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端午的文章 / 端午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端午的爱意“兰汤”

文/王霞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子瞻一阕浣溪沙,写尽端午女儿佳话。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阙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祝贺的情景。

“明朝端午浴芳兰”即沐兰汤,我的家乡是用随处可见的松、柏、桑枝、艾叶等平凡药草,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祛暑毒、除热痱;“彩线轻缠红玉臂”是指长命缕,俗始于汉代,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也就是今天的五彩线;“小符斜挂绿云鬟”指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常佩戴一种饰物。我想这大概就是端午特制的步摇了,真真儿是女子专用的装饰品。

五彩丝线长命缕,山花一枝代步摇。艾草月季加薄荷,妈妈为我备“兰汤”。

母亲虽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可却识文断字,注重生活的细节点滴。普通日子里的每一样,都可以不考究但必须精细。那时节条件差,谁家也没有浴室。年节时,携家带口去澡堂,平时都在盆里洗浴。做木匠的父亲,不知何时打了一个大大的腰子盆,对小小的我来说是阔大的,也是一份欣喜。平时洗浴,家里人都是错开的,也不勤,倒还好。唯独端午不行,一家人都要药浴。尤是北方凉爽的天气,妈妈也会忙得汗津津的。

这一天晚饭通常都比较早。收拾好碗筷,妈妈就会搬出大蒸锅煮洗澡水,先烧好几暖瓶开水,再把水桶里早已泡好的草药放进锅里煮。这些药草,没有一样是买的:艾草是在河滩里拔来的,车前草是从大堤上挖的,还有桑叶、柏枝、松针,这些树随处可见。而薄荷是妈妈在院墙旁精心种的,宽敞的院子里月季是从春天开到秋了,还有茉莉、凤仙,样样都是随手可得。

印象中,这一天,爸爸都会在单位洗了澡回来。饭后就在葡萄架下乘凉。妈妈煮好第一盆药汤,先让爸爸洗。没等妈妈第二锅煮好,爸爸就洗好了,依旧在葡萄树下喝茶。

随后,我和姐姐跟着母亲进到与厨房相邻的小房间。昏黄的灯光,氤氲的水汽和浓浓的草药香混合一起,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

妈妈先用温开水给我洗了一遍,再泡药澡。我们的“兰汤”和爸爸不同,妈妈早就采了好多花瓣放在浴汤里。姐姐要自己先洗清水澡。这时候,妈妈会把我的长辫子盘好,用毛巾包上,然后才细心地用药汤为我沐浴:把花瓣和薄荷叶在我的身体上揉搓,紫红、淡粉、洁白、碧绿……妈妈的手修长、柔软,动作利落,连耳根也不放过。等姐姐自己洗完,我也沐浴结束。这药浴是不冲洗的,直接抹干身体,穿好衣服,除掉毛巾。我就跑出去找爸爸,通常会有一碗晶莹剔透如玛瑙般的樱桃出现在眼前,这是爸爸专门给我买的。等姐姐出来,我就会再跑回去,我要帮妈妈洗。一盆“兰汤”,尚温,母亲殿后。我学着妈妈,把花瓣铺满妈妈的后背,用两只小手慢慢揉搓。是的,那时候,妈妈的身躯已经不挺拔了,微微有些驼……

这样的节日,过了多少个?不多。在父亲生病的那一年戛然而止,那一年,我才9岁。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母亲的布衣素服,在我眼里,胜似灿若云霞的锦缎;她用蕙质兰心的爱意将我浸染,以致到如今,身躯都有若有若无的草药味道,这该就是妈妈的味道吧!!!

想念,和父母一起过的端午;思念,母亲亲手料理的“兰汤”……

故乡的端午节

文/张才富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龙舟飞渡的端午。身居异地,人事全非,岁月飞逝,往事渐远!

故乡的端午节,有很多传统习俗,在离开故乡的这些年里,总是会不经意间回忆起来,觉得有种隔世尘封的感觉!

江汉平原的故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人们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是全家人一年忙到头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端午节的意义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每逢此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中秋节,花好月圆人团圆,人们则以吃月饼以示团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依稀记得,故乡的端午节,有过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的习俗,小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末端午为五月二十五,又多是把端午叫做端阳。

我是农民出身,记得每年端午,正是故乡农忙季节,村里的人都忙着打麦子、抢插中谷秧,还没到端午那天,每家都提前把鸡窝里捡的鸡蛋留着,买酒曲,割艾草,打粽叶,泡糯米,淘洗新收到小麦,轧出白面等,为过端阳做准备。主妇总要挤出时间来做伏汁酒、包粽子,用石磨去推出蒸菜米粉。也有三五家组织起来,请来一个勤行师傅,在晚上发虾馓,炸油条。

