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味道的文章

2022/12/12好文章

关于味道的文章(精选12篇)

年味

文/风景盎然

过年仍然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因为我信奉“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

大年三十的中午,带着儿子回到了母亲家里,她高兴地迎接我们回来。然后她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准备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年夜饭。她年纪大了,做事慢了许多,择一个菜也要用时许久,而你若不让她做事,她会有种被嫌弃、没有用了的感觉,所以就让她陪伴在我的身边,一起做事并可以唠叨些家常话。她虽然有些耳背,但记忆力仍然很好,我说过的话她会记得很清楚,然后在其他场合,她会把这些听过的事情再讲给别人听,她把这种聊天当成快乐的事情在做。我所能做的,就是让她把这种愉悦留在心里。

过年了,年味最浓的就是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平时难得见面的亲戚朋友们,终于可以约在一起举杯畅饮,叙说往事。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里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钱多钱少,都要有一个好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祝福多多,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健康、平安快乐。当然大家坐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仍是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一些新闻趣事,还有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有时会让人欢欣鼓舞,有时也会忧心郁闷。谁都不知道每天会发生什么?人生的经验就是在做事中不断成长,并在磨练中成熟起来。阅历会沉淀一个人的气质,开阔的眼界会拓展一个人的心胸,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建议,多思考、多用心自己应该怎么做?过年的日子,让我们好好休息、亲情团聚,并有了彼此倾听交流的机会,让这种亲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生疏。世界很大,而我们的心只能承载有限的生命,在年味里晒出各自的一些生活片断。

今年过年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祝福短信少了,用微信拜年和用支付宝等抢红包的多了,茶余饭后成为大家谈论的新话题。信息时代变化就是这样快,当你刚刚熟悉一件事情,就已经有了新的事物在等待你去了解,慢了半拍,就仿佛慢了一个时代。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手里拿到红包,比在手机网上抢到红包更有年味的感觉吧。

自从市中心禁鞭后,这年味少了一点喜庆及热闹。当然好处更多,既可以净化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同时也减少因放鞭对人们造成的一些伤害。家家户户通过挂灯笼、贴春联、贴福字等形式营造出更多的新年气氛,这种年味一样不差呢!

年年过春节,岁岁保平安。不一样的年味,不一样的心情。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愉快与满足,也在不断体验新的生活,品味新的人生。

年味渐渐远去。我们踏上归家的旅途,明年再聚!

抹不去的年味

文/陈小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家乡是“除阳尘”、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而在城市里,各种美食展、迎春庙会等在城市粉墨登场,人们逛庙会、品美食、购年货,好不热闹。但我觉得年味却在渐渐淡去。住所附近一条僻静的小巷两旁,清一色的是卖年画、对联的商家,市民们在精心选购年画,各种字体的“福”字在风里摇曳着红火的年味,每每此时我才感受到快过年的味道。

前段日子,艳姐回家前邀我吃火锅,上高中的女儿更是欢呼雀跃,“终于可以回老家,尝尝地道的家乡菜啦!”我笑笑,还是回家过年好!艳姐端起酒敬我时问我,兄弟,咋不带你媳妇回去看看呢?我张张嘴却不知说啥,无奈地笑笑,把一杯啤酒喝了下去,心里竟然酸酸的不是滋味,想想又是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一瞬间,我的眼前闪现出晾晒在院里的腊肉,母亲倚在家门前的那棵老槐树下,向着村口老牌坊久久地凝望着……

那晚,从火锅店出来沿着江岸吹着风,看着城市的万家灯火,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而故乡的一切正慢慢地在记忆中远去。但我终究是离不开故乡的,越是在临近过年时思乡更切。甚至对王维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唯有远离家乡的人才会感受更深。

记得几年前回家探亲,一位在县城开超市的同学组织了一次同学会。参加聚会的有20位同学,大家相聚在县城一家老字号酒楼,毕竟20多年没有见面,大家见面时都很高兴,握手拥抱,然后回忆那些童年的趣事。但是,大家很快就把话题扯到职位收入上,这个说刚刚升了职,那位说最近又换了台好车,我没职没车自然插不上话;有位在教育局任职多年的同学晃着那颗油光发亮的头颅,“你们的娃要上重点一定找我,都是老同学千万别客气,来来来,大伙干一杯!”大家众星拱月似的围在他的身边,看他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我说不出是啥滋味。现在的人太现实,钱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砝码。而我很知趣地远远躲在角落,满以为同学聚会可以好好重温儿时旧梦,那曾想会是一场相互攀比、炫耀的聚会。趁大伙都酒酣耳热之际,我便逃也似的溜回了家!从那以后,我再不参加任何同学的聚会。

真正享受浓浓的年味,只有回到农家小院,不管到哪家都是腊肉香肠,炖土鸡、吃自家种的蔬菜,倒一碗清冽的烧酒,每人一勺轮流坐庄,老表兄弟喝高兴了猜拳行令,好不快乐!酒肉饭饱大家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跟长辈们说说城市的新鲜事,听他们谈论家乡的发展变化、雨水收成等,那是最开心的时刻。更多的时候,是不到吃晚饭的时候,另外的亲戚又差人来接你去做客,有时一天吃好几家,但往往在假期届满之时,还有一些亲戚来不及走,只得说来年回来再拜望。我每每在老家过年最受用的就是串亲戚,哪家都说回来一趟不容易而把我奉为上宾,爱人是北方人,第一次跟我回老家过年,跟我说,“你老家人对人好热情呀!”所以我常跟你说,老家过年就是闹热,这下你感受到了吧!爱人笑而不语。

现代人总是忙碌,过不过年都是那么回事,传统的东西恰恰是在大家的漠视中渐渐地趋于平淡,有钱天天都过年的心态很直接地淡化春节的气氛。但作为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始终不会因年味的逐渐淡化而消失的。每年众多的打工者哪怕再难也要回家过年,就是为了在老家感受那份浓得化不开的年味!有钱无钱都要回家过年,因为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这年味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乡情,还有父亲母亲犊子之爱的无声流淌和延续!

