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年糕的文章 / 年糕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母亲做年糕

文/山嵘

如果说人世间有让我百吃不厌的食品,那就是年糕了,尤其是母亲做的,更是可口。

祖宅里有个年代久远的石磨,陈旧而又沉重,好似驮着千年的心事。然而,农历新年来临之际,石磨就会被母亲仔仔细细地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推动石磨,雪白的米浆小瀑布般地缓缓流出来。刚磨出的米浆,有一种淡淡的香味,非常好闻。每次闻到这种香味,眼前总会浮起满地金黄稻穗随风起舞的美好景象。

母亲在蒸年糕前,会专心致志地为年糕裁剪绿色的新衣裳,将嫩绿的蕉叶剪出合适的尺寸后,再把蕉叶折成平底圆形的碗状。可别小看了这道功夫啊!万一折得不好米浆就会漏出。母亲手艺极佳,三下两下便为年糕制作出一个个精巧结实的“绿衣裳”。白白的米浆,穿上了绿绿的衣裳,快快乐乐地等着进蒸笼。

蒸年糕的时间必须拿捏得非常准确。母亲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年糕最小气,最怕被人偷看。如果半途掀开锅盖来看,年糕一气之下,便不肯再发了。母亲说这话时,脸上那种认真的表情,让人丝毫不敢怀疑这话的真实性。没人掀开锅盖偷窥,年糕在蒸笼里膨胀出一锅的香甜气和喜庆气。

时间一到,掀开蒸笼盖,香香甜甜的热气便亲亲热热地扑得人一身一脸都是。年糕色呈朱红,柔光闪闪。母亲看着大功告成的年糕,眉开眼笑地说:“哇,年糕年糕年年高!”她内心那份坚守传统的虔诚,为古老的传说涂上了永不褪色的釉彩。

母亲常以巧思变出不同花样,椰丝年糕、芋头年糕、番薯年糕、鸡蛋年糕等等,样样精彩。她做的年糕,细致、柔滑、糯软,让我们百吃不厌。在青春焕发的年代里吃年糕,感受的是那种“步步高升”的吉祥祝福;步入中年后,品尝的是一种悠久的美好传统;而到了满头华发时,咀嚼的就是一种亲情的温馨与回忆。

追寻老家年糕的滋味

文/张保国

老乡从武穴捎来一包他自己家里做的年糕,让我们尝一下鲜。不过,对方的美意,剌激了我的味觉,包括舌尖上的记忆。

年糕,作为农村春节的一种标识性食品。进入腊月,老家的家家户户开始着手浸泡大米,多为粳米,掺杂一定比例的糯米。记得小时候,家里殷实的,做年糕时糯米自然会兑的多一些,蒸熟后的年糕糍性自然要好,入口就比较爽滑。也有一些家里用高粱,掺杂些糕米,年糕颜色暗红,比较喜庆。我们生活在湖区,高粱对于故乡来说是稀罕物,自然高粱做出来的年糕也比较珍惜。

村上蒸年糕那段时间,也是我们这群小孩子欢天喜地的时节。放学回家一做完作业,我们就守在村上蒸年糕的大灶边。等年糕一出笼,大人总会夹起一块先尝尝,吃了一口后,就会将小枕头一样大的年糕,分给我们小孩子。我们用手抓着,也不怕烫,又软又滑,在嘴里来回咂那绵绵的筋道。

蒸好的年糕,经过两三天晾干后,各家各户都会切成长条块,就像如今超市卖的年糕一样。然后,将切好的条状年糕浸泡在早就准备好的大水缸里。记得小时候,一般家里总会准备有两三大缸的年糕。

年糕有好多种吃法,有炒、有煎,花样翻新,与各种菜疏搭配,也是餐饮文化之一种。我们小孩子却直接将年糕拿到火里烧,在柴火灰里烧到半个小时,把它扒出来,四面烧得金灿灿的,吃得嘴里满口生津。不过,春节过后,乡亲开始准备春耕,没有时间做饭做菜,大都是从水缸摸到几块年糕,洗一把白菜叶子,和水一起煮。

年糕年糕,年年高。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自古至今,这都是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景。渐渐形成风俗,形成文化,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各地年糕的原料和做法各具特色,风味各异,有什么红枣年糕、桂花糖年糕等,听听那名字就很诱人。不过,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已经成为普通食品的年糕原所赋于我们的奢侈和美好,却像烟雾一样悄悄飘散了。

童年的年糕,父母忙忙碌碌做成小枕头一样的年糕,已渐渐朦胧了,那些绵绵的滋味也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吃年糕,年年高

文/李俊玲

年糕的英文翻译可以是“new year cake”,意思是新年吃的一种食物。在我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新年吃年糕的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要准备点儿年糕,借着年糕——“年年高”的谐音,表达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寓意,企盼着来年的生活、身体、事业等各方面都更上一层楼。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黄、白两种颜色的年糕,以象征金、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源滚滚。我国的民俗就是这样,喜欢以“象”取“意”来表达吉祥与祝福。

年糕从2000多年前用以充饥的食物,逐渐演变为民俗节日中的应景食品,还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立城郭”的建议,构筑了“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当时随从以为伍子胥喝多了,没理会。但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城内断粮,随从想起了伍子胥的话,便带领人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就像我们现在吃的方方正正的年糕。从此,人们便在每年的第一天吃年糕,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

因为制作年糕的糯米原产自长江流域,所以在北京称为江米。北京人在新年吃年糕的习俗在明朝就已形成了,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以前各家都是自己动手做年糕,其中也是乐趣无穷。原来我们楼上住着家上海人,每到快过年时,便把江米泡上,用石磨把米一点一点地磨成浆,放到一个布袋子里控水,就成了江米面。这种做法免去了和面的步骤,面稍软些的时候可以做汤圆,再多控出些水分,就可以蒸年糕了。现在用这种原始方法磨面的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用江米粉和面,但做年糕的面要和得硬些,只要能粘到一起就行,因为蒸的时候还要给面补充一些水分。蒸好后的年糕放到阴凉处,随吃随取。年糕的做法各地不尽相同,省事儿的蒸白年糕、年糕坨,要么就往面里掺上大枣做成枣年糕,放点红小豆或芸豆做成豆年糕,精细点儿还可以放果料、果仁之类,成为百果年糕,也有把豆沙或枣泥馅包进去,做成带馅年糕的……

年糕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像我这样的懒人系列,只是把年糕加热后,蘸点白糖就开吃。有时也心血来潮,把大块的白年糕或年糕坨切片,过油一炸,再蘸着糖吃,那粘粘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简直太诱人了。但是好吃归好吃,要注意的是,年糕一次不宜多吃,尤其是肥胖人、有糖尿病的人,或肾脏病、高血脂的人更要注意少吃,还有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年糕一定得加热后食用,否则不易消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