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有意义的文章 / 有意义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为什么我做的事都没有意义

文/绿艺

上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那时正年轻,豪情无限高谈阔论,仿佛世间之事无所不能。老教授一直微笑着倾听,不参与我们的种种话题。

待大家热情一过,老教授提出要做个测试,我们顿时都来了兴致。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较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也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都中空了,更没有用!”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听了这番话,我们心中似都有所感悟,可一时又抓不住什么。老教授看着我们说:“刚才听你们纵论天下之事,似乎无所不在话下。可是,当你们踏上社会之后,当许多事摆在眼前,你们便只顾着去做那些事,往往于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所以也就常常会做些没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标,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所迷惑,才不会偏离正轨。这就是我的测试,也是我想要告诉你们的!”

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

文/陈志宏

在“意义”二字上纠缠不放,其实是心里过于纠结,散解不开。

其实,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

意义,有时是一道虚假的反光,顺着它指引的方向走,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郎朗成功了,有人以为他就是自己的意义所在,在黑白琴键上,疯狂地透支生命,到头来,收效甚微事小,迷失方向,适应一场得不偿失的大人生事故。

韩寒写作成功、丁俊晖举杆成名、李娜挥拍耀世、旭日阳刚一唱圆梦……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影里总有一帮寻梦者追随,并且认定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有意义,成功有捷径。却不知,跟随的道路上,庸才制造了惊世大堵塞,天才形迹可疑。意义哪能嫁接,别人的意义,岂能随意生搬硬套?

不是每件事都非要有意义不可。

意义就像旅游的目的地,真正培养游兴的不是目的地的抵达,重要的是沿途赏景怡心。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涤荡压抑心灵的“意义”,结果满不满意都不影响美的经历,抹杀不掉曾经的好与妙。

有一个男孩,历时13天,行程3700多公里,搭了25辆顺风车,从南京回到乌鲁木齐的家。他叫胡蓓蕾,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四。他的浪漫且风险伴随的壮举,在网络上飞溅起无数浪花。

有人将胡蓓蕾此行上升至“检测中国人信任感的行为艺术”。他回应说:“不是每件事都非要有意义(不可)。”

与其说他的此行是功莫大焉的行为艺术,倒不如说他的此言是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意义可以在事后贴金,也可以是总结报告里的贺词,但不储存于清醒、睿智的头脑当中。因为,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