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施舍的文章 / 施舍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母亲的施舍

文/围裙女

母亲身高不到一米五,右小腿像胳膊一样细小,右脚掌宛如一块鹅卵石,上面横着一条沟壑般又粗又长的裂口,母亲走路一颠一跛,疼痛不堪。母亲从小患有支气管炎,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日益加重。因此,在村子里,我们家算较穷的人家了。奇怪的是,到我们家乞讨要饭的人却特别多。

那时候,每年都有几拨人到我家乞讨。他们都拎着大布袋,甚至背着大背篓。乞讨原因都很凄惨,有的是家乡发生大洪水或遭遇严重旱灾,有的是家里发生大火灾。不管来人述说什么理由,母亲都很信任他们并给予同情。因家穷,母亲没有多余的钱和衣物施舍,只好把家里的粮食尽可能多地舍与他们。每次施舍,母亲都用大碗一碗又一碗地把米谷或玉米往他们的口袋里倒,直到他们说“够了够了”,母亲才停手。母亲总说,给他们米谷就是在救人的命。

我读高二那年冬天,奶奶病逝。安葬奶奶后的那几天夜晚都黑得很深沉,可母亲睡得很不踏实,老想着做点什么小生意挣钱,以归还向邻居借来的安葬费。一天早上,母亲从迷糊中醒来,打开家门,被吓了一跳。只见两个衣衫褴褛的大男人站在家门口,一人拎着一个尼龙口袋。

他们说来自河南,家被大水淹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无家无衣无饭无钱。披麻戴孝的母亲一听,赶紧把他们让进屋里,把米缸里的米舀给了他们,还打开粮柜,撮了两撮箕谷子给他们。

邻居事后得知,不解地劝母亲:“你家老人才过世,按风俗要‘留财’,你怎么把‘财’往外流呢?”

“我是个穷人,哪里来的财哟,我越拿越有!”母亲呵呵笑着说。

母亲很体恤别人的艰辛,却从不接受施舍,从不在人前叫一声苦。上世纪90年代初,母亲走村串户做起了蛋卷买卖,后来又带领全家到镇上开起了面馆,再后来经营食堂。因为过度操劳,母亲病情加重终至病危,住院治疗几个月后,家里债台高筑,母亲坚持回家输液养生。

那是一个赶集天,阳光明媚,已经半月余喑哑不能言语的母亲,慢慢起床,摇摇晃晃,走走停停上街去。母亲自己也不清楚上街去干什么。

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脸色苍白的母亲沿着街边挪着千斤重的脚步。

“阿弥陀佛!”突然一个男子跟母亲说话,“施主,我是少林寺的和尚。”

母亲用力抬起眼皮,看着那人。那是一个高大的和尚,身着灰色僧衣,一串大佛珠挂在胸前,小腿缠着白布,脚穿一双黑布鞋。和尚一手数着佛珠,单掌行礼。

母亲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喉咙,无力地垂下眼皮,呼吸困难地耷拉着头。

“施主,你施舍我一角钱吧,我只要一角钱的硬币。阿弥陀佛!”和尚说。

母亲靠在柱头上,从衣胸内袋里摸出一张裹得紧紧的手帕,抖抖索索地打开。手帕里有三四张折皱很深的一元钱、五角钱的纸币和几个硬币。

母亲拿出一角钱的硬币给和尚。

“施主,你是个与佛有缘的人。这次师傅专门让我们十几个弟子下山来搭救人。我云游四方,来到了这里。”和尚很真诚地说。

母亲无力无语。

“施主的病能医好!死不了!”和尚走近母亲,一手拿着母亲给的那枚硬币,在母亲的脖颈前晃来晃去,另一只手苍劲有力地舞着,嘴里念念有词。

和尚让母亲喝了一口他递过来的凉水,说:“施主放宽心!你死不了!你的老运好得很啊!”

