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画眉的文章 / 画眉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小巷深深

文/戴新成

“我们住了近二十年的小巷子要拆了,镇上将把这里建成休闲广场。”居住在池河镇的弟弟急匆匆地给我打来电话,并从他发来的微信图片中看到,轰隆隆的挖掘机正忙碌着拆掉巷子两边陈旧的房屋。

我离开故乡近四十年了,我是在小巷古风扑面的氛围中出生长大,如今巷子要拆掉了,真有点不舍。

这条小巷不长,只有200多米,名叫柴巷子。巷子两旁,房屋高矮不齐,有古朴沧桑的四合院,有用青砖油毡搭建的简易房,还有茅草屋。居住的近三十户人家,虽然来自天南地北,共同的生活经历,却让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大家亲密无间,见难相帮。每家的屋子和小院子收拾得有条不紊,窗明几净。房前有一寸土地,也要栽上几根葱,种上几行辣子、西红柿。

巷子的道路很窄,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地用手捏着车闸。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地,裸露着砂砾。每天小巷两旁的人家都起得很早,打开房门,各忙各的事,有的去上学,有的下地干活,有的做生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巷子口的小块地上,六棵碗口粗的白杨树枝繁叶茂,在晨风中低头细语。其中一颗树梢上有一对黑白相间的喜鹊安的家,鸟儿成天叽叽喳喳,随意地在树间、房屋、巷道中飞翔,把阵阵美好的歌声留给人们。晚饭后的光景更显得和美闲适,有的漫步于小巷,有的围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有的扎堆聊天,也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欢聚在一块,兴奋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时,就常见一位年过六旬的丁大妈,把一架老式缝纫机搬出家门,支起用尿素袋缝成的太阳伞,做缝缝补补的活路,补个补丁,扦个裤脚,换个拉链,只收两角到五角钱。有人忘记带零钱,尴尬一笑,丁大妈也是一挥手:“远亲不如近邻,这点小事算个啥呀。”

巷子口中间有两间低矮的茅草屋,这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四川夫妻,男的在街上钉鞋,女的收破烂。茅屋内堆满了废旧物品,一捆捆旧报纸、玻璃瓶、塑料瓶,摆放得井然有序。天麻麻亮,男的就上街摆摊钉鞋了,女的就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收废品,晚上漆黑时才回家做饭吃,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夫妻和睦相处,充满了幸福感。

那时候,几乎各家各户都比较穷,那种清贫之中掺杂的友爱和善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比如,谁家用莲藕炖猪蹄了,主人家便把炖好了的猪蹄子盛上一碗送给左邻右舍,那股猪蹄子的肉香,久久地飘荡在小巷的空气中,足以让人流口水。左邻右舍就像商量好的一样,都把好吃的孩子围拢住,关在屋里,直到送蹄子汤的一遍又一遍地敲门,然后屋里的大人才慢慢打开门,在一阵热情的推让之后,收下这份珍贵的“礼物”,同时再回赠给对方或两个鸡蛋,或一把花生,或几个核桃。

小巷虽然简陋狭窄,凡俗的生活中充满着许多困难和曲折,但他们的心中都充满着温暖的爱,眼前总有一份明媚与妖娆。

一年夏天,一阵狂风暴雨吹倒了电线木杆,小巷子忽然断电,一片漆黑。在小学教书的刘老师赶紧找来两盏既防风又防雨的马灯,把灯罩擦拭一新,又到邻家要来煤油,麻利地做好灯捻子,点亮后用竹竿高高地挂在巷子口,疾风暴雨中,那盏摇曳的灯光,温情脉脉地给从四面八方归来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我记得刘老师在学校代的音乐课,他的二胡拉得有板有眼,他经常在巷口,用灵巧的双手给我们演奏余味悠长的旋律,他还教我们背诵陕南歌谣,我至今还记得他教的《搭对台》的山歌:“豌豆开花排队排,你是行家搭对台。你是行家来对歌,不是行家你滚开。”还有《送饭调》:“郎在山坡砍干柴,姐在屋里送饭来。郎问姐儿什么菜?腊肉豆腐白菜苔。”有时一边背诵,刘老师还教我们一遍一遍地唱。歌声,笑声,洋溢在小巷内外,成为一道风景,引得街上许多人前来观看。

