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歌颂老师的文章

2022/12/10好文章

歌颂老师的文章(精选12篇)

清明难忘师恩情

文/葛高远

又是一年清明到。几天前,同学们问我王耀臣老师过三周年的具体时间。我才醒悟到,王老师已经去世三年了。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他八十大寿那天,那天王老师很高兴,红光满面,同我们一个个打招呼、合影。仿佛就在昨天……

不料一个月后,王老师竟因车祸离开了我们,让我们无不痛心疾首。

上高二时,他教我们语文。他讲课跟别的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讲作文都有一定格式,而他在上作文课时,总把我们带到离学校不远的顺阳河畔,南岳庙前,让我们站在衡桃山上,远眺巍巍九皋,俯瞰潺潺溪水,尽览鸣皋古镇风光。等开始写时,他说:“写你们感受的生活吧!”

王老师不仅教我们文化,还是我可亲可敬的长辈。他待人和蔼可亲,尤其对我们住校的外村学生,更是在生活上关怀备至。那时他在居室的门口放了一个小煤火,一个人做饭吃。我们去学生食堂打饭经过王老师的门口,他总是很热情地要我们在他那吃饭,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晚上就住在王老师的屋里。

高考落榜后,我到校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快走出校门时,他从后面追上来,气喘吁吁的,腋下还夹着几本书,他说:“我这里有几本新闻写作方面的书,送给你,希望你能成功!”我的鼻子酸酸的。

后来,我到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王老师送给我的《新闻通讯写作》帮了大忙,有不少豆腐块儿晾晒在首都的几家报刊上。

高中毕业后,王老师还很热情地给我介绍对象,虽然没有成功,但王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感动。

参加工作后,去看王老师的次数少了,但王老师每次回县城办事,总到办公室找我。时间久了,竟不觉得离开校园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到逢年过节,我总会给王老师打个电话,说上十来分钟。知道王老师身体很好,我们也就放心了。

天降不幸。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车祸会降临到王老师头上。一向和蔼可亲的王老师竟这样走了,走得匆匆,连和我们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某个夜晚,梦中看见王老师向我们走来,领我们出去采风,在小煤火旁扇火烧水给我们下面条吃,醒来已是泪湿枕巾。

清明将至,默默祝愿王老师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文/陈武

人生谁没有梦想?我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就是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小的时候,我喜欢看书,也喜欢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写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点赞,当做范文在班选读。也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我的青春梦,想当一名作家。

梦想毕竟是梦想,有时会给现实冲得荡然无存。初中三年,除了课堂要消化“数理化,政史地英”等课本知识外,还要完成各科老师印发的一张张试卷,压得喘不过气来。偶尔偷看一下琼瑶的《窗外》《在水一方》等作品,被老师发现后总会对你教训一番:你现在的目标是重点高中或中专,没考上你就得外出打工或回家种田,等考上了中专或大学后,你还有大把时间看,现在我帮你“保管”,考完试后再给你。刚刚腾起的作家梦,就这样被一盆冷水浇灭。

初中毕业,我没辜负老师和家人的期望,顺利考上了省级中专——高州师范学校。

在高师的三年学习生涯中,相对自由和开放,除了学习小学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外,还有各类的兴趣培训班,如演讲、写作、书法、音乐等,我固然选择了写作培训班。在这三年,我看了许多中外名著,也写了些诗歌散文,并在学校文学社的社刊上发表,这时,想当作家的梦想又在心中燃起。

然而,高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镇中心小学任教,虽然校长还算善解人意,任我选择任教学科,(因为我对数学不感兴趣),但这整天围着学生转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不忘初心,梦想着当作家的梦。累了一整天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依然提起笔来,去拨弄自己喜欢的文字。那一刻,自己内心会涌起一种逃跑的冲动。

工作三年后,我又冲着我的梦想继续前行。通过成人高考,我报考了茂名教育学院中文系,想在那读我喜欢的专业,为自己的梦想打基础。然而,事与愿违,天意弄人,因当时报考中文系的学生太多,在录取时我被分到了政史系,再次与我的梦想擦肩而过。两年大学毕业后,我又重新回到了生活的原点。

为了获得靠谱的自由,为了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为了这个梦想,我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来准备,结果还是把梦想照回到现实。我有时也会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一下子我也无法具体来形容,但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只诉温暖不言殇,生活中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温馨,也有“烟花三月下扬州”、“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自由,天南地北的去旅行,随心所欲地写自己喜欢的文字,我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那年高三

如今,为了司法考试也开始过起了起早贪晚的日子。规律得让人觉得乏味又疲倦的备考时期,却总让我想起三年前的高三。

记得那时有一位老师跟我们说过,如今你最讨厌的这种日子,待你上了大学,出去工作,才会发现这可是你人生中最充实最宝贵的时光,也才会知道高三那年是读书时期回忆起来最美好的日子。

那是一段心无旁骛为了一个模糊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日子。

那是一段不知疲倦为了家人朋友期许而逼迫自己前进的日子。

纷飞的试卷中夹杂着笑脸和泪水,堆积成山的考试资料和课本中,是欢声和汗水。

每天清晨的花坛边,走廊上是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清晨的阳光和薄雾笼罩着我们年轻瘦弱的身体。

每天放学的操场上总有我们洒脱奔跑的身影,欢笑声回荡在那些男生争先恐后去占领的篮球场。

晚自习的教室明明坐满了人却安静好似无人。

没有标准答案的语文阅读题和烦心的数学函数题,搞不懂的生物细胞分裂和永远记错的化学式,好好人的物理老师给的解读答案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政治老师不流利的普通话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笑,英语老师严厉又尽责但是布置的作业总是做不完,历史事件无论怎样都会记错发生时间但是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却可以倒背如流,地理老师是班主每天放学会留在学校陪我们自习到很晚,偶尔突然出现在晚自习总是引来一阵小骚动,搞笑又和蔼的班主是我们高三6班的精神支柱。关注他有没有女朋友也成了生活中一个大大的八卦。

如今班主都有了儿子了,而我们这群人,有一部分也已经毕业开始进入社会,或者正在准备毕业正在准备进入社会。本来说好的聚会也渐渐变少,已经多久没见面了?呵,好像有两年多了吧。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了,但是我却相信每个人都会回想起高三6班,那个专属于我们的一年,一个不会改变的回忆,如同那时不会改变的座位一般,总会留在记忆最深处。

现在我还能没事就脱口一篇《出师表》,有时随口背出总让我感慨万千,还能有什么东西让我如此记忆深刻,还能有什能让我像那时一样埋头努力就为了在成绩单上前进几名,还能有什么事情像那时综合卷终于考上130分以上让我无法压抑的流泪,也还有什么能让我像那时一般在宿舍楼梯转角借着昏暗的灯光看书看到一点?

