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黎水的文章 / 黎水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家乡的歌与美

文/陈天旺

《醉美黎水》是专属于家乡的歌。其词为:“皇后寨上云绕霞飞,五里峡风光令人陶醉。九溪十八坝依山傍水,三县交汇人文荟萃。啊,黎水,美丽的黎水!山歌号子嘹亮清脆,和谐边镇欢声笑语。生长在这里,我们骄傲;生活在这里,我们甜美。啊,黎水,美丽的黎水!绿色发展春光明媚,时代梦想这里起飞。生长在这里,我们自豪;生活在这里,我们醉美。”

此歌经专家谱曲后在一次文艺演出时作为压轴节目隆重推出。很多老乡都为家乡有了量身打造的歌曲而奔走相告、转载分享。因为,是家乡的美才催生了这首歌,这歌演绎的就是家乡的美。

家乡的美,在山水生态。山巍峨壮观,水清澈见底。凡到过黎水的人,对这里的奇山异水均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些山或似人头、蜂子,或似花轿、笔架。青龙盘山、白虎踞堡,皇后坐寨、公媳倚坝。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般。发源于皇后寨、冲天坪山系的溪涧河沟水流潺潺,山泉水、龙洞水随处可见,甘甜爽口。“一脚踏三县”处即在黎水河注入郁江的五里峡中。山上树木葱郁,山下良田沃土,山腰、河边是住户人家。晴则蓝天白云,时有云雾蒸腾,处处田园牧歌。几百年的大树、古树比比皆是,林中野生动物、植物种类繁多,鸟语花香。春来山花烂漫,夏至生机盎然,秋天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民众勤劳善良,民风淳厚古朴,民居错落有致,房屋周围绿树翠竹环绕。

家乡的美,在人文风情。因以前商贸繁荣,兴办有制作徽墨原料的几家烟号,墨香濡染带动了家乡的崇文重教之风。据县志载,光绪十六年即设明伦义学;民国时期有保国民学校8所,另有私立永福小学、广文小学、女子职业小学等数家。学校多、办学早,更是开时代先河地创办了女子学校,使其声名远播。时代发展到今天,众多部门大力扶持,热心人士慷慨捐助,莘莘学子灯下苦读,不少家庭仍节衣缩食将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去读书求学。又因与湖北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积淀,在逢年过节、娶妻嫁女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区内其他乡镇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就是老人过世后唱哀歌,其音色低沉凄怆,声调抑扬顿挫,词句牵人心肠,让听者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家乡的美,在和谐发展。前些年,信息闭塞、交通不畅曾是制约家乡发展的两大“拦路虎”。后来随着电视机、电话的进村入户,移动网络信号的覆盖,进城公路硬化、出境公路贯通、村组公路遍布,基础建设蒸蒸日上,“瓶颈”制约土崩瓦解。种养殖业与观光农业、粮经作物与中药材、集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呈现出一幅幅壮丽画卷。还重点抓了畜牧市场、综合农贸市场和小商品一条街,打造对内带一片、对外幅射周边的边贸重镇。“渝鄂边区本友邻,礼尚往来胜至亲”。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商品贸易,边区人民交往十分频繁。路上没设关卡,自可来去自如;买卖但求公道,不管来自哪边。在土皇垭渝鄂交界处,欢迎到来的标语高高飘扬;在五里峡大桥头,“睦邻友好公约”被铭石刻碑。每五天一场赶集时,来自利川、咸丰边界乡镇的客商与本地人氏平分秋色。

今后,家乡还会不会有新的歌曲,继续歌唱她的美丽?我不敢妄加推论。但不管怎样,《醉美黎水》当是序曲、开篇吧!

家乡的路与桥

文/陈天旺

在区域版图上,家乡黎水的地理位置没变,但却感觉与外界更近了,是因为家乡与外界连接的路发生了变化。

家乡的路称得上四通八达。沟的这面与那面、山的这边与那边,隔沟隔岭、隔村隔乡甚至隔县隔省,均有路连通。只是以前多为山路、小路,乡民们走个亲戚、称点油盐或卖个鸡蛋,无论到周边哪个集镇,全都要步行十多二十公里以上;而现在则为公路、大路,不仅奔跑着摩托车、三轮车,也不乏小轿车、客运班车。由主干道伸展到院落、村组,以至别的乡镇的支路纵横交错,那些翻山越岭、崎岖曲折的山路就少有人走了,野草疯长、野兽出没。

家乡与外界特别是与县城连接的路是几经波折的。其变化也有迹可循:由小变大,由远变近,由窄变宽。解放前,家乡是渝鄂边境的物资集散地、进出长江水道的北部大通道。自然,也有一条经渝鄂之边的道路连通县城。清代知县张九章“壬辰冬令,窃盗未靖,予下乡点团”,即经现中塘、大路坝、蛇盘溪抵达黎水,再沿新花、黄溪、白石返回,并“途次口占”多首诗。后来,县城到黄溪公路修通,乡民多数时候选择走路到黄溪后再坐车进城。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黄溪经新花到黎水的公路始贯通。“要想富,先修路”。上个世纪90年代引种烤烟、蚕桑后,家乡开始大修村道路、入组路。但很长一段时间,路途遥远、弯多车少,家乡仍然没能甩掉全县最偏远乡镇的帽子,乡民们依然为路所苦、望路兴叹。直到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前,通往湖北咸丰蛇盘溪的出境公路连通,与数年前热闹的步行线路大体吻合,再逐步水泥硬化、安装防护栏,进而开通县城经小南海到黎水的客车,才奠定了黎水直通县城的捷径,比原来的路线缩短三四十公里,有的地方甚至达五十多公里。这条路有如七彩飘带,吸引着一批批人来路边建房、经商、办产业园,“黎蛇路通后,醉美入云霞”,成了带动一方经济腾飞的要害。

