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杜甫的文章 / 杜甫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杜甫的羌村

文/杨兴峰

一个深藏在山沟里的小山村,就因杜甫在乱世中的居住,就因杜甫当年居此写下的《羌村三首》、《月夜》、《北征》等多首传世名作……人们记住了它的名字——羌村。

公元756年夏,被安史战乱所扰,杜甫一家老小随着逃亡的人流,经奉先、彭衙、华原、三川一路走走停停,最后将避难的家室安顿在羌村。

落脚羌村,杜甫将妻儿生活刚打理出个眉目,灵武即位的太子李亨,又唤他前往,一年后幸免获罪,回到羌村与妻儿团聚。

在杜甫离别羌村的一年间,其妻儿,是在羌村乡亲们的衣食接济中,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热情好客的鄜州人以博大胸怀,给了杜甫妻儿一个温暖的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从这样的诗句中,人们不难读出杜甫对羌村之家的思念。

我们来到羌村,寻找当年杜甫安家的“杜公窑”。经村中老人指点,知传说其址有二:一是居村中的三孔清代砖窑处即是;一说是村前隔一小沟的东北坡天宁寺下两孔土窑就是。有意思的是:今人又在村口约数百米路北一小沟新修三孔石窑:柴门老屋,泥巴石块筑矮墙,围成一个偌大庭院,广场、沙石小路通幽……

“……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已嘘唏……”“父老四五人,手中各有携……四座泪纵横……”在羌村,杜甫一家过着“故人供米,村酿老酒”的生活;在羌村,杜甫常常奔走在乡亲中,和百姓冷暖与共风雨共沐,深深体恤到民生艰辛劳苦,于是,在一个冷风凄雨的夜晚,他奋笔疾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已足!”

哦,羌村,杜甫的羌村,永远的羌村。

初游草堂

文/樊家勤

猴年新春,朋友约我去感受新运行的成渝高铁,想到成都城区还有个着名的景点没去过,便欣然答应了。

我不说高铁的速度之快,不说乘坐的舒适度更好,也不说饱览沿途美丽的风光,专说在成都到访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这里环境优美,竹木青翠,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琴声悠扬,仿佛把我带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看到这么宽大,这么幽静的环境,认为杜甫当然会写出千古流传的诗句来,但细细打听,却有区别。

公元759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人来到成都,刚来时连住处都没有,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才搭建起了很简陋的茅屋。

在草堂,至今还能看到后人重建杜甫当年的茅屋故居,由于家境不好,茅屋里没有像样的接待处,朋友来了,就坐在堂屋里的床上接待,促膝交谈,书房很简陋,就连卧室也很小很普通。从那出土的石磨里,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生活,与普通民居的生活没有多大区别。

在杜甫茅屋的旁边,也有一栋平民居住的草屋,比较小,有堂屋,两边各有一间屋子,农居色彩很明显,叫“北邻”,这草屋是黄四娘的住家。质朴、善良的邻居,时常会给饱经忧患、漂泊的杜甫以帮助,相处很好。在与下层百姓的交往中,杜甫常常会找到创作的灵感。

一天,杜甫路过黄四娘的屋外,看见繁花盛开,蝴蝶蹁跹,看到旁边的浣花溪清澈缓流,便写了一首着名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许多在校学生都读过,背过,来到诗的出处,感受格外深刻。

一天夜晚,秋风肆虐,风雨交加,杜甫的茅屋屋顶被大风吹破,孩子无法睡觉。他看到受灾的不只是他一家,很多百姓都难于幸免。他站在凄凉的地上,思绪万千,奋笔疾书,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在严武任西川节度使时,被任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算是有了一份差事,可惜时间很短。严武去世后,杜甫便带家人出蜀。但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品格,是草堂的精神,也是杜甫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