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大堤的文章 / 大堤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采野豆

文/张林青

听邻村人说,野豆熟了。我和老伴备好干粮,向目的地进发——摘野豆。春华秋实,无边的棉花,炸铃怒放,风儿掀动绿叶,闪闪烁烁,像满天的繁星;沉甸甸的稻穗,垂着金钩,仿佛金色的大海,漾起层层的波浪,涌向天际。放眼望远,那环堤的高梁,像殷红的巨带,伸向远方,在秋阳的朗照下,株株如火。

我们的电动车很快驰到目的地——八一大堤。雄伟的大堤北面,是烟波浩渺的大湖,堤两边的斜坡上,莽莽苍苍,各种野豆伴着野草,长势旺盛,它们扎根泥土,吸取水份和养料,奋力生长,大片,小片,簇簇、丛丛,青翠鲜活的藤蔓,抓杂草,爬丛刺,攀小树,沿缘而上,特别是攀到高处的豆角儿,硕大、饱满,顿令人眼馋,倍生采摘之情。

首先,当采的是范豆。它每根叶柄支起三片叶,像个倒写的“个”字,叶儿青嫩肥大,叶脉清晰,藤条鲜绿,向上爬行,永不知倦,花儿清香幽远。它的叶、蔓、花与豇豆的极其相似。豆角与家绿豆相像,但它的角儿壳上黄色光滑。每束花谢后,就是一串角儿,每束少则三根,多则五六根,成熟期不一,最早的六月中旬就成熟,这些角儿早已绽开;正成熟的,是我们要摘的,有的角儿是青绿的,那是刚长成;还有开花的,刚打花骨朵的,正在继续,延绵不断,显示出旺盛的生机,最迟的角儿,约十一月上旬成熟,方圆形的豆粒,硕实闪亮,颜色各异,大多是红的,也有黑的、姜黄的和淡绿的,最少见的是,豆粒呈褐色。

其次要摘的是滚豆。这种豆比范豆生长节令稍迟,有藤蔓,喜攀缘,叶形和颜色与黄豆的差不多,长在斜坡,到处是,金灿灿的小花,开得轰轰烈烈,异常醒目,溢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们这里叫它野滚豆。豆角外形狭长有弯,像成吉思汉那弯弯的战刀,它一串最少有五六根角儿,最多的约半把,有时一伸手,就能摘到半把。豆粒狭长,像长形的糯米粒,它的颜色有黑的、嫩黄的和浅绿的。面对大自然的恩赐,我格外有趣,摘得很快,在阳光下,这些豆角极易绽开,有时手刚触到豆角,就“啪啪”地炸开了,有时像故意与人逗乐,人刚到,手未伸,它们就接二连三地裂开了,豆粒四处迸溅,撒到地上,钻进草丛,以待来年“春风吹又生”。老伴告诉我:“摘时手放轻,像逗小孩儿,悄悄地将它们送入袋里。”

我采摘的兴趣愈浓,望着前面一片耀眼的黄花,呼吸着缕缕的香味,我忙奔过去,大把大把地摘,老伴眼疾,忙制止:“莫,莫,那是铁豆!”“这不是开黄花吗?花的香味,不也很浓吗?”我问。“很像,但你只看豆角有无毛刺,有毛刺的,是‘铁豆’,这种豆,高压锅对它没法,熬不开,煮不烂。”老伴说。啊,大自然多神奇,能酿造出各具特色的珍品,弄得我晕头转向……

时近晌午,人有点倦了,我们铺开晒布,晒好豆角,老伴拿出了馒头和水,坐在大堤边的小树下,嚼着馒头,面对宽阔的湖面,隐约可望见下新街的绿树,红瓦,楼阁……饭后,我们便打豆,踩着晒布上的豆角,发出“咔嚓、咔嚓”声,迎着凉爽的湖风,扬去豆壳,新鲜、饱满的豆粒呈现眼前,沉沉的,约有十多斤,逗人喜爱。它是熬粥的佳品,不仅味儿香甜,而且清热解毒,畅通肠胃,是家绿豆难以媲美的。

夕阳染红大地,湖水、荷叶、莲花、莲蓬、青草等披上了一层金辉,尤其是大堤斜坡上的野豆蔓,沐浴余晖,舒枝展叶,闪着亮光。八一大堤像一条黛青色的巨龙,伴着淡紫的雾霭,腾空欲飞,构成一幅极美的画,我陶醉于其中。大自然啊,您太丰富、大神奇了!您孕育万物,恩赐人类,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人类有何理由不爱您,敬您,护您;更没有理由不遵循您的规律,与您和谐相处,让您更加年轻、青春永葆呢。

一条美丽的大堤

文/朱朗

一踏上渭河大堤,便能看到参天的古树与独特的红槐花,还有嫩嫩的小草和密密麻麻的小野花。那野花嵌在小草里,像眼睛,像星星,一阵轻风拂过,还眨呀眨的。沿着这条像马路一样宽阔的大堤一直走,便会看见一座碑,碑上刻的是渭河整治记。在碑的对面,有一个入口,从入口下去,就进入了仙境!