除了梦想。

那些暖,无处不在

文/xyf771107

人生,无法预知,充满变数,起伏跌宕,有冷有暖。

而那些暖,哪怕只是轻薄如纱般飘渺,哪怕只是萍水相逢的淡淡问候,哪怕只是擦肩而过的惊鸿一瞥,哪怕只是天遥地远的温柔挂牵,都足够让低温、沉寂的心依依复苏、荡起涟漪。

那些痛,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我不曾忘,只为能清楚地照得见未来的幸福。

而那些感动,在我心中却不曾轻过。有的深刻,有的细微,有的长久,有的短暂,终是温暖,终是美好。

我用一生铭记。

[温暖]

我的小学时代,几经辗转之后,终于尘埃落定于父亲所在工厂的职工子弟学校。

曾经,乡下的学校条件犹为简陋。低矮的土砖校舍风雨飘摇,教室内飕飕的风穿窗而过,课桌凹凸不平摇摇晃晃,老师也抵只上过几年初、高中……所以,我算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娃。作为那时的“半边户”来到厂子弟学校,听着大家满口的“塑料”普通话,面对四周轻蔑和不屑的眼神,幼小的心灵被重重一击。

孩子的世界是最简单的,孩子眼中的渴望也是藏不住的,孩子的感受也是最真切的。初来乍到,没有了一同追逐嬉戏的小伙伴,没有了在乡下上学时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优越感,感受到的只是谁带了好吃的、谁穿了新衣服这些炫耀与攀比,置身于满满的陌生与拘谨中,心里很不是滋味。

记得来到班里头一次数学考试,因为不适应和自己内心的压力导致考得不理想,老师带着微笑走到我身边,问我是否听得懂她的授课?是否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与同学们相处怎样?然后告诉我,不要有压力。这鼓励也许于她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而于我心中却升起无以铭状的感动,那份珍贵只有我自己知道。正因这鼓励,接下来的考试我回报给老师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也让同学对我这乡下来的“土包子”开始刮目相看。

后来,升了初中,我依然因为自己是“半边户”而藏着自卑。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时常当着全班同学给我表扬和鼓励,驱散我心中的阴霾。甚至,市里、联校或是有什么竞赛,总推荐我参加,给我机会学习和锻炼。同时,为了帮我应战各种考试和竞赛,他们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给我开小灶,一点点为我释疑解惑。而每当看到我取得好成绩,他们比谁都高兴。就在这特殊化的点滴关爱里,我一天天变得开朗,战胜着自己心中一个又一个的魔。

犹记一次联校数学竞赛,虽是得了奖,分数却不敢示人,于是准备瞒天过海不让父亲知道。可父亲不知从哪听来了消息,问我竞赛结果。犹豫过后,我唯一一次撒了谎,说成绩还没出来。几天过后,父亲跑去问老师,一切真相大白。当时,父亲很生气,自知犯了错的我在一旁大气不敢出。老师在了解了我的想法后向父亲解释和劝慰,父亲才一点点消气。从那以后,我懂了诚实的可贵,这是老师教会我的珍贵。

初中升高中,那是我学习生涯中最纠结的一段。一边是上高中考大学的诱惑,一边是父母希望我早日参加工作的渴望,我无法抉择。虽然父母从未要求我放弃,可我知道不能自私地对他们的辛苦置之不顾。当我终于选择了上技校,老师觉得可惜,来到家中询问情况,与我展开推心置腹的交谈。她默认了我的无奈,却也坚定地告诉我:“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永远不要放弃,老师相信你!”也正是有了这鼓励,以后的日子我一直在坚持和努力。

至今,老师一遇到我就忍不住回忆从前,关切地问这问那。她说,我是个好姑娘,上个技校真是可惜了,要是那时上个高中,保准能考个重点大学。她又说,每每在报纸上看到我的文字,就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小小倔强而又聪明的我。她还说,别总是自己一个人扛,不要让自己过得太苦。时常双手把我紧紧住,说着说着就打开了话闸,象说故事那样悠长而久远。那贴心话语、温暖笑容和依依心疼的目光,不亚于是对自己女儿的叮咛。时常,让我在转身后泪水涟涟。

遇见这些温暖,我照单全收。可我呢?因了工作的辛苦忙碌、生活的无奈琐碎,还有心灵的无端牵绊,把他们一一忽略。偶然的遇见,也只是轻唤一声老师然后匆匆而过,绝没有他们一般事无巨细的关切问询,更不记得逢年过节为他们送上祝福。

只是,每当城市繁华回归于夜幕下的平静,每当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地穿梭于上学放学的途中,心中便开始怀念,怀念曾经有老师陪着成长的时光,怀念那些被老师温暖的单纯岁月。

其实细想想,今天的我羽翼日渐丰满、眼界变得开阔、心灵日益丰润、心胸变得豁达,一点点发生着脱胎换骨的改变,让我有勇气与这个浑浊不安的世界坚强对峙,全因那些初生的暖。

时光任苒,蓦然回首,这感动,如此真切,若纯白的珍珠一颗,在心间温润美好。

[幸运]

有时,总会慨叹自己不够幸运,也曾因为别人的好运气而感到抑郁。

人生最幸运莫过于贵人相助。都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幸运地遇见了我生命中的“贵人”--师傅,而且这个“贵人”本与我毫无关联。可是,正是这与我毫不相干的“贵人”成就了我一生最灿烂的惊喜,让我与文字有染。

