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泡茶的文章 / 泡茶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闲时泡茶

文/江南·雅丫 (苗族)

多年以来,我一直保持着喝茶的习惯,不管是繁忙,还是闲暇,几乎每天早上八点钟以前,我都会烧上一壶开水,泡上一杯喜欢的绿茶,直到全天的工作结束。

妻子知道我爱喝茶,特在网上搜了许多关于饮茶方面的文章,里面说:泡绿茶最好的用具首选是玻璃杯,其次是陶瓷杯。因此,特地在淘宝网上给我买了好几个富光牌的玻璃茶杯泡茶喝。这些杯子非常精致,用起来十分便利。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在边远的乡镇,那时工资低,买不起品牌茶叶,于是常利用下村时机,在途中的小山坡上,随手采回一大捆在大山里随处可见的老娃叶当茶泡着喝。后来,从乡里调到县政府办公室上班,工作环境虽变,但依然离不开茶。特别是在单位开会时为每位参会者、为来单位办事的人泡一杯茶,一下子能将彼此间的心拉得很近。

生活中,用茶招待客人是不可或缺的礼数。但喝茶是讲究茶道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规矩繁琐,我是记不住的,但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一直不忘: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告诉我的“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意思是给客人上酒时,满杯斟上代表敬意;但在上茶之时,把茶杯里的水倒满了,就会让客人误会将其当成牛饮,因而有主人欺客之意。但在我们日常的泡茶中就没那么多的讲究了。

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之中,当数江南一带的江苏、浙江、福建籍的人对饮茶有着特别的爱好,仿佛饮茶就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饮茶如同平常喝水一般自然,无论行走何地,都会带上一些茶叶,以备饮用之需。

只要有人喜好喝茶,自然就会出现茶馆之类的店铺,老舍的《茶馆》就是最好的佐证。而在榕江城中繁华的中心路段也有一家名为甜甜冷饮的上好茶馆,位于女儿学习钢琴的琴行对面。每次周末带女儿去琴行上课,将女儿送到琴行后,我也乐意到对面的茶馆坐坐,花十八元钱让服务生为我泡一杯绿茶。我一边品着茶,一边听着店铺里播放的古典音乐,才两泡茶的功夫,茶味还没有完全淡去,女儿的钢琴课就放学。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举两得了。甜甜冷饮茶馆去的次数多了,不仅服务生认得我,就连从不轻易露面的张掌柜也认得。每次送女儿去学琴时,刚过茶馆路口,里面的人见到我了,就会高声叫道:“欧叔叔来喝茶了,快上绿茶一杯。”我听后心生暖意,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2013年,我有幸被选派到杭州市桐庐县挂职学习一年,偶然的一次参会,我又遇到了一种名叫“雪水云绿”的绿茶。虽然贵州也是茶乡,名茶也有无数,但那天所尝到的桐庐茶,却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憾,不仅色泽鲜艳,茶汁清香适宜,入口甘甜,就连茶叶在杯中上下舞动的姿态都如同舞台上的角儿,令人陶醉。会后我悄悄向他们打听,才知这是桐庐当地盛产绿茶中的一种,本地人都爱喝,一些在杭州和在北京工作的客人品尝后,纷纷弃龙井而选择了它。这茶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作雪水云绿,初一听,我还以为是电影或电视剧里某个星秀的名号。在桐庐挂职一年的时间里,每天喝雪水云绿,喝着喝着就上了瘾,一直到现在还喝着;但因此,我也认识了好几个人品如雪水云绿一样的桐庐至交朋友。挂职结束时,我带回了好几盒桐庐的雪水绿茶,送给身边的好友品尝。

在茶品中,有人认为是红茶正宗,有人认为是绿茶正宗,还有人认为是白茶正宗,更有人对茶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写出典籍与文章无数。对于什么样的茶才叫正宗,我认为应该没有绝对的标准,只不过是每个人因自己的喜好不同而定罢了,就如我喜好绿茶后,总认为绿茶是正宗的一样。

闲时泡茶,泡的是一杯淳香,品的是一种心情,享的是一段岁月。特别是在周末的时候,我抓住每一个闲暇时光,泡一杯茶、听一曲歌、读一本书,使身体的每个感官都放松下来,让灵魂带着淡雅的茶香,乘着音乐的翅膀慢慢地在路上行走。正如:“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喝茶去。”

