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水果的文章

2022/12/06好文章

关于水果的文章(精选12篇)

跌落的苹果

文/赤涛万顷

昨天去早市,发现市场上的水果品种并不多。也难怪,现在虽然北方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毕竟还处在乍暖还寒时候,在北方各种水果集中上市恐怕要等过了五一吧。

现在市场上的水果,还是以草莓、苹果、香蕉居多。草莓多是本地温室大棚的产物,口感是酸甜不一,颜色却是相当鲜艳,当然价格也不菲;香蕉不用说,都是从南方坐飞机溜达过来的,买的时候黄澄澄的,回家一放只一天,身上就开始生黑斑随后就蔓延开来,香蕉可不敢多买;数苹果最讨人喜欢,一副黄里透红的面孔,看了就叫人喜欢,这些苹果还特别能搁,放在家里十天半个月,一点儿都不会坏,加上价格适中,苹果就成了这个时候的当家水果。

尽管,苹果特讨人喜欢,而我对苹果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当然不是生理上的过敏反应,也不是曾因购买苹果吃过亏上当的社会反应,而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一件小事让我对苹果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反应。

那年,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社会生活逐步驶向正轨,但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比较拮据,单是反映在水果上就可窥见一斑,那时,能见到似乎只有苹果和梨,即便是少得可怜的水果种类,但是每个家庭和人还是不能经常吃到。还好,我是家里的老小,经常能享受到家里对我的偏心,有时是一块点心,有时一个糖块,还有时是一个水果……当然,这些额外的偏心,最好不当着哥哥姐姐的面知道,我似乎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毕竟东西少吗,只能一个人独占,于是,我也很配合家里的做法,经常“被轰出”享受我的特殊待遇,我呢也非常愿意,这样既能向小朋友显呗一下,还能在小朋友的众目睽睽之下,伴随着小朋友的口水不断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下,将手中的特殊待遇极其缓慢地享受完。其实,不仅我这样做,其他小朋友也都是如此,那时家家的情况都是差不多。

那一天,当我举着一只硕大的苹果跑到楼下,一面小口咬着苹果一面找寻着小朋友作为观众,真不凑巧,一个小朋友也没找着,心里顿时一片茫然。这时,住在我家楼上的贾瑞峰迎面跑了过来。那时没有现在的帅哥这个词,要是有的话,那肯定就是他了。他比我大上上5岁,人长得也帅气,特别是他的名字叫起来也非常好听,不是那种直白地叫贾瑞峰,而是把“峰”都叫成带儿话音的“分儿”并且还得有些北京儿话音的腔调,因此,他很快成了大院里孩子们的偶像,乃至多年以后,我觉得电视里的着名歌手蔡国庆跟他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尽管我们相差5岁,玩不到一处,但是能打个招呼说上一句话,都是令人兴奋的。于是,我举着苹果笑嘻嘻地凑上去,正要打个跟他打个招呼。没成想,“贾瑞分儿”猝不及防地伸出手,一下打落了我手中、刚吃了几口的苹果。只见,苹果重重地跌落在地并一路小跑地在向前滚动……我被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愣在了原地一时真是手足无措——拣起苹果吧,苹果已经落满了灰尘脏得不行了;不捡吧,好不容易吃到一个苹果并且才吃了几口,还真心疼。拣,还是不拣,对当时小小的我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正当我踟蹰的时候,眼前的“贾瑞分儿”早已经一溜烟地跑开了,望着“贾瑞分儿”的背影,我愣在了原地好久没都没动……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贾瑞分儿”的崇拜乃至对苹果的喜爱,随着那只跌落、滚走的苹果降到了冰点……我实在搞不清为什么“贾瑞分儿”当时会有那样的举动:是妒忌、羡慕、淘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因为,这些只是我们小孩子之间的把戏,作为哥哥级的他怎么能跟我一般见识呢?

后来,“贾瑞分儿”上班了,好像在北京市园林局工作;再后来,我一家搬出了大院,与他失去了联系;再再后来,每当我看到苹果,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的那件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对“贾瑞分儿”的抱怨却逐渐淡忘了,以致过了30多年,步入中年的我,曾不断想起那个跌落苹果的画面,可就是没有办法去对“贾瑞分儿”生气了,也许,岁月已经将我的脾气带走了?

现在算来,“贾瑞分儿”应该快是50岁的人了,不知道他的风采是否依旧。昨天晚上,我特意在百度网上输入“贾瑞峰”三个字,居然有5370个网页提到过贾瑞峰,但是靠前的网页,则是没有一个是家住北京并且是年龄相仿的,也许,他不太爱上网,因此没有在网上留下什么相关信息吧。

现在,静下心来,我多少要感谢那只跌落的苹果,是它让我不时想起一个人并为之牵挂,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的收获:不是吗,当我回忆往事的时候,我只要把那只跌落的苹果作为我成长路上的一个标签,通过那只跌落的苹果,我会很容易分辨出,哪些事是发生在那只跌落的苹果以前的,哪些事是发生在那只跌落苹果以后的……

只是,那只跌落的苹果乃至以后的苹果,在我心目中早已没有了苹果的味道。

月光下的橄榄绿

文/包淑娟

通往中朝边境的桥梁和隧道,一座连着一座,守桥的武警官兵四季像雕塑一样站立在重点部位,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列车。南芬这座工农杂居的小镇,十几年前驻扎有武警部队,黄色围墙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猩红大字,格外醒目,军事重地,威严肃穆,每次上班路过,难免偷窥几眼。