上技校是我的无奈之举,技校三年也是我生命中最浑浑噩噩的时光,感觉毫无出路,未来黯淡无光。因为心有不甘,所以从不曾停止对人生的规划与调整,自考、学财会、学电脑……面对这个有些变味的世界,我并非痴心妄想地以为有了这些便能让理想变成现实,我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和充盈,只是想要一些正能量,只是想要一个坚实的证明--我可以。

毕业后,加入了打工的洪流,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在流浪、在跋涉。多年后,因了母亲的要求,回到不紧气的工厂上班,成天穿梭于拥挤不堪、尘埃遍布的工房,与坚硬冰凉的钢铁亲密接触,闻着腥臭的机油味,全神贯注地盯着飞速运转的车床,站到两腿发软腰际发酸,指甲内永远是洗不净的黑色……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却是父母想要的安稳。

那期间,默默无闻地在车间呆了三年,足够坚强,亦足够隐忍,令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甚至以为我会甘心在这样的碌碌无为中耗尽一生。

某天,有位四十多岁、架着一幅眼镜、貌不惊人的中年男人拿着相机在车间内东瞅西望,生性淡漠的我并未好奇,依然专注着我的车床。也许正因我的专注,他把相机的镜头对准了我,拍下了我在车床前工作的镜头。因这偶然,我莫名其妙地上了厂报。

因为上了报,我才知道他是厂宣传部主任,专门负责报纸的采编,但我完全记不起他的样子,也没有多想,更没敢想要与文字有什么牵连。只是,在后来厂里组织的抢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中,他把我对号入座,渐渐地了解和打听到一些我的情况。再后来,我听说厂宣传部需要招宣传干事,实在厌倦了车间的我冒冒失失跑去毛遂自荐,面对的领导正是他和厂长。当时,小小的办公室内两双眼睛把我牢牢地盯住,目光中透着无比的讶异。他认出了我,而我却压根没想起他。

后来得知,他那时误以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以为我故意装作不认识而不与他打招呼。只是,他并没有因我的不懂事而计较。他说,他看到了我的上进、执着,看到了我的单纯和不愿走捷径,也看到了我强烈想要改变工作环境的渴望。所以,他想帮我。于是,当宣传部一有空缺,他主动把我调了过去,没费任何周折,绝对是从天而降的惊喜。美梦成真后,素不相识的他成了我师傅。

从来对文字存着敬畏之心,害怕亵渎它的美好,而从此要天天与文字打交道,不免心生忐忑。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挤出办公经费给我买与新闻相关的学习资料,拿出装订成册的厂报让我学习,给我讲解新闻知识和他从事新闻的经历、故事,带着我到下面熟悉情况,对我的稿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与讲评,且不时给我鼓励。全国重点高校新闻系科班出身的他身体力行、毫无保留、不胜其烦地培养着我这个门外汉,让我信心倍增,也激发了我对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他,既是老师,更像父亲。来到宣传部时父亲已去世三年,生活中那些挫败与无奈无处言说,情绪也时常变得消沉。而他,却用男人少有的细心观察着我细微的变化,不时找我谈心,给我开导,教会我抉择。

一路,从开始的惶惑不安到后来的平常心,从开始的慌乱生涩到后来的渐入状态,从开始的无限依赖到后来的独挡一面,以至于在工厂破产后沦为失业人员的我又能在报社将工作顺利上手,一切都归功于师傅的提携与点拨,让我发现了文字世界里的风情万种与超脱美好。

后来离开工厂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师傅不时打来电话询问我的境况,通过报纸关注我的动态。虽然,只是一声普普通通的问候,只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关心,却因这份惦念生出足够的温暖和感动,划破心间亘古的寒凉,让我信心迸发。

[最美]

友情,是开在心尖最温情的花朵,长久,浓烈,芬芳。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而你就是我赏心的那最美一束,遇见你是我的缘。

初来厂子弟学校,四周的一切于我是如此格格不入,我害怕得想逃。

你,我眼中的天之骄女--那时的双职工子弟,住在工厂唯一的一栋四层住宅楼,而那栋楼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住着工厂的高层领导和科研专家。

而我的家,是租住在附近村民家里的民房,简单的两间房,加一个视野宽阔可以望得见你家的阳台,与你俩俩相望。

面对双职工子弟身上那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我不愿靠近。可你,却有些与众不同,从没有高高在上的凛冽,而让我感到如邻家女孩般的亲切。自打我一来到班里,就有意无意地和我打招呼,邀我与你们一同玩耍。其实,你有你的伙伴群,根本无需顾虑我的感受,可你却唯独对我关爱有加。当我的成绩在短短一段时间跃居到班级的前列,你甚至以我是你的同学和朋友而骄傲。课间十分钟总要拉上我陪着,跳绳、扔沙包、做游戏,不容我拒绝。放学,你总会等着我,帮我一起做卫生,然后一起回家。周末,你总是热情地把我拽到你家,骄傲地把我介绍给你的父母,然后拿出所有好吃好玩的招待我……

就是在这样的相依相伴中,我们渐渐长大,感情也日渐加深。更有幸的是,技校三年,我们又有机会同校,只是不再同班,却阻挡不了友情迈向时光深处的路径,那么安定,那么温暖。

你,绝对是有心人,知我者如你。技校毕业,你分在了效益不错的分厂,有了安稳的工作。而我,因为分配单位的不紧气,只能外出工作。对于我的分配问题,你有些愤愤不平,虽然不曾给我安慰,却默默地为我做着一切。一天,你跑来我家告诉我:“FF,区教育印刷厂需要一个打字员,去吗?”我一愣:“我这水平行吗?还没入门呢?”“不管怎样,去试试吧,也是一个机会。”带着满满的忐忑,我鼓起勇气去面试。不料,领导很随和,虽然我情绪紧张、业务生疏,他也宽容地给了我机会。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

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简单、待遇不高,但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灿烂面,还有人性的宽容与豁达,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社会,助长了我的勇气和信心。后来工作几经辗转,可当我每每面对这个光怪陆离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依然能清楚地记得,那第一次的面试是我今生再遇不见的暖。