“阿弥陀佛!”和尚行礼后离开消失在人群中。

回家后的第二天,母亲竟真的能说出话来!母亲对那个和尚感激涕零,认为是菩萨派来搭救她的。更奇怪的是,母亲的病居然很快就痊愈了!病愈后的母亲专心致志经营食堂,不但偿还了生病期间生意上的债务,还偿还了别人借给的医疗费。渐渐地我们家过上了宽裕的日子。

从那以后,母亲一心向佛,更笃定地慷慨施舍,常常叨念“感谢菩萨!感谢党!感谢父母!”并告诫我们说:看到乞讨的人一定要施舍给他们,一辈子做善事!

步入中年的我懂得了母亲的施舍,明白了“舍与得”的含义。母亲施与的是慈善,舍与的是钱财,得到的是幸福。

残疾矮小的母亲让我仰视。

施舍

文/李福鹏

三年前的元旦,身在外地的我一个人游走在热闹的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炫目璀璨的灯影,以及应景而来的些许雪花,一副繁花似锦的样子。

天桥下一对中年夫妻在弹唱着《知心爱人》,声音婉转悠扬。男人下肢截瘫,歪坐在一个破旧的轮椅上,弹着一把木吉他,“不管是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我们彼此都保护好今天的爱”,悠扬而质感的声音穿梭在带雪的寒风里,随即又被祥和的气氛掩埋。女人看起来十分羸弱,像个农村来的大学生,乡土又充满希望。女人扶着轮椅,他们不时深情对望,露出藏不住的微笑,有种让人心疼的美感。

他们合唱着,“我们彼此都保护好今天的爱,不管风雨再不再来”,周围不少人驻足。原本热闹非凡的场景仿佛瞬间停滞,像电影的慢镜头。然而,之后又是一哄而散。我久久伫立,往吉他箱子里放了些散钱,然后消散在人群。

今天,又在街角的天桥上听到《知心爱人》,三年前的场景在脑海里不期而至。我一直感谢那对夫妻,是他们对我的“施舍”让我走出黑暗。当时的我刚步入社会,工作不定,感情破裂,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曾一度迷茫而颓丧。他们用坚毅而温暖的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我,给了怯懦的我一场灵魂的施舍。

帮助与施舍

文/楚玉

《待解放的少女》是一部影片,片子讲述的是,美国某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几个热心肠的姑娘。她们成立了一个“预防自杀中心”,每天坚持给心情抑郁的同学发甜甜圈,劝说他们不要轻生。不仅如此,她们还会主动去找“有轻生倾向”的同学。她们虽然都是好心帮助别人,却总得不到好的结果,要么帮了倒忙,要么引火烧身,还经常被其他人嘲笑……

为了别人好,到底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呢?我想,有三个方面。一是助人者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助人者对目标的把握,三是比较微妙的被助者的自尊问题。

《待解放的少女》里,姑娘们会定期探问“有轻生倾向”的同学,每次总很关切地问:“你是不是抑郁了?”“你有没有自杀倾向?”一次,一个“抑郁”女生被问得不耐烦了,吼道:“你们有完没完?整天问我有没有自杀倾向,本来没有这个念头,你们整天问,我现在都开始怀疑自己有自杀倾向了!”好在,电影里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当帮别人的忙,不是像捡一根掉在地上的铅笔那么小、那么简单的事,而是决定对方人生的大事时,可能也要注意不要让帮忙成为恩惠甚至施舍。比如前一段有位富豪在美国街头直接给贫民发钞票,有些人拒绝接受,一些人不愿接受却迫于生计收下,另一些人却抱着“天上掉馅饼干嘛不捡”的心态开心地接受。我相信,再乐于接受的人都会因这种与其叫“帮助”不如叫“施舍”的行为,会感到些许不畅快。

有一种比直接撒钱的施舍更尊重被助者的方式:小额贷款。“天助自助者。”很多穷苦的人心中其实都有做小本生意的设想,只是苦于没有本钱开始经营。贷款不是慈善,是要连本带利还的,这样被帮助者作为与帮助者地位平等的商业合作伙伴,就不会有太大的自尊问题。这样平等的帮助显然比居高临下的施舍更加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