没想到我会以嘉宾的身份走进这座军营,至今难忘。

那是23年前的中秋,斜阳垂落在一栋红砖楼旁,回家过中秋的青年,用半生不熟的乡音和楼下的老人打着招呼。李排长开着一辆绿色吉普车,来到我们家楼下。三十出头的李排长,一见面就亮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刘校长,我们这个共建单位,又有事上门求你了,想请您找人为战士们放场电影,您看行吗?”刘老师敞开东北人特有的大嗓门:“别客气,这点小事,义不容辞嘛。今天我亲自给你们放映,咋样?”李排长连忙说:“谢谢!让嫂子和孩子一起和我们过中秋,这是团圆的日子,不能把你们分开。”我一再推迟,李排长说:“嫂子能去那会给战士带去家的温暖哦”我还有什么理由推迟这盛情邀请呢?带着孩子我们一起坐着那辆吉普车,七拧八拐地在夜幕降临时驶进军营。

东北的秋天,昼夜温差大,月亮踩着凉飕飕的秋风,贴在军营上空。一声明亮的哨音,军营全体出动,二十几个小战士,集合完毕,跑步又回到营房,眨眼功夫,有的手拿一尺高的长条凳,有的拿着小马札,三下五除二就在操场上,搭成简易的小饭桌。三排长条凳中间小马札,整整齐齐。刘老师张罗着把荧幕一头挂在篮球架上,一头挂在大柳树上,李排长指挥着战士把月饼、葡萄、南果梨摆在第一排“桌子”上。风越来越大,刮得电影荧幕呼啦啦响。又一声哨音响起,战士们整理好队伍,两个班的战士有秩序地坐在后两排。我在李排长还有两个班长的一再推让中,坐在“主席团”的中间。月亮照着一片橄榄绿,那橄榄绿晕染着一种祥和安宁。月光下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曲,“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也升起来了。

李排长不时地让我和孩子吃水果,这时炊事班的人员端上四道菜:辣豆腐、小炸鱼、炒豆角、还有东北地道的小鸡炖蘑菇。我这个从小就内向腼腆的人,虽然有些饿,可还是不好意思动筷。李排长和小班长不停地起身把菜送到我这边。我显得笨手笨脚,嘴也笨起来,不知怎么回敬他们。憋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向旁边的李排长回敬。一转身,我看到身后两排战士,每人桌上只有两块月饼,我举起的酒杯又放了下来。

我让三岁的儿子乐乐把我桌上的水果送到后面去。坐了很久的孩子,终于有活动的机会,用小手拿着南果梨、葡萄,乐颠颠地送到后面,像一个滚动的小月亮来回跑。等儿子刚坐定,后面的小战士又把水果送过来,我小声和李排长说:“把菜和水果分给战士,咱们一起庆中秋。”李排长说:“不用,您是我们请来的客人呀。”我知道他们纪律严明,在这偏僻的小镇生活也艰苦,我执意地让乐乐又把水果送过去,笑着说“军民一家亲”。李排长这才让两个小班长把水果拿些到后面,此时电影也到了高潮,战士们鼓起掌来。

月亮越来越亮,电影就要收场时,我再一次举起杯,面对战士说:“干杯”小战士齐刷刷站起来,手里举着月饼“干杯!干杯!”这时我的眼眶早已湿润了。

李排长送我们回去的路上,乐乐甜甜地睡在我怀里,整座小镇月华如洗。

时光飞转,那橄榄绿出现在抗洪前线,出现在维和的非洲,出现在风雪边疆,在月色下攀援。

幸福小寨

文/何晓娅

周末的时光总是短暂,让人倍感珍惜。约上家人,一同前往小寨去体验一天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小寨精品水果基地,坐落于兴义市顶效镇,高速公路顶校大桥的正下方,峡谷周围的美景可谓尽收眼底。从市区驾车至小寨仅20分钟的车程,期间沿路飘香、炊烟袅袅的顶校烧苞谷也都是记忆中熟悉的场景与味道。

经过蜿蜒的村级公路,急转入一曲尽通幽处,进入小寨精品水果基地的前奏就像是高亢又回味无穷的动人乐章,总是低叙,却又绵延。终于到了高潮,小寨水果精品基地的大门头石牌坊映入眼帘,放眼望去皆是小寨的果圃,其间一幢院落——农家食府错落其中,几座外形雅致的亭台零星分布在果圃间。

小寨的特色,无疑是它的水果不仅品种繁多,且质量上乘!如其名,精品!还有农家食府,美味佳肴为小寨锦上添花。食府有两层共十来个包房,每个包房以基地内的水果品种命名,甚是有趣。小寨酸甜诱人的蓝莓、甘脆多汁的李子、爽口无籽的刺梨,还有我没未有机会品尝的车厘子、无花果、血橙、枣子等十来个品种的水果贯穿全年,一一奉上,每个季节都有你想去的理由。水果需购票入园采摘,可边采边吃边观赏果树,充分体验果实刚下树便进肚的快感,顺便弥补自己只尝过果未识其树的遗憾。采摘出园的水果需按斤按价称购,回家继续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更加甜滋滋了。

除了水果,还有基地里农家特色菜也足以让人垂涎三尺,满山跑着活力四射的鸡,真正的“土飞鸡”。还有峡谷泉水流入活水池的野生鱼等等生态、绿色又健康的美味。强推让我这个素食主义者都为之动心又动口的豆豉鱼,鱼肉酥香脆嫩吸满豆豉的油汁,一口齿颊留香堪称精品!既然是农家特色,小寨基地的野菜也让人赞不绝口,凉拌清炒应有尽有,都是采摘长在果圃边的野菜,尤其是凉拌桑叶和桑叶煎蛋,吃完心中满满对蚕的羡慕!

