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有关扬州的散文

2022/12/08好文章

有关扬州的散文(精选11篇)

三月下扬州

文/吴小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李白送好友孟浩然之广陵的千古绝唱。多少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引来了无数海内外名人、游子到这座文化古城扬州一游。

江苏省扬州市古时别名称广陵,闻名于国内外的瘦西湖以其灵秀曲折而引人入胜,它是一颗璀璨的绿宝石。据说,中国以 “西湖”命名的风景区有近四十处,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

清代杭州诗人汪沆到扬州游览,他将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进行比较时,激情感慨地写道:“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就是瘦西湖历史的由来。

瘦西湖秀就秀在一个“瘦”字。她面积不过五十多公顷,游程不过六公里长。但是,她曲折多变,或放或收,或宽或窄,缥碧清澄,鱼游浅底;两岸边,一步一亭,五步一园,争奇斗艳,可以说,瘦西湖中的一碑一亭、一匾一联、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渗透着维扬文化的灵光,这是扬州的骄傲!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说得好:“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怜她下立亭亭柳,送客送宾总是情。”

走进文化古城扬州,我们都是历史的阅读者。这扬州的人文景观,在向游人叙说着古广陵昔日的辉煌,而又处处展示着新扬州的进化……

瓜洲,是我从王安石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中知道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由此可见,古时的瓜洲,景色如画,地理位置优越。

瓜洲不会忘记:这里曾经是沟通大江南北的咽喉,是通江达海的古渡。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从这里扬帆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成为日本律宗开山祖师。

瓜洲至今还记得:康熙、乾隆曾建有规模宏大的行宫,他们在此休闲度日,兼理朝政,也深入里巷,体察民情。瓜洲不会忘记:明朝在这里设置衙署,管理漕运,瓜洲一渡为商埠重镇,这里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宋元时期到鸦片战争,瓜洲人民写下了无数不屈不挠反对民族压迫、抗击侵略者的壮丽诗篇。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在瓜洲古渡的废墟里,片瓦碎石都蕴藏着扬州的历史与文明。

走进扬州不能不说到园林,与苏州园林相比,扬州园林少几分精致,更少了几分斧凿痕迹,增了几分庄重轩昂,多了几分灵气。园中建筑多半巧借原景,一步一景,山水辉映,通道立体交叉,结构紧凑,格式古中有新,小中见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我国四大文化名园之一的个园,叶子呈“个”字形的竹子,将“春”“夏”“秋”“冬”四个景点衬托得天衣无缝,清风起处,像有无数“个”字在空中翩舞翻飞,其情其景,教人驻足留连。

碧水、蓝天、绿树、垂柳、长廊、亭台、楼阁,构成了扬州一幅精美绝仑的山水画,一种和谐的人文景观。

对于扬州的古城景致,当年的郑板桥曾用“绿扬深苍,人倚朱门”的洗练词句加以形容,婆娑的杨柳,曲折的巷陌,窈窕的佳人,朱红的大门,构成一幅古代广陵风情图。扬州的旧街巷,与其它城市比较,应该说保留得不算少。仁丰里的鱼骨形古街坊格局,毓贤街的阮太傅家庙及故居,运司公廨的相传是曹雪芹住过的老屋,彩衣街的砖雕门楼,都值得一访。

烟花三月,正是琼花盛开的季节,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痴迷琼花,且留下光彩夺目的诗章。有北宋初期的扬州太守、诗人王禹偁的诗句:“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晶莹洁白的琼花繁缀枝头,像杜甫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一样,呈现着繁花竞相怒放勃勃生机的景象。

琼花被称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天下无双独此花”的世间奇葩,又有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至今扬州人还流传着顺口溜:“隋炀帝下扬州,三千美女拉龙舟。一心想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古代尊贵的琼花树早就被历史文人雅士炒热了。

扬州是一部历史文化十分深厚的大书,仅凭这篇短文,是说不深、谈不透的。古扬州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等待着你去细读、去发现、去探访、去品赏。

二分明月在扬州

文/江凤鸣

走进扬州的时候,节气已是白露。在这临近仲秋的月夜,天上没有云彩,格外澄净,深邃的夜空里,只有几颗闪烁的星星。“二分明月扬州梦,一树垂杨四百桥”.走进扬州,我不为那传说中倾倒隋炀帝,让他丢了大好河山、大好头颅的琼花;也不为寻访史志记载里,因皇帝娶妃,那曾令万人空巷,如今湮没无闻的田家巷,只为那轮旧时月,那轮月,张若虚诵过,杜牧叹过,如今依旧在二十四桥桥头的柳梢上挂着。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样的诗意,这样美丽的意境,读罢,诗书放下,心却放不下。我知道一千年的时空是没法穿越的。即使能够穿越,又怎么与古人对话?但是,大唐的那轮明月还在,淮左名都扬州还在。古人尝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曾经是个奢靡的去处。那儿的竹林佳处、芍药桥畔、绿杨小巷,曾经有红袖倚楼。那儿有垂杨倒映、虹桥如画的瘦西湖,有美若天仙、温润胜玉的琼花,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淮扬菜,还有“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郑板桥。

秋风带了凉意轻轻吹拂,便有竹叶稀疏地飘落。月光从枝叶间撒下来,水面上闪烁着粼粼银白。瘦西湖岸边的树木,隐隐地在水色的月光下挺身而立,拖着长长的阴影,仿佛当年吹笛玉人,拖曳长长的裙裾。月辉映照在人的眼帘中,清丽而柔和。千百年来,她一直就是这样的含情脉脉。白天残余的暑热,已经在银辉中化解,化成凉爽的风在树梢竹节间唱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走进月光融融,水天一色的瘦西湖,我的心中多了个疑问:天下明月多矣,缘何三分明月,独给扬州二分?

