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登高的文章 / 登高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自卑

文/叶倾城

我在长沙工作时,时常去逛湖南师大,爬岳麓山。一次,无意中看到山脚下操场旁,有个四四方方的小屋子,白墙黑瓦,孤立一隅。走近一看,匾额上简简单单三个字:自卑亭。这名字起得好奇葩。我脑洞一开,自动涌出一个故事:幼读圣贤书的农家子,终于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他改不了他的自卑,总是躲在树林里读书。常有女学生从林旁经过,天长日久,某一抹独特的裙色和发香成了他的期盼,他好想上去说一声“你好”,但没有勇气,骨子里的自卑是他的枷锁。多少年后,业已功成名就的他,在这里盖了一座自卑亭……

回头搜了一下,自卑亭建于1687年。“自卑”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我不由得错愕:要去远方,先得知道自己的狭隘;要登高,先得明白自己的卑微。原来自卑亭是这个意思。

当今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关于教育,所有人说的都是: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信。自信的人,高视阔步,声音响亮,握手的姿势都格外有力。一时间,自信是最佳美德,而自信的反面自卑,就成了最坏的词。

但生活中,过分自信的人其实一样可厌。家庭聚会吃个饭,一定有人要讨论国家大事。坐个的士,司机个个大师,天上地下事全知道。电视上还有一位呢,从教英语到开学校再到卖手机,永远那么斗志昂扬,永远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不管能不能,都得先说:“我能。”不管是否觉得自己棒,都得拍着胸脯大喊:“我好棒。”有了这样的自信,才能拿下不能胜任的工作,赚超出预想的钱。

为什么不能坦然地作一个自卑的人?《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以乔治六世为原型,乔治六世向来怯懦口吃,当战争袭来,他要在全国人民面前发表演说。这像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要不要找一位洗脑大师来鼓励“你要有信心”?不,他找的是语言矫正师。国王知道自己的劣势,从最短板下手:运动、加强呼吸、练绕口令……机械训练容易而心魔难破,他百折不挠:发声、感觉、跳跃、放松……多么艰难,人家的小小斜坡对他是崇山峻岭。但就因为身在低处,才一定要往高处去。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诠释自卑,说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第一感受。婴儿一饮一食、一抱一笑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偎在怀里要多甜蜜,就有多无能为力。就是意识到这软弱,婴儿才拼命发展力量,靠自己的手臂支起上身,靠自己的手指抓住一枚球,再到靠自己的双脚,稳稳站在大地上。经由自卑,克服自卑,最终拥有真实的自傲,好过不知所云的自信。就好像,自卑亭是在岳麓山的脚下,是开始攀爬的第一步。晓得自卑,方有救。

诗词老人节

文/刘英团

“重阳”语出《易经》“以阳爻为九”之说,而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两九相重为“重九”;九月初九是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叫“重阳”。有关“重阳”的记载,最早见诸屈原的《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是,有学者称屈原《远游》中的“重阳”并不是今日之“九九重阳节”。学者之说是否科学、准确,我们姑且留给史学家们去探究。穿越过浩瀚的古典诗词,重阳带着秦风汉韵,携着唐礼宋俗,捎着明清风物,款款地走来了,文人骚客在漫山遍野的菊花丛中或登高山以观景色,或插茱萸以消灾祸,或赏菊以助雅兴。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王勃《九日》)重阳饮菊花酒。《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孟浩然在《过故人庄》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论及菊花和美酒,太白先生想到了陶公,“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其实,何止太白先生一个人想到了陶公,王昌龄在他的《九日登山》中说:“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九日蓝田会饮》,杜甫感叹:“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谁知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在重阳,人皆出游登高,“以畅秋志”(《齐人月令》)。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朴素与温情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同是登高,杜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而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很是浩浩荡荡。适逢重阳佳节,除了思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更是对国事的忧虑,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人民更渴望安定与和谐。

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溢满了真情;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充盈着相思之苦。文献记载,李清照将此词寄给夫君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与古人的风花雪月、幽怨凄清相比,毛泽东主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就显得尤为豪迈、铿锵;而朱德总司令“奇花独立树枝头,玉肌冰骨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也为重阳诗词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含有久久长寿的祝愿。“九九敬老”语出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九九敬老”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新的内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89年,我国又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使这一天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儿女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适逢重阳这个特殊的节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重阳节拾趣

文/张倩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如约而至。重阳节民俗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之所以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值此秋高气爽之际,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对于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趣事。这才真正是登高风俗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时令风俗食品。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重阳在农历中接近岁暮,诗人们登山临水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伤感,重阳是他们诗酒雅集时歌咏的主要对象,而民俗则在登山的同时,也要欣赏一番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