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于心的文章 / 于心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秋末的雨,如此这般沉静

文/大爱尊者

昨晚一小雨,一直下到天亮。我如,安之若素。一份恬淡半清幽意。

此时此刻我的心,无比地沉静。

当下的时光静好如一朵清莲静静绽放。我像是举着莲花轻步而行从花香小径路过的女子,拥一泓清泉于心,置于岁月的红尘中,细数一路一路的茶靡花事,几分欣喜与忧伤,几分痴缠与轻狂,卷卷如烟氤氲在人生最盛美的青年华。眺望,细雨朦胧如清秋的般散发一袭烟凉。怎奈,红尘深深始于心,一念起,便千山万。

沥沥烟雨一季愁,瓣瓣花飞几世。一场雨几度残,半卷花事一世离伤,一颗敏感的伤悲秋之心却是这般伤感,这般无可逃。我,眼角闪过一滴清泪。愧,于心。

我就这样掩住心的伤,穿越这浮华烟世,行于这茫茫红尘。缘未了终是痴,一地心事出于尘。沉溺于这如烟似雾的滚滚流年,花开满地迤逦万千,一醉不知途返。尘,纷飞。

辗转纤尘,离殇痴苦,花开而伤花落而忧。我,却是这样的生敏感与多。斩不断,理还。忧伤,如我。掩盖忧伤,亦如我。

时间,如沙漏静静而逝。又一季,雨来始冬眠。又一季,风过花开渐逝。待风止雨尽花凋零落,一转却如这雨一场,人生即弹指,红颜渐逝去,雨停了,梦,也醒了。谁又知当时一风千树万树梨花开,转眼便“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转换仅仅皆是刹那间的事。无论万物复苏还是消香粉零,却由是四季人生风不惊,叹,一笑人间。

醒来,佛正看着我。

师曰:修三世得与佛近,因果善缘有定数,你从哪里来终归哪里去,今为师指引你回家路。

漫漫回家路却是何方,寻寻觅觅不知何。师带我于佛前为我开示,点化开悟得灵光,让我看到了凡俗间看不到之妙境,让我得到师父赐予难得的三宝,也让我寻找到归家之路。既归菩提子,终归要回归于你原本的家。师在前方为我启示:漫漫世间路,盼徒儿早归心,用心修行即是路,盼子早回家。师,就在前方等着徒儿。

心有灵泉清洗,善由佛主恩赐。禅,一支清莲于心间宁馨而绽,一壶清茶,余烟袅袅青山外,手持佛卷,细细会心领悟,每一次诵之,一泓清泉行于心灌于五内,让尘一次一次净化,让心一次一次超然,即使在闹市,心却无比清静,有道是,一方净土真佛境。佛,就在我心。是静,是净。

一心谨记师父教诲,即使山高路远,师在看着我,佛在护佑着我。我是多么幸福与幸运,知足与使命都是一种福。而我,也会努力将这种幸福带给我生命中心存善念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渺小的生命。让每一个生命心存慈悲都能感受佛之妙,因为师父说过:每一个众生都可以为菩提子,一切因由皆在一念起一念灭之间。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与光织,伴着一湾静谧流动的心与时光默默擦肩。片片梨花飘落雨,池塘里雨滴答滴答敲打在片片青荷的声音,一季尘埃落定,清凉清凉的风轻拂过一阵淡淡香……

愿这一场雨能拂去世间那一袖之尘,让所有凡俗之心得到一次心灵洗涤。

我闭了眼晴,听到了秋末的雨渐沥,一清于眉流溉于五内,一湾冰清一片沉静,清静如斯,微笑不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自有其中意。佛,无不在,而关照天下众生。

念你,在迟来的秋

文/人生哲理进行时

秋已至,天已凉,浓墨淡点伤!——题记  

寂静的夜,下起了无声的雨。雨很轻,很细,如同我偶然泛起的回忆,连绵,不断!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这座不知疲倦的城市,倾耳聆听屋外微妙的滴嗒,听风吹落叶,听雨打落花。偶闻一阵似有若无的丹桂清香,才察觉原来已经入秋了!今年的秋,似乎来得很迟,迟来的秋天总会带有些许莫名的怅然,于是独自仰望夜空,只见黑暗在快速蔓延,沉默,无垠,如同我对你的思念,未曾改变,未曾轻减!只是,今晚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落寞地站在窗前静静聆听这屋外的微风细雨,落花悲鸣呢? 

