲,跪地央求他收留自己的九个儿子。“我有事情要忙着赶路,而且已经老了,没法继续照顾我的九个儿子,我想让他们在你的庙后山上长住下,希望你能多多照顾他们。”看着白发幡然的老妪,和尚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关切地问道:“那你的九个儿子都叫什么名字呢?”“你就按照他们住的位置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取名吧。”翌日,老和尚到后山一看,发现九块巨石宛如乌龟横卧山巅,只是不见老妪踪影,方才醒悟自己遇见了仙人。许是仙人也慕这样的人间美景?当她在其中的一块巨石上留下脚窝印迹时,心情该有多么的不舍和惆怅。老和尚依循仙人旨意,依次为龟石取名,并把留有脚窝(后人称为天星窝)的巨石取名神龟。

出得庙宇,步过青草丛生的石径,攀上一个高地,放眼四望,周围古树蓊郁,中有巨石匍匐。九块形似乌龟的巨石分卧山巅,分别镌刻着“神龟、灵龟、火龟、水龟、山龟、筮龟、文龟、宝龟、笙龟”等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神龟巨石,果然发现积水。目测传说中的“天星窝”,深约50—6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当地百姓盛传此石窝久旱不会枯,曾有人专门把水舀干,结果第二天又溢满了水!

神龟石上,居然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许多野刺梨和三叶果,红亮而圆润的野果子垂挂在悬崖边,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光泽,引诱着我冒着危险不断采摘,不停咀嚼,不住感叹!

九龟山的美不止有动人的传说,它的精气神更应该是由那屹立山间数百年的红豆杉、楠木林以及黄葛树所诠释和升华的。山中至今生长着大量国家二三级保护树木。神龟旁边树龄300年以上的黄葛树,须由四人合围,树干高约六、七米,树冠散开宽约十余米。苍劲的根,遒劲的枝,摄人心魄。古时被喻为鸳鸯树的楠木也独独情钟此山。据说九龟山上原有6对楠木,2003年7月,其中一对楠木的一棵被雷击后慢慢死去,而另一株未被雷击的楠木,竟于2007年随之而亡。树的爱情故事尚且如此催人泪下,我就想何况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呢?至今在山上的5对楠木,树龄都在200年以上,仍旧演绎着比翼连枝的爱之恋传奇。

伫立九龟山之巅,放眼四望碧绿的山野,歌者引吭,其乐也融融。

九华天池散记

文/戴益民

甲午年六月初十日,雨后初晴,我们一行数十人自天池人家出发,一路且行且停,登临被誉为江南“阿里山”的九华天池。

人在山下向上望去,只见一幅俊朗恢宏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导游介绍说,九华天池是由“两池一谷”构成,“两池”是指天池与龙池,“一谷”是指冰川石谷,它们连同峡谷溪流、飞瀑怪石、幽林迷窟一起,构成了九华天池独具特色的江南奇观。通往山上的路径浓荫蔽日,耳闻蝉音鸟语,目视潺潺溪流,一种如沐春风之感油然而生,顿觉天宽地阔,心旷神怡。人生无论进退得失,也无论穷达荣辱,当你身心融入大自然,一切的喧哗与骚动便都归于宁静。

蟾园是上山的第一景。只见水池中匍匐着一块巨石,那便是金蟾石,蟾园二字就是以此金蟾石命名。金蟾正前方有许多游客扔下的钱币,仿佛是从嘴里吐出来,寓“吐宝发财,财源广进”之意。民间关于金蟾的传说,多和月宫有关,所以月宫也叫蟾宫,自古以来就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功名。缘此,金蟾就成了人们非常喜爱的吉祥物。登山伊始,便遇金蟾吐宝,乃上上吉兆,于是脚步平添了无限活力。

踏小道拾级而上,但见四面林木葱茏,竹海起伏,山谷叠翠,水波荡漾。一潭绿水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如画的景色扑面而来。我想,这就是龙池吧。龙池上游有一座廊桥,人行走其中,晃晃悠悠,令人心旌摇曳,浮想联翩。站在桥上回望池水,看阳光投射水面,波光粼粼,一池绿水如同圣水般洗净了心灵。过了廊桥往北走,前方的悬崖峭壁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一条十几米宽的瀑布从山崖滚落下来,如同一条银色玉带飞流直下,右侧滚圆的奇形巨石陡然隆起,露出一个三角形的洞口,洞口刻有“龙宫”两字。脚下潺潺流水,耳边清泉飞溅,林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