年味是抹不去的,就像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土地,不管你走多远走多久,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只有故乡才让我们读懂年味的醇厚芬芳!

乡村年味

送走了金虎,迎来了吉祥兔。乡村的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原野气息,在一片片欢声笑语中,乡村的年,欢快而热闹,喜庆而吉祥。乡村的年味,温馨而惬意。

今年春节,过的意义非凡。我,二哥,三哥,还有二嫂三嫂和侄儿,侄女们都从不同的工作岗位回到乡村过年,我们一大家族十多口人,快快乐乐,和和美美的集聚在大哥家团圆。虎年的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拉家常,谈天说地,气氛融洽。今年春节,也是我们一家人过的最完美的一个团圆年,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如期而归,只为了那份可贵的亲情。

在城里过了许多个年,总觉得城里的年味不及乡村的年味浓。乡村的年,传承千百年的古风,按照我们村里的乡俗,在新年来临前的最后一天,吃过早饭,村里人都要到山上的祖坟上香,祭祀那些故亡的先人,也祈求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事业旺,身体健康发大财 !以前,我们到祖坟上香,都是步行去的,如今,上坟祭祀的人有骑摩托车的,有开农用车的,也有开小轿车去的,步行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种微妙的变化,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也证明我们的乡村在飞速发展着。只有乡村的年,依然如故,年味还是那么的浓厚,让人留恋,更使人难以忘怀!

这次回乡过年,收获的不仅是亲情,还有友情和乡情。村里的乡亲们憨厚善良,淳朴老实,进入兔年后的大年初一,是村里的团拜日。这天,乡亲们都早早的起床,换上崭新的衣服,穿上漂亮的新鞋,集聚在我们村的宗氏礼堂前,相互拜年,相互祝福。有些多年不见的好友,在这天才得以见面,那一张张亲切的笑脸,那一句句温暖的问候,都足以使人感怀。像团拜日这种场合,平日里也难得一见,集聚在这里的乡亲们,大多是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而归,只是为了和家人们一起过个平安年!年,在乡亲们的眼里,是一种守候,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份牵念。

大年初二,村里安排了龙灯会,为那些远道而归的游子们接风,也为村里每一个团圆的家庭祈福。我被村民们热情的邀请参加了龙灯会,我不会舞龙,但还是跟着村民们舞的浑身是劲。龙灯会将持续五天,听老人们说,以前的龙灯会,是为了祈求上苍,能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如今,村里人都实现了小康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龙灯会,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更是浓浓乡情的体现。

乡村的年,填满春的气息,流露出花草的芳香,清新怡人。乡村的年,充满爱的阳光,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使人陶醉。在乡村度过的节日,不仅仅是感受亲人们一起团圆的温馨,更是享受人世间亲情的温暖。

就要回城工作了,虽有点不舍,但终归要离别。走进乡村的年,犹如步入爱的港湾,回味乡村的年味,是感受幸福的过程。搭上离乡的火车,带着身上未曾消失的年味,陪我相思,伴我远行……

孩子离开的年味

文/无敌丁老头

说着说着羊年到了,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孩子们。

近年来,不知因为啥,过年放假特别晚,一些单位要求工作到大年三十才放假。孩子们工作离家那么远,上千里地,今年过年又回不来了。我和老伴达内心里充满冷落之感。

过去,两个孩子从小,一直到大学毕业,过年都不离我们身边。那个时候,年关到了,孩子们也放年假了,我就开始给孩子们筹备年货,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尽量随心所欲。

那时,孩子们过年好吃蒸碗,于是,我就买好鱼、鸡、肉,剁好块,腌制好,过油炸,然后装碗,加上各种调料上锅蒸,蒸得时间越长越出味道。吃时,再放进锅里一馏就成了,好吃又方便。

再好的东西吃多了都不新鲜。后来,孩子们吃着这些蒸碗嫌太腻了,我又给他们改换口味了,蒸起了白菜肉卷、海带肉卷、豆腐皮肉卷。这些肉卷里有蔬菜,不全是肉,吃着不腻,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

那个时候,我也年轻,身体也好,每到过年的时候,劲都是提得足足的,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只要孩子过年在家,我总是摆弄生法给孩子们收拾着吃,虽说接连忙活了好几天,但是,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忙活的味道真美真好!

孩子们一个个考上大学了,走了。但是,一到快放年假了,我都期盼着孩子们早点回来。孩子们离开家久了,归心似箭,这边只要一放假,那边就匆匆往家赶。一直到孩子们大学毕业,每年过年我们一家人都是团团圆圆,亲亲热热,和孩子们一起过年真幸福,其乐无穷!

如今不行了,孩子们参加工作了,东嘞东,西嘞西,离家远了,春节放假时间又紧,过年赶不过来,要么过年上孩子们那儿去,要么老两口在家过。假若过年不能和孩子们在一块,就好像少了许多东西似的,什么年货也不想买了做了。既是做也不愿收拾那么多了,那么丰盛了。过年的味道更缺少了许多许多------

这,也许天下的父母感觉都是一样啊!和孩子们一起过年真好!

