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群众的文章 / 群众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谁害了和珅

文/张爱国

初进公务员队伍那会儿,和珅常和同事们一块儿到大街上办公务。和珅长相俊美,文武双全,真帅哥一个,自然引得无数大姑娘小媳妇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此几次,同事们不乐了,再出门就撇开和珅。和珅一笑,这帅不帅的都是爹妈给的,你们酸个啥?

更让同事们不乐的是和珅这家伙还清高得很。官员辛辛苦苦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群众送点鸡蛋、米面、碎银之类的,说明啥?说明群众懂得感恩。你不收,岂不是脱离群众不愿与群众打成一片?冷了群众心?可和珅这小子就是不践行群众路线,一个鸡蛋都不收,还说什么“我收你一枚鸡蛋,我和某也就一枚鸡蛋的价值了”。同事们心里好笑,你和珅家里穷得叮当响,孩子在学堂,爹妈卧病床,老婆还下岗,还硬装,看你能装多久!

没想到和珅还真棒,都两三年了,依然一个鸡蛋都没收过。同事们就恨上他了:“大伙儿一栋楼里办公,一个锅里吃饭,我们都这样了,就你还那样,你到底想咋样?”于是,连撒尿都离和珅远远的,绝不和他尿一个便桶里。

好在和珅勤奋好学,能力出众,办事有板有眼,引起了乾隆爷的注意,被提拔走了。

和珅很高兴,升官不升官倒无所谓——官再小也是为人民服务不是?关键是离开了那些羡慕嫉妒恨的家伙。和珅想,新环境新人际,我绝不会再受孤立了——人家大官站得高,眼界高,胸怀定然要阔于那些小喽啰的。可和珅错了,不久他又落单了,而且大官们的手段才真叫高。高得偌大的办公室里,和珅连呼吸都困难了。幸好这时候云贵总督李侍尧被人举报贪腐,和珅主动请旨去昆明查案。

李侍尧在云贵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关系网比互联网都高科技。好不容易,和珅才斩断了李侍尧的根须,挖出了这个大萝卜。去泥,洗净,一看,和珅不得不佩服李侍尧,举个例子吧:这老萝卜头不知从哪弄来两颗也不知是真是假的钻石,叫管家拿去找自己的下属,说你是知道李总督的,官大开销大,为官又清廉得很,所以啊,生活就拮据得很。李夫人陪同李总督国外访问时连个像样的礼服都没得穿,丢云贵人民的脸啊,给大清国的白脸抹黑啊。所以呢,李总督就想变卖了这祖传的宝贝补贴家用。你看看,能不能帮李总督找个买家呢?下属们一个个都贼精,立马掏银子高价买下钻石,过几天再送还李侍尧。接着,李侍尧又将钻石卖给别的下属……当然,买主们不久就一个个坐上“火箭”,升了!

最后,和珅查清李侍尧贪腐白银三万五千两,判“斩监候”,并报乾隆爷批准。

乾隆爷看了和珅的报告,嘴里直夸和珅能办事,心里却老大不爽:“你小子只知道斩斩斩,知道我培养一个高干容易吗?真斩了,都斩了,我大清谁去支撑?再说,三万五千两,对一个封疆大吏,算什么呀?对我大清,更不算什么嘛!”乾隆爷没有直接更改和珅的判决——皇帝嘛,这点素质肯定是有的,何况和珅这案办得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件件有证人证言,条条有大清律依据。

乾隆爷把案子交给“九卿会审”,他想这些卿最懂我。哪知这些卿身离他很近心却离他很远,根本不懂他,说和珅心太软,“斩监候”太便宜了李侍尧,“斩立决”!