单位换了一家又一家,生活如飘萍。而厂部的岗位只要一有空缺,你便会第一时间通知我,“谁谁调走了”,“听说什么岗位又要招人”,“我帮你打听打听,再想办法走动走动”……很多时候,你都围着我转,是真的希望我过得好。甚至你认为命运对我不公,因为自己分了好单位而不曾与我同甘共苦感觉愧疚。其实,这与你又有什么关系,一切都不是你能左右的。你的惦记与懂得,便是我心中最幸福的拥有。

你曾说,我心比天高,从来就不曾让所有爱我关心我的人省心,我泪如泉涌。学业、工作、情感,哪一样都不是坦途,而你见证我一路的辛苦。因为懂我的倔强和执着,除了心疼,你一直默默地给我鼓励和陪伴。一次次审视自己凌乱不堪的生活,看着你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顺理成章、幸福安然,无比欣慰和安心。而百无聊奈之时,我只能想起你,可我却拼命压抑自己不去打扰,因为你有了你的责任和重心,而我不能再如此贪心地依赖。

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时候无法自控。有那么一段日子,黯无天日,仿若世界末日的来临。我把自己藏起来,不见任何人,不让任何人找得到。一个人喝着一杯又一杯的苦酒,唯脸上清泪两行,毫无感知。电话一遍遍响起,我一次次看也不看狠狠地挂掉。可你的电话,却不胜其烦地响着,电话、短信一个接着一个冲击着我微弱而晕沉的感知。终究拗不过你的穷追猛打,我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是你焦急的声音:“FF,你在哪?我过去找你。”而我唯有哭声。你终于找到了我,抱着我失声痛哭,那时的我在你面前像个无助的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一路走来,你一直陪在我身边,容忍着我的任性和偶尔的小脾气,倾听着我所有的心事,你用你的真心触摸着我跌宕的心脉,把我懂得,给我温暖。

一生最美的遇见,只因,有你!

[感动]

我是幸运的,因为终有人懂得。

生命中,一些细微的感动,也许只是一闪而过,可至今回想,仍感觉沥沥清晰,内心仍涌起阵阵温热,心怦然而动的一刻,心中便有了定力。

不是热烈的人,总是安静地固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一生中,遇见许多人,有人离开,有人归来,有人一直都在,可真正与你相关,能把你陪伴和挂牵的又有几人?

有的人,没有要求,没有目的,却一直在我身边给我安心的守护。虽然安静,却又对我的状况了如指掌。从来不言不语,只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一句“有什么事找我”,足以摧垮我心中故作坚强的防线。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纯粹和真情,懂得了什么叫心甘情愿。当然,我从不轻易打扰,只是把那份感动刻在心中。虽然不常忆起,却一直占据着心中那一方小小的角落。

有的人,总是心疼着我的沉寂与孤独,却从来不问不碰,允许我装得无恙。他们,不容许我安静,不容许我不快乐。他们,不嫌弃我的沉默,不嫌弃我的寡淡。他们,用笑容告诉我,这个世界其实很美。他们,把我带进大自然,告诉我这个世界其实很可爱。他们,用自己的细心告诉我,这个世界其实很温暖。走在他们中间,我感觉自己是被人宠着的公主,那感觉让我飘入云端。其实,这些无端的好,我一直记得。

工作中,领导给我创造着机会,投以我鼓励的眼神,帮助我释疑解惑,给予我温暖的宽容;同事与我快乐相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当工作得心应手,因而收获了那些无与伦比的快乐与满足;当工作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生活便多了一份轻快明朗的色彩。这些感动,我一直用心体悟。

网络上,素不相识的文友因了文字将心贴近,亲切地唤着彼此的网名,共同交流和探讨文字的诱惑与魅力,领略着文字世界里的干净和美好,没有虚伪,没有心机,没有复杂,没有负担,唯有对文字真挚虔诚的信仰和无限的尊崇膜拜,而后彼此懂得、彼此欣赏、彼此鼓励。这份志趣相投的感动无言,却比大地深沉,比天空宽广,也延绵久久。

上班站在冷风狂扫的路口等待回家的末班车,一辆摩托停在身前:“丫头,是厂里的吧?经常看你等车,载你一程。”紧张的我放松了戒备,歉意地上了后座。瑟瑟寒风虽穿身而过,心间却温暖汩流。下车时,大哥还不忘叮嘱:“反正顺路,我们也是那时段下班,下次遇上就带你,只要你不嫌弃。”我连连说着:“好!怎么会呢!”看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我竟然忘了对他说声谢谢。站在原地,这陌生又熟悉的暖,驱散了季节的凉。

“李总,很抱歉,你们帐户不对,我们打的款又退回了,辛苦确认一下准确的帐户。”我拼命向对方解释着,因为这笔宣传费用已拖了不少时日,而且当时对方二话不说就挤出版面上了我们的广告,我一直心存感激。“嗯,没事,确认后再亲自送过来。小谢,我知道你是个好姑娘,这和你没关系,我懂的。”对方听出了我心中的歉意,也在拼命安抚。挂上电话,嘴角有微笑泛开,只因这份彼此的尊重与理解。

……

生命中这些无处不在的暖,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微笑,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也许只是一句真诚的话语,也许只是一个细小的举动……

可是,我需要。相信,你会需要,他会需要,世界更需要。

悟之乐

文/刘秀清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如今,虽然我的年龄比起当年已然“不惑”的圣人还大了两三岁,但是,平凡如我,在这样的年纪,仍然欣喜地做着圣人十五岁做的事情:“志于学”,并且,由学而悟,在疑惑不断得到开释的过程中,享受着。

今年春天,省厅举办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春季整训”比武活动,比武科目很多都是我们第一次见到,于是,从接到通知到出发比武,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我们一边研究,一边练习。那些备战的日子,每天的时间都要被几个科目分割,实战理论知识和射击要在熟练吃透比武规则的情况下加强练习、研究好战法;公开课、实训课也得在教官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加强教学团队的配合;制定应急处突方案,需要参赛队员对各部门职能的详细了解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十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最后,我们获得了道德风尚奖、团体攻防对抗第一名和几个单项奖。这次备战经历告诉我:学无止境,练无止境,在没有成为东方不败、独孤求败,体验他们没有对手的“痛苦”之前,先得付出超常的努力,让自己有实力去角逐。而在备战比武中学到的知识和战法思路,让我颇有收获,在后来针对民警的培训中分享给大家,同志们都觉得拓宽了思路,很受启发。