沿着龙池往前走便进入一条大峡谷,也称之为龙宫。峡谷内巨石密布,形态各异。有的石臼深达数米,有的像巨蛋一样依附在悬崖上,还有的形状像罗汉、像天梯、像脚印等等。这是第四纪冰川飘砾的遗迹,形成很多由怪石堆积而成的天然洞穴。行走其间,除了石头和流水,便是随处可见的古树。在一处山崖的平台上,只见一棵古树抱住一块巨石,缠绵纠结,相依相生。据介绍,这棵古树树龄已达500年,它抱石而生,吸日月精华生长,被当地百姓称为“神树抱石”,其根纵横交错,与巨石结为一体,俗称“根缘”。这是属于檀根的世界,它们在石缝里求生存,可以不需要土壤,在生长的过程中慢慢将石头分解、包裹,形成“檀石一体”、“根石一家”的奇特景观,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惊叹生命的奇迹无处不在。穿越洞穴时必须小心翼翼弯着腰,否则就会触碰到石壁,更直观的感觉是洞内寒气逼人,全身骤然清凉。而且甚为奇妙的是,石谷内别有洞天,洞中有洞,地下暗河穿洞而过,水绕着石,石抱着水,巧妙组合,融为一体。地下暗河冬暖夏凉,有一种奇特的山娃娃龟生活在这里。走出峡谷暗河,我们仿佛从一个世界来到另外一个世界,在强烈的紫外线阳光照射下,凉热交加,冷暖自知,一时竟然不知身处何时何地。

临近天池,眼前忽然出现一座雄伟的大坝。这大坝高出地面约100多米,须仰视才能看见那坝上的景物。沿着石级攀登而上,忽见一座天然的湖泊出现在面前。在群山环抱之中,湖光山色,碧水万顷,仿佛人间仙境。站在大坝极目远眺,峡区数十里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潭一瀑,仿佛都有了灵性,有一种人类无法言说的力量,将我们完全带入大自然的怀抱。坐在游船里,我们一边观赏景色,一边拍照。幽深的树林,清新的空气,静态的巨石,动态的瀑布,潋滟的波光……如果说雄奇的峰群石窟或如刀枪剑戟般充满阳刚之气,那么娴静的高山平湖则如曲线音符般尽显阴柔之美。我们为这高山出平湖的优美景色而来,却又不知不觉融入景色中浑然不觉。正应证了那首“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诗句。

九华天池,风景画廊,千年秀色,不虚此行,是以记之。

烟波寨里无烟波

文/刘开国

早就听说我的家乡蕲春有座烟波寨,周末不觉动了游兴。车在向桥街接上向导,听过介绍,更是对烟波寨有了进一步的期待。

车停在依山带水的枫树村,但见幢幢小楼整洁,鸡犬相闻。穿河过屋,行走在阡陌之中,如同行走在一幅乡村油画中,心情的畅快不言而喻。

沿着村民踏出的山道,蜿蜒向上攀登,一路有欢快吟唱的溪流和落满山谷的清脆鸟鸣相伴,更有满目葱绿的清香扑鼻而来,不时还有红艳艳的映山红、洁白的野玫瑰养眼。这一切无不让人神清气爽,身心舒展。

翻过一道山口,走进烟波亭小憩。高大的古树,古朴的石墙,灿烂的杜鹃,让人有种穿越千古的感觉。

终于望见烟波寨那块神奇的巨石了。但见它巍然挺立于山峰之巅,状如巨乳。向导说,等会下山从另一个角度看,巨石更像一张有着发髻的孩儿面,所以也叫丫头山。可为什么后来叫它烟波寨呢?看村主任的文字,说是每逢天将欲雨或细雨霏霏之时,山寨上边云雾缭绕,似浩淼的烟波翻涌飘忽。我觉得此说有些牵强,稍微有点高度的山峰,在欲雨、霏雨之时,无不烟雾缭绕。