乾隆爷不罢休,将案子发给各地总督、巡抚,叫大家都谈谈看法。总督巡抚们一看到案宗,冷汗直冒,心想李侍尧能杀,我们还不该碎尸万段啊?但很快都懂了皇上的心,笑了,于是坚决和皇上站在一条战线上,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块使,上奏说,李侍尧虽有罪,但能力强,作风硬,功劳大……

赦了李侍尧,和珅很郁闷——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当然不知这里面的那么多道道。

几年后,甘肃的干部群众联名举报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贪贿。乾隆爷心里怎么想的,不知道,反正主动派了和珅去查案。

和珅一到甘肃,当地的大小官员就义愤填膺地前来揭发王廷赞。和珅真不是吃素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乌云见太阳,很快就知道王廷赞是个大清官,曾在基层多部门任职,群众口碑极好。做了布政使后,王廷赞想保持故我,却发现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时时处处都有人揪他小辫子,给他穿小鞋,使绊子。一了解,原来前任布政使王亶望不仅自己腐败透顶,还将州县大小官员全拉下了水,所以现在当然不能让他王廷赞一个人在岸上干爽了。终于,也不知道王廷赞是真的坚持不住了还是被迫的或者是被陷害的,收受了几百两银子——有人证,有物证,有口供,有作案动机。

和珅很同情王廷赞,在给乾隆爷的报告中说,王廷赞确实犯了朝纪国法,但这些年他一直勤勤恳恳、清清廉廉地为朝廷为百姓做实事,赢得的都是赞歌,发挥的都是正能量。他家也真的清贫,比他官大官小的人的孩子,吃空饷的吃空饷,做官的做官,进国企的进国企,移民的移民,唯独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教书,一个都四十多了还在为科举而读书。总之,王廷赞是初犯,情有可原,让大家批评批评——不是那种“一工作起来就不顾自己身体”的,再让他开展一下自我批评——不是那种“因为我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对大家就不太体贴”的,然后责令他写个检讨——要深刻要泪流满面要触及灵魂最深处的,就得了。

可是,乾隆爷却不这么想了:大清国近年来腐败风一阵猛于一阵,再不刮一股反腐风,后果很严重,严重得定比那俄罗斯还要惨。王廷赞正是一个丧失操守、晚节不保的典型。乾隆爷想,杀王廷赞,有利于让群众相信,任何人,不论你职位多高功劳多大,曾经多伟大多光荣多正确,只要侵害了群众利益,就要为自己的行为埋单,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换句话说,群众要相信,大清国绝不会给任何腐败分子针眼大的藏身之地。乾隆爷还想让王廷赞这只“鸡”,敲敲那些“猴”的警钟。

王廷赞被杀了,“猴”们警钟响了吗?没有!“猴”们一个个都鬼精鬼精,早看透了乾隆爷的心和大清国的局,该吃的吃,该收的收,该包二奶养情人藏小蜜的照包照养照藏。

再说和珅,看着王廷赞的人头被砍下后还两眼泪汪汪,不禁一身冷汗。一扭头,早已官复总督职位还加封了“太子太保”衔的李侍尧正两眼笑眯眯。和珅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仿佛打了王廷赞的“鸡血”,立即向着贪腐的最高峰高歌猛进。

怀念父亲

文/石玉春

我的父亲石敬民,191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沙河县曹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缺衣少食、历尽磨难,七八岁讨饭流浪,十五岁开始给地主扛长活,二十多岁给日本人做劳工。日伪统治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父亲与本村一批抗日积极分子,积极参加拆铁路、填封锁沟、清算汉奸等活动,同日伪军进行了坚决斗争。1946年3月,父亲光荣加入党组织,成为曹庄村第一批共产党员。以后,他先后担任曹庄村党支部书记、农业合作社社长、曹庄乡乡长、曹一村大队长、民事理事等多种职务,在农村基层干部的岗位上干了近40年,为改变本村面貌、造福父老乡亲贡献了毕生精力。