扬州当地的朋友说,把天下明月划作三分,独给扬州二分的是大唐浙江诗人徐凝。徐凝为人低调,生平轶事很少。只晓得他是唐宪宗元和进士,做过金部侍郎。据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曾去开元寺观赏牡丹,见到徐凝的一首咏牡丹的诗作,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还。可见徐凝当年诗名之盛。

徐凝是否在扬州做过官,史实已无可考,但他肯定是来过扬州的。扬州的明月一定是给过他深刻的印象。他的《忆扬州》,只有短短四句: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先生就用这短短四句古诗,写尽了扬州美女梨花带雨,令人梦绕魂牵的美色;扬州月色明丽洁净、独树一帜的可爱。先生以其走火入魔般的痴情,就这样荒诞地把天下月色分成三分,又将其中的二分慷慨地送给了扬州。自此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扬州人就把自己这座江南城市,代称为“二分明月。”

对于徐凝的慷慨,扬州人也不吝啬。作为回报,他们把扬州的一座城门,命名为徐凝门,把城中的一条路,命名为徐凝大街。隋唐以降,来过扬州的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灿若繁星,与之相比,徐凝称不上是最有名的诗人,却唯有徐凝享有这份殊荣。

同是送人二分明月,元代的大诗人萨都刺就远不如徐凝幸运。他曾在泉城济南写过一首《寄李溉之》的诗,其中写道:“天下三分秋月色,二分多在水心亭。”这水心亭正是建在济南城中的大明湖上。但是强悍豪爽、尚武阳刚的济南人,对这“两分月色”似乎没有什么热情,他们不仅从不以“二分月色”自诩,而且很快就忘记了萨诗人的美妙诗句。

这或许就是中原汉子与江南士子的不同吧?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情怀,决定了齐鲁大地所特有的豪迈气质,决定了他们自古以来对太阳神的崇拜,他们更喜欢象征蓬勃朝气的太阳。而扬州人深入骨髓的那种江南文化的贞静,那种温柔似水的品性,使得他们更喜欢清丽婉约的月亮。

走进一个小亭坐下,看月影在水面上轻荡,微微的风吹起圈圈涟漪,涟漪把亭影、树影轻晃。月辉长泻,湖水长流,沧海桑田,人事代谢,留不住英雄美人,留不住匆匆时光,唯有一轮明月,阴晴圆缺,留下悲欢离合的故事、传奇,供渔樵唱晚,村姑闲说。

扬州古称广陵,明代戏剧家王廷讷写过一部杂剧,名字就叫《广陵月》。“不意蓝桥重得遇,乘月色照婵娟。我和伊缘分应非浅,似延津剑会,合浦珠还。”说得就是唐代将军韦青与歌女张红红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在广陵街头相识,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相谐似鱼水。却不料红红却被正在为唐明皇寻找宜春院歌头的李龟年撞见。那李龟年相当于今日国家歌剧院院长,听了红红一曲歌罢,惊为天籁,疑似仙人。

红红被招入宫,皇命不可违,两人依依难舍。那红红一入深宫,无计通音耗。“虽然龙楼夺锦标,不是我乌衣旧燕巢,愁只愁云孤月寡红颜老。”不由得掩袖长叹“我思想他的恩情,今生定难再会,真好断肠也!”

正当两人相思恨苦,无计再相见之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仓惶逃入蜀中。安史乱后,韦青辗转避难至扬州,却在月色下巧遇流浪的红红。两人在扬州邂逅,倍觉扬州的月亮比那长安月,更显皎洁和温柔。

走出小亭,我们在湖畔杨柳岸边漫步。月光如水,恬静而明朗。天上,亮光熠熠。眼前,水波涟涟。傍岸的荷叶上站着青蛙,小径的草丛里有寒虫清唱。远处,房影、竹影、桥影都沐浴在月辉之下,平林漠漠,轻轻摇晃,月光像是明亮的翅膀,一路飞翔,把月色伸展到朦胧的远方。扬州的仲秋月色,仿佛就是老庄思想的自然解说。清幽、淡雅、空灵、飘逸、辽远。

我们在湖岸上悄悄地走着,看月色下的芦绒、荻花在秋风中飘散。忽然,水中的小艇中,传出阵阵清幽古乐,哦,是琵琶、排箫和古筝的管弦乐。我们被这悠悠古乐迷住了,侧耳细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听出来了,这正是与盛唐大诗人张若虚那首千古绝唱同名的古曲《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是扬州人。据说他一生就留下两首诗。而他就因为这一首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扬州诗人张若虚,以他的丹青妙笔,自如挥洒。他诗中的月光消融了世间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银光色的梦幻,创造出一个神话般美妙的月下世界,让扬州的“二分明月”格外增辉生色。

幽美空灵的古乐,随夜风阵阵传来。我们的心被它带进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进入一个纯净明亮的境界。仿佛看到,整个江南都沉浸在那迷人的月色中,波光粼粼,微风轻拂水面,月上东山,水流回旋,涟漪荡漾,繁星闪闪。一叶扁舟,摇橹撑篙,划破平面如镜的水面。

琵琶声由缓渐急,好似轻风阵阵吹来,花影层叠、树影婆娑、摇曳生姿、仪态万千、芳香四溢。水面上,逐浪推拥、连绵起伏,月影跳荡。水面渐渐空阔,水花四溅。展现出归舟破水,撸声欸乃,渔歌唱晚的景象。

琵琶声弱,古筝轻抚,一支独箫呜咽。那音色飘渺、悠长,仿佛归舟远去,隐没天际,月上中天、万籁俱静,月色下的水面变得安详而幽静。此刻,不仅让人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一声轻轻锣响,古乐停了。我们依然驻足湖畔,似有余音袅袅,余韵悠长而辽远。

一曲听罢,如痴如醉。我想说,扬州“二分明月”中,一分功在《春江花月夜》。濒临万里长江的扬州城,因为《春江花月夜》这诗、这曲,才让那一分明月,增色两分,格外温柔,格外皎洁,格外诱人发思古之幽情。

爱月、赏月、不独是扬州人的专嗜,自古以来,凡是有道行的文人学士,谁不爱慕明月的高洁?清人陈星瑞在《集古偶录》中说“月中花影、水中月影、帘中美人影,所谓三影也。吾独有取于水中月影。万物中,其气质之最清明者,在天惟月,在地惟水。水月合并为一,其空明清朗之致,于溪桥池畔,风轻雨霁之夜,此时之景况,殊足以荡涤胸中之邪秽,消融人心之渣滓矣。”