小寨的精品,在于其水果与菜色皆让人难以挑剔。周末的一天,陪着家人远离城市来这里躲躲懒晒晒太阳、摘摘香甜的水果、吃吃绿色健康的农家菜,一天的玩乐与果足饭饱后在水果相间的小路上散散步、聊聊天,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与落日余晖相映成趣,幸福感油然而生。

小店门前

文/肖复兴

小区里有一家小店,主要卖水果蔬菜,兼卖肉蛋粮油。小店是河北保定农村一家人进京开的,老少两代四口,老两口负责收拾店里的东西,小两口负责进货和收银,个个勤快,进的货都很新鲜,又个个慈眉善目,和气生财。小店经营得很不错,一清早开门,到晚上打烊,人来人往不断,早晨人尤其多,而且大多是老年人,这些老人都退休不上班,图个刚刚进来的沾着露水珠儿的新鲜水果蔬菜,先下手为强,拣进自己的菜篮里。

小店门前,有一排木制长凳,木凳后面有几棵合欢树,正是夏日开花的时候,花繁叶盛,洒下一片绿荫和花香,一直绵延到小店门前。买完水果蔬菜的老人,常坐在长凳上歇歇脚、乘乘凉,顺便张家长李家短地聊会儿闲天。有时候,我去买点儿水果或蔬菜,也爱坐在那里,在小店门前闲看,那里如同一部正在放映的纪录片,不时变换着镜头中的景象,无技巧剪接一般,有别处见不到的精彩和别致。

我特别爱看树影斑驳的小店门前那些进进出出的腿和脚,形态各异,别看多是步履蹒跚的腿,但脚上的鞋却花样纷呈,不管是旅游鞋还是凉鞋,都足够新款新潮。猜想,大概有儿女淘汰下来的鞋,老人舍不得扔,穿在自己的脚上,但大多数是儿女孝顺为老人新买的。过去老话说,脚下没鞋穷半截,如今,应该是脚底下没有新款好鞋,都不愿出门。

还有颤颤巍巍拄着的拐杖,敲着地橐橐地响着;有摇着的轮椅,轮子反射着闪闪发亮的光;也有花花绿绿的婴儿车,撑开花儿一般的遮阳伞,次第交换,进进出出,川流不息,人气很足,让年轻人上班走后寂静又寂寞的小区显得生机勃勃。

门帘掀动时,会有阵阵空调的凉气吹出,也会有收银台结账的年轻媳妇银铃般的笑声和爷爷奶奶亲切的呼唤声传来,成为小店的背景音乐。

心里觉得温馨,是因小区这些别样的风景。小区若没有这样的小店,便少了这邻里之间亲切交往的氛围。

这时候,小店的主人,那个小伙子,手里拎着一大塑料袋生菜,从店里出来走到长凳旁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前。那一袋子生菜不少,足有十来斤,生菜轻,又蓬松着叶子,一袋生菜占满了电动车车座前放脚的空地儿,小伙子骑上车,两条腿只好使劲儿往外撇开才能踩到脚蹬子。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奶奶问:这是往哪儿送菜呀?

小店有微信,只要加上微信号,小伙子可以骑上他的电动车负责送菜到家。不过,加微信号让小伙子送菜的,一般不是老年人,都是年轻人。倒不是老人不会玩微信,而是他们更愿意自己到小店里走动走动。老人不像年轻人,还是喜欢以往那种传统的购物方式,尤其买的是水果蔬菜,已经不能亲自到田里稼穑采摘,自己动手挑选水果蔬菜的感觉,还能多少找回一点儿那种亲切的感觉。

小伙子已经发动了电动车,告诉老奶奶:给205送!喂鱼!说罢,“嘟嘟嘟”地骑着电动车跑远。

老奶奶冲我撇嘴:喂鱼!

我很好奇,问老奶奶:喂鱼,用这么多生菜?

一剁碎就没有多少了。再说,人家喂的可不是鱼缸里养的小金鱼,也不是一两条!显然,老奶奶已经见多不怪。

看见我有些吃惊的样子,她又对我说:还有养狗的呢。有一家,养了三条大狗,雇了一个人,别的活儿不干,专门看狗,每天就是负责喂狗、遛狗,不仅要买狗粮,还要买肉给狗吃呢,肉就是让小店送!

老奶奶又冲我撇嘴:我家边上的那户人家,也养了一条狗,还雇了个保姆看狗,连带着看家。

我笑着对她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多滋润,还解决了一些用工问题。

老奶奶立刻说:可不是嘛!保姆每月拿的工钱还不少呢!

如今,小店的服务到位,个性化服务也到位,这还真是小区一道别样的风景呢。

一根黄瓜的意义

文/谭新

昨日下午,我没事了,就到自家不算小的菜园里走了走,感觉蛮好,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也不热,还能看见菜园子里独有的飞飞停停的白色小粉蝶。

菜园里有很多菜在长着,也在老着,青叶子在菜心边,老黄了的就烂在根边了,前些日子天很干,最近又下了很大的雨,搞得菜园像一个泥场了,不过这里面却有大自然最真实的味道。

我走着,看着,心里也就有了城市很久不见的绿色,前面好像一排黄瓜藤,占了用竹子搭起来三角形教堂样的地方,是的,那是黄瓜们住的安乐窝了,藤蔓织起来架子像个小屋了,肥肥的叶子是菜棚的瓦片,黄色的小花在开着,像那些淹没在历史里的黄毛小姑娘,透过这些的下面或上面,你就能看到黄瓜了,一条两条,几根,一片都挨着长,好似越来越多了,看得我的眼睛都青了,黄瓜们不管大小高矮胖瘦,都长着刮手的刺,细细嫩嫩或丰满成熟的在诱惑着我啊!