巷子中还住着一位姓蒋的理发匠,光头,方方的脸型,他用手推子给人理发,理一个头才收一毛钱。蒋师傅非常喜欢饲养画眉,门前常常挂着两三笼开口鸣叫的画眉。常有人登门请教他,啥叫好画眉时,他津津乐道的说:“画眉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啊。好的画眉应该是,颈如削竹嘴似钉,身如葫芦尾似琴。青毛青眼牛筋爪,十笼打进九笼赢”。还有:“一山头,一画眉,越界必斗。”画眉鸟唱歌也是鸟语,是它发出的求偶、怜子、警告、愤怒的信号。

我们常见蒋师傅给鸟儿洗澡。他把脚盆装满干净的水,把鸟笼子放进水中,只见画眉鸟跳进水中,用翅膀扑哧扑哧地洗头洗尾,洗好了的画眉在笼中站在跳杆上,昂头挺胸,用嘴壳梳理毛衣,随后轻轻地哼唱,十分委婉动听。

蒋师傅得心脏病死后,老伴把他喂养的三只画眉在山中坟头上放生,还把鸟笼子烧了,好让他在那边有个念想。

巷子尾住着刘叔一家,他一间空房里装有一副石磨,两扇脚盆大圆形的石磨摞在一起,通过人工的转动、摩擦、挤压,把小麦、玉米、黄豆碾成糊状,从石磨中涌淌出来。我们小娃娃经常出入磨房,帮大人们推磨。大人们说:“用这种磨子磨出来的面粉、玉米粉、豆浆原汁原味,十分可口,很有嚼头。”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

漫步小巷,双脚踏着咯吱咯吱作响的落叶,头顶是一线线洁净的蓝天,透过这种图画仰望,一颗心像碧澄澄的天空一样又高又远,小巷留给人的是会心的微笑,更是绵长的春色……

遛鸟

文/商子雍

遛和蹓,是两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字,辞书对它俩的释义,也毫无二致,都是慢慢走,散步。既如此,为何当初造字时要整出两个来呢?其中的缘由,文字学家可能懂,但我不懂,也懒得去查。若进一步问:为何如今人们在形容慢慢走和散步时,常用遛而几乎弃用了蹓?回答仍然是:“不懂。”

用来状绘人的慢慢走和散步,那叫遛达、遛弯儿;但更多的时候,遛是用来形容人和家畜、和宠物一起慢慢走、一起散步的。农业文明时代,最常见的此种生活形态是遛大牲口,因为据说此举可以帮助它们消除疲劳,从而能够在耕作或运输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因此,才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俗谚。但工业文明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后,不管是遛骡子抑或遛马,都已成为历史的背影,而经常鲜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遛狗和遛鸟。

今天咱们只说遛鸟。

说到遛鸟,不能不言及笼养鸣禽这么一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国粹”。因为,前者是部分,后者乃整体;换言之,在整个笼养鸣禽的复杂过程中,遛鸟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局部,当然,同时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笼养鸣禽,在遛鸟这个环节以前,还需经过选鸟、驯鸟这样的程序。以画眉为例,在鸟市选购时,一只画眉的优劣,要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对其头、嘴、眼、眉、爪、羽色、须式以及整个体型进行仔细观察后,才有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综合评估,这是件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非吾等外行可以胜任。至于驯鸟,则是因为画眉性情刚烈,野性十足,饲养者必须以极大的耐心慢慢接近它,通过亲手喂食喂水,不断增强信任、逐渐加深感情,等到画眉能够较为安静的置身于笼中,见到主人不惊不乍时,驯鸟即大体成功矣!