这段话,正可以表达我此时的心境。

让文人墨客对扬州月如痴如醉的,还有一个赏月佳处,就是二十四桥。据说桥身全用玉石砌成,桥栏雕花彩绘。相传隋朝时,明月之夜,有二十四个美人儿吹箫桥头,故名二十四桥。宋代大诗人欧阳修诗曰:“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取西湖十顷秋”.词人姜夔也写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词句。然而,正史无所据,野史不可靠。历史往往会给人们开个玩笑。二十四桥,到底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成了一桩公案。对此,早在唐代,诗人杜牧就有疑问:“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至迟在清代既已不见了。现在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是新近重修的,为得正是让人们有个寻找月夜之下,玉人吹箫的访古地。清末民初小说家李涵秋在《广陵潮》开篇就说:“扬州廿四桥圮废已久,渐成一个小小村落”.白天游过了,夜晚,我们没有再去登临二十四桥。想来,今夜那里不会有美人吹箫的。

扬州被称为月亮城,却绝不是温柔乡。“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此独守孤城,之不可为强为之。铮铮铁骨、有血有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今晨,我们登上梅花岭,走进庄严肃穆的史公祠,缅怀这位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的民族英雄。大堂之上,高悬“气壮山河”横匾,堂前两边有一幅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哦,又是“二分明月”扬州人用这二分明月,彰显出史可法壮怀激烈的悲壮情怀与崇高人格的圣洁。

今夜月辉格外明,明月也照梅花岭。史将军英魂有知,此刻也应同赏扬州月。

哦,扬州夜,扬州月。月华如洗,高悬江淮。愿你永佑古城,精魄常在!

酱菜瓶茶杯

文/钱泽滨

前几天,扬州的一位亲戚来看我,带来一盒大连海参、一盒南京雨花茶,还有一盒扬州瓶装酱菜。海参和雨花茶价值不菲,但我觉得这属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并未放在心上。倒是一盒瓶装酱菜触动了我的思绪,回想起一些往事。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一次我随镇江行署某领导去句容调研社队工业,座谈会上,我惊奇地发现有五位参会者刚一落座,就从拎包里取出泡好茶的杯子来,另有两位更是直接将它握在手里走进会议室。仔细一看,这些杯子原是用来装酱菜的,是金属螺口瓶,因盖内有一密封圈,茶水不易倾出,便于随身携带,便在酱菜吃完后摇身一变成了外出专用茶杯。

过了不多久,我发现,用酱菜瓶泡茶并非句容人首创。火车上、客轮上、长途汽车上都能见到,对于经常外出办事的人,实在是必备之物。但在那个低收入的年代,想要一只空酱菜瓶并不容易。那时候一般家庭所食酱菜,多自家腌制的萝卜干、大菜、豆酱为主,即使买,也是价廉的散装酱菜。瓶装酱菜对普通家庭来说,实属奢侈品。

我家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跟扬州的亲戚家每年都要走动两三次,每次走动,我送给他们的东西少不了两瓶恒顺香醋,他们送我的也少不了两瓶扬州酱菜。瓶装酱菜美味可口,平时总舍不得吃,只有家里有人身体不适,或来客才舍得享用。但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儿子在同学家玩,不小心碰坏了同学家的一只酱菜瓶茶杯。这位同学的爸爸是厂里的供销员,每次外出,总要用这只瓶泡好茶水带在身边。我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家里保存的一瓶酱菜打开,将空瓶交儿子送同学家去。爱人下班回来,我告诉她此事,她说:“你们想吃就吃,何必编出故事来。”直到儿子作了证明,她才相信。另一次是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说儿子女儿逼她买两瓶酱菜,想一人有一只便于携带的饮水杯。这位女同事的丈夫是某县的领导,我对她说:“叫你爱人下次回家时买两瓶带回来好了。”她说:“这不可能,他住县招待所,早上吃稀饭、馒头搭的酱菜,还是从家里带去的萝卜干。”我听后大为感慨,征得家人同意后,我将家里唯一的一瓶酱菜和一只空瓶送给她。第二天一上班,她就向我表达了谢意,说儿子女儿非常感谢我送的美味酱菜和专用饮水杯。

酱菜瓶之所以当年一度成为喝茶饮水的时尚品,除了它本身有可利用的剩余价值,还因为市场上尚未出现方便携带的喝茶饮水器具。然而,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次,我在浙江普陀山返回宁波的渡轮上见到几位台湾游客,他们身上背的手上拎的不锈钢旅行杯不仅十分精美,还有保温功能。相比之下,我们的酱菜瓶茶杯就相形见绌了。一位坐在我对面的台湾游客不解地问我,“你们出来游玩怎么不带旅行杯?”我沉思片刻说:“目前我们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尽量做到能省则省,物尽其用。但请你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全面好起来的。”

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和家人的生活既体面又有尊严。我可以自豪地说:“现在中国一定会让人眼界大开,赞叹不已。”

杜牧的枫叶

文/董改正

晚唐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已是日薄西山,譬之时令,应是晚秋了。但就在这样的末世,在末世的深秋中,有两个诗人为后人留下了或潇洒俊逸或热烈如画的诗篇,一个底色是萧疏寥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个是色彩斑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秋词》时,刘禹锡三十四岁,由长安的监察御史被贬为朗州司马,寂寞旅途中,他纵马吟啸,千百年后犹可见到他的丰神俊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当然不仅仅是季节,还是人生境遇。写《山行》时,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牛僧孺的掌书记升调,将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枫叶,当然不仅仅是秋令风物。是以这两首诗,同样是写晚秋,同样是充满着生机,底色完全不同。

两年前,杜牧应牛僧孺之约来到锦绣繁华的扬州。在这里,他留下了一生最美丽的诗篇,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便是离开时所写。离开那天,牛僧孺语重心长地劝他,要珍惜前程保重身体,千万不可“风情不节”。杜牧说自己一向检点,并无冶游之事。牛僧孺笑而不答,令人拿出一个小匣子,当面打开,里面都是杜牧夜游时,便衣卫兵的密报,上书“杜书记某夜过某家,无恙”之类的记载。杜牧羞愧难当,泣拜致谢。