秋天的时候,我又参加了公安部举办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训班。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李灵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治医师韩海英博士、公安部心理教官叶向阳老师为我们授课。这次培训,我又是由学而悟,收获颇多。李灵老师讲《整合性房树人绘画治疗的理论与体验》,她说绘画的象征意义受绘画者的民族背景、文化语境、个人赋义等等制约影响,不能太拘泥。李灵老师开朗、风趣,她的积极乐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而在实操课上画的几幅画,也让我感到了极大的放松: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一切的焦灼和紧张仿佛落在了地上,心安稳落下,脚踏在大地上。那种放下一切重负,发现澄明美好的感觉至今仍让我回味。绘画所带来的宁静、澄澈与柔和,的确能够很好地调适人的情绪和状态。我现学现用,通过分析自己的认知,矫正了认为某些工作无价值的认知,这些认知原来其实是顽固地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持续不断地给我带来无意义、无聊与疲惫的感觉,为自己的日常情绪带来的困扰如同鞋里的一粒砂子。叶向阳老师分享了她从事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八年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让我们增强了从事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信心。

如今,在初雪已消,尘霾忽聚忽散的寻常冬日,在闲暇的夜晚与周末,寻一册书,慢慢感受来新夏先生《不辍集》中所分享的读书之乐:“晨光才启,缃囊已散;宵漏既分,绿帙方掩”,亦学亦悟,学而不辍,有悟而乐,其乐无穷!

我们为什么要坚守理想

文/李治亚

最近教师的话题可谓层出不穷,在盛产高考状元的甘肃会宁县,去年11月份的警察招考中,大批教师自动离职,来当警察。还有好多老师,自动脱离教师这个职业,来到深圳广州一些大城市去下海。不过也有些老实,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积极进取,甘愿清贫,是什么让这些老师甘愿守住这一方净土,来对教师这个职业不离不弃呢?

其一,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从农村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有些农村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很有潜质,可父母不知道,只希望孩子们能和自己一样都不错了,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不过老师能够还原孩子的梦,老师们期望用自己的双手托起孩子美好的明天。

其二,不愿意和外界人交流。相对于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学校或许就是天然的桃花源。这里没有太多的世俗,和孩子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只要每天一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就有教下去的力量。

其三,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很单纯。和学生们在一起久了,就能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很童真童趣。孩子的心灵永远如甘泉一般清澈,这样纯净的心,自然需要老师用高尚的爱去呵护。时间久了,老师和孩子的心灵一样纯净,自然不愿去招惹那些世俗的是是非非。

其四,做老师做久了,我们还能出去干什么。老师做久了,就对这一行得心应手。备课、写教案、照顾学生、找学生聊天,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其他行业自己不熟悉,尽管挣钱多,可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职业,还要摸索一定阶段,再加上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自然不想再去从事其他职业。

其五,做老师安静,能踏踏实实做学问。教师行业中不乏优秀的诗人作家,他们能耐得住清贫,不仅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能兼职干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没事爬爬格子,编点文学剧本,既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又能赚取稿费,何乐而不为?

其六,能够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是自己一生的财富,好多富翁腰缠万贯,可对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教育。老师则不然,一年里有大量时间读书,读好书。在品读书籍的同时,自己就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他们都是社会的。不求孩子考上北大清华,但起码要让孩子明白读书的目的在于明是非知美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空闲的时候,和老师们闲聊,他们对老师这个行业一直看好。尽管工资不多,却是太阳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学生会用最美的语言去赞美,每逢教师节,每个老师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毕竟教师是春蚕,是蜡烛,人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职业吗?古时候孔子就是一名老师,却世世代代受那么多人尊敬,我们为什么不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呢?只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就不会改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操守,和做人的做基本的素质。

君子兰

文/乔正芳

老家的院子里扔着几盆花草。说是扔,是因为平时不大回去,难得浇一次水,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如此半年后,院子里便只剩下一盆仙人掌、一盆长寿花和一盆君子兰了。年初回老家小住,惊喜地发现君子兰的叶芯竟然抽出了一个挺挺的花茎,簇拥着一星星细小的花苞。君子兰要开花了!果然没几天,花茎越长越高,花苞越来越大,一朵一朵杏红的花瓣徐徐绽开。如此两年,君子兰如约盛开。

年后搬回老家长住,朝夕相见,便多了打理的时间,施肥、松土、浇水,样样无不用心。花草无言,却自有情,君子兰果不负我意,一个劲儿地拔高,在温暖的窗台前,盈着亮、泛着光。

春节过后,微信圈里陆续有朋友晒出君子兰花儿盛开的图片。我的君子兰却静悄悄的一点儿动静没有。眼看花期将过,打电话问懂花的朋友,她说:“你的君子兰养得太肥了,忘记开花了。”前几年并没怎么打理它,它却年年开花,今年呵护备至,却反倒不开了?

目光掠过了摊在椅子上的《三国志》,想那皇叔刘备,家道落魄,以编草鞋为生,然胸怀大志,历经次次战场洗礼,终夺三分天下。反观他的儿子刘禅,一长大便坐拥父业,武有关张定国,文靠相父安邦,事事不用自己操心,优哉游哉,终落得个败业亡国。

那日去拜访久慕其名的李老师。李老师年轻时貌美如花,不幸却身患疾病,一次次挣扎在死亡线上,可即使在最痛苦的那些年,她也坚持阅读学习,积极进步。她家的后阳台上种了一大盆小葱,郁郁青青,棵棵葱茏,满盆的精气神。李老师说,去年冬天是种在前阳台上的,常有日光照晒,谁知却长得蔫唧唧的,今冬就将它挪到了后阳台,温度降下来了,结果却长得这般旺盛。午后淡淡的阳光映在了她的脸上,有着一种从容的静美。她微笑着说:“看来,生命的季节,遇上冬天,就要有寒流冷一冷;遇上春天,就得有阳光晒一晒,否则太享受了,生命便忘了存在的意义。