其实没有太多的感伤,只是疲惫不堪的心始终无法轻轻提笔,淡淡言说,所以很久都没敢再动笔,因为害怕,怕笔尖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太过娇情,太过强硬,从而违背了我的本心!可是没有文字,于我而言,灵魂便没有了释放,那么所有的情绪便只能压抑于心!然而当满腹的思绪涌上心头,我终于再也强忍不住,而我重提墨笔,只是因为,我在想你!

久没有再去关注你空间的动态,却开始在乎你常放在桌上那深蓝色的水杯还在不在。它在,你便在,它若不在,你便不在。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可不可以改写,你我最初的对白?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生命,碾过青春,留下一道道斑驳的痕迹,连成一串串斑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将永远陪伴我的记忆与成长!繁华落尽,岁月积沉,走过了纷繁迷乱,路过了喜怒悲欢,每当夜静如水独坐窗前之时,才发现,原来,那些珍藏于心的故事,那些珍藏于心的人,从未改变,一如我对你的想念!

你,于我而言,近在咫尺,亦远隔天涯。你的目光已温暖不了我的落寞,我的思念也抵达不了你的港湾,如果相遇是一场错误,那么这场错误留给我的只剩下美丽的忧伤,而这忧伤将会汇成一曲旋律,响起在我失眠的夜里!我知道,这旋律终究会消散,正如有些故事终究会默默退场。只是在故事的结尾,我会告诉自己,无需牵挂,无需感伤,生命中有些人本来就注定只能如夜空中的烟火,瞬间绚丽,然后悄然退场。要走的终究会走,我的挽留,于事无补!只是,你的背影成了我此时最美的风景,你的承诺却变成了只有我记得并相信的传说,而今我也无需再相信,无需再记得! 

我不想再去惊扰你,也不想再惊扰我自己,即便偶然相遇,也注定不会再有对白,待擦肩而过,我默然转身,目送你远走的背影!有人问,舍得吗?我无从回答!或许,舍得与否,只在于时间够不够!没有一种悲伤不能被时间减轻,否则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再沉的心事总会变轻,再深的回忆也会忘记,没有什么受不起!如果结局注定如此,我无怨无悔,不喜不悲!

雨停了,夜深了,那么,说好的晚安呢?

讷言者慧于心

文/林颐

宗璞忆父亲冯友兰,提起冯老的口吃,与他的学术成就一样有名。

冯先生说“顾颉刚”的名字时,“咕叽咕叽”良久而念不出“刚”字;念“墨索里尼”,也必“摸索摸索”许久。冯先生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然而,“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演讲办法”(杨振宁)。每当口吃的时候,冯先生都停顿一下,这样一停顿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下来讲什么的机会。冯先生接着讲出来的话,往往简要而精辟,于是很多学生渐渐喜爱听冯先生的讲座。

说起冯先生的口吃,立刻联想到同样口吃的顾颉刚先生。张中行六十年后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看见顾先生的情景:“一个中年教授站在台上兀自着急,扫一眼学生,欲言又止,只动嘴唇不发一语,转身在黑板上狂写不止……”顾先生期期艾艾,文章却淋漓飞扬,胸中千万丘壑,脑中百万甲兵,下笔如有神,汩汩不停休。

口吃者往往说话简洁,或者转化为深邃精练的书面文字,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好的作为。民国的先生们,好几位虽非口吃,实属口拙。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他呆呆地半天说不出话。好不容易开了口,匆匆忙忙十来分钟讲完了一小时的内容。他只得窘迫地转身,在黑板上书写:“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作家卜乃夫回忆周作人,说“他给我的最深印记,却是他的踌躇不决。他未开口之前,总是用手抓头,考虑一下,开口则有点吞吞吐吐,辅助词用得很多。”陈介石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通史,也是以笔代口,先把讲稿油印出来,等到上课,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妙在他板书的跟讲义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绝不重复,相互补充浑然一体,显见得备课时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

“敏于行,讷于言。”几位民国先生可见一斑。他们将智慧内敛于心,而不轻易表露于外,谨言慎行,自省克己,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静水流深而泽被后世。今人爱夸夸其谈,常巧言令色,不如少一些热闹喧哗,多一些安静沉默,转而向内心的求索和行为的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