淡淡的年味 浓浓的年情

文/温彤胜

春节就这样悄悄流过了,没有惊喜,也没有失落,些许少了点期待中的那么快乐,多了些无聊、无趣、无奈,冷雨弥漫的假期也或多或少浇灭了热情。

小时候的过年散发着馥郁的醇香。其中一定会有新衣的,年关前的早些日子就整整齐齐摆放在衣柜,每天偷偷打开看,看着看着就有期盼中幸福。除夜饭前,借口帮忙,进出厨房,顺手牵羊,有食入口,神采飞扬。妈妈心知肚明的微笑,挥手的驱赶,话语中的不要来添乱了。往事回味起来越嚼越甜,心里流溢着多少蜜。竟夕守岁不眠,当岁朝天公还未完全睁开大眼睛时,就被此起彼伏、震天动地的鞭炮声震的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飞一般地去取衣着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一大早神气活现的去邻里拱手拜年。从串门得来的小零食,把自已认为最好的留藏起来,回想起来,藏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份美好的小小心愿。尽日阳光般的笑挂在脸上,时不时溜卧室翻看枕头下的压岁钱,那种喜悦的感觉难以言状,收获是满满的,幸福也是满满的。

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从前那种为了一挂炮而你追我赶的往昔了,回不到从前那种为了一件新衣服而到处炫耀了,回不到从前那种为了一桌除夕宴而围着灶台转圈的童年了……时常感叹,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进步,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过年的期盼越来越弱了。是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种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的欢喜终究一去不复返了。闲暇时思考:“对于过年,人们真的就不那么看重了吗?”君不见火车站迎来春运高峰,君不见匆忙赶车的人们装满行囊,君不见守护在村里老年人翘首的眼神,……我恍然领悟:人们对过年的情节,不但丝毫没有减弱,恰恰由于长时间的离家在外打拼,对乡愁的情结更浓,对亲人的思念情更深,对团圆期盼更切。

年的味道清淡了,过年的方式也有了一些变化,注入了新的特点,但春节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仪式与情感根脉始终没有变,始终是人们挥不去的情结。过春节最讲究热闹与团聚,无论你身在何方,你我乡愁如一,心永远朝着家的方向,都会不远千里回家过年,这种中国乡土文化已沿袭数千年了。过年走亲访友,聚一聚聊一聊,一切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平时各自奔忙,难得见面的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祝福,这些风俗都是春节永恒不变主题。春节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生生不息传承中华文化之魂。

今朝何处品年味

文/胥加山

年根岁底,越来越多的人止不住发出一声叹息:现在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尔后,又声情并茂、饶有兴致地回味自己儿时乡下那浓浓的年味……

我常想,是儿时物质匮乏,人们偶尔吃一次过年大餐,穿一次过年新衣,才觉得那时的年味浓? 还是如今生活改善了,对吃穿失去奢求,或是人们因忙碌挣钱而淡化了对年文化的精神需求?

细数当下,除了商家大张旗鼓地搞促销活动告知人们新年快到了,或是临近除夕那几天大街小巷上的小贩悬挂的红彤彤的印刷体春联昭示年快到了,似乎年的迹象再别无他寻了。

而留在记忆中儿时乡下浓浓的年味,色香味飘荡在整个腊月和正月,要过年的氛围从视觉、听觉上冲击着大人和小孩们兴奋的神经。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年,碾糯米粉、蒸年糕,赶集购置年货、买新衣新鞋,杀年猪、出鱼塘,洗被褥、掸尘、煎肉圆,写春联、贴对子,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守岁,还有喝春喜酒、新女婿登门拜年……

一家家排队守着村上仅有的几架碾米石器,男人踩着碾架,碾磙一上一下扎向碾槽里松酥的新糯米,女人在碾磙抬头的刹那间,眼明手快地翻动着碾槽渐成细碎的糯米,直至成粉,一踩一翻,一翻一踩,年的脚步就到了。

谁家厨房里升腾起氤氲的热气和清香的年糕味?吸引着孩童们蹦蹦跳跳前去“看看”。刚出笼的印着“福禄寿喜财”字样的洁白年糕,他一块、你一块,吃出了年的味道。

大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赶集,购回满袋满箩筐的年货。袋中的海产品,箩筐中的新衣新鞋……这沉甸甸的年货,就是喜乐乐的年。

庭院里,一头大肥猪被屠夫麻利地绑起四蹄,响彻云霄的猪嚎,诱得一群又一群孩童前来看热闹。主人家将白花花的板油、热腾腾的猪血,送给左邻右舍,同时也送去了新年祝福。屋后的水草“捂子”,随着水出见底,一尾尾肥硕的青鱼、鲤鱼、鲫鱼、黑鱼惊慌失措地跳跃着、扑腾着,撩得岸上的人群欢呼不断,见者有份,年年有余。