我的口有点馋了,想起小时候吃它们的滋味了,长长的,青青的,脆脆的,仿佛只要一口,就能要咬到黄瓜的肚皮上,那时的我们简直就把黄瓜当成了初夏时节的宝,你一根,我一根,我一口,你一口中,比着吃,拌点儿红糖腌着吃。想 想也觉得奇怪了,腌了糖的黄瓜吃着也不是很甜,直到现在我生吃着也不甜,比不得那些苹果,梨,香蕉什么内外都甜的水果,但那时这些好吃好看的水果离我们远着呢,而且保存的技术也没得而今先进,所以在我们童年或少年的成长里,陪着的水果就只有我们爱吃的黄瓜了,明明黄瓜是绿的,可为什么人们要把它叫做黄瓜呢?我想,这决不是说是等黄瓜老了有了黄色而叫黄瓜的,而是在那中国农历的五月天里,稻子也还差个把月才收成,水果呢,也还只有酸酸的枇杷,其它地都要在秋天才出来,正在人们这口味淡淡青黄不接的时候,黄瓜就来了吧,来到了我们喜爱吃的嘴巴中了

我正想着黄瓜在我生命里的过往时,那黄瓜架下就有一根标准又标致的黄瓜美人在向我招手呢,很美感,我顺手就摘了她吧,感觉她也挺高兴的,不像我现实中的那些女孩子,拿回去洗洗了我就生吃了她吧,像那个早已淹没在我历史中小姑娘那样吃了,菜园我就一脚泥的不逛了,我本来就是冲着黄瓜美人窝架前去游一游 的,虽然生吃的黄瓜不甜,但自家产的黄瓜绝对只有维生素而没色素的,吃着就会有一种别样的回忆和放心吧!

快乐瓜摊

文/刘卫

我家住在闹市区。不足两百米的街道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店铺。不分昼夜,行人匆匆,电喇叭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的印象中,大贾在这里卖了十几年的水果。

大贾为人实在,从不玩心眼,价钱合适。我想买水果了就去他店里,时间久了,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也得以能近距离地观察其生活状态。

入夏后,大贾店的主打品种是西瓜,进的品种全,价格也最优。

一天下午,虽然太阳早已坠落天际,但时值酷暑,依旧热浪逼人。我在店外遮荫处闲坐了十几分钟,他做了七八单生意。顾客大都是家庭主妇和老人。他们买东西很是挑剔,不过跟他很少还价。一会儿相中这个,一会儿又指明换一个。无论大小和品种,一律要大贾保证是“好瓜”。有的还不放心,非要大贾在瓜上面开个小口子,看到里面的“内容”才决定取舍。

多年的摸爬滚打,大贾积累了一套娴熟的挑瓜技术。经他掂重、敲打、察外观、看成色,十有**是“好瓜”。偶尔看走眼,剖开后是生瓜或熟过了头,大贾也不推给顾客,无奈地摇着头,算成“自耗”。在他看来,让顾客满意而去,不回头扯皮或心生抱怨,就能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等他忙完了,我随口问,酷暑难捱吧?大贾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兴奋地说,一年中他最喜夏季。因为西瓜起码能卖三、四个月,销量很大。只不过,近年来物价上涨,西瓜的进价也水涨船高,里面的“利润”实际上被摊薄了。现在,一个七八斤重的瓜要二十多块呢!有些老人舍不得,商量着能不能只买半边。大贾顺势而为,作了调整。瓜类不经放,只能靠“走量”,快进快出。总的来看,卖瓜还是小有赚头的。集腋成裘嘛!

我看了看这间小水果店的里间,就只点着一盏节能灯,连个窗户也没有,空气难以流通,闷热难耐。

我惊奇地问:“你们晚上就睡这里啊?”他妻子边在外面炒菜边笑呵呵地答,语气里包含着嗔怪和责备:“可不是嘛,俺老板抠门,不舍得安空调,一把破电扇要死不活地摇着,搅起来的全是热风。每年卖瓜我们白天黑夜换着值班,感觉总是睡不够。这些年跟着他开店,吃没吃好,睡没睡好,在外面完全是活受罪哟!”

晚餐弄好了,好一点的菜是碗丝瓜肉片汤,其它都是小菜,还有一盘凉拌西瓜皮。平常,卖不出去的西瓜,夫妻俩都“自我消化”。吃多了,口里流酸水。大贾邀我喝点啤酒一起吃饭,我摆摆手。

他一口气喝下半瓶,很是得意地说:“我老婆是在瞎咋呼!做小买卖有苦也有甜。别小看这个瓜摊,这些年赚的钱在老家起了一栋楼,交了儿子女儿上大学的学费,还支付了老人的大额手术费。我们在外打拼吃些苦不算啥,只要有能力把家里的大事弄圆满就心满意足了。”笑容在他晒得黝黑的脸上溢开,写满了幸福。

后熟

文/韩勋

今年入了夏,水果大都比去年便宜了一半儿。比如桑葚,三块钱一斤。上好蓝田大杏,个头跟鸭蛋一样大的,最便宜那几天一斤才卖两块五。我牙龈经常发炎,医生开了个多吃水果的偏方,水果便宜了,每天乐得把偏方多吃几副。