但路与桥不可分割。大路需要大桥,小路需要小桥。桥就是架设在河流、溪沟上面特殊段落的路。没有桥的衔接,路就不可能越溪过河,就成了断头路。“我过的桥都比你走的路多”,说这话的未免有倚老卖老、夸大其词之嫌。试想,桥不就是路么?桥再多也不及路长,桥再宽也只是路的一段。

家乡的溪河多,桥也就多。除了木头桥、吊索桥、石拱桥、风雨桥,乃至石步、木笕在必要时皆可扮演桥的角色。连通渝鄂边区的五里峡大桥,因其雄跨滔滔郁江之上,把分属于不同省(市)的悬崖峭壁串联成平坦通途,更成了一道壮观而又亮丽的风景。家乡往些年留下来的石拱桥,大多由当地富户、开明绅士出资修建,或大家集资建造,石料考究、经久耐用,造型别致、远近有名。后来修公路时,好几个地方的桥就是在原先的石拱桥基础上铺垫起来的,桥的价值得到了更大体现。想想那时的人是多么有先见之明,把桥修得既宽大、又结实,还具有美感。“前人修桥,今人享福”,不仅造福当时,也惠及后世。

说起来,家乡是有修路修桥传统的。在徒步走山路的年代,村里雷锋式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每天早出晚归,到附近山上义务修路,把不好走的地方扩宽挖平,把挂衣衫、刷眼睛的荆棘砍掉。凭着一己或众人之力,修出了乡,修过了省,砍坏了数把镰刀,砍去了几百活路。这样的人会被乡民长时间念叨、感激。遇到哪里桥烂了,或需要添一座新桥,他们会自动自发地从自家的山林里砍几根树子搁置于溪沟之上,再挑些泥土垫平夯实,修成一座简易的人行桥。“修桥补路,必有官做”。一直以来,乡民们就以这句话作为对修桥筑路善行美好的祝愿。

时至今日,家乡的路还在不断向外拓展、延伸,或者硬化、扩宽。高架桥梁,是空中的路;穿山隧道,是近捷的路。路与桥的转换,将会越来越普遍、多元。我真切地希望,家乡的道路越来越直而宽,家乡的出路越来越多而广。

重提“川边”

文/东天

重提“川边”,与《武陵都市报》上一篇新闻报道有关;而这篇报道,与盼望了很多年的一条路和这条路上终于跑起了客车有关。

“川边”在哪里?“川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现在长起来的人可能已经不明就里,大多外地人肯定也是不知其详。但对于曾经的“川边”人,却对这个名字难以忘怀。它除了是他们生长的家乡,也带给他们艰难、苦涩、酸楚的回忆。

报道标题为《搭上客车回“川边”》,让沉寂多时的“川边”一名又重新吸人眼球。记者通过跟班乘坐的方式,现场采写了黔江成功开通“黔江——南海——黎水”客运专线的新闻。过去的闭塞之地大大缩短了与县城的距离,方便了沿线村民进城办事、务工经商,这引发了黎水民众的关注、热议。

“川边”,顾名思义就是“四川边上”的意思。曾作为一个村名,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川边”所在的黎水与湖北的咸丰、利川一山之隔,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而“川边”是距离集镇最远的村。其实,“川边”乃至黎水与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太远,只是走了很多年的弯拐路、冤枉路。以前,公路未通之时,就有一条步行路从“川边”走,虽然要经过另外一个省,却是通往县城的捷径。后来,镇上通了公路、有了班车,人们就开始走路去镇上赶车,但仍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进城。随着区划体制调整,“川边”与黄泥两村合并后更名为黄泥村,“川边”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里依然没有甩掉最偏远地方的称谓。

再后来,取道“川边”、途经湖北的黎(水)蛇(盘溪)公路贯通,这里的交通状况才有所改观。“川边”虽仍为边区、边地,但离县城已不算最远。倘不开通客车,人们的出行依然极不方便。要么先步行到湖北地界坐那边的班车到南海,再转车进城;要么搭乘“黑长安”,班次既少、时间又不固定,还先得和司机预约,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车来不了只有灰溜溜打道回府。人们打心眼里盼望,早日开通客运车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班车。就像有的乘客所说,“对它的渴望不亚于以前黔江人盼修建铁路和机场。”

这不,在新年就快来临前夕,一天三班的客车终于跑起来了。这无疑是沿途广大村民的一件大喜事。老百姓们为此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此线路一经推出,就成了便民利民的惠民线、乘客云集的热门线。每当客车驶进“川边”地界,轰鸣的喇叭声回荡在村村寨寨、山山岭岭,似乎敞开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心扉,听到了外面世界的召唤,感觉与县城、与外地更近、更便捷了。以前经黎水、黄溪到县城,少不了六七个小时,而现在进城最多两个小时,半天就可以打个来回。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除了黎水人外,还有本区杉岭和湖北水坝、蛇盘溪的竞相乘坐这车。“川边”一语已然跳出老川边村范畴,概指渝鄂边界这一带了。

但好事多磨,才跑了几天的客车,就因为争夺客源问题遭到了别的线路车辆的干涉、阻挠,意欲减少其班次。

奔跑在渝鄂之边的客车,你听到了“川边”沿途的老百姓的呼声了吗?你就不要更改了吧,让封闭、落伍了太久的“川边”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外面的世界近些、前进的脚步快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