趁着冬阳,一家家庭院里的晾衣绳上,挂满了刚洗的被褥,家里的旮旮旯旯掸去了灰尘,无不遵循着“有钱没钱,洗洗过年”的俗语。

翻滚的热油,煎炸着由糯米鸡蛋猪肉葱花生姜混合的肉圆,外脆内嫩的肉圆刚出锅,咬一口,味蕾疯狂,那香味远飘深巷。

一张张裁好的红纸铺开,写毛笔字最好的老先生不紧不慢,看看来人,瞧瞧孩子,沉思良久,蘸墨挥毫,春联一挥而就,内容或抒情或寓意;求者不等墨干,就喜滋滋地一边托起春联,一边鼓励孩子好好跟老人学字;老者听不完一个谢字,就提笔酝酿下一个来者…… 一笔一画,一幅两幅,写不尽老者对千家万户的新春祝愿。糨糊上门,对子比画,孩童在身后摇头晃脑,左边高了,右边抬高点! 贴了正门的“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又贴厨门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将那些“六畜兴旺”之类的春联贴上了鸡窝、猪圈、牛棚、羊舍……直把年贴得红红火火。

一碗碗菜肴上桌,一挂挂鞭炮响起,一家人开始欢欢喜喜地团坐一起吃年夜饭。随着长者高举酒杯,几句祝福话开场,年夜饭就正式开始了。醇香的压岁酒,他一杯、你一杯,喝得人儿心醉;席间,长者分发压岁钱,喜得孩童吉言多多、妙语连珠,高呼——过年喽!

春节一早,天还蒙蒙亮,孩童们穿戴一新,头顶星辰脚踩霜,欢天喜地走东家、跑西家,忙碌起拜糖果来,“恭喜发财”“早生贵子”“身体健康发大财”“万事如意事业顺”等拜年吉祥语,就像经久不息的鞭炮声,炸响了每家每户新春的庭院……

正月初二起,人们就忙着喝春喜酒,喝了舅家喝姨家,中午喝了晚上喝,喝得年也放慢了脚步。新女婿登门拜年,玩牌不赢钱,喝酒不说醉,把新春的闹意推向了高潮……

如此醇香浓厚的年味,岂不让人回味?我也曾携妻带儿,去乡下寻找失落的年味,可结果让人失望。人口外流的乡村鞭炮声稀疏,春联是清一色的印刷体,超市里卖的都是速冻食品,连春节一早孩童拜年的身影也不见其踪……年啊,你真的与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今朝何处品年味?物欲使然,还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忘?谁能告知我答案!

记忆家乡大集体时的年味

文/共同阅文

一进入腊月,市民们就开始买肉、买鱼、灌香肠,买麻页子、翻饺、糖果、水果、干菜等,这年味就来了。这时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大集体时期的年味,那时的年味不仅淡,而且也迟。

那时候家乡成立了人民公社,家乡的人都成为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土地是集体的了,种植、生产由生产队队长安排,社员只是这个集体里的一个劳动力,一年四季安心安意的搞生产。还因为那时要破四旧,要破除封建迷信,要破除陈规陋习,把年看得很谈了。那个时候过个年仅仅只有年三十至正月初三四天,有的时候还要求正月初三开工,叫做“开门红”,这实际上只有三天的年。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家乡大集体时的年味主要是:

年味一:干坑。进入腊月十几以后,生产队才安排机务员抬动力,拖水泵,把湾子前后的坑塘干掉,捕鱼、挖藕,生产队的年味就隐隐的现出了。我的家乡是白田地区,主要种植棉花,没有大的坑塘,养鱼、植藕只是在湾子前后社员们饮用水的坑塘里进行,面积小,又不利于管理,完全是望天收。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社员们还是很看重这地方的,因为它毕竟可以解决社员们过年时的一两碗菜呀!动力一响,湾子里的老人、小孩就赶到坑塘旁看机务员抽水,看坑塘里的水渐渐退去,看枯荷在水中随风摇曳,看鱼儿在水中蹦跳,看劳动力冒着严寒赤着脚在坑塘捡鱼。一天的工夫,坑塘的水就抽干了,鱼也捡起来了。快到晚上的时候,生产队长就喊社员们去分鱼,社员们一听说分鱼,就提篮子,拿篓子跑到队屋里等待分鱼。由于坑塘小,又缺乏管理,鱼产量自然低,一般在百十来斤上下,一户大约能分得大大小小的鱼3——5斤。就是这样少得可怜的鱼,社员们仍然很是珍惜,拿回去后及时开肠破肚,洗净,腌制起来,到过年的时候拿出来配一碗菜。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种习俗,年三十的时候,要做十个菜,其中还必须有一碗炸鱼,喻意为“年年有余(鱼)”,但这碗鱼一般是不吃的,叫做看菜,从初一到初三有客人来的时候,每餐要端出来,客人们也知道这是一碗看菜,也不去吃它。直到初四后没有客人来了,才把这碗炸鱼吃掉。这可能与我的家乡缺塘少鱼有关。现在物资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习俗就不讲了。

鱼分了,生产队又安排男劳动力挖藕。挖藕的时候,照样有孩子们在坑塘边当看热闹,玩耍,为年味增添一些气氛。把湾子前后坑塘的藕挖完后,生产队长又喊社员们到队屋里去分藕,生产队里又热闹一阵子。这年味就又增加了一层。

年味二:杀猪。小年一过,生产队又安排人杀猪,一些小孩子听到杀猪的叫声,都跑去看热闹,同时也高兴的在那里蹦跳着,玩耍着。快到晚上的时候,生产队队长 “分肉了” 的号令一下,社员们便纷纷跑到队屋里去站队,然后高高兴兴地提着肉回家。养猪是我的家乡的一个优势,解放前我的家乡就有人有下粉的手艺,搞集体的时候,上面提出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队里就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开办下粉行业。下粉不但可以增加生产队里的收入,大量的豆糟可以用来养猪,猪又可以造肥,是一举三得地事。生产队里就利用这样一个优势养猪,过年过节的时候就杀猪分肉给社员们改善一下生活,社员们也为此而高兴,而自豪。社员们提着肉在湾子里走的时候,这年味在湾子里又多了一层。