买了十几个大杏,拿回家发现口感不好,硬,酸。也不着急,把装杏的塑料袋扎紧,捂上三天后打开,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品相上佳,从淡黄色变成了橙红色。下来惊喜连连,吃到嘴里软、糯、甜,要不是顾忌“桃饱杏伤人”那句咒语,一气吃四五个没有问题。

吃完了,才联想起灞桥区农业局专家孙峰说过的一段话:猕猴桃有个后熟过程——你看着果子从树上摘下来了,其实果子的生长并没有结束,仍然在呼吸,内部的养分还在继续转化;三四天过了,从生长成熟期过渡到了食用成熟期,果子就好吃了。

孙专家说,也不是每种水果都要经过后熟过程,比如橘子、草莓、葡萄、苹果,一定要随买随吃才新鲜,才味儿美。柿子、猕猴桃、香蕉、杏等,则要花三四天等它后熟。对此我倒是有一点儿心得的,比如香蕉,蕉农在它们七分熟的当口采摘下来,长途运输到西安,倒几道手到消费者手里时,后熟科目已经完成。但我还是要把它们再放几天,等皮变软了,香气扑鼻了才吃。时机要把握好,再多放一两天就坏了。

后熟很美妙,但前提是水果长在树上的时候,个头儿要长足,营养要吸收得充分。打下好基础,后熟才能出彩,试想一根树枝从树上摘下来,任它后熟多少天也无济于事。

拿人比水果,知识应该就是人的养分。学厨师学唱戏的,学物理学考古的,毕业都不是知识的终点,也都有一个后熟期。毕业时,知识要尽量装饱,饱满的知识要想过渡到本事、过渡到实践中的游刃有余,也要经过养分转化升级、与实践结合这个阶段,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水果后熟,是水果自身的技巧。知识后熟,是社会这棵大树给人们的提醒和叮咛。后熟期一过,熟能生巧就不太远了。

挨家挨户送水果

文/邹清平

年过半百了,时时魂牵梦绕坐落在大巴山深处、离巴河河床有三个台阶的遥远小山村——我的故乡。那里山峦重叠,层层梯田,三十多户人家约400口,东边几户,南边几户,西边几户,北边几户,毫无规则地散住在大山深处的小平坝。那里杨家院子几排高高的梨子树,殷家院子的李子园,郑家院子两排200米长溜溜直的空中葡萄架,刘家院子的满树苹果,以及树上藤上长满挂满丰收的果实,摇曳生辉。这些画面在记忆的田野上像钢笔画般清晰。

村民们百年来慢慢形成了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到冬天,一年四季互送水果的风气。各家各户的果树虽然打完了鲜果,树枝歇气了,但又有邻居家的新鲜水果成熟了,延续了新鲜水果饱村民口福的接力棒,村民们的四季尝鲜,像乡间咕咕的小溪从不间断。

我们家有婆婆从娘屋带来的几百株柿子树栽在屋周围。秋末冬初时节,金风荡落了树上的红叶,高高的树枝上挂满了红红的、圆圆的像灯笼似的大柿子,十分诱人。全家大小加上远亲近邻,用竹梯子、篾笆篓、小摇篮、大背篼,在喜悦中欢乐地收获。然后在煤油灯下、月光下,边唱儿歌边刮柿子皮,再用麻线一串串穿起,晾在屋前挑梁上、屋后大树上,历经打霜下雪,柿子的色彩愈加殷红,味道特别,是真正的佳肴。过了腊月二十三,我们就挨家挨户给邻居送去十二个柿饼,寓意月月红火。除了柿子,还有农历八月时,连着针尖刺皮打回家的毛板栗,放在楼上晾干,三四个月后,再拍打出殷红殷红的栗板子,挨家挨户用木瓢送一撮瓢。

郑家院子的人,夏秋时节会送来葡萄,串串葡萄在阳光映射下,有无数灿灿的光,捧在手里边吃边摇晃,明明灭灭四处乱晃,令人内心顿生无边的暖洋。杨家院子的乡邻送来梨子,我们还要在空中抛上抛下,游戏一阵。刘家院子送来苹果,我们拿着后,首先想到辛苦的父母,削好后欢天喜地送到大人嘴边,让父母先尝。张家院子中秋节后收获了核桃,会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像走人户一样,挨家挨户送来三五斤,接着的人家无一例外,会夸他们家的人,朴素无华,待人热情爽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家大院屋后六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其中一棵称为树王,秋天收成时,产量在1200斤左右,加上其它树的果实,全社的人看着它们都会为之自豪。而树的主人也会在收获之后,挨家挨户送10斤尝鲜。几十年来,我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银杏树,脑海中都会闪现文家院子的人挨家挨户送银杏的喜洋洋场面。

村里的人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家里如果正在因不愉快的事互相黑脸赌气时,若遇上有人送来新鲜水果,一家人马上笑脸相迎,高高兴兴,不愉快的气氛随之烟消云散;如果送水果这家和被送水果的两家之间,曾因东家的鸡鸭把西家的菜园践踏了,或因西家的小牛吃了东家的麦苗,这个时候,平日里攒下的嫌隙也被抛到大巴山最高峰的云层外了。而接受水果这家人,会暗暗下定决心栽出不同类的好果子,以便将来水果成熟时,体体面面还情。

因此,在我们老家,一轮一轮栽果树,一家一家栽果树,一年一年栽果树,百年来,比着赛着栽果树,村子里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一年四季硕果枝头,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山。