杜牧已经下了画舫,舍舟登陆,虽是风物晚秋,而内心有如春朝。那些情事,那些留恋,终于抵不过长安的诱惑。“长安”,是多少人的梦想!李白、杜甫、白居易……马蹄嘚嘚,远处寒山苍翠,石径斜入秋山,白云生处,有山村隐隐,一派宁静景色,迥异于扬州的脂粉丝竹繁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恰恰又是刘禹锡的句子,但是此时的杜牧却绝无隐退陋室的志向,庙堂之高在等着他,他的心里一片灿烂春色,于是那句旷世奇句横空而出,从此枫叶都着了杜牧红。

杜牧的枫叶色泽斑斓,在霜飞漠漠的深秋点燃了诗情,在万物凋零的背景里,翻飞如二月春花,让人于逆境中奋扬,于绝望处希望,心头一派春色摇摇,这是三十多岁时的杜牧,乐观向上,所以能感人。但自此之后,杜牧并未能如二月花一般开放,他的仕途跌宕起伏,有人说是因为宰相李德裕不屑杜牧的为人倜傥不拘,有人说是李德裕将杜牧看成牛僧孺的人,无论是哪一种,由扬州来的杜牧,山行而见“二月花”的杜牧,从此江湖夜雨十年灯,怀念那桃李春风一杯酒,他将在羁旅途中,很多次遇到枫红似火,却再没有这样明艳温暖的句子。

在后来,他无限感慨地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自嘲,还是悔恨?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略可安慰的是,无论是由长安梦转向扬州梦的杜牧,还是“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禹锡,都有安定闲适的晚年。是天理昭昭还是偶然?应该是必然吧。相比于好友柳宗元,刘禹锡有着他无法比拟的达观;相比于晚年毫无斗志的白居易,他有着凛冽清粹的品格。对于杜牧来说,相比一直颓废、纠缠于牛李党争,与他齐名的李商隐来说,他有着一种脱略清俊的潇洒,内心深处有着一片可以自救的土壤,那里可以让萧瑟成为明丽,将凋落看成绚烂,那里的红叶翻飞,恰似二月花。

南京扬州游记

开始向往旅行的生活,之前是没有勇气,现在是有时间有金钱没有人的时刻。

一个人闷闷的呆在寝室的日子太过憋屈。

这一次的南京游还是很开心的,因为终于出了浙江省了。旅游的意义在于,路过一个陌生的城市,当你站在一个陌生的站口,找好公车看着公车里车里的陌生人群。这个事一个城市的“动态景色”.车里大多是老太太老头的话你要起个身子让个座什么的。

公车缓缓开着,呼啦呼啦,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城市,无论是杭州,南京,还是扬州。一个旅客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绝大多数是来自于那一辆公车周边的情景。南京过于旧了,道路也窄,出站口的门后看到的人群和KFC店面。告诉旅客你到了一个中国的稍大城市。

突然想起,在扬州下了第一辆公车后,一个带着助听器的老爷爷跟我们一块下车,还给我们指路,后来知道朋友在他上车的时候让了座,老爷爷看我们拿着地图,一看就是游客就来帮我们,看着他点了点耳朵,让我们说大声点的可爱样子,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啊。

旅行的过程绝大多数时间是花费在交通上,不断的上车下车,找目的地。景点总归是人开发的,一块块大理石板,都是人工造就,赚钱的。那些人为命名的路名地名,有没有可能是城市告诉你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让你重复它的话。而你虽以为在游览它,却不过是记录它为自己的各部分所定下的名称呢?

旅行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忘却烦恼,哪怕是暂时的不能根治的,有时候睹景也会思人。

关于见面,这次在南京的某个大学里见了个网友,关于他,上次在脚印里写过。

见到的第一眼是远远的,十米处打电话然后把电话放进兜里,那时就知道了,噢,是那个人

短短的头发,肩膀挺宽,走路晃晃的。后来近了,噢,原来长这样,哈哈。

他对我说了那么多事情。电话里说得那么熟络,现实里还是会有尴尬。

肯定是哪个度没把握好。压校园的马路还是面对面说话。

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我对自身的一种不自信。那个大学挺大,但是太旧。湖上有种白色的粘稠状赃物。水杉林和成排成排的悬铃木道路倒是很不错。

关于扬州。扬州是一个很精致的城市,白墙绿瓦的建筑和旅游专线的汽车。

名字优美的风景名称,观音山,二十四桥,等等等等那些美丽的名字,对应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旅行的愉悦心情就在于此吧。坐在运河边上无论是白天的杨柳小桥,边上悠闲遛狗散步的扬州人民。还是夜晚红紫相见的等和游船,甚是美丽。

遗憾的是扬州的行程太短,很多地方没玩。要钱的景点比南京多,应该在南京玩一天,扬州玩两天的。早晨五点半起床,七点赶到瘦西湖,两个“瘸子”逛了大半圈的湖。还是很惬意的,湖上的鸭子和岸上晨练的老头老太太很和谐。

外公的味道

文/张文泉

很久没有梦见外公了,他离世三十多年了。最近我又老想起外公,想起他在江苏扬州老家的老屋,飘着荷香、菱角香、蟹黄酱香的苏北小村庄,那是属于外公的味道。

外公姓彭,大家都称他老彭。时间倒退很多年,外公外婆带着子女远涉到了安徽贵池,凭着一门厨艺谋到了县工商银行食堂的工作,就此安顿了下来,这些事都是我后来听大人们讲的。外公似乎更擅长白案,童年时我没少吃到白面馒头,那是外公省下来的美食,馒头都长得白白胖胖的,口感松软,就着小咸菜,再喝一碗稀饭,真叫人间美味。