不过,本已驯服的画眉,在见到生人,或忽然来到陌生环境时,又常常会野性大发,惊悸乱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遛鸟了。或清晨,或黄昏,主人提着鸟笼外出,行进时两臂自然摆动,切记动作不可过于剧烈。最初遛鸟时,要给鸟笼穿上笼衣,以免陌生环境对笼中画眉的刺激过分强烈,慢慢地,笼衣可以一点儿一点儿地掀起,慢慢地,画眉对周围的各种环境完全适应,这时,便可以脱掉笼衣,把鸟笼悬挂到某个鸟笼聚集之地了。画眉天生一副好嗓子,又极善于模仿同类及其他鸟类鸣唱,在先行者动听鸣叫的熏陶下,后来者很快就会引吭高歌,加入到众多画眉的美妙合唱中去。

朱雀门外西侧的环城公园里,就有一个能让人常常流连忘返的“画眉俱乐部”。十几个鸟笼在树枝上一字排开,煞是壮观,而此起彼伏的优美鸣叫,更是令人在一派天籁之中如醉如痴。

如果事情仅仅是如上所述,那当然再好不过。不过,人们常常不去提起,但却严酷存在的事实是,笼养鸣禽的第一个环节,是为捉鸟。有鸟类专家称,鸟市上一只活鸟的背后,是十几、乃至几十只鸟的尸体,惨不忍睹啊!对这种说法,我信,于是,那能够让人如醉如痴的由画眉唱出的天籁之音,便顿时大大减色。

并且,侥幸活了下来,并在笼中引吭高歌的那些画眉就果真快乐吗?

宋人欧阳修有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清人郑板桥认为:“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固欢娱,彼在囚牢,何情何理!”

若有人问:你商某人对此事有何看法?答曰:吾非鸟,安知鸟之乐抑或不乐;唉!不说也罢。

养鸟者言

文/孔伟建

那天,我在小区门口修鞋,跟一养鸟的老头闲聊,他的一席话让我难忘。

老头须发皆白,好像是个退休老工人,他爱在修鞋匠那儿玩。一棵高大的法桐,遮风挡雨,是天然的庇佑,修鞋的瘦老头在树下干了十几年了,来来回回的多是回头客。

养鸟的老头弄了两个鸟笼子,养了两只百灵。一只大的,据老头说,年龄在十岁左右。一只小的,羽翼未丰,尚在学舌阶段。

老头搬了个马扎,坐在修鞋机边,时而跟修鞋的瘦老头拉会呱儿,时而看看自己的鸟儿。

老头养的鸟不怕生,不怕吵,振翅欢叫。我听着,问老头:为啥两只都养百灵,不喂只画眉啥的?

“画眉没百灵长寿,百灵鸟能活十几年,活到老叫到老。画眉不行,能活十年就很不错了,还越老越懒。”老头说。

“再说,画眉这东西脾气古怪,爱生气,假设周围一群鸟,它发现有的鸟比自己叫得嘹亮好听,往往就不叫了。不像百灵,遇见肯叫的,比着叫,越叫越带劲,非要把它比下去不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说完,老头朝自己的爱鸟看了几眼,吹着口哨逗那只小鸟。

真想不到,养鸟还有如此大的学问,我心里暗忖。

“百灵学东西快,爱学,叫得好的能模仿几十种鸟叫。假设你家里养着几只鸡,有公鸡,有母鸡,几天下来,百灵鸟就能学会公鸡伸长脖子打鸣,学会母鸡下蛋时的咯咯哒咯咯哒。画眉就不行了,叫声花样不如百灵多,能叫个十种八种就不错了。”老头说起来滔滔不绝。

原来,养鸟,跟许多事情一样,也要学习,也要总结。看来,爱叫的、好学的、上进的鸟,为绝大多数养鸟人欣赏。

我忽然想起自己每天早晨上班途中经过的那片小树林,林中遛鸟的那些养鸟人,怪不得多数都养百灵呢。

养鸟者言,推而广之,与为人做事有许多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