这里的乡人善歌,见什么果树开花就有大人教我们唱什么歌,吃什么样的水果就有对应的歌谣在山间回荡,既长知识,又饱了眼福口福。

三月桃花开,我们互相学习童谣:桃花要做孝顺娃,心里有个大计划。桃树妈妈养育我,结个蜜桃报答她。

上学路上,我们蹦蹦跳跳吼着:梨花开,梨花白,片片如雪落下来。等到秋天你再来,拳大的梨子用箩抬。

每年,最先被唱响的是樱桃:红樱桃,樱桃红,红红的樱桃水灵灵。淘气的哥哥爬上树,嘴馋的妹妹树下等……

红柿子的歌儿是这样的:我家后院有棵树,上挂许多小灯笼。西风紧啊,露水浓。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

村子里一年四季有花香闻有水果吃,人人都有心中的盼望,人人都在希望中生活劳动,从不寂寞,从不忧伤,欢欢喜喜,其乐无穷。我们生产队四季尝鲜水果,在通江南江巴中三县交界处传为美谈。人们谈起这里送水果的风气时,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是点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生活条件好一些的日子里,这种好风气自然而然延伸:梁家院子里有一位有志青年参军到了北京,探亲回家带回的可可糖,用一张四分之一的《四川农村报》封成三角形状,穿着军装挨家挨户送,红五星和红领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剥开糖果,细细欣赏好一会儿,才津津有味地品尝,在大山里知道了首都北京糖果的味道,心情无比惬意。

现在条件好了,在大都市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而我脑海里常常冒出几十年前在那偏僻家乡的时候,即使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也能一年四季吃上饱含浓浓情意的新鲜水果的温馨画面。大山里那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民风,一直引领着走出大山的我,成为生活的本色。

说西瓜

文/厚圃

夏季多水果,缺了哪样都行,唯独不能少了西瓜,否则整个夏天就会变得更酷热,更焦渴,更漫长。金圣叹先生曾说:“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汪曾祺先生谈到吃西瓜,真是生动传神:“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有个谜语,我已记不得是从哪儿听来的了,“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智慧在民间哪!

我儿时有一玩伴,因门牙大且突出遭到他人嗤笑,躲在家里生闷气,大人就开解他。下次别人再戏弄他,他就说:“龅牙好呀。”别人问好什么,他很认真地答:“好吃西瓜,不会弄得满脸都是汁。”没有哪个孩子不爱吃西瓜的。

西瓜有沙瓤和脆瓤之说,会选瓜的只要将它托在手里转转,再放到耳边拍拍,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脆瓤的瓜肉厚汁多,口干舌燥之际大啖一番,十分过瘾。清代画家金冬心曾在册页上画了一片红瓤黑籽的西瓜,上边还题着“行人午热,得此能消渴。想着青门门外路,凉亭侧,瓜新切,一钱便买得”,我想他画的该是那种脆瓤西瓜。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沙瓤西瓜,家乡话叫作“吊瓤”,瓜瓤成沙粒状,入口绵软欲化,又由于水分少,更甜。

说起来也许你不信,潮汕人吃水果爱蘸酱油,比如拿一颗荔枝或者杨梅,蘸一下咬一口,拿削了皮的菠萝片也一样,只有西瓜是抹上一点盐,或浇了点淡盐水。有人说酱油可以中和水果里的毒素,我是不信的,倒是往瓜瓤上抹点盐,确实能够增加一丝甜味。

在农历六月六那天,潮汕人通常不买西瓜回家,因为传说那一天,冥府的鬼魂会跑到阳间“挑西瓜”回去消暑,小鬼因为太懒了,就到处抓人代劳。所以是日向晚,家家关门闭户,生怕被小鬼抓去挑西瓜。据说有个胆大的后生偏不信邪,跟别人打赌敢在晒谷场过夜,结果第二天真的醒不过来,伙伴们从他的裤兜里掏出一把纸灰,那是小鬼给他的报酬。当然,这也只是来自民间的杜撰。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出于对西瓜的珍爱,古人写过不少关于西瓜的诗,也画过不少关于西瓜的画。《燕京岁时记》中有言:“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可见连切西瓜也有一番讲究。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曾多次提到了西瓜,不只是夏天吃,在贾府的中秋夜宴,贾珍还特意给贾母献上西瓜和月饼。在北方,立秋当天有吃西瓜的习俗,俗称“咬瓜”,提醒人们天气转凉,西瓜少了。我在北方念过几年书,印象中天津人很爱吃西瓜,每年初夏,市场的角落、马路的两边,甚至停在一旁的货车上,都堆放着又大又圆的西瓜。我们同学几个,手里拿着一把勺子走出校园,买一个坐在阴凉处挖着吃,七八斤重,没一阵子就挖空了,再托起瓜皮往嘴里一倾,聚积在底部的汁液,带着瓜果的甜腥气也带着瓜果的清凉,直抵心底。

西瓜可入馔,清宫御膳中有西瓜盅,烹饪的方法是将西瓜的瓤控净,放入鸡丁、胡桃、火腿丁、松子等食料,用文火细炖,此外还有广东的“时果西瓜盅”、云南的“什锦西瓜盅”等等。西瓜的瓜汁、瓜瓤、瓜皮、瓜仁等也可入药,尤其是西瓜皮(西瓜翠衣)是一味清解暑热的良药。西瓜多籽,《清异录》里有载,五代时期,吴越湖州一带的人吃西瓜时爱聚堆,猜瓜子的数量,错了得请酒。《金瓶梅》《红楼梦》行文中也多次提到了瓜子,有人专门研究过,林黛玉、潘金莲嗑的瓜子就是西瓜籽。西瓜籽曝晒之后可细剥消闲,故丰子恺先生称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

