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经营的文章 / 经营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捆绑经营

文/秦延安

前几年我开书店,生意惨淡,最后以血本无归的局面收场,无奈地转给一心想做生意只有初中学历的表弟。上一周,我去看表弟,顺便去书店转悠,没想到,表弟的生意特火,原本四十多个平方米的店面堆满了各种辅导书,门前购书的队伍排了老长。表弟媳一边忙着收钱一边催着两个店员加快速度给顾客取书,而表弟一边装书,一边招呼门外的顾客,“不要着急,都能买到。”我赶紧上前去帮忙。直到三个小时后,才基本打发完顾客。

为了表示感谢,表弟请我到路对面的咖啡店去喝咖啡。我询问表弟生意火爆的缘故。表弟喝了一口咖啡后笑道,“表哥,论文化讲知识你是大学生,又是搞学问的,比我在行,可是论做生意,你和我比就差远了。当初你经营书店时,既卖工具书,又卖学生辅导书,为什么却生意清淡?就因为你和用户没有建立需求关系,仅靠散客,所以生意清淡,最后落得只好关门的下场。而我现在也卖这些书,但生意为什么这么火呢?因为我实行的是捆绑经营。咱这书店周围十里之内,有四所小学、两所中学。你知道这是多大的资源?我这经营秘诀就是将学生需求和书店卖的书捆绑起来,点对点地销售。”

看我似懂非懂的样子,表弟也不卖关子了,“我直接给你说吧,我就是疏通这四所小学、两所中学的任课老师,让他们规定学生们都要买我这里的辅导书。”

我疑问道,“现在不是给学生减负,不让给孩子加作业吗?而且人家会到你这里来买吗?”

表弟莞尔一笑,“这你就不懂了吧。正因为现在实行减负,不让学校给学生统一买材料,我们才有做生意的机会。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数学加在一起,老师规定的这一套辅导书是八本,只有我这里全有。别的书店即使有也不全,所以只能来我这里买。”

“那家长会买账吗?”

“这你放心。老师在家长会上说,虽然现在上边要求减负,但是你减了,别人在学,你就和别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了,时间长了,你就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多练习、多拓展,以后学生的作业都在这辅导书上。”表弟说得眉飞色舞,“你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一说,家长们都很积极,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全,老师把我们店一推介,就都来我这店买了。而且这些辅导书上的作业,老师也不批阅,最后让家长签字批改,即使上边查起来,也与老师没多大关系。当然,老师不是白干的,我给每一位老师都有提成……”

我终于明白了表弟书店生意火爆的原因,但是我不知道,表弟的捆绑经营是捆绑了老师,还是老师捆绑了学生。

经营自己的长处

文/查鸿林

侄儿一直生活在乡下,后来在一三线城市读了三年大专。那年毕业时,他拿不定主意地打电话问我去什么地方工作好。我思索一下回答他说,还是去你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好。后来,他母亲托人在广州为他找了一份工作,于是他南下了,像许多年轻人那样,揣着梦想拽着希望。

侄儿去的单位是一家民营企业,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车间里一条流水线上负责产品的分装,既辛苦也枯燥,先他三四年去的员工一直这样日复一日、机械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一年下来,侄儿终因看不到希望,动摇了信心,毫无留念地踏上了返乡的路。因为害怕母亲批评,他一直没有回家,而是在合肥找了一份替人代售商品的工作,薪金依然微薄,其中也试图换过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却感到越来越堵心,越来越像水中的浮萍没有方向,他告诉我说决定回到养育他20年的那方水土去。

侄儿像明朝天启皇帝那样,天生是个做木工的好手,在初中时就跟着堂叔学得一手好技术,有时候甚至无师自通。表兄结婚那年,他在大一读书,应表兄邀请,答应为表兄设计一套结婚家具。他根据表兄是个“白领”,年轻、追求时尚,表嫂干练讲究、生活小资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融入时尚、个性化、线条流畅的家具,很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且采用轻质、环保材料,极有创意和灵感,颇受一对新人和亲朋好友的称道。这次返乡后,侄儿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发挥专长,潜心研究时尚家具的发展、特点、市场及适合人群,去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回来后,自筹资金,吸收一批年轻的同行办起“创意家具研发公司”。因为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创意家居很有市场,公司一炮打响,订单纷至沓来。此后,侄儿把眼光瞄向了城市,经过几年时间的拓展,他的研发公司进军城市,不断壮大,生意红红火火,在城市也站稳了脚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是长处往往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不断发扬、壮大和展现,相反如果只是紧盯着自己的短处,在短处上耗费时间、精力,犹豫不决,停滞不前,只会贻误了发展的最佳机会,长处没有拉长,短处也没有克服。我们应该学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经营自己的长处,把长处做得更强,就一定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越经营越惨淡的朋友圈

文/刘东华

翻看微信朋友圈,恰好看到一位叫“北京燕子”的微信好友,刚在朋友圈里发感慨,她说:“发现一种现象,朋友圈里,我看到你发状态,然后我就很友好地评论了,但你却极少甚至从来没有和我互动过,听说这也是一种有修养的体现,是吗?”

这感慨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心有芥蒂。虽然我知道她不是指向我,还是急忙第一时间在她的动态下点了一个“赞”。

很快,她有了回复:“不是说的你啊哥,是有人太不懂礼貌了。”

我说,你怎么能断定人家没有回复你的评论就是没有礼貌呢?给别人评论是你的关注你的自由,不回复也是人家的自由啊。

她沉默了一会,然后回了一个“嗯”。

她说,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她就加上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总共也有七八百人了吧。这个数字的确是够庞大的。为了把所有的人脉都“整合”起来,她不仅把以前博客、微博、QQ和手机通讯录里的人都集中在微信朋友圈里,还千方百计重新联系到几个以前在某网站论坛里玩得特别好的网友,但很多人,除了刚加进朋友圈时候的惊喜、几句感慨、表情包里的激情“拥抱”,之后,那个象征某朋友的名字就成了“僵尸”,再没见他们有过什么动态,甚至连个节日的祝福都没有。

对她的朋友圈“整合”,我表示理解,在整合过程中肯定费过不少周折,也收获过不少朋友失而复得的惊喜,但是不是真的就重拾到一份友谊了呢?看来未必。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年轻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交友平台,甚至连个电话通讯录都没有,但交朋友、建圈子的热情是一样的。一位同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结拜兄弟”,后来到了企业,依旧主动联系情趣相投的同事结拜为兄弟,据他自己不完全统计,他的结拜兄弟早就达到了三位数。更奇葩的是,他早年结拜的兄弟后来有了儿子,儿子又与他结拜为兄弟,乱了辈分,以至在小城传为笑谈。

这么多的“兄弟”,能量自然不小,这位同学也在所在的企业做到了高管的位置,一时间事业有成,人脉兴旺,风光无限。一年前,这位同学牵扯到一起非法集资案中,众多“兄弟”却无一能助。让他寒心的是,想通过众多的兄弟们集资偿还欠债,减缓责任,却因无人响应而未果。

纵横交错的“朋友圈”,随着他的落魄而瓦解。

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北京燕子”又更新的动态:“没必要交很多朋友,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相反,很多蜻蜓点水的感情还会造成你的困惑。只要守候好该守候的人就够了,他们会在你孤独无助的时候挺身而出。”

真友谊,其实不需要所谓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