父亲爱党信党,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解放后,父亲担任曹庄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组织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号召,带头组织5户农民成立了村里第一个互助组。党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后,他组织20户农民成立了全村第一个初级合作社,以后很快发展成由323户农民参加的大社。1955年1月,上级有关部门的干部到曹庄整顿农业合作社,在没有向县委请示的情况下,把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解散了。当时父亲想不通。他召集自己带头组织的老“前进社”20户社员统一思想,决心顶住这股风,坚决不解散,并走村串户找村里其他办社的干部和骨干做工作,动员大家正确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把社办好。1955年3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工作组对曹庄村整顿合作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题为《不应当挫伤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胡乱的解散农业合作社》的调查报告。1955年12月27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这篇调查报告做了批示:“这样的去解散合作社是完全错误的。本文作者(河北省委工作组)的观点是正确的。”在毛主席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曹庄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成为被总结推广经验的先进典型。有关材料不仅在国内宣传推介,还在国际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刊物登载。父亲不仅爱党,而且信党。在1959年反右倾整风整社和1966年的四清运动中,他曾两次蒙冤受屈,被开除党籍(后甄别纠正),并多次在群众大会、街头饭场、田间地头、家庭炕头受批挨斗。面对诸多的不幸和遭遇,父亲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任,从未说过一句对党的怨言。他总是对母亲和我们说:“咱们要相信党、相信组织。”在遭受不公正处理、身处逆境时,他直面人生、忍辱负重。一旦甄别平反,恢复职务,他就立即斗志昂扬,拼命地为党、为群众工作。在父亲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对党、对领袖无限忠诚的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

父亲敬民为民,一门心思为群众谋福祉、办实事。曹庄村不邻河湖,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全靠水井。解放初,村民主要用辘轳和水车浇地。父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于1957年打成了第一眼机井,以后,村里又连续打了十二眼深井,彻底解决了全村的农田灌溉问题。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父亲又带人到山西长治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在全公社率先实行机耕机播,结束了靠牛马拉犁、人工翻地的历史。父亲十分重视科学种田,积极组织兴办了村办农场,并多次到县农业和科技等部门,请科技人员到村指导、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实现了全村粮棉连年增产。父亲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发展多种经营和乡村工副业。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组织帮助群众先后兴办了砖瓦窑、苹果园、鞭炮厂和标准件厂,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好。

父亲勤劳善良,一辈子生活俭朴,克己奉公。他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身衣服穿八九年也舍不得扔,年轻时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棉衣露着棉絮。他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一直身不离劳动,年近八旬还在地里干活。父亲一生清廉,从不占公家便宜。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实行“低指标,瓜菜代”,社员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五六两,农村食堂蒸的馒头像火柴盒那么大。最困难的1960年,人们用玉米轴、红薯叶、棉花壳磨成面粉做成“团子”充饥。有人实在饿坏了,就到生产队的地里和场上偷玉米、红薯吃。在那个困难的日子里,父亲和母亲省吃俭用,尽量让我和妹妹多吃点儿,但坚决不准我们到地里和场上偷集体的庄稼和粮食。父亲有抽烟的嗜好,前半生没有抽过带盒的烟,总是习惯撕一块油纸,掏出随身装的自制土烟叶,用手一卷,再用舌头舔湿粘成卷烟抽,人们称这种烟叫“一头拧”。父亲一年四季总是在头上扎一条白毛巾,在地里干活儿出了汗,就摘下毛巾擦一擦,一副典型的老区农民的穿戴装束。他经常说:“咱是个穷孩子,到啥时候也不能忘本。”改革开放后,农民富裕了,曹庄村多数村民都建了新房。父亲当了几十年干部,从没给自家划过一块房基地。我们全家一直住在土改时分的一处旧宅子里,是曹庄村房舍最旧的农户之一。

父亲心地善良,一生乐于助人。他在任期间,对历届驻村干部和外来人员的生活都很关心。我从小就记得有许多驻村干部和下乡锻炼的大学生都吃住在我家南屋。农业学大寨时,下乡干部每天到社员家吃派饭,有时队长忘了安排,父亲就随时把这些干部领到我们家,让母亲尽力给他们做点儿好吃的。20世纪70年代,县城先后有30余名知识青年到曹庄下乡,父亲和村干部通过多种渠道筹资,为他们建了十七间新房,派专人给他们做饭。知识青年及其亲属都非常满意和感动。这些知青返城参加工作后,经常提念“老支书”当年的关怀,多次回村看望父亲。父亲非常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村里有个五保户,无亲无友,腿部残废,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多次用排子车拉他到医院治疗,并安排专人照顾他的生活。这位村民见人就说:“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老支书的恩情。”