西瓜便宜,块头又大,送人很体面。好多年前,有个浙江朋友来访,我跑出家门去接他,远远地看到他边走边弯腰,推滚着一只极大的西瓜。他后来歉意地解释,抱了一段路,实在抱不动了。我开玩笑说:“这叫千里送西瓜,物重意也重。”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家乡的那句俗语,“西瓜未切,不知红白”,那已经跟西瓜无关了,它旨在告诉别人,在未了解事实真相前,别急着下结论。

赤日炎炎百果香

文/陈祥胜

阳光偏爱南国大地,光照充足,花开得早,果也熟得早。时下,正是水果闪亮登场的大好时节。小暑前夕,几好友相邀,探访南亚所水果园。

“荔枝龙眼科研基地”是我们踏访的第一站。一周之前,荔枝已收获完毕,轮到龙眼亮相了。这里的龙眼园,有多个品种,有老树,也有嫁接的新树,都挂满果实,累累硕果,将树枝压得弯下腰来,有的接近地表。要是树荫下铺一张草席,躺着纳凉,手拉枝梢,嘴巴就可吃着龙眼了!这种创意的吃法,令人神往。

龙眼已上市一周,果实是分批成熟的。交入园费后,果子任挑任吃,大家都拣着成熟的品尝。一种叫储良的品种,果稍大,味道甜,最好吃,大家最喜爱。东北妹小张,第一次采摘龙眼,虽吃过龙眼,可在果园采摘,感受夏季果园的氛围,感觉大不一样。她一口气吃了十多粒,大呼过瘾,又购买回去让亲友分享。果园里,靓女小张这种大姑娘上轿头一遭的喜悦心绪,感染着大家。

炽烈的阳光,催着果儿成熟,管理上也得跟上。在芒果园,一个个果儿,都用果套罩着。果套有白色也有浅黄色,挂在芒果树上,好像悬挂小灯笼一样,亮丽夺目。据了解,芒果戴上果套,如同穿上了袍甲,抵御虫子侵袭,也避免了阳光的直接照射,减少了阴阳脸,果皮色泽均匀,外表更亮丽。

这片芒果园,收集保存国内外二百多个品种,真算得上芒果大观园了。其中,自行选育的芒果品种,有粤西1号、红芒6号(吉禄)和热农1号。通常芒果来源于吕宋系和印度系两大类系。吕宋系,果呈长型,味道淡香,北方人比较喜欢吃。印度系,果近球圆型,浓香,更适合南方人吃。

芒果也成熟了,可未正式采摘,只能看,不能吃。在果园转悠时,看到地上许多散落的芒果,捡起来一看,都有一小块黑了。芒果树结了那么多的果,可不少都掉落了,能修成正果采摘,成为商品果的,并不多。为了减少掉果,就得细心呵护。我们品尝的每一个芒果,都是果农汗水的结晶啊。

澳洲坚果正圆身。澳洲坚果是南亚所的一个名牌产品,科研成果显著,培育种苗多,推广种植面积广。该果从1978年引进,40多年来,经过一拨拨科研人员的接力,培育出好几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共400多万亩,覆盖广东、广西、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

漫步澳洲坚果园,精细的照管,让人大开眼界。为了支撑主干,防止大风折弯,每一棵果树,都有特制的铁架扶持,中间还有木条,根据主干的高低随意调整。难得的是,果园的地表,铺了厚厚的椰糠,走在上面,像柔软的地毯一样,弹性十足。据了解,铺上椰糠后,果园保水保肥效果好,水分不易流失,这种“地毯”,也扼杀了杂草的滋生,从而提高产量。南亚所还有澳洲坚果的加工车间,形成了种苗培育、推广种植和加工增值一条龙生产。该所生产的盒装澳洲坚果,成为游客的首选礼品。

盛夏的果园,在烈日的激励下,多种水果争相成熟,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当天我们看到的,还有黄皮、百香果、番石榴、黄晶果、余甘子、柠檬、文丁果、油梨、西印度樱桃、菠萝、菠萝蜜等。不论是铺地的菠萝,或是树干不算高的柠檬、黄皮果,还是清秀的文丁果、番石榴,丰腴的菠萝蜜,婀娜多姿的西印度樱桃,都以亮丽的果实,多方位阐释着夏天的神韵,让人过目难忘。

最让人震撼的,应该是百香果了。进入果园的通道,搭起的拱形铁架上,百香果藤延攀而上,将铁架遮盖得严严实实。孕育的果实,从架上倒挂下来,模样可爱,令人垂涎。百香果身兼两职,既是果中佳品,吃之齿口留香,又是铁架的绿色罩衣,抵挡住盛夏烈日,为人们播布阴凉。

夏天的果树如此绚丽,其他植物也不甘示弱,纷纷抖擞精神,以崭新的姿态,报答骄阳的关爱。路旁池边的尖叶杜英,本是观赏植物,开花时像倒挂的小彩伞,芬芳阵阵,果实如乒乓球般大小,很是俏丽。果园边,大路旁一字儿摆开的五月茶,果子又多又密,有桃红有暗红,中间夹杂着些许紫色或白色,望过去色彩缤纷,如同果园边沿的一条彩色的风景线。