年味三:分红。分红是生产队一年的总决算,也是生产队与社员之间的决算。它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分红算是生产队最具有年味的了,小年后,在一个晚上,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生产队队长在大会上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总结这一年的主要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年度奋斗的方向和主要措施,会计公布一年来生产队的收支情况,公布社员家庭的收支情况,哪些家庭可分多少现金,哪些家庭是超支户。接着是出纳发放现金给社员,这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时候,是社员最高兴的时刻,这可是社员一年四季口朝黄泥,背朝天辛勤劳动的结晶。会议结束后,社员们高兴地回到家里,盘算着这钱怎么花,少数现金分得多的社员,甚至兴奋得一个晚上也难以入眠。

第二天早上,社员们便拿着钱到供销社去打年货,有的为家人,特别是为孩子们买上一件过年的新衣,有的买些过年的物品,绝大部分的家庭都要请回一幅毛主席的像、买一张红纸和一架鞭,努力为年味增添气氛。

年味乡愁

文/廖献红

公婆的家位于云开山脉腹地,云雾山脚下,四周群山怀抱,一条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每年的除夕头一天,我们都启程回家过年。城市的年味与山村终有不同,如果说在城里过年是一本精准的流水账,那么在山村过年则更像一部连环画,读来隽永,意味深长。

二十年来,我从来没有间断过与这个小山村的联系,每年尽可能安排回家过年。丈夫固执地用真诚的爱,感染着我和孩子,像水一样的渗透,为的是让我们娘俩能完全融入这个小山村,尽管我们并不会讲当地的方言。

除夕,公公婆婆早起,杀鸡煮肉,为给祖上太公们拜年作准备。正午稍过,我们一家老小与各家各户一样,挑着煮熟的鸡肉、香烛鞭炮到山那边同宗同族集资建起的香火堂祭拜。香火堂里依次摆放着一百多年来陈府祖上太公的灵位牌,香火萦绕,庄严肃穆。在我二十多岁年纪第一次随夫祭拜时,年少轻狂的我曾嘲笑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如今,我看问题的角度已发生了改变:在独生子女政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宗族观念在不断削弱。这样的香火堂,是同族子孙们精神上的纽带。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里,我想,仍然需要传统的农村生活,仍然需要依靠血亲和宗族来维系的共处方式。

屋外,同宗同族的兄弟们祭拜后相互寒暄,这里似乎成了另一个社交场所。祭品摆放约一炷香工夫,太公们也算吃过了年夜饭,燃放一圈鞭炮,也就代表着天上人间两厢牵挂了。

正月初一。在山里,大年初一开门迎福时刻并不是在凌晨零点,每年的时间点都不一样,是根据天干地支掐算出来的。每年迎福前,公公婆婆早早起床,烹制糖糍,只等时辰一到,立即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这村那家此起彼伏没得间隙,鞭中夹炮,炮后有鞭,一阵紧似一阵,一村密过一村,像滚雷拂过村村畈畈、旮旮旯旯。鞭炮停止后,天还没完全敞亮,在院子烧香祭祀,糖糍作祭食,供奉天地日月。祭祀完毕便张罗全家人吃糖糍,祈祷一年生活平安甜蜜。

山里的集市,大概就是山里人世界的最外延。逢三六九,就可以到“外面世界”溜达一圈。而在春节期间,就不论什么三六九了,天天是集。大年初一早饭后,我们一家老小出门,翻过“之”字形的山路,去山那边的小集市赶集。公公婆婆给足了我的面子,将我为他们置办的新衣往身上一套,吆喝着出门了。在集上,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叙家常,山里山外远房叔公叔婆、舅叔伯婶会在集市上相互拜年,不需备礼,也不需送封包。陈年的情分,积久的恩怨,消融在这一声声“新年好,恭喜发财”之间。乡亲们慈爱地唤着粤爹的小名,一阵寒暄,问问在哪里高就,恭贺恭贺,鼓励鼓励。我们似乎在被乡亲们检阅,同时也检阅了乡亲们。

大年初二,陪公婆回娘家给老外婆拜年,是回家过年的重要日程,只要回家,老外婆家是必须要走访的。老外婆家在山冲的北面。一大早,我们便起床换新,翻过山包,走过田埂,再翻山,再从田埂走过。十多里山路并不觉得远。早些年,老外婆腿脚还灵便,我们每次回来,她都从山冲北赶到山冲南看望我们。如今,老外婆已九十九高龄,是一位枯老如柴蔸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老太太。辛劳了一个世纪的老外婆,每次见到我,都用她那干枯的手捉住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开,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这时,粤爹会在旁边作翻译。尽管言语障碍不能很好地交流,但并不影响老外婆对我的喜爱。每次来拜年,老外婆都会向我们诉说政府是如何的好,节前市里的领导还来慰问,给她送来米油和棉被,还有每个月可以领到的高龄补贴……老外婆说起这些,一脸的知足和感恩。而当说到自己远在湖南岳阳工作,已退休的七十多岁的大儿子很少回来看望她时,立即惆怅起来。看着外婆那老如树皮忧伤的表情,这一刻,我突然体会到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意境。

回程时,老外婆通常会塞给我们一些年货,还有一把蒜苗,祝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打算过好日子。