原来植物和人也一样,只有经历过春夏秋冬,风吹日晒雨淋,才能茁壮成长不负花时;否则,一味沉溺在温室里,消磨了意志,最终只会错过花期,成了一棵忘记开花的君子兰。

笔下的纠结

文/刀口舔蜜

我在写作一事上,常常是纠结的。

写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非易事。写什么,怎么写,这是个值得斟酌的问题。写作时的心态往往决定了最后作品的好坏,好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一读再读,坏的作品却让人不忍再读,读了也是荼毒双目。

我自认为自己的文字大多都是垃圾。谎话连篇,虚情假意,好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做自己不喜欢的做的事,就比如写自己不喜欢的文字,我写时内心是极度反感和不愿的,好在我的谎大都能自圆其说,不像我看的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女学生为了在考试的作文中脱颖而出竟将自家境遇编造得各种凄惨,不幸的是改卷的正是她自己的母亲,在看到最后一段,说自己母亲因病逝世这一段,她的母亲一下昏了过去。

这个笑话却没让我笑出来。

想起韩寒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最初的撒谎便是源自写作”.这话,我觉得不假。

其实,写作这件事,最是强求不来,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像来去匆匆的青春。但,明白的人少之又少。

从我上小学,我的语文老师便一次又一次的纠正我们“叛逆而扭曲”的思想,就拿《一件有趣的事》这个题目来说吧,只要念过小学,都不可能不认识这个作文题目,这个题目几乎横贯了我整个小学时代,也使我在远离小学生活多年后还清晰记得这个题目,从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我接触这个题目不下五次,实在是写得我黔驴技穷。好吧,言归正传,这篇作文我至今都无法忘怀还源于一件事。

我的语文老师人很好,我唯一不喜欢她是因为她告诫我们,这篇作文不准写掏鸟窝(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捞蝌蚪(蝌蚪变青蛙后也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些“坏事”,否则就罚重写,而我当时是正准备写捞蝌蚪的,思量很久我才极不情愿的和同桌“借了”一个主题,写假期帮助福利院老人种花,天知道我没去过什么福利院,也没帮助老人种花,更不觉得帮助老人种花会比捞蝌蚪有趣多少。

看着作文标准中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文体不限”,我第一次明白有种情绪叫哭笑不得,虽然当时不懂这个词语,可我敢确定,当时的表情一定很可笑。

上了初高中,我忽然明白,什么标准都是浮云,高考分数才是真理。

范文成了写作的主流,我的老师不停的重复“写你应当写”,我实在不懂,这应当,这标准,究竟是什么,难道说,每篇文章都和《全国优秀作文》中的范文一般才是好的作品吗?这和古代的八股取士又有什么区别呢,禁锢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的梦过早凋零,对心灵世界的残酷摧残,一个个变作罐子里的沙丁鱼,在格式化世界给予的小小空间憋至窒息,那时,世界就和谐了。

在很多人看来,我的观点显得很肤浅和幼稚,我也不知道,我这样近乎咆哮的抱怨能改变什么,价值观一旦形成,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打破,即使你觉得只有改变才是真理。

我记起我的老师当年极力推荐我们去看的一些名著,我也不说书名了,是学生都懂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看不懂的书都可以称为名著,因为看不懂,所以走红。通篇的意识流以及不知所云的无病呻吟,我简直无力再看下去,更为过分的是,你不看也得看,还要写上千字的论文,这种我估摸连作者都不愿多看几遍的文章,却要要求读者写读后感,简直就是压迫,赤裸裸的压迫。

大学,有一个让人欣慰的地方,就是你多了说话的权利,比起小学、初中、高中,你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注意,我说的是一定程度。

写作也是一样,至少敢于真实面对自己的想法,道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包罗万象,言之有理,诉诸以笔。“以我手写我心”,在这点上,我是羡慕孩子的,那些思想刚开始萌芽,话语间尽显稚嫩却最真实的声音。

记得在书上看过一个小短文,感触颇深。说的是一个女老师在春天到来之际带着幼儿园大班的一群孩子去春游,回来告诉孩子们,每个人要给老师一个答案,题目是,花为什么开了。周一,老师到校,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围上来,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答案,孩子们的回答让这个年轻的女老师震惊了。有个孩子说“因为暖和了,花儿可以不用躲在家里了”,有个孩子说“因为我们来了,花儿想和我们一起玩,”各种回答都有,但没有一个雷同。老师的标准答案在那一刻黯然失色――“因为春天来了”.

当今社会,技术越来越发达,情感却越来越匮乏,一同匮乏的,还有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心态的日渐麻木就如同笔尖的日益钝化,再过许久,我也不知我还能写什么,又该怎么去写,离开了“标准”的我们,会不会终究变得无所适从。好想对着世界大吼,不要遏制我的想象!不要抹杀我的梦想!但回音很重,信念很轻。

当有天,想象力像被投放了原子弹的日本广岛,贫瘠且寸草不生,我们还能在自己的世界衍生出什么,产出些什么,畸形的标准下也只会诞生畸形的认知。

叹气,就这样吧,我又感到熟悉的痛苦与纠结了。而这痛苦与纠结会持续多久,或是一下,又或者是永远,不得而知了。

生活的本真

宁静的早晨,看窗外车来车往,还没有上、下午高峰段的喧嚣。学生们背着书包匆匆走过,间或有着闲适散步的人,时而低头看一看自己的皮鞋,时而朝明亮的玻璃窗窥视,撩起一缕头发,与窗里的人默然以对。

安静的环境,或者耳边不甚嘈杂,易让自己浮想联翩。这也许是文科人的通病。

经常一条一条发现、整理附着在自己身上的典型特征,从诞生伊始,就再也抹不掉家族的、家庭的、地域的、学习经历的、任职单位的、时代的琐屑。那些就像肉眼看不见的尘埃,掸掸,都可能多余,知道是假装,是空想中的什么主义。

诗人卞之琳曾说,你在桥上看风景,别人也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岁月匆匆,逝水而过,有时连自己都不会明白流走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多数的碎屑都是一种表象,而少数的本质的,也许稍一碰触就会让自己内心撕裂流血的,要么无法看见,要么有意摈弃。