外公住在石家大院,院内住了四户人家,外公住在院门口,出家门一口水井,庭院里有几棵果树,接着地气,大家亲热相处。外公在家做饭不多,他讲自已要把单位工作做好,只好辛苦外婆了。外婆的扬州方言重,刀子嘴豆腐心,做的菜也清爽,味道是比不了外公的。我七岁时,外公到了退休年龄,他的两个儿子,我的两位舅舅也早已回到扬州邗江老家娶妻生子了。相反,外公的两个女儿,我的大姨和我的母亲都在贵池工作、生活了。几经商量,外公执意要回老家。单位领导对我外公说:老彭同志工作勤勤恳恳,大家舍不得你呀!但故土难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外公讲,请领导出面帮助买些木材和砖瓦,回去盖几间房养老。那时,江苏难买到木材。外公回老家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天外公、外婆和我在池口上了一艘机帆船,一路顺长江而下,离家数十年的外公,好人老彭荣归故里了!好几个白昼航行,外公、外婆和我在南京下了船,舅舅接到我们,又坐火车去镇江,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新鲜又兴奋,感觉一眨眼就到了镇江,下火车再上过江轮渡,就到了扬州,又坐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邗江黄珏,经一路奔波,外公到家了。几天后,贵池的机帆船通过苏北的湖湖汊汊也到了外公老家。

外公的新房建的很快,三间大瓦房就建在二舅的对门,外公很惬意,也很安逸,回家的感觉真好,一辈子的辛劳换来了三间大瓦房,他很满足。那时大队里常有乡邻来坐坐,外公都会拿安徽贵池的茶叶招待他们,生活不算富裕,精神却很富足。穿堂而过的风变成了一种叫苏北平原的风,在外公心里有一个温暖的称呼一一家乡的风。我很快学会了扬州话,天天跟表兄弟们野。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到季节就分次红,按工分计算。水乡塘多,生产队到收获季节,会清几个塘,分的菱角、茭瓜要肩挑手提,到家要几大锅闷,那些天我吃的最多的是菱角。苏北有一天两餐吃稀饭的习惯,吃奢侈的黄珏老鹅是这样,吃更奢侈的蟹黄酱也是这样。那时不知道有蟹肥菊黄这一雅说,社员们天天忙工分,哪有闲心种几盆菊,但捉蟹,也叫捉海子的兴致还是有的。外公不赞同我跟大人们去捉蟹,讲不安全。外公到底还是拗不过我的任性和死缠烂打,恩准我去捉一次蟹。捉蟹前的一夜我几乎没怎么睡,凌晨二点多,一行人就登上了一条水泥船,大人们人手一条麻袋,一只手电。没太久,船就到了一个大水库,一行人轻手轻脚下了船,手电照处,一匹匹肥硕的河蟹正在岸上呼气,有眼疾手快的,一手按住蟹背,再双指钳紧蟹两翼,扔入麻袋,不一会就捉了半麻袋。我也想模仿大人的样子,还没下手,就被蟹的两只大钳震慑住了,去捉蟹变成了去看捉蟹,但快乐却有了。天色熹微,是捉蟹的最后战机,当大人们收获了最后的战利品时天也大亮起来,河滩上横冲直撞的河蟹瞬间潜入水中,快闪无影踪。后来,我没再去捉蟹了。若现在再去,我肯定也是位捉蟹高手,可那天清早那么多陈兵河滩的野生蟹阵一定见不到了!还是那天,满载而归的大人们都很平静,他们也是一年捉那么几次蟹,因为年年有蟹,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苏北水乡的馈赠。可谁也想不到现在人心不古,太多贪婪索取,欠大自然的债久了,就欠了快乐,快乐其实很重要。上世纪那个年代,苏北扬州人是不会吃蟹的,更不会有一套精致的刀叉。现在的苏北扬州人也许还不会吃蟹,还只会取蟹黄做成甜味的酱,蟹黄酱就着稀饭,吃得津津有味。记忆中,外公的蟹黄酱配稀饭是我从内心到味蕾都绽放的最美妙、最奇特、最奢侈的味道。

在外公的苏北水乡我一呆就近一年,因为要上学,我回到了安徽贵池,一口扬州话的我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县委大院生活。当外公、外婆牵着我的手,一起走进了县委机关大院,那年我刚刚八岁。在扬州邗江农村野惯的我,一下走进了严肃的大院,又惊又喜又怕。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快乐童年结束了。

外公外婆在大院家属楼住了几个月后,又回到了老家。想不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外公去世那年我去过一趟苏北,村庄里盖起了许多新楼,外公的新房变成了老屋,两位舅舅也苍老了许多。唯有苏北小村庄依然飘着荷香、菱角香、蟹黄酱香。哦!这才是我久已熟悉的,亲切的味道,依旧属于外公的味道。

三月节景好春光

文/阎建滨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春三月是赏花季,又是举办节庆最佳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农历三月,不仅汉族节日频繁,有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等,许多少数民族也迎来了一年中节庆的旺季。

汉族的上巳节已被人们淡忘,三月三在我国少数民族节庆中却色彩斑斓、精彩无比,呈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据统计,至少我国的壮族、畲族、侗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土家族、土族、苗族等九个民族,都将三月三作为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其中从2006年—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的就有五项,分别是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浙江景宁“畲族三月三”、贵州贞丰、望馍“布依族三月三”、贵州镇远“报京侗族三月三”和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应该说今天要体验活态的三月三节日风景,一定要到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那欢庆热辣的山歌、色彩绚丽的盛装、奇特风俗的展示,都是三月节庆的好风景。

广西的“壮族三月三”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这里有“三月三”专属假日。自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规定,“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辖区全体公民放假两天。今年因为清明节与三月三连在一起,广西壮族的假期从4月4日一直到4月8日,长达五天,令外省人分外羡慕。壮族三月三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汉族过年,十分盛大而隆重。赶歌圩、对山歌、抢花炮、碰彩蛋、斗牛、吃五色糯米饭,习俗很多,也十分热闹。壮族三月三也叫歌圩节,“圩”是集市的意思,就是聚集在一起唱山歌。壮族是个爱唱歌的民族,“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一般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有的地区持续时间更长。广西民歌节之所以能够办出影响,与壮族人这种自古就有的习俗和天性有关。歌成为人与人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习俗源于汉代,已经传承了千年之久,宋代就有关于壮人“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尤其是刘三姐的传说,更是将广西的民歌传播久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刘三姐》传遍大江南北,这位“歌仙”使广西声名远播,吸引了无数青年男女对广西的向往,爱情之歌响彻山谷……

与壮族三月三相比,浙江畲族三月三习俗也很像过年,要宰杀牲口、买鸡备肉、祭祀祖先。而且,有许多畲族人家选择在这一天举办婚礼,将盛大的节日与婚礼融汇一起,赶舞场、跳火把舞、竹竿舞,十分热闹。湖南土家族三月三也叫女儿节,也是情人节,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海南黎族三月三更是一年最狂欢的节日,是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载歌载舞、欢乐无限!