回来问询度娘,倒愿意相信烟波寨之名由此而来:当年在这崇山峻岭中,集聚了几十户不堪官府苛税、匪患和战乱而逃离家园的人家,他们依山就势,砌石墙,筑石屋,养儿育女,传宗接代。晨雾未歇,饮烟又起,暮霭沉沉,夕烟袅袅,于是整日烟雾浩渺。及至清末,更有抗清寨主陈义顺依山就险,修筑石城固守,并曾以满嘴吐饭的小狗和活鱼之计,破除清兵的围剿之谋,成为清末蕲州48寨中唯一没被攻破的山寨,于是烟波寨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沿着之字路上行,经过三块巨石天然垒成的可容十余人的风雨洞,随后的攀登都是循着山林枯枝败叶中隐约踩踏过的痕迹,借助树木和岩石,蜿蜒攀升。抵达一块巨石,其侧清晰可见三个深深的凿洞。据说当年陈义顺就是倚仗这块巨石构筑了一间石屋,身先士卒,吃住于此,扼守着山寨的第一道关口。

再上行不远,有一段用厚重的石条筑就的石墙和门洞,横亘于山腰险要处,此乃山寨西门。虽经岁月风雨的侵蚀,已是苔痕斑驳,藤蔓纵横,却依然坚固异常。

过寨门,有巨石依山而出,形成一个天然的雨棚。跨过灌木丛中散落裸露的石条,过内寨城门,攀石援树,终于登顶。

山顶那远望如巨乳的巨石,屹立于几百米悬崖边,欲倾欲坠,让人心惊胆战。细看巨石,更像一枚硕大无比的滚雷,在提醒着我们,即使是在深山老林里,依然逃不脱硝烟的弥漫。

伫立在阳光灿烂、山风呼啸的山顶,视野开阔。但见群山葱绿,环绕来朝,山路弯弯,河流如带,阡陌纵横,民居点点,一派和谐的乡村景象。

或许不是霏霏细雨时登顶,又有山风劲吹,上得烟波寨顶,却不见烟波流淌。可毕竟大汗淋漓,登高望远,些许遗憾顿被山风吹散。或许,如今一派太平,无需烟波遮山,即使登顶,也只为爬山而来,为巨石那久远的传说而来,为烟波寨那刀光剑影的历史而来,为了望人间的歌舞升平而来。烟波寨上烟波涌的境遇,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

汗水早已干涸,山风吹来凉飕飕的,该下山了。多年来人们踩踏而成的山道并不难走,有的地方还用石条垒成了台阶。只是登顶后人总有莫名的伤感,好在山路弯弯处,总有红艳艳的杜鹃探出头来,洁白的野玫瑰也不甘落后地巧笑嫣然,及至山腰,更有潺潺流水轻吟相送。

沿着山势蜿蜒而行,跨过一道山涧,忽见迎面而来的山岗上,三棵高大的古松,如昂首的苍龙盘踞在几户人家旁。它们棵棵枝繁叶茂,个个精神矍铄,仿佛三位忠诚的武士,在痴痴地守望着烟波寨,守望着这几户人家。只是户户都是锈迹斑斑的铁将军把门,说明屋主早就迁到了山外,人去屋空。看着户户都是青一色的粉墙黛瓦、青石门楼,非常考究,想必三位武士一定也没想到,经过屋主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建成了梦想的房屋,如今却只能如同行将过世的老人,面朝南山,静候天年。或许,落寞的三位武士一定有着和我一样的疑问: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幽静清贫而又恬淡闲适生活的山民,他们还习惯山外的喧嚣吗?

在憩烟亭处回望烟波寨,回想当年苏东坡登临丫头山所留诗作:“何不梳妆嫁去休?使人呼唤作丫头。只因不听良媒说,耽搁千秋与万秋。”再回想村主任的文字,枫树村人似是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推销的机会,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开发商,还没有把地处偏僻、被耽搁千秋的丫头嫁给一位如意郎君。

可在我看来,没有开发或许是幸运的。攀爬在原生态的山野里,既放松心情,又锻炼身体,还培养人探险自然山水的精神,岂不更好?如果确实想把丫头山的绝美容颜展露给更多的人,倒是可以从原生态旅游上作文章。毕竟,现在喜欢旅游的人们,已经尝到了深度开发、从而千人一面的危害,反而抵挡不住返璞归真、独具个性的原生态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