大年初三,是打扫送穷的日子。各家各户起床的第一桩事,是赶紧把鞭炮屑用笤帚清扫,扫扫一年没顾得上的扬尘。这一天,我们可以睡个懒觉,起床后爬爬屋后的山,看看山村全貌,再到公公劳作的竹林果园走走看看。

正月初四,公公会带我们一家四处走走,到山外去拜访姑妈姑父。我理解公公带我们走亲戚的本意。其实,公婆很在乎我们的身份,在陈府上下多个儿子儿媳中,我和夫是唯一拿国家工资的一对,而且我这个儿媳还会舞文弄墨,公公婆婆在亲戚面前没少宣扬我的明理懂事和孝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确立了我在这个家中不一样的分量和位置。他们如此重视我,说白了,就是把我当成一个文化人,处处维护,处处尊重。当看到我们工作顺利,事业进步时,公公更是喜在心上。

求学、工作,我们越走越远,没有了当地的水土,人也会退去乡音,甚至改变容颜,可在异乡的某一个微小触动,都会把关于它的一切重新燃起。过年是归期,年味是乡愁,只要乡关依旧在,游子流浪的心,就有地方安放。只要门前的青山还在,村边的小溪依旧在流淌,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乡愁,并依然让它伴随着我们勇往直前。

走在故乡的年味里

文/朱谷忠

年前回到故乡,本想休整一下,但忆念中的乡音乡情,却像两只看不见的手,次日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像一只归巢的鸟儿,在乡间踽踽穿行。

迎面吹来的是充满年味的风,油糕、龟果、青鱼干、腊鸭……我可以分别感受它们散发出的甜、酥、香、辣的味道。这使我不禁停下脚步,任其抚摸我的脸颊,钻进我的鼻腔,从心里涌出一丝丝久违的暖意。

“早呀!”——“早啊!”

“回来了?”——“回来了!”

……

让我高兴的是,一些村人还认得我,那清婉的口音,听来分外亲切!应答中我发现,熟稔的村子,变戏法般多出了几幢新房;四周的砖墙黛瓦,也抖落了一年粉尘,显得格外醒目。不是么?一些心急的人家,早早就在门前挂出火红的灯笼,驱赶一年中最后的冷意。还有的人家,也抢先在门框贴一对崭新的春联,抹一额大红的横批,祈盼着风调雨顺、福气临门……还有,村里的鸡鸭似乎比往日养得更多了;巷中出现的几只花斑奶牛,正“哞哞”叫着,朝村口走去。细看,村里村外、园中墙隅,液汁饱涨的桃枝,迎风摇曳,几欲滴翠……

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乡间在岁暮年关时一切生命的涌动。从身旁掠过的忽闪的霞光里,我看见,许多院门敞开着,里面除了乡邻侍弄的花木,还散布着一些有关农事的实物:一只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以丰沛的感情,即便实现了耕作机械化,仍给这些农具以庄重的留置,并把丰收的希望,继续寄予世代躬耕的田野。

出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祖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让它穿梭而来,迂徐而去。据说,当年他们想到,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拥有了一条拈手可得的“主干道”。那些日子,他们默察阴阳,卜宅相地,安稳了一块块基石;又建祠堂凝心聚力,修水塘纳气收财……而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人饮用。这样的村子,谁来了不留步,谁见了不赞叹?故乡遂摇身变为兼运粮食、茶盐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之,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等也渐次而起。

然而,村中那一座清末的铳楼,也见证过兵荒马乱的年月,见证过村里几次遭受匪徒洗劫的情景……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人声喧闹,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热闹的场景,浓厚的年味,宽慰着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那些住在街上的农家,早在目不暇接的社会经济变化中,让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任随潮流簇拥着,织成一张崭新的生活画卷。

走出市场,踏上河岸,脚下就是翠微杳霭的田野了;看一眼,心中便泛起不尽的春意,如饮醇酒,豁然陶醉。我兴奋地沿河走着,不由想到:这多年来,为了治理淤塞,乡亲们曾举月为灯,三番五次疏浚河道,但水仍不见清。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粼粼的水,这才流过许多人童年的梦中。有趣的是,昨夜与邻居喝茶闲聊,获悉村里还推选一位协助河长的老党员,负责村里河道,有人戏称为“沟长”。邻居说:别看“官”小,但身价不低,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花花草草、桥边古塔。眼下,看着这条从小就在我心上流过的河水,感觉别有一种深切的诗意。漫步岸畔,“河畅、水清、岸绿”的美画一一掠过,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我的故乡没有冬天。这是我过去常对人夸耀的一句话。眼下,正是寒冬,这里却处处春光乍泄。极目眺望,油菜花初绽的田野,已显出点点金黄,它让我想起了青少年时期在田里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长辈和同辈,记得那些有过欢乐也有过愁苦的脸庞。尽管那时的我是那样弱小、内向,他们却从不另眼待我。有一个老农,人称白胡公,他每次总要我跟他一起去给油菜垅培土。一边培,一边教我下锄的力度,勾土的方法。他是个种田能手,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常常手把手地教我,恨不得把所有经验一下都传授给我……多少掏心的话语,多少风雨的守望,都凝聚在这些浓浓的乡情里,一直让我温暖至今。

改革开放后,故乡的变化一下快了起来。一家家,从积贫积弱走向富裕;一户户,从温饱不足迈向小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好日子要凭双手干出来的道理已深入人心,满满的获得感,让乡亲愈发绽开淳朴的笑颜。