过了农历三月三,可以到云南大理看白族的盛大节日“三月街”,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节期5到7天。

大理三月好风光,一年一度白族最隆重的节日“三月街”,也是云南大理最美的季节。云卷云舒,苍山洱海,白与蓝清澈的令人陶醉,纯净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三月街”也叫观音市,最初是祭拜观音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为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和文娱表演大会,“千年追一街,一街忙千年”。据说大理白族“三月街”集市形成于唐代永徽年间,距今已有千年传承。明代达到繁盛时期,《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每逢“三月街”,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当然,最迷人的不是滇西的商业交易会,而是白族最狂欢而盛大的节日。白天的贸易街,晚上则成为歌舞狂欢场,成千上万的人云集于此唱歌跳舞,射箭、戏剧、球赛、花灯戏,一浪高过一浪,热闹非凡。“三月街”最火热的是赛马会,在赛马场上,骏马飞奔,勇敢的骑手火辣辣冲向前,进行着速度和智慧的较量。

去过云南,再下江南,不可放过烟花三月下扬州。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都长安有几分失意,开始云游四方,边走边写,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烟花三月是扬州最美的时节,也是江南桃红柳绿、春色满园的佳季。何为“烟花”?这里应该是指柳絮。每年三月,春风吹过,柳絮满天飞舞,就像飘舞的雪花,给唐代的扬州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凄美。扬州的烟花三月,长安的灞柳飞雪,大概同属一座城市的胜景,留下了每年不是节日却胜似节日的人潮涌动。如今,每年农历烟花三月之时,扬州市都要举办“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时间定在公历的4月18日,为期一个月。昔日扬州是商贸发达的城市,也是明清盐商云集之地,文人画家更是数不清,美食美景美女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乾隆下江南多次停留在扬州瘦西湖,可见扬州城的魅力。如今的商贸旅游节,有万花会、美食节、马拉松比赛等,十分热闹。烟花三月的扬州,有清风、细雨、斜柳、琼花,这是下扬州的最佳时节,不下扬州,就不知春色几许。

下过扬州,还可以到福建的海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诞辰日,福建乃至澳门都要举办妈祖的盛大庆典。“先有妈祖庙,后有澳门城”。妈祖信仰的地域很广,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成为海神,有28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多座庙宇供奉。每年阳春三月的妈祖诞生日,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数以万计的信众参加,可谓盛况空前,是三月节庆盛大的人文奇观。“妈祖回娘家”的习俗和其***祖信俗一起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德参天,庇万民吉庆;母仪配后,佑四海安澜。”这是对妈祖的高度评价,也是沿海地区三月里最盛大的祭祀朝拜。

醉花阴·享太平

文/丘晓兰

我时常想:中国,怕是世界上最精通享受之道的国度;而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懂得品味各种最细微的美好、享受最精致或者最粗糙的生活的族群了。古代宫廷里的奢华繁复且不去说它,便是民间稍富足的人家,过起日子来也是习惯性地要把享受推到极致。比如,在鞋底上绣花,在食物上刻绘,在住处焚香,在旅游或者出差的时候写几个字吟两句诗等等,风气流传直到今天。可谓各有花巧,源远流长。过这样的日子是需要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暗藏着某种精神。

京剧《天官赐福》里有这样一段唱词:“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似这等民安泰,乐滔滔。在华胥时,见了些人寿年丰,也不似清时妙,似这等官不差,民不扰,只俺奉玉旨将福禄褒。 ” ——这是很经典的中国特色了。剧目、情节、唱词,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浓浓的中国味。这段唱词还有一个曲牌名,叫“醉花阴” 。是啊,过这样的日子,不醉哪行呢?不醉上那么一两醉,那才叫怪了。而且还不能轻易地醉在别处,要醉在花阴里,那才叫有滋有味、有传统、有文化、有遗风啊!

这歌舞升平万民好,人欢乐,令人有微醺迷醉的感觉或曰社会状态,几乎是古往今来从上至下无数中国人毕生的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只想着自己要怎样才能过上或者比别人先过上这样的日子,目标和理想更远大一些的人则清楚只有整体的和谐才会有真正的个人的好。所以,到底要怎样才能让天下人都过上好的日子呢?这“享太平”的愿望和向往的强烈程度是万众归心地一致的。因为向往得太甚,就有点等不及了。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就有了总可以享受的所在。大至一个都城,小至一个鞋垫、一杯黄酒。

然而,这也是文化。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出了很多很琐碎的小玩意,也包容得了很高远的抱负和情怀。比如“烟花三月”要下的那个扬州,就“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十足一个销金地。所以要先“腰缠十万贯”了,才能骑着鹤去那里享乐。公元1048年的元月,一个叫欧阳修的文豪也到扬州去了。不过他不是带着钱去消费的,而是一个因谏被贬到扬州去做太守的京官。不见得文豪就不喜欢享受,相反地,还更会享受。但欧阳修是个有情怀有理想的人,他的目标是要尽量多的人都过上能享受、会享受的日子。

扬州,是个多好的地方啊!“十里林亭通画舫” ,“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法” 。瘦西湖边,荡舟游园:红桥修禊、长堤春柳、梅岭春深、赏月胜境、湖心钓台、莲花浮水、白塔晴云、四桥烟雨……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瘦西湖这根玉带上。正是:“西湖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画舫轻移拨绿水,湖中西子更妖娆。 ”更有勾人心魄的二十四桥诗,让多少骚人墨客对这个叫扬州的地方心旌摇动,每每念及都不能自已啊!天公的恩赐与人间的能工巧匠,把这个叫扬州的所在,洇染得繁华富足、如诗如画。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因此更多了别处不能有的讲究。八大菜系里的淮扬菜,到今天,也还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之一。若是大家都能过上这样能享受又真正会享受的日子,多好哇!那才真正是“醉花阴,享太平”的好日子呢!