故乡的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父母及嫡系亲属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用来孝敬长辈。在仙桃,末结婚的毛女婿(也称毛脚女婿),要送上三年,岳父母才肯答应把人。前两年只是送岳父母一家,三市斤猪肉,瓶装酒两瓶,虾馓十二筢(也就是一打),另外还要给未婚妻扯几尺做褂子花洋布等。送节礼一般是选择五月初二或初四这样的双日,毛女婿穿得体面,头发用水打湿梳平,一个手提包把节礼装好背在肩上,步行到丈母娘家。如有老人的家庭,打几个荷包蛋、煮几个粽子,这送节礼的毛女婿吃完放碗后,为讨丈母娘喜欢来到地里,换回丈母娘回家烧火做正餐,蒸鱼蒸肉办十碗。原先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三媒六证的,婚前又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有感情。忙完活,毛女婿同未婚妻回家吃饭,走在路上,也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互不说话,两人使眼色时,未婚妻紧张得脸红心跳。

第三年,也就是毛女婿求岳父母把人的当年,这年的端午毛女婿去送节礼是满送,包括同堂嫡亲的叔子伯爷,媒人先生。礼品同前二年的大致一样,只是每家多了一把毛扇,未婚妻也有一把,老人则是包头(头巾)、香烟等。白酒也不是瓶装的,是散酒,用空酒瓶一灌,报纸卷个酒塞,有个八九上十家的,毛女婿用箩筐要挑上一大担。丈母娘烧火做饭,毛女婿在丈母娘家吃,送来的猪肉自然要多出一二斤。毛女婿回家时,叔子伯爷有打发,那时,回钱的居多,十元二十元不等,媒人先生是白吃。

三年的节礼,还有年礼、中秋礼送后,媒人先生从中牵线,女方同意把人,双方选择好良辰吉日,准备结婚。男方请媒、报期,喂期猪;女方准备嫁妆,并开出几件几套的衣单,男方请来裁缝师傅,接未婚妻过来“开剪”(为未婚妻做妆新衣服),等待着田活忙完结婚。

嫁出的女儿在第一个端午节,女婿给岳父母送端阳时,做父母的要给女儿打发竹床,细篾斗笠等。

故乡的端午节,五月初五的那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插上了艾叶,割肉买鱼,杀鸡宰鸭,做上一顿美味的盛餐。早餐是吃鸡蛋伏汁酒,虾馓粽子;中餐和晚餐喝雄黄酒,吃沔阳三蒸十大碗。

故乡的粽子有咸味的肉粽,也有蘸糖吃的素粽。每年端午节前几天,人们从湖里打回粽叶、泡糯米,开始包粽子。用一二片粽叶圈成圆锥形,用小匙往里面注入糯米,按结实后,放些调配好的馅后,再灌入糯米按结实,然后封口,用棉线或荐草捆紧,一只棱角分明、漂亮的粽子包成了,粽子煮熟后就可以吃了。

除了包粽子,这里的人们也喜欢做些虾馓,虾馓有的地方叫馓子。炸虾馓先将面粉加入食盐、明矾、清水揉和,面揉好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锅热时,将面条在掌背上盘成并列成环状,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即可食用,吃起来香脆可口。

“今乃是,五月五,龙船会上;众兄弟,他约我,玩耍端阳”……

赛龙舟,是故乡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此后,人们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作为纪念屈原的一项重大活动,用意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故乡都举办龙竞赛。小时候观看龙舟赛,河两岸男女老少,小摊小贩,人山人海,那热闹场景还清晰地留在脑海里。晚间,土台班子上演与端午有关的沔阳花鼓戏《白扇记》、《白蛇传》等,白娘子和许仙那忠贞不二的爱情传说,在民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故乡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只有粽子文化,龙舟文化,端午节民间还流传着插艾、饮雄黄酒等习俗。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叶也是故乡端午节的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艾叶,又名艾蒿,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人们将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旧时,人们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也是为了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因雄黄酒带有毒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民间再也没有喝雄黄酒的习惯了。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段回忆!端午是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关于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但在近些年,这些传统民俗已濒临流失。回味起故乡端午节熟悉的风景来,也让人迷恋迷茫,惊喜不已。故乡的端午节,是一曲意味深长的歌谣。

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场雨

文/杨润泽

端午这天,我在深圳。闽南与深圳一样都属南方,但天气的热度不同。早晨的太阳依旧的毒辣地直射着大地,林立的高楼的阴影像是得了太阳的蛊惑一般没有一丝轻凉的感觉。深圳的天空没有北方的明亮,蓝色的主调中平添了暗灰的颜色,使得天上的一缕缕的白去似风中飘浮着的白纱。