据南亚所冯工介绍,今年的水果收获期姗姗来迟,比往年慢了一个月,但各种水果挂满枝头,是一个丰产年。整个夏季,都有水果采摘。南亚所还有“水果伴侣”——神秘果。先吃几粒神秘果,再品尝其他水果,这时,酸涩的变甜了,甜的更甜了,吃趣更浓,乐趣无穷。可惜,神秘果收获期较早,一个月前,就采摘完毕了。

血流的方向

当一个人的脑海里时刻浮现血流的景象时,意味着什么呢!东东在这年的四月就被这样的景象困扰着。东东总感到身体里血液的贫乏,似乎每天有血向外流,身体干巴巴的。单位组织献血,他还是去了,他想看看血流的方向,感受一下血从身体流出时的疼痛。

东东见过血流的场面并不多,就连姐姐大出血时,也没看到,静静躺在医院里的姐姐身体里的血已流尽。东东身体状况很好,除了像听故事一样,听母亲讲过,自己小时候发过几次高烧,打了些针,使自己到好几岁才会说话,几乎再没进过医院。体检呢,抽那一点点血,些微的痛算得上什么呢!

他很少接触与流血有关的事,从没杀过鱼啊鸡啊的,甚至连家人爱吃的死带鱼也没动过。

东东在这个四月还异常清晰地想起了自己血型的事。他什么血型呢,现在也不知道。记得妻子当初不知是在什么情况下问过他好几次,最后提醒他应该去医院查一查。

吓坏东东的是从产房拿出来的一袋血肉模糊的东西。他当时的腿软绵绵的,心狠狠地被拧了一下,疼得泪水脱眶而出。医生莫名奇妙地看着。妻子生孩子时,他站在产房外,承受了几个小时的痛苦折磨。妻子坚持不做剖腹产。医生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还是不得不剖腹产。医生后来笑着说,她们还还很少见过这种事情,什么都正常,就是生不下来。剖腹了,才发现是脐带太短了,短的离奇。孩子顺利生下来,赶紧将脐带拿来让你看,还把你给吓着了。

东东在产房们口等待的几个小时里,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今生一定要对她好。恰巧让一个护士听到了,笑东东,你真有意思。

最能使人联想到流血的就是刀子。东东在家时,曾认真巡视过家里的刀子。两把菜刀,一把水果刀,完全没有刀的感觉,切起东西很费力。

一些曾经的伤痕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伤痕处是有新鲜的血液流过的。东东就被好几个人的伤痕吸引住,尤其是女人的。有个女人胳膊上的伤痕纤细得像蚕丝划过,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东东想那一定是用锋利的刀尖划过的。东东小心翼翼地问过她,那伤痕是怎么回事。她只是笑笑,那笑就像她身体的伤痕,纤细而又隐秘。

这天,东东回到家,水果刀刃和手柄魂飞体散。晚上,他和家人一块去超市时,导购员给他推荐了唯一的一款水果刀。他拿到手上看了看,说,不要这把,怎么现在的水果刀都像凶器。

东东随单位的人去献血,工作人员说他不适宜献血。离开的时候,他有点恋恋不舍。

不落的清香

文/小诺

不落的清香

乡是在素有“水果之乡”的地方,加上家里的庭院很大,父母就在庭院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家里的院子俨然成了我们的“百果园”。

家里的水果种类多了,在各个时令都有成熟的,但我却是不长在家的。每有果子熟了,母亲都会在电话中说,“家里什么熟了,最近可有假期回家来吃,今年结的果比去年又多了好些。”或是“什么时候回来,我给你先留着些。”父亲则不像母亲那样,“放假时间短的话,就别回来了,路上来回坐车那么麻烦,自己在家外面买着吃也一样的。”每次父亲这么说的时候,我都很贪心说:“现在我会吃的,回家我还要吃,所以,还得给我留着点噢,嘿嘿!”

很早之前就告诉家里,说七月中旬会有几天假期可以回家。可每次电话里,母亲都会再问我,“你上次说什么时候回来的,我老是记不住。”现在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突然感觉上次过年时回家的记忆如昨日的事情历历在目,然而又感觉这半年想过了很久很久仿佛恍如世纪。

还清楚的记得过年时,母亲特意为我留的石榴。当时,看到从母亲手中递来时,外层表皮都有些干瘪了,不过还是散发着石榴的清香。母亲说,“外面有些干了,里面绝对好好的。”剥开一看,果然如母亲说的般新鲜,颗颗水润鲜红。母亲说,“这是放在水封坛里的,要不然早就干的不成样子了,是你大娘教我的。”母亲看到我吃进嘴里了,很着急的的问,“不错吧?”“嗯,比我在那边买的好吃多了,买的吃起来就是没这种家里的甜,嘿嘿!”母亲一本正经的说道,“那肯定的,外面运去的水果,不能等到它完全熟的时候就被摘了,咱们自己家的肯定要让它长熟了。”我笑着说,“就是的,还是自家的好。”

这次还有几天就回去了,前几天,母亲还说,我把杏、李子还有油桃,都做成了罐头,你来回来时,就可以吃了。院子里西南角那棵苹果熟了,正好你回来可以从树上摘着吃鲜的。

不论有没有错过这个水果的时令,我总会吃到满口的清香,因为母亲总会想尽办法把那缕的清香停留在最初的成熟时节。也许水果本身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因为是母亲特意精心留的。就像,有人问:“天下那么多美食,哪里的最好吃?”“是妈妈做的菜!”

回家,品尝那份不落的清香,不论是来自那颗母亲留下的果子或是那盘精心准备的菜。你笑了,你会看到母亲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