生活就像一尊绝美的雕像,历经时间的洗礼,由细纹而刹那崩裂才是它真正的模样。想起台湾小成本电影《命运化妆师》,想起内中的种种,名模隋棠扮演的音乐老师,和谢欣颖扮演的学生,因为社会、家庭的压力分开,彼此再也没有向别人敞开过心扉:老师精神出现障碍,学生毕业成为命运化妆师,默默承担破碎家庭的重担。而后些许年,埋葬的心事只有自己的知道,直到学生有一天为老师化妆,为她留存人世最后的容颜描绘,为爱她的丈夫减少失去的哀伤。盖子因为一个心理障碍而停职的警察的介入揭开。这个警察的介入是缘于他认定老师的丈夫谋杀了自己的妻子,有曾经怀孕的照片为证,以此想洗刷自己。丈夫邀请学生前往妻子曾经工作的学校,是想留存关于妻子的回忆,想了解妻子的过去——她从未提及的过去。学生答应双方的要求,只是因为她关心老师,切实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结婚,为什么会死……都想解开生活的谜底,因为老师的逝去,都是一个面对的问题:学生需要面对自己过去而今内心仍然深不可触的爱情;丈夫需要面对一个自始至终并不爱自己的妻子,和她结婚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爱,而妻子从开始就想摆脱这场在外人看来很美满的婚姻(郎才女貌),直至选择服药自杀;警察需要面对自己人格上确实出现了问题,应该停职一段时间,或者离开这个行业……唯独老师自始至终面对着自己的爱情,世人禁忌,她为之刻骨铭心,却终无结果。她尊重对方屈从社会的选择,虽然她并不知道学生虽然回归传统伦理,承担抚养因婚姻破裂而痴呆的母亲,以沉默的方式抵抗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压力——选择别人不愿从事的职业而成为行业翘楚,婉拒直至直接拒绝体贴温顺男士的示爱。学生处理自己人生的路途,是以牺牲的方式,回应时空隔绝中无法用行动证明的情感。看似懦弱,亦有坚韧。当谜底终于揭开,丽人微笑依旧,而仍旧活在人世的人们——丈夫克制不住对妻子的思念,选择了开枪自杀;警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选择自首;学生则看着屏幕上老师的一颦一笑而泪流满面,那么多年后,她最终失去了她,失去了这世上唯一一心一意爱着自己、自己也同样爱着的人。

豆瓣网上有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其中一则的标题为“秘密的真相便是爱情的模样”的文字,想来是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凡事,哪怕再芜杂的生活,都应该有一条主线,它需要你自己尽心去梳理,勇敢去面对。

难忘大发街的往昔岁月

文/田国斌

五十多年前,一对刚刚结婚的年轻夫妇,从广东来到内蒙古,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新郎林立芳是中山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来到包头矿务局后在煤矿井下工作,高中毕业的新娘吴丽珍做了家庭妇女。矿三中成立后,他们都做了老师,在石拐大发街教书育人十几年,大发街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调回广东的几十年里,大发街和那些艰苦岁月里发生的故事,成了他们无法忘却的记忆。

其实,这两位老师与我家有着不解之缘。林老师曾是我哥哥的班主任,他经常家访,去过我家几次。我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和满腹经纶的林老师相比就是个挖煤的大老粗,可是他们俩却成了好朋友,这种缘分源于共同的爱好——读书。我父亲在家里收藏着中华书局出版的,竖版繁体字的《红楼梦》和《水浒传》等书籍,这些书在当时很难看到,连学校图书馆里也找不到,自然吸引了林老师的眼球。林老师的普通话一直脱不尽浓浓的广东乡音,有一次来我家借《水浒传》,他只说想借你家的《水浒》,我父亲就把家里的一只军用水壶拿了出来。林老师见状,哈哈大笑说:“老田哥,我是要借《水浒传》书,不是你家的水壶。”这老哥俩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说天道地,也常因对某个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持有不同观点而争论,每逢这种时候,年少的我就静静守在一旁聆听,为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而着迷,也被林老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

除了读书,家父的另一个爱好是书法。他虽然只上过小学,却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尤其擅长唐代柳公权的字体。林老师每次来我家看到父亲练字,总是赞不绝口,并建议父亲教我们书法。他对父亲说,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去,自己的孩子们有在家学习的便利条件,为什么不教呢?何况大发街又没有少年宫、兴趣班等。父亲听从了林老师的建议,开始教我们兄弟姐妹写毛笔字。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纸,就用矿务局化工厂包装炸药的灰纸练习写字,每次写完之后,父亲还用红笔在写得规整的字上圈个红圈圈。兄弟姐妹们比赛看谁的红圈圈多,练字的兴趣越来越高,字也写得越来越有进步。哥哥在一次石拐区书法大赛中,还得过第一名,大姐的楷隶也颇具水准,现在我诊所中药柜上的药名,便是她的墨宝。我的女儿亦从小受家庭习练书法的影响,练就了书法的童子功,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获得了全国书法等级考试八级证书(最高是九级)。正是因为林老师颇有远见的建议,才把家父练字的个人喜好,转化成后辈儿孙的一项雅兴和技能。

林老师是个不拘小节之人,有时和家父聊天聊到了吃饭时间,也不客套,盘腿坐在炕上吃着母亲做的玉米面窝头、烩土豆等粗茶淡饭,一边吃一边与父亲继续海阔天空……母亲私下里跟我们说,这个南蛮子还挺口泼。不明就里的我就问,什么南蛮子、北蛮子,南方人就不能吃咱这饭吗?说明妈妈做的饭好吃。妈妈说,不是我做的饭好吃,是人家林老师不嫌弃。性格随和又博学多才的林老师,在大发街结交了很多朋友。林老师调回广东工作后,家父一直惦念着他,经常向哥哥姐姐们问起他的情况。

哥哥中学毕业后,吴丽珍老师成了我二姐的班主任。二姐不爱学习却喜欢她的老师,她经常领着我去吴老师家玩儿。我记忆深刻的是吴老师的影集,习惯于家里把照片排列放进玻璃相框里,挂在墙上,远远观看的我,觉得老师这样把照片放进像书一样的册子里,随时拿过来可以近距离翻看又便于存放,真是新奇。照片中那些远在南洋的老师的亲戚,衣着新潮时尚,那些南国异域风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之窗!林老师大学校门上四个端正的仿宋体大字“中山大学”,更让我这个正在跟父亲学书法的孩子,看得仔细并用心回味。