紫阳喝茶

文/杨广虎

去紫阳是几年前的事了。每到安康,就有朋友撺掇去紫阳,说是紫阳如何如何美,茶如何如何香,姑娘如何如何漂亮。

当时,安康到紫阳的高速刚开始修。我们开着车,不顾夏季的炎热,一路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到紫阳县城。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沿途都是不高的山,曲折蜿蜒,柳暗花明。和许多南方的县城一样,紫阳县也是临河而建,渐次而上,显得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如同山水画廊。县城不大,但很干净,人也不多,闲适安静,天高云淡,草木繁盛,属于乐居的小县城。

紫阳虽属陕西南部秦巴之地,但是明显有南方县城的味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紫阳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湘、皖、赣、豫、闽、粤各地来的移民后裔。居于汉水上游的紫阳,南北交会,水运发达,商贾云集,交易繁盛,过去肯定是繁华的码头。城中粉墙青瓦,石阶遍布。我喜欢这里的石板房,房顶一层一层的薄片石头,当地取之,太阳晒不透,阴雨淋不透,保温透风,冬暖夏凉,真是伟大人民智慧的发明!

一群男女喊着要去茶园买茶喝茶,县城茶馆不少,但我们还是步行到了离县城不远的一处石板房下,有一女子正在此卖茶。远处是汉江,房子后边是百亩茶园,郁郁葱葱,近在眼前。女的都不顾茶园道路狭窄,裙裾飞扬不时被茶树挂住,嘻嘻闹闹去了茶园。我们几个男人坐下了喝茶。女子大约二十三四,圆脸温润,双眼皮大眼,穿着黑白相间的小花土布短衣短裤,娇小玲珑,健康明朗,就是我们梦中的采茶姑娘形象。她微笑着,招呼我们坐下,用玻璃杯给我们泡茶。紫阳茶,因为层峦叠峰,云雾缭绕,气候适宜,土质疏松,矿物质丰富,有机质硒含量高,呈酸性和微酸性,早为贡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紫阳茶,泡在玻璃杯中,我们清晰可见茶叶鲜嫩、紧细、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女子说,紫阳茶,至少要品三次才能品出味道来,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我们不懂品茶,只觉得越喝越香,回味悠长,香气醇厚,沁人心脾。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喝的是山里的溪水,甘甜可口。据说,茶的生长与水有关,泡茶更与水有关。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现在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在城里只能喝“死水”泡制的“死茶”了。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而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自来水有时用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mg/kg时,茶味变苦。因此泡茶宜选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软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属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软水。

以上是网上的一段话,我且借用之。

且说这女子泡茶,没有高深理论,也不讲茶道,只让我们喝,啥时候喝个够啥时候结束。大家都喝得肚子滚圆滚圆,连上厕所,却不愿意走。女的从茶园回来调侃道,是被茶迷住,还是被茶女迷上?

女子一笑说,是茶,也是女。这茶和水,就如同山与河,伟岸和柔润于一体;也如同男人和女人,两情相悦,泡在一起才可甜甜蜜蜜。我和丈夫就是在紫阳的茶和水,清清爽爽,甘冽质朴,虽说不富有,但很美满,生有一个小孩子,快乐幸福。众人大笑,笑过之后,良思很久,都倾囊买茶,回去自己喝或者送人。只可惜,回来之后,不管用啥水,都没有紫阳的味道了。

女人们又说了,肯定是那个泡茶女子是个茶仙狐妖,你们的心啊在紫阳被她迷上,掏走了,魂也留在了紫阳。

老实说,三千里汉江,八百里任河萦绕的紫阳,令我神往;紫阳茶令我向往。“紫阳腰,汉阴脚,安康女子爱做作,要看水色下白河。”我心里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冲着“紫阳腰”去的,虽然没有看到,泡茶女子结实、敦厚、丰满、灵活的少妇之腰,可能就是美艳的“紫阳腰”吧?!紫阳县城美景宜人,紫阳茶清浊明心,健康长寿,“紫阳腰”作为辛勤劳动的美好尤物,也算与紫阳民歌一样让人在心底深深着迷吧。

茶薄人情厚

文/李英群

茶薄人情厚,这则茶谚,潮人语熟能详。这茶薄也应该是饮工夫茶的潮人所创造。中国是个饮茶大国,茶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岂不闻“一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所以说此茶谚应是潮人所创,因为外地人饮茶,对于茶水成色,都用浓淡来表述。这里却用厚薄来形容。薄,传统文人用来形容人情。他们读书或作文,总是面对纸张,他们又都是多情人,借物寄兴,就有了“人情如纸张张薄”的感叹。