太阳一直炙烤着大地,到了午饭时分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来,哗哗啦啦地,大街上的流水瞬间如断堤的河水奔涌着。站在宾馆里,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透视外面的世界。望着撑伞奔走的行人,如落叶般的车辆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大街,方才想起端午似乎与落雨之间的万世情怨。

在开往深圳的动车上,结识了两个青年。无聊之间从端午开始聊起,聊到粽子,后来又聊到端午赛龙舟,由赛龙舟聊到端午必须会有一场雨。男青年的语气非常肯定,他说从他能记事起,每年端午都会下雨。他更加自信地认为端午就是落雨天,男青年旁边的女人说,下午划龙舟才是惬意之事。她开始用手比划起来,仿佛她的眼前就是众人划舟竞渡的画面。我对他们所说的端午肯定会下雨有所迟疑,追问其中缘故。男青年解释说下雨是上苍为了纪念屈原。他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而我也不想扫他们的兴,只能以笑附会之。

深圳的端午逃不开落雨,打电话给闽地的朋友,他们也说划龙舟的时候落了一小会雨。电话里充满了牵骚,似乎不满于端午的这场雨。

我想,这就是南方的雨所带给我们的无限的思绪。

端午,抑或是为了纪念,上苍的落雨似纪念的泪水。南方的雨就是如此的感情丰富。人们常说南方的雨缠绵而多情,不像北方的雨那么粗犷和奔放。其实在南方久了,你会觉得南方的雨饱含热情,她不仅有缠绵多情的一面,而且也包含着所有北方的雨的性情。它缠绵过、温柔过,也曾粗犷过、也曾热情如火。南方的雨经过了漫长而纤细的梅雨季节之后,在六月开始变得强壮起来,为屈原落过泪,不再柔情,变得疯狂起来,有时让你感觉到似乎回到了北国大地。

四时不同,南方的雨也变得不同。在南方与雨水共同成长,雨水清洗过去的空气沁人心肺。一场雨,还了人们一个干净的清凉世界。南方的雨只有在夏季,才会显露出他的力量来。往往落雨到来之前,先是狂风似乎要把扎根于大地的树木连根拔起,在无数个日子里,我们与树木一起抵御狂风对我们的袭击。海岸边,海水拍打着岩石,一阵一阵地的怒吼着。怒吼着的雨从太平洋来,从南海来,从台湾海峡来,一阵一阵的,用他的粗犷警示懒惰的大地。

在台风的送拂下,南方的雨充满了力量,从几万米的高空落下,击打在树叶上,漫行于山林。他的粗犷又别于北方的雨。北方的雨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多变,春秋是雨,到了冬天变成雪花。在成熟的时节里,北方的雨又会变身为夹杂着雨滴的冰雹。冰雹过去,瓦片碎了,玻璃碎了,更碎的是农人们的一颗颗比玻璃还脆弱的心。南方的雨则不同,时令变化着,南方的雨还是雨滴,他不会变成雪花,更不会变成冰雹袭击农田里的庄稼。他的存在,让达尔文先生的“适者生存”法则一次又一次得到了验证。狂风暴雨过后,脆弱的树木随风倒下,坚挺地生活着,让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汲取大地的力量,从而让它们的生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我敬佩南方的雨,敬佩他那种不随时令变化的精神。

在深圳的一个宾馆里,在端午节,在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里,静思着南方的雨带给我的领悟。

我想,南方的雨应该是一个斗士,一个性情多变的斗士,一个有故事的斗士。他曾柔情过,在花前抚摸一个少女的长发;他曾经豪爽过,月下举杯与太白畅饮;他曾与热情的火,大胆地追逐心中的真爱……春暖花又开,夏日重逢来,秋天的杜鹃细语轻喃,冬日里的渔舟映着落霞。他轻轻地来过,炽烈如焰的拥抱着,他依旧是一个多情的斗士,他仍然是南方的雨。

多情的斗士,用他温柔而纤细的双手,长久地捧着南方的一片天空。这种长久,有时让人感到烦闷。他也用手中的利剑,只在一个瞬间,若夜空里的流星划过天空,大街的雨水便如长河。而雨后的彩虹,便是他为我们显现出的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了。

世界瞬间变得喧闹,窗外没有雨水的滴哒声。走在大街上,除了林立的高楼,还有炎炎的烈日。街道上的雨水很快被蒸发,行人们如同蒸笼里的馒头和包子。我四处奔走,热汗淋漓,往南,再往南,去寻找如南方雨的多情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