我猜那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就是这么想的,因为他就是这么做的。在扬州任职不过一年的时间里,他施行“宽简之政” ,又使用自己会写文章的特长感化民众。对自己,亦不忘精神世界的修养,使之更为饱满。且看《避暑录》中“公余之暇,携友来此,并邵伯湖取荷花千朵,置客人间,击鼓传递,依次摘瓣。轮最后一片者,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的此情此景,是否是《论语》中孔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高远情怀的传承呢?在扬州不过一年时间的欧阳修,用语言,用文字,用行动,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文章太守”的千古佳话,也令扬州因之有了精神的高度,而与其他同样也很华丽也很富足的城市有了区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李白在景物、人事的感悟与超越中得到享受的记录,也为后人在摇头晃脑地吟诵佳句的片刻,提供了来自精神的享受。我们不是李白、欧阳修,却同是对“醉花阴,享太平”心向往之而常常不能自已的中国人。否则,又哪里会有“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诗句流传,和对桃花源的千年向往呢?

在最容易磨损的衣领和袖口上绣最精细的花,在最无关处下最大的功夫只为换得一两句好听的、赞美的话,并从中得到最享受的感觉,似乎是国人一直以来就最擅长的本领。所以我们在鞋底上绣花,在食物上刻绘,在住处焚香,在没有衬衣穿的年代有滋有味地戴上个假领子、假袖口,在旅游或者出差的时候写几个字吟两句诗,在忙了或闲了的时候吼两句“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欢笑” ……这当然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文化,我们传统的文化。

这文化奇怪地催生了在几颗茴香豆和“茴”字的四种写法中也能得到享受的孔乙己,和沉浸在“我们先前——”也能陶醉的阿Q,幸而我们也有这世上最坚忍的神经和最智慧的头脑。总会有越来越多能够发现阿Q的鲁迅,能够身体力行、忠言直谏的欧阳修,能够把“和谐”完美地拆解为“人皆有饭吃,人皆能畅言”的人吧!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也不过是祈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来自物质与精神的赐予,做一个真正舒展的人。届时,我们于最细微处养精神、得享受的传统将成为最高雅的艺术,大放光芒。这样的好事,又岂可不醉一下花阴呢?

生而有担当

文/王荣琨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是的,人人生而有担当,只有能够担当的人生,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英宗被擒,大兵压境,京城将破,人心惶惶。危急之时,是于谦挺身而出,怒斥主张迁都的大臣,主动担当起国家兴亡的大任,放下笏板,手握刀剑,指挥战斗,保家卫国!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于谦是明朝的英雄,更是民族的英雄。他以一己血肉之躯,抵住瓦剌大军的进攻,践行了自己“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承诺。这是何等的勇气,这是何等的担当!他的生命因此而完整,他的人生因此而揭开了光辉传奇的一页。

“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明朝的另一位英雄史可法,他的人生同样因担当而富有意义。清军入关,兵临扬州。面对十万清军的威吓,面对昔日同僚的利诱,精忠报国的担当使他宁死不降,誓与扬州共存亡。然史可法的一人的绵薄之力阻挡不了红衣大炮隆隆的炮声: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未遂,拒降,被杀,尸骨无存。他的身躯终为土灰,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却是一束能够穿越千年未损丝毫的光芒,直射苍茫大地,驱走沉积凝滞的黑暗。他的名字仍被不停篆刻至今,他的事迹每每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他的人生不再独属于他自己,他的人生从此和明朝系在一起。

今朝太平盛世,更需能够担当的人。大连公交车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却依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将车缓缓停到路边,用尽最后的力气拉下手刹,关闭发动机。满车乘客安全下车,整个大连记住了他的名字。不仅仅是名字,还有黄志全时刻心系乘客安全的担当。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短暂中升华成永恒。

大事难事看担当。此言得之。在南越不善的目光下,终军主动请缨,南使南越,辩说利害,使南越归顺汉朝;在国家和平的大局下,文成公主毅然挥别锦衣玉食的生活,西行入藏;在南宋飘摇的山河前,辛弃疾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切呼喊。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体现着一种担当,正是这种担当,刻画了他们富有意义的人生,让他们的群像历经历史洪流的席卷冲刷却能够长久屹立不倒,让他们的精神历经千年百年雨雪风霜的洗礼捶打却能够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任时光匆匆流去,只有能够担当的人生,才有能够抵住岁月磨蚀的意义。

月光下的扬州

文/李博

扬州,扬州。摇羽扇,诵唐诗,模仿唐伯虎的一生,我来到这里。两千五百年的风流是否会被我一语道破。

月亮沉入瘦西湖的湖底。千年的风流被夜色吞入腹中。我和扬州城面对面思考,幸福就是最简单的哲学。月光,大面积的月光,像哲思的行者,打坐在千古风流的扬州城,打坐在我的左心室。一种旷世的美升腾起来,像暗夜中的烟花,像归来的故人。

万竹园被月光笼罩,交错的林荫小径上,我的影子和一些桂花的影子重叠,重叠成扬州暗香浮动的风景,重叠成扬州曲径通幽的小令。我成为万竹园一根正直、虚心、有节气的碧竹,在月光下朗读扬州的一山一水,在月光下朗读扬州的一梦一情。

“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一座鹤亭,几缕鹤影平添了山水的灵性,像我怀揣的一本经书,根植于我的心中。每翻动一页经书,就会有花儿绽放;每翻动一页经书,就会有蝴蝶翩跹;每翻动一页经书,就会有琴声悠扬。

天地无私,我亦无私。我在夜色中朗读扬州城,朗读大虹桥倒映在瘦西湖的影子。我被夜色笼罩着,我成为夜色中的精灵,像星星一样闪烁。瘦西湖的涟漪在夜色中像梦境,这是扬州城最美的梦境,是一些文字从纸上站起来的梦境。

扬州,扬州。我在你的月光下读一首唐诗,我就会成为瓜州古渡口的遗址。默默迎接泗水的浪花,默默迎接汴水的暗流。千年古渡被月光镀亮风中的信仰,被夜风仰望成月光的诗行。我在一首唐朝的诗韵中静默成一个故事,被仰慕的目光一遍遍诵读。在光阴的镜像里,在兴荣的拔节里,我和扬州城的风流只有一步之遥。