如今,日月已翻过崭新的一页,田野也将迎来又一个春天。对我来说,在故乡浓浓的年味里行走,仿佛是一次岁月的拾掇与心灵的返璞归真。面对一幅幅辞旧迎新的图景,我真想让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这充满蓬勃生机的画页……

“逆迁徙”团聚年味浓

文/单凤婷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地”不同。大年在即,在外打拼一年的儿女是春运的主角,回家和父母团聚过年是一个温暖的符号。而今年,老人“逆迁徙”到孩子家过年正在悄然兴起。

年前这半个多月,同事金力神清气爽,工作起来也特别有干劲。我要去下属公司取样板,他挣着说我替你去吧,天冷路远不说,样板也太沉了;美女小刘准备下楼取快递,金力跟着拎上来大包小包的东西。每个同事几乎都在受益着他的好心情,就连经理都点赞金力这段时间表现得太好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力的喜是今年的春节,他的父母从河南“逆迁徙”来自己家里过年。11年了,每年的春节,金力都在为回老家与父母团圆费劲心思。精心选购礼物和春运一票难求不说,回家后还得去亲威家串门、拜年,更不好意思推托和同学的聚会,而实际与父母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今年,金力请已经退休的父母赶在春运高峰前来沈阳过年。父母的到来,他们家的年味也渐渐浓起来,每天他下班回家和父母、妻儿围坐在一起吃饭后拉拉家常,其乐融融。金力父母的“逆迁徙”,让他有了与往年不同的好心情,也给我们办公室带来一片喜庆,一片春色。

时下,老人“逆迁徙”到儿女家过年已成为时尚。前几天,二姑二姑夫和他们的亲家,一起去上海的儿子家过年。相比而言,沈阳去上海的机票量宽松不少,标价也经济实惠。在我们这里,乔迁新居时,有一传统习俗“燎锅底”。去年,表哥在上海买了新房,这次二姑和家人去那边过年,顺带着也把迟到的锅底燎了。一家老小七口人三世同堂,新屋新喜气、新财气接连起来,生活自然会更幸福美满。

上海的情,上海的风景令二姑心情大好,这几天,她玩得不亦乐乎,在家庭微信群里陆陆续续传给我们地标景观东方明珠,观光隧道的美景等,也把新房的视频发给大家分享。

生活不但有亲情也有远方,“逆迁徙”团聚过年,父母对儿女居住地的环境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了解,眼界随之开阔了,年味想不浓郁都难。

雪花飘来年味浓

文/林仑

今年的冬天仿佛忘记了雪曾经的梦想,一直未见往昔狂飞乱舞的洁白景象降临。古城毫无诗意地伫立在大地之上,在灰蒙蒙的雾里霾中,茫然地期待着。

城池是苍老的,但渴盼一场大雪缤纷的心情还一如青葱年少时。焦渴的等待,成为城池里每一棵生命的翘首企盼。那公园里的草地,街道两旁的树木,以及艰难地生存在某墙根下,似乎还怀揣满腹心事的草芥,多么渴念有一场纷飞的雪舞悄然而至啊!这场只在人们和植物们心间悬而不落的雪,在整个冬季,变成了遥不可及的臆想。无望的枯草丛,仰望着,祈祷着,迷茫着。

所有的成长和曾经的葳蕤景色,在这里止步,心却从未离开过半点。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的风,对着遥遥无期的旅途,是否将漂泊当成了归宿?而冬季的雪飞,也是雪追寻了一生一世才抟成的红尘情缘;一片片,一朵朵,一絮絮地飘,飘成花,飘成了蝶,拯救了自己,也唤醒了沉睡的众生灵。

人间是雪的故里,无论浪迹天涯有多久,有多远,落进尘世,才算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大地上的生命需要冬天一地的白,不管是根扎土层的,还是行走游动的,那铺天盖地的雪景,总能令万般心魂欢喜一场,美妙一回。

花草树木等待着雪的滋养,来年就翠绿就嫣红;人更需要雪的妩媚,雪来了,人性变得纯净天真又可爱了。老人还童了,大张着嘴,仰起脖,看雪朵在头顶将天空飘拂成了天堂;繁密的雪花像星星,闪闪发光,唤起老年人童年的回忆。年轻人则在大雪天气里,跟着孩子们忙着铲雪,堆雪人,红红的鼻子往雪人脸上一插,愉悦了一年的时光。

雪一到人间,烦恼就没了,纠结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不知不觉间,生命的一切美好就存在于雪影绰绰下,生活便有了诗情画意。

今年的冬天,成了盼雪的季节。

曾几何时,人们总是在雪捂严了冬腊月的寒天冻地里,望着昼夜不消停的飞雪,念叨着,老天爷呀,你也稍稍休息上一天,让俺们看一眼天;不嫌累哦,成天不分黑白地往下撒,整个冬季,就没叫人见上太阳一面……

那时,雪停了,才是人们冬天里的渴念。

如今,雪是寒冬腊月最难看见的奢侈品。

直到大寒时节,古城才迎来了难得一见的雪。雪很稀,雪片还小。虽然显得很吝啬,一落到地上很快就化了,但总算看到雪飞的景色了,也圆了一年来的心愿。

行走在人影车流动的街道上,看着稀稀拉拉的雪花点缀期间,自感一番惬意在心头萦绕,顿觉古城别样风味。雪花在人的周围絮絮若若地飞拂,像一只只大大小小的白色蝶儿,翩翩而舞,装扮得城池古板的色相有了生气,使人觉得每一张脸孔都那么可爱,那么亲切,仿佛满世界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人一样。