这是渭河大堤的一个公园。路的两旁有许许多多肥硕的三叶草。在三叶草中,有着星星点点的野花:红的、蓝的、紫的,十分美丽。比野花更高的是艾草,散发着一种清香,沁人心脾。最高的得属槐树,高高低低的槐树枝间,花絮成串,白的、红的、粉的,相拥娇笑,既无忸怩之态,又不需人工雕琢。槐花不似杏花那么白,也不似玫瑰那样红,一点都不娇贵,质朴得如同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伯伯。

公园里有一个小湖,湖面上长了丛丛芦苇,芦苇中间藏了几对鸳鸯,在里面尽情嬉戏。坐在湖边,能听到时不时传出几阵蛙鸣,婉转悠扬,还可见三五成群的锦鲤在水中游动。

继续往前走,或许还可以看见锦鸡,它们身材娇小,不像家鸡那么笨拙。叫声虽然不好听,但十分滑稽,使人听了总想笑。它们还会飞,虽然飞得不如鸟那么熟练,但样子十分惹人爱。

李白曾吟诵出“渭河银水清,横天流不息”的诗句,如今,渭河大堤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一座大城市里,能有如此美妙的环境,是值得大家去保护的!

印象枣林

文/陈秀池

从闻名遐迩的荆州古城驾车出新北门,沿318国道向西行二十余分钟至小镇万城,溯沮漳河沿堤北上十五分钟左右,便望见一亭,如韬光养晦的勇士,默默伫立在大堤的堤头。

亭之左边,是一绿色掩映的微型人工湖。湖周边有许多挺拔的松、翠绿的樟、优雅的女贞,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与灌木丛。春风一吹,湖面荡漾的涟漪轻轻穿梭于蒿草间,似与鱼儿比自在。矗立于中的湖心亭,留游人小憩。若有人向湖心亭靠拢,湖边不时会窜出一些小兽、禽之类的动物,似乎抗议闯入了它们的领地。

亭之右边,是一排略有差别的鱼塘顺堤排列。有的喂鱼,有的又种藕,让人感悟到农村市场经济的影子。

亭前,有一篮球场大小的广场。除了有村民在此打扫卫生外,随意停放着一些摩托车、自行车,也有小轿车,仿佛打破了这里的寂静,陡添亭内外的热闹。偶遇徒猜想:或是驴友体验乡愁的驿站?或是城里人农家休闲游的猎奇?亦或是村民看到这些陌生访客好奇的驻足?

亭由十多株古柏簇拥。显得庄重、静谧、古色,仿佛积淀许多故事与传奇。亭中有石碑,碑正面由当代着名书法家吴丈蜀先生不吝墨宝,书有“枣林岗”字样,碑次面有碑文为证。

碑文记载:“长江中游枝城至城陵矶通称荆江,河道蜿蜒淤狭,江流不畅,难承云岭巫峡来水,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谓。荆江大堤地处荆江北岸,西起荆州枣林岗,东迄监利城南,长一百八十二点三五公里。临江壁立,御狂澜之奔突,盘折蜿蜒,犹龙虬之蜷舒,为江汉平原和武汉重镇之重要防洪屏障。斯堤肇基於东晋,拓於宋,成於明,固於今,其名始称万城堤,后屡易,一九一八年始用现名……”

亭的后边,墙围有一小巧的楼阁,名荆亭阁。连接亭与阁的三孔廊桥倚靠着大理石的斜栏,点缀于三支渠上,把亭与阁错落相望,又各抒己怀。

亭阁旁镶嵌一条三百米左右长的公路,犹如一条脐带,连通繁衍生息的村落,住三百余户人家,就是荆江大堤的起点——荆州区马山镇枣林村。

晓得奔腾不息的荆江就是荆州市城区边的长江,江边的大堤就是荆江大堤,妇孺皆知。但清楚荆江大堤从哪始起?知枣林者,恐怕就为数寥寥了。

不忘九八、抗洪救灾。曾经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曾经令无数国民魂牵梦萦的荆江大堤,她的起点始自于枣林。这既是荆州水文化的赋予,也是枣林村人的幸运,或许荆江大堤固若金汤还浸润了枣林的灵气哩。