我上中学后听过吴老师的课,零星的、不连贯的语文课和历史课,是在我们班的任课老师请假的情况下,她临时顶替的,虽然次数不多,但却印象深刻。吴老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我上大学时常给她写信,每封信都能收到她的回复,像家长关心孩子一样,询问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我努力学习,诲人不倦的精神跃然纸上。信中还介绍了她的家乡,广东韶关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与我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苍凉,自是不同。那时的我好想有双翅膀飞过去,看看老师的故乡,去寻访六祖慧能参禅悟道的南华寺,感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无边佛法;去探险金鸡岭的丹崖绝壁、层林尽染,一览那“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天下奇观……在每一封信的末尾,吴老师都会叮嘱我,把信封上盖了邮戳的邮票寄回给她,说她和女儿正在集邮。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严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也潜移默化形成了好的性格和品行。

岁月如歌,我亦年过半百,但从未忘记过这两位在家乡大发街奉献过青春的老师。

我有一个梦想

文/梦想

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 但我有一个不平凡的梦想

梦想是灯,照亮漆黑的夜晚。梦想是船,带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幼师,我会想妈妈一样去关心他们,给他们带去温暖。我会想爸爸一样去保护她们,给他们带去安全

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一只粉笔,牺牲自己留下知识。老师是一条帆船,带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所以我特别崇拜老师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梦想不是理想,更不是幻想,通常梦想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分为路途,路径,路途是人走出来的,路径是人想出来的,而这一路上有狂风有暴雨,有人说过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所以不管有多大的狂风暴雨都不会阻止我前进的步伐,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一步一步向目的地走去,哪怕遍体鳞伤,我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当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去探索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生活,精彩自己的人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老师朋友的帮助吧,有了这些因素,离自己的梦想就不远了。

梦想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要付诸在行动上,也不是三分钟的热情,而是要持之以恒的。

我成绩不优秀,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进,毕竟前途是自己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一定要努力。

我有了这个梦想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奋斗的目标,也许在实现梦想时,会遇到挫折,但没有什么大不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幼师。

这篇是我从我年外一个号复制过来的 因为那个号忘记了密码。

会议

文/采菊东篱

昨天,我再次收到儿子学校邀请参加其校“誓师大会”的信息。

今天早上,儿子进进出出几次,不时回来报告一些家长来校的情况,要我一定在八点半准时到场。我吃过早餐,换好衣服正准备出门,突然想起要照下镜子。儿子一见我站在镜子前,马上走过来笑着说:“妈妈,你保证是那些家长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一个。”我侧头看下比我高出一截的儿子,嗔怪:“儿子,你什么时候学会油嘴滑舌了?”儿子楞了一下,然后很认真地说:“妈妈,我说的是实话。刚才我在校看到那些同学的妈妈都比你老,脸上还涂着厚厚的粉,像陀没搓好的面团。”我听了心中不悦,批评他:“你咋能这样评价人,小孩家多不礼貌。”儿子看我不高兴,吐了下舌头,然后乖乖地认错:“对不起,妈妈,我以后不敢了。”我这才转怒为喜,领着儿子出门。

进了校门,才发现里面一片拥挤,十几个初三班的学生代表在校园里手拿牌子,出示班别,学生家长则根据牌子找到自己孩子的班级,在那签名报到,再由孩子领着找到教室,会议计划好先在学生教室举行,尔后转到学生饭堂,再回到学生教室。儿子领着我走进他的教室,来到他位置上刚坐好,一些接待的学生马上捧着茶水过来。我看着这些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学生,报以感激的微笑。儿子始终站在我身边,见到同学便介绍“这是我妈妈。”同学们亦都礼貌地向我问好。坐了好一会儿,不见老师进来,我问儿子“说好这个时间段是老师与家长进行勾通交流的,教师咋不到位?”儿子也茫然摇头。直到九时多,有人说请大家到学生饭堂去开会。于是,家长又呼啦地站起来,涌到饭堂去。

若大的饭堂里,黑压压的一片。领导们已端坐在主席台上多时了,还有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他们轮番演讲,有的用粤语,有的用国语,南腔北调的。坐在我旁边的两位老人家显然是为孙子而来,她们不时地问我台上正在讲些什么,讲的什么话。我将自己听到的一一告知她们。好不容易正式进入誓师仪式,先是教师宣誓,后到学生,颇具凌云壮志,场面感人。会议结束后,我们又回到了教室。

一些急于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终于吁了一口气,心想终于进入家长和教师交流的时段,可老师还是千呼万唤始未来。终于等到有一个人站到讲台上,大家以为是老师,立马伸长了脖子。只听她介绍说:“我是学生家长,现在我代表家长说几句话,我们的孩子,现在面临毕业,而上头又不准学校上自修和周末补课,这样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孩子的学习。现在学校老师不辞劳苦,晚上自修、周末,一而既往地为我们的孩子补课。我想,我们是否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报答一下我们兢兢业业的老师?现在,我主张大家给老师捐一点钱,就当我们的一点心意好吗?我个人先来捐。”这个女家长说完,掏出百元大钞,还在一个本子上写上了自己的大名。一些家长见了,纷纷效仿。本子推到我面前时,我赶紧打开钱包,跟着脸红耳赤,嗫嗫地:“我没带钱,怎么办呀?”那个领头的女家长提议:“改天让你儿子带来吧,现在先签你儿子的名字。”我一听赶紧在上面签上了儿子的名字。不巧得很,接着下面出现几个如我一般狼狈的家长,她们都在本子上签下了“欠条”,且是以孩子的名字。这样的捐款签名完毕,已是11点10分。这时,老师终于进场了,他给我们说了一些学生上学路上注意事项,然后让大家进办公室里查看学生考试成绩。我如一片疲惫的叶子,随着人流,涌进了那小小这办公室,浮在那里看了一下儿子本学期的各科成绩,跟着又浮了出来。

此时,刚好12点,会议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