雪花绽放,虽然千肠百结,却让人从雪的颜面上看到了年愈来愈清晰的脸颊。

雪一飘起,就拉近了年的距离。尽管老天对人间不显慷慨,总算让人过了一把冬天的瘾。不能堆雪人,有雪飞的一天,城池就有了韵味,添了情调。年的味道,就浓郁在每一片雪的舞动里。

地上潮而不湿,每一块砖都在雪的融化里还原了本来的颜色,包括砖缝里静悄悄等候一枚雪的草籽,也在这潮潮的空气中,渐渐伸展起了腰身,随时准备着爆发出鹅黄的那一刻。

树木的颜色也在雪来到的时间里显得深厚了许多,一些植物的身上悠然地就鼓起了芽苞。雪是精灵,是使者,更像神灵,它能唤醒,也能提升。

看见雪的舞姿,年在人间旋,就连空气也是一幅年画的的模样,贴在人的意念上,黏在古城思乡的缱绻里。

雪一来,世界就有滋有味,一种飘渺感,一种童谣感在心头氤氲,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随着雪花的绽放,暗自散香。

年来了,招一招手,过年的浓香滋味随雪飘来了。

雪落红尘,年便软化融化人思念亲人的情愫。

雪在楼街间飞,远远望去,不是山花点点,却胜似春花烂漫。

雪引来了年。年一驻足,那春的生命就蠕动起来,万物性灵不为繁华一季,但得雪的提携灵醒一回。

乡村的年味

文/雨凡

印象中,乡村的年味,是一场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父亲陈酿的苞谷酒,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每当开启记忆的封皮,儿时过年的喜悦和幸福就会涌上心头,暖暖的,让人一想起来,心便醉了。

小时候,天天数着手指头盼过年。因为过年时,父母会给孩子买件新衣裳,母亲会将一年积攒的好东西变着花样做出一大桌好吃的,父亲会从一挂长长的鞭炮上解下三五个给我们玩,于是乡村便在亲朋好友团聚的喜悦中、在孩子相互攀比新衣裳的炫耀中、在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中变得年味十足。

乡村的年味是从村子里渐次响起的杀猪声中开始的。在乡村,杀年猪和上梁封顶、嫁女娶亲一样,都是大事。得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要请来吃一顿刨汤,这才算得上真正拉开过年的序幕。现杀的猪肉加上时令的萝卜、白菜烧上一大锅,乡邻们围坐在大桌旁开心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起叙旧情、拉家常,浓浓的年味便洋溢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吃饱喝足,趁着这一年中难得的空闲,拖家携口去赶乡村的集市。于是从早到晚一条条“毛细血管”样的山路上,便涌来一群兴高采烈的乡民。老人们三三两两,年轻人成群结队,小孩子呼朋引伴,姑娘们嬉戏打闹,从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向乡街子赶去。集镇上便显出了一年中少有的拥挤与热闹,仿佛一锅煮沸的饺子,喧腾着、翻滚着,年货摊一家挨着一家,年画、春联、糖果、花生、瓜子、鞭炮……一溜儿排开,放眼望去,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赶集的、摆摊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年的气息就这么美好地写在脸上。

置办完年货,家家户户开始清扫房屋。挑个晴好的日子,男人们选一把没用过的全新竹叶扫帚,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一遍又一遍地掸墙壁、房顶,清扫沉积了一年的灰尘和蜘蛛网,唯恐有尘埃藏在旮旯里,败了过年的喜兴。然后一件一件地洗家具、擦玻璃、贴春联、祭灶神。勤劳的女人们一大早就一字排开蹲在小河边开始浆洗床单衣物,晾晒被褥,于是河沟边、小溪畔的草地上、树枝上、石头上,到处翻晒着五颜六色的床单,红、黄、紫、蓝,像彩色的田园和方块的汉字。收拾过的屋子亮堂了许多,清理过的村庄整洁了不少,乡村上下就有了过年的感觉。

那几天,爆米花师傅俨然成了乡村的核心人物,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他把大米倒进一个黑乎乎、胖乎乎椭圆形的炉子里,再加入半勺糖精,把炉盖拧紧,放到一个生起木炭火的火炉架子上,骨碌骨碌转着圈,我们能很清晰地听见里面的大米也跟着哗啦哗啦地翻滚着。所有人都屏息等着那一声巨响。几分钟过后,爆米花师傅高喊一声“好啰!”便一只手拎起炉子,顺手塞进一个看上去很破旧的前端缝有胶皮、后边拖着长尾巴的特制布袋子。围观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往后退了两步,我们则是躲在大人的身后,双手捂住耳朵,却不甘心地把头从父母的胳肢窝里探出来,亲眼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只见爆米花师傅一只手拿着撬棍顶住炉子的铁盖,一只脚踩住炉子。手一用力,只听“砰”的一声钝响,就连大地也随之一颤,一大团烟雾腾空而起,接着便有一阵浓香瞬间弥漫在空气中。随着这声巨响,原本金黄色的苞谷籽猛地从炉子的肚子里喷射而出,钻入麻袋,一粒粒大米膨胀到了原来的两三倍大小,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正咧着嘴笑,松软软、白花花一片,十分惹人喜爱。每一炉爆米花出来后,主人家会随手抓上几大把向周围的人逐个散发一遍。然后再满满的装上几大袋,扛回家,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于是年味儿也就一直延续到了正月。

乡村的年味,融合着乡情、亲情、柔情,每道年轮,就是一圈甜美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