工夫茶作为一种饮料,它不是用来解渴的,种田做工归来,喉干难耐,一定喝大碗白开水,甚至井水,江水。工夫茶是闲暇寄情、调剂生活的佳品。潮人饮茶,其出发点和落足点都在一个情字上,因此,从古文人以厚薄形容人情那里借用。

茶薄人情厚,此中有真味。

本来,待人以薄茶而得出情厚的结论,有点反常规。盛情宴客,要满汉全席或十二菜桌才是,总不能来二碟咸菜,一碗萝卜汤请客,说是菜少客情高吧?但茶薄人情厚却一直被潮人认同,什么依据呢?

有位喜欢潮州俗谚的朋友,在其编写的书中作这样的解释:“意思是茶水虽淡薄,情意却浓厚。”这样解释,说了与没说差不多。作者也许对此有感,于是编了一则故事。说旧时潮汕有位富家子弟,视茶如命,四处求购名茶,弄得倾家荡产,最后只剩下泡茶的本领和一只积满茶垢的冲罐,四处流浪。一天来到一闲间,见到几个老者在冲茶,便上前致礼问好。大家见有陌生人到来,连忙让座,泡茶相待,他十分感动。可泡的茶叶低档且泡了好长时间茶水淡薄,主人道声不好意思,他却以礼相言:“不要紧,不要紧,茶薄人情厚。”

主人分明觉得茶薄了,不好意思,不够厚敬。虽然客人说了一句“不要紧,茶薄人情厚”但总觉得没说到这茶谚的真正的根本的意念上去。

“茶薄人情厚”是一句客观评述,不是出自主客双方之口,这应该是常识。哪有主人用薄茶待客而说自己情厚?客人也不会说这茶真薄你对我情真厚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真经典。对于只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得来的知识,你没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没在现场,对书本知识是很难理解浸透的,往往还会有偏颇。

我小时候在乡下,最喜欢到我叔祖父的闲间去当义务茶童,听长辈们谈天说地。我的任务是煽炉煮水。

闲间设在巷头那一间,乡下人不可能家中总备有茶米,来了客人,祖叔父就叫我去村头小店买一泡茶来,很一般的水仙牌福建茶。这泡茶从厚冲到薄,足有二三十遍的冲泡,冲至几乎无茶色,但闲谈仍在继续着。

夏天傍晚,茶座就移到外埕来。我们小家族住一座四点舍,围墙内的晒谷埕有个篮球场大小,在这里冲茶,天上有星星,我很喜欢。每每是客人都走了,我才被祖母催回去睡觉。常常有这种情景:祖叔父与一位村里的秀才,两人对坐,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我倒在灰埕上睡了。祖母来把我唤回屋去,见叔祖父与秀才仍在对坐,茶已经薄得无色了。祖母就说:“泡茶冲到薄过书厘纸还唔甘歇,二人情叙过好。”

那时是小孩,不可能把他俩的品茶情景与茶薄人情厚联系起来。

让我对茶薄人情厚真正理解,是开始于一个朋友说的故事。洪大姐是个热心人,民间月老,由她介绍而促成的婚姻在府城就有好几对,现在都有孙子了。洪大姐先装作无意,把男女双方先后约到自己家,冲茶聊天。她说从双方的目神就明白他们之间的第一眼是否略有好感,若互不冷淡,大姐就在中间找个借口抽身离开。过了一阵归来,见两人还在冲茶,那茶已冲得很薄了,大姐明白:无情人不会把茶冲到这么薄还不甘离座,这一对有希望,落来有戏了!

我在府城生活几十年,朋友、同事、熟人来喝茶聊天的不少,最常相聚的是比我年轻的老头阿钟弟。不是有事登门来去,而是无事互相走走。一泡大红袍,冲了半天,喝足了,茶薄了,各自躺在沙发里,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茶凉了,不散不走!大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味道。这让我明白潮人喝工夫茶,骨子里是为情而聚。茶能冲到最淡还不走,皆因情浓之故,茶越薄时,正是彼此之情极厚之时。

我开这个“工夫茶话”的小专栏,至今整整四年了。文章的内容是越来越浅了,味道是愈来愈薄了。几次与编辑说该收摊了,她却总告诉我仍有人喜欢我的薄茶。呵,这是一种厚爱,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