这只是哲学的距离。我可以在扬州城找回自己。我可以在扬州城布置梦想。这些要比想象来得快。大面积倾泻的月光会告诉我进入扬州城的秘境,万万千千闪烁的星光会指引我迷路的影子,我会顺从山山水水的旨意拥抱扬州的丰满或者纤瘦。一个人的旅途并不孤单,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就在心河的对岸。争渡,争渡,我将命运的木船划到水的中央,等扬州城千古风流的真相。

多情最是扬州柳。我又何尝不是。桃花坞里看桃花,宛如月光下的美人。“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朵桃花就是我前世的恋人,一朵桃花就是我来世的女儿。今生,我坐在桃花坞里,和一朵桃花执手相偕。月光拂过长提春柳,月光拂过桃花痴红,月光拂过我心中的火焰和爱情。

月光镀亮我的身体,我将自己的影子扶正,在月光下虚构一场和风细雨。因为烟雨会隔断一些桥横跨在水面上的相思,因为烟雨会笼罩住一些浮现在水面上的闪电。四桥烟雨连接着流水的两岸,四桥烟雨贯通着扬州的辽阔,四桥烟雨笼罩着暗夜的诵读。花柳依水,桥通灵犀,我与这一座座桥结下的不解情缘在一场虚构的烟雨中。

月光打破虚构的幻境。沿着莲花桥延伸的方向,我书写一些上善之水,我书写一些厚德之物,我书写月光下的虫吟,我书写古寺的梵音。白塔为寺,瘦长的塔影像植入扬州城的图腾,像我根深蒂固的牵挂。我坐在塔影中回忆吹箫的人,和一阕灵动的宋词播种梦想的种子。

种子总会发芽。也许在扬州城的大地上,也许在我虔诚的掌纹中,也许在我温热的脉管里。其实都不是很重要,只要心中有梦,一切都会美好,包括醒着的村庄,包括睡去的尘埃,包括一朵绽放的梅花,包括樱桃红破的第一声箫音,包括我坐在望春楼上的思想,包括我立于观音山上的禅意。

在扬州,在月光下,我学会了和一切人冰释前嫌,我学会了和一切事冰释前嫌。这些源于扬州城夜晚的宁静和淡然,源于扬州城月光的冰洁和柔美。夜晚的扬州,一切喧闹都沉寂了下来,这一刻适合安静回忆和独自吟咏。像扬州城一样,抱持千年的风流演绎完美的传说。

扬州,扬州!月光下的扬州。

我的童年,我的东关街

文/钟敏

我的童年是在扬州东关街的那个羊巷里长大的,我见证了这条老街的兴衰和变化。如今的东关街,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扬州的一大亮点,万千游人的一大看点。工作在外地的我,出于故乡情深,常回扬州看看,每次回扬州必到东关街。

春节,我们一家三代人,还特地住在东关街上古民居式的客栈,白天看景,夜晚赏灯,童年时的东关街和今天的东关街相对照,判若两个天地。

东关街是一条历经沧桑的千年古街,它东自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自古以来,就是扬州的水陆交通要道。更由于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东关街早在唐代就是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集聚地。东关街是老街,街上的老字号星罗棋布,有不少百年老字号。诸如,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38年的流香茶社等等。除了老店、名店,前店后坊的连家店几乎遍及全街。东关街不仅是商业街还是享誉历史的文化街。一千多米长的老街上就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以及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历史遗存,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私家藏书十余万卷的街南书屋,彰显了这个老街的厚重。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东关街老街坊多、老房子多、老人多,是个“三老”扎堆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东关街,是条萧条、破落、千疮百孔的老街,已是街不成街、巷不成巷。最使我难忘的是家门口、羊巷头那个老虎灶,一对老年夫妻,成天围着水炉,起早摸黑烧开水,供街坊四邻饮用,生意清淡、收入甚微,老头有时无事可做,经常手提二胡,坐在老虎灶外边,面对墙边那棵老树,拉起扬州小调,为自己解闷消愁。记得还有一次,母亲叫我到街上,买点酱菜回来吃粥,我从东关街东头跑到西头,都未买到萝卜干之类的酱菜。因为原有的卖酱菜店家都已关门歇业,只得空手而归。有街无市、冷冷清清的老街上的老人们,冬天坐在门外晒太阳,夏天拿着芭蕉扇乘风凉,街上见不到一点繁华景象。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古老的东关街,使得这条千年老街旧貌换新颜。在外地工作的我,有时因出差途经扬州,或者回家探亲来到扬州,一次一次地看到东关街的变化。2010年东关街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重建的东关城楼,再现了“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相互交融的江南运河城市特有的风貌。

如今的东关街,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它以历史人文的厚重和商贸旅游的繁荣,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又一次走进这条变化了的千年古街,品读街上的历史人文,观赏街市的兴旺景象。享誉古今的扬州商业老字号回来了,重新集聚在东关街上;扬州著名的手工艺品回来了,在东关街上又放出了异彩;风味独特的淮扬小吃回来了,引来了川流不息、一饱口福的游人。冷落过后的东关街,成了一方旅游的热点。我兴致勃勃地沿着新开辟的东关街旅游热线,作了一次古街古巷风情游。从街西首出发,途径逸圃、个园、李长乐故居、华氏园、谢馥春。我特别欣赏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的迷人风姿。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在这里交融,观赏中,既惊叹园艺的精妙绝伦,又赞叹造园的鬼斧神工。注目东关街上,那一片片的明清建筑群,所呈现的“鱼骨状”的街巷体系,这是古老的扬州城民居的一大地方特色。东关古街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东关城楼的重建,成为东关街景区的一个标志。游览中我登上了东关城楼,底层是老城墙遗址,二层是展览扬州名园、名胜古迹和历史人文,有文字、有图片,有声有色,在参观中边看图片,边观光赏景,我站在东关城楼上放眼东望,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的高大的牌坊,耸立在古老的运河岸上,它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是扬州当年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了城市,舟楫的过往和漕运的繁忙,兴起了这条众商云集,兴旺发达的东关街。注目西看,一条千米之长的千年古街尽收眼底,东关街,它是扬州城的一个缩影。

东关街啊,我是在你身旁长大的,我是在你的身边走出来的,可是,我的心从来未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