入枣林,你不仅只会因水文化的见证遥生遐想,而且会被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变化所钟情而印象深刻。似多条T型相交的硬化路把村民的房屋大都串就于亭与路的周边。多面可通向边远的农户与临近的乡村,这些陆续经改造扩宽的通村公路,既是运输的通途,也是村民走向城里、走向市场的坦途。

公路两侧大多为楼房,既有荆楚文化的风韵,凹凸有致,也不失当代建筑的气质,流光溢彩。楼前屋后,樟树、桂花、栾树、意杨等组成绿色的长廊,公路旁、田间渠,都借“绿满荆州”的东风播撒了许多绿色,更不用说那些或已承包、或已流转的荒山荒坡,已经含苞欲放、树影婆娑。

新建的村民广场与服务大厅、卫生室交错辉映,如略施粉黛的新娘,娇羞炫目。周围绿树掩映,清风徐徐。广场上,不仅有篮球架、各类牵引器、按摩器、骑马机等户外健身体育设施,而且有大气的宣传栏、醒目的公示牌、漂亮的景观灯,便利村民诊疗的卫生室,简约、方便的服务大厅。村村通的广播,定时播报时事、农事,播放歌曲,悦耳动听的旋律在村内外回荡,划破村里的宁静。村中赶时尚的大婶大嫂们会叽叽喳喳来跳起广场舞,扭动的腰肢也不输城里的大妈。带小孩的、散步的,俨然成为村民的休闲之所、相约之地,彰显现代新农村的气息。

放眼田园,略显整齐的田间已与村里的自然地势结合得天衣无缝,丘岗、林木,水渠、塘堰,U槽、机耕路,和谐相处。绿油油的油菜孕育待放的花蕾,在春风中摇曳,各种花、草、树吐出春天的芬芳,拖拉机犁铧翻晒出泥土的涩香,包容春天的躁动,别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些装点于田头的泵站、抽水管、硬化渠、涵闸桥、农发和小农水等标志牌,阳光一照熠熠生辉,村里添了这些靓丽而又实用的设施,村民自然喜上眉梢。

近年来,枣林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村支部焦华书记不无骄傲地介绍:

2013年,开展了现代农业小农水项目的建设,为村里修建硬化渠道21公里,更新改造泵站7座,装机385千瓦。当年建设即受益,在当年的大旱中,发挥效益保丰收;

2015年,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增硬化渠道5公里,新建泵站2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84处,新铺农机碎石路7.2公里。各类农机轻轻松松下田头;同时,全村已有258户村民连通城里的自来水,其余村民正在陆续接通,现在村民和荆州城里的居民实现了同饮一江水;

今年,还将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拟再添12公里硬化渠道,硬化、扩宽生产道10公里,田间碎石机耕路12公里,泵站1座;

规划建设中的荆当旅游公路贯穿全村,已完成征地、拆迁,并开始开掘路基,吸引荆亭阁观光、乡村休闲垂钓游、农家果蔬采摘游,已不再是梦;

农业基础设施已彻底变样,并将越来越好。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渠路硬化、桥涵闸、泵站配套齐全,旱涝保收,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不曾想到:枣林过去基础设施差。渠淤塞、水阻流、路不通、配套匮乏,村民饮水安全无保障,村里甚至连村部、服务大厅也没有,还是临时租用村民的老房子。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那更是奢谈了,一幅落后、贫穷、寒酸景象。扶贫工作队进驻前,村里规划不明,谋划不精,发展不快。

如今的枣林,精准扶贫的效果丰硕。通过产业扶贫拔穷根,2015年已有34户147人脱贫,2016年将预计再有19户50多人摘掉穷帽。近来还传颂着扶贫工作队扶贫先扶智,四处奔走,帮扶辍学的小龙复课的故事。

如今的枣林,携荆江水文化的内涵,借荆州精准扶贫的东风,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已迈出坚实步伐。

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枣林,是承载历史的枣林。昔日荆江借枣林之势,抵御咆哮汹涌的洪水,将来枣林扬荆江之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甩开贫困的枣林,绿色和谐的枣林,让人充满期待的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