父亲离开我们近20年了,今年恰逢他的百岁诞辰。回忆父亲的一生,我深深感到,他是我国第一代翻身农民的典型代表,是千千万万辛勤工作在农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的缩影。他的一生,是听党话、跟党走、带领群众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生,是敬民为民、克己奉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父亲离世后,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家庭财产,但却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珍惜、保护、用好这笔宝贵遗产,继承和发扬父亲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传统、好作风,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沣河堰情思

文/赵刚

从古都西安市中心钟楼西行约30公里,一条宽约300米、南北流向的河流横在眼前。

河流名曰沣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沣峪,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系着名的“八水绕长安”之一水。据传说,沣河伴随盘古开天辟地而始,经大禹治理而清纯秀丽,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

与沣河美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是两岸高出地面五六米,常年花红柳绿、树木成荫的河堰。

关于沣河堰的来历,据地方志载,数百年前的一个秋天,由于暴雨肆虐,导致骤然暴涨、决堤的沣河水好像脱缰的野马,冲毁农田和家园,死伤百姓和家畜不计其数。为了不使悲剧重演,官府和百姓商量出一个对付沣河泛滥的良策,那就是用土石在沿河堤200米处修建五六米高、七八米宽的梯形堰。绵延82公里的沣河夹在绵延82公里的堰间,堤堰好似两道缩小版长城,甚是壮观!平时,在桥两端必经之地固定留出约5米宽的堰口,以便人畜和车辆正常通行;每逢雨汛来临,便将四五十厘米厚的实木板从用石头砌成的堰槽口插入,仿佛巨大的门槛一般将来势汹汹的洪水拒之门外。

彻底远离洪灾侵害的两岸群众感念河堰的恩情,不忍心其孤零零暴露在天地之间日晒雨淋,遂纷纷将家中最美观的花卉树木移栽到堰上。于是,沣河堰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沣河两岸诗情画意的乡情乡韵中。

冬天刚过,河堰两侧一夜之间遍地绽放黄灿灿的迎春花,向世界最先报告春的信息。于是,休眠了一冬的花草树木纷纷脱掉笨拙的衣袄,舒枝展叶,争奇斗艳,彰显生命的姿采。红花绿叶密密地交织着,远远望去,如锦,似缎,像毯,美不胜收。

盛夏的沣河堰是孩子们撒欢儿的乐园。绿树成荫的堰上好像有一张巨大的凉伞,将火辣辣的烈日和滚滚热浪严严实实地拦截在外。大伙儿尽情地歌唱、快乐地游戏,幸福的欢声笑语写满童年的日记。

金秋是沣河堰上收获的季节。石榴、桃子、苹果、鸭梨、柿子、山楂、枣子、核桃,好像一个个调皮的胖娃娃,在枝头尽情地荡着秋千,微风拂过,幽幽果香飘荡开来,馋人的眼,醉人的心。

寒冬腊月,大雪包裹中的沣河堰,好像一望无际的长城,壮观如龙,威武若虎,守卫着一方平安。

眨眼之间,岁月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定格。饥荒像魔鬼一样张牙舞爪。为了活命,沣河两岸群众将周边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全都啃光了,甚至连老鼠洞、鸟窝、长虫穴都掏了个底朝天,仍无法缓解“饿魔”的折磨。沣河堰上成片的植被、树木,在最危难的时刻成为群众的救命稻草——树皮被剥下,晒干、捣碎、熬成汤;树叶被撸光,作为蔬菜和主食;甚至连树干、树枝、树根都未能幸免,被砍的砍,伐的伐,挖的挖,不等晒干便当作柴烧。眼看如图似画的河堰美景顷刻间变得面目全非,群众的内心比刀割还难受。可是,生存是头等大事,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前些年,由于各地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致使地球以气候反常、震灾突现、水患频生等方式对人类给予警示。赖以生存的母土生态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家园,于是以加倍的感恩之情,投入到保护沣河堰的行动中——每年春天义务植树补苗,为沣河堰增添生命气息;火灾易发时节组织专人护林守堰,防止火灾和盗伐林木发生。人们惊喜地发现,荒凉多年的河堰好似一位十八变的怀春少女,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风采。那久违的花团锦簇、鸟语花香、硕果累累的醉人景象和浓浓的乡情乡韵,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映入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