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家乡散文

2022/12/19好文章

家乡散文(精选12篇)

红装念故里,芷兰踏阡陌

文/青女子

携一片落叶,这是秋的痕迹,吸一口气流,淡淡的桂香,淡淡的微凉,淡淡的情思随风飘扬。昼尽夜色起,守在落日的渡口,渐渐暗下去的天幕来不及于我挥手,只剩下慢慢绚烂起来的霓虹,趾高气扬的宣布,又是一天将要结束。

再相似的今天,也不会是昨日的叠影。曾经以为的年少激昂,就像这临近夜色的秋幕,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沉淡,不同的是,日子一天一天的过,明天依然会有黄昏,可是明天不会再有你的21岁的第280个日子了。时间催人老,红颜几多焦,又是一年秋潮到,不知明年的秋,同观黄昏谁人少?

最后一丝的微黄,在天的尽头散去,取而代之的便是都市的灯红酒绿。轻度污染也好,重度污染也罢,反正被污染的气流是彻底阻碍了晶星的光芒,抬头望天际,眼前是薄雾稀疏,随着广场,大厦的霓虹一起把这个城市柔软的包裹,看着眼前一切,仿佛天外还有好几重天,些许的压抑,些许的无奈,些许的失落,诸多的些许,激起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山山围绕,水水相依,四季轮回,除去雨夜,大都繁星明月。这是我对汉中家乡的概括,记忆里,即使秋季,家乡的夜幕也谢的很慢,也许是很想为勤劳的人们多些时间照亮回家的路吧。我喜欢,最是黄昏灿烂时,轻倚窗栏,看远方公路上来来往往,他们大都熟识,有结伴的,有不断给人打招呼的,有走着走着就到别家去乐呵的,当然更是有三三两两遛狗的,嗮夕阳的,嬉闹的,也少不了出双入对卿卿我我的,偶尔还有各样的车穿过。公路的一旁是整齐的住户,秋菊正茂,桂花逼香;一旁是辽阔的汉江,视野空旷,穿过汉江,是片片庄园。

家乡的路上,同一个人,会在三四天左右重逢一次,同样的路,却是让人异常欢喜的次次涉足。更有那么些时刻,发小会来喊我,手牵手再携数友,踏遍黄昏无尽头。多少个秋月里,院里庭落处,我们嬉笑玩乐,时间慢的不困不知归处。

家乡的秋季,小山丘处,有四季常绿的诸多树,所以放眼望去,这秋中时分就不是初秋的黄斑点点,也不是秋末之际的百叶凋落,而是片片绿,片片红,片片黄。知秋的你,想必明白这片片的奥秘,这样的片片让秋色不单一,让秋风不寂寥,让秋季的魅力不逊那一抹夏绿。若你要深究这秋况,大可穿林,定会欣喜这百色之秋,活生生的一幅秋意图,不知是你入的画,还是画中本就有你。

家乡的秋季,小河流里,任有鱼儿嬉戏,水微凉,他们游的反而更畅,也许是在向调皮的我们炫耀,难道你要脱掉外套,和她嬉水吗?更多的时候,还是有勇敢的伙看不惯他们的肆无忌惮,将他们捉来把玩,然后又小心翼翼的放掉,期待明年的夏季,她的身材更理想一点。河流旁边,树叶飘落,飘在远处田间,飘在村落小道,飘在小溪流水里,随着这哗哗声开启属于自己的秋旅。常有麻雀鸣叫,秋雁回归,不知名的小鸟叽叽喳喳把秋嚎。

家乡的秋季,秋风只是凉,不到深冬不会冷冽,这样的好处是得感谢那些随处可见,平凡的让我不知谁是谁的花草树木。只要白天放晴,夜里总有明月当空,星光点点,不是夏夜的繁星灿烂,没有美的那么惊艳,反而更觉朴华,更有韵味,我喜欢一家人围在一起,在月色里,边吃晚饭边畅聊白天的经历,而后邻前村后,漫无目的的瞎溜达,遇上谁,就开始聊着“月色星宿”,当然主要目的,是冲那饭后百步走,往往都是话题未尽却必须开溜,不能错过了最爱的综艺节目。

有些事,不用想,就知道,是什么样,因为太熟悉了。家乡今年的秋当如去年,不同的是相聚在那路上的人少了一批我们这样的笑脸。月还是一样的月,路还是一样的路,秋风依然只是凉,曾经幸福的感受她的人,如今都流浪在何方?

美好的感觉总经不起时间的催促,曾经引以为常的景,曾经从不在意的溪流,往往是在其他的旅途中不经意的想起,情不自禁感叹她的美丽,小小的遗憾为何当初不将他更深的珍惜。像朋友,像亲人,在身边的时候,一切那么自然的有点理所当然,而别后,总会想起,不该和朋友赌气,不该那么懒的老让父母操心。下次在一起,对朋友要更温柔和气,跟父母一起,要勤快的照顾他们疲惫的身体。可是,下次,还有多少的下次呢?就从意识起的那刻开始吧!

想着想着,这酸楚的感觉席卷而来,赶紧拿出手机,连着几条短信,几通电话让时间划过了半个小时。再给家人打个电话,笑着问候完,就畅谈生活里那些趣味十足的事,又是十几分钟过后,那酸酸的感觉算是打了败仗,原路返回,停留在心底最脆弱的地方,时不时的蠢蠢欲动着。

看着桥下整齐的车流划过,凉风肆意掀起我的发梢,趋走我所有的不安与烦躁,让我从骨子里与这夜静静相拥,用一颗敏锐的心把她细细欣赏,昏暗街灯与刺目车灯交欢,此刻,环线上的车流仿若讯流不息的液体,随着二环,三环,扩散开来,世界就如一张宽大的海床,这样,我的心也开始柔软,这样我才能更好的融进眼前的生活,更才能发现此刻那些不同家乡的美。而家乡的那份美和对那美的想念,被无可代替的珍藏在最温暖的港湾。

二环立交上,一颗念家心,一个流浪人,一抹红装紧,年少轻狂,于繁华中央,且挽芷兰,踏阡陌尘上。

故乡的大桥

文/倪习锋

故乡是由扬子江中的几个小岛组成的,所以取名叫扬中。从有岛开始,把家乡与外界相联的就是船,祖祖辈辈要离开扬中就必须要坐船,在长江上架上一座大桥是家乡几代人的愿望。

我的童年便是在扬中的第二大岛——西来桥长大的,因为岛位置长江主航道偏南,岛内百姓都把自己看作江南人。说是叫西来桥,但是我直到离开扬中的那一天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叫 “西来桥”。记得小时家乡很穷,每回到城里看父亲,都要起大早坐一天船才能赶到县城。

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坐在门前的江堤上,呆呆地发愣,希望不大的江面上能有座桥,自己从上面走出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那时候村里的每个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坐上轮船,走出小岛走出扬中……

后来机缘巧合,离开了家乡,记得1983年,忽然有一天我接到一封信,是家乡的一个亲戚寄来的,说是家乡地处江中,与江南隔狭江相望,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连,经济发展滞后。为了解决这一影响家乡发展的交通瓶颈,家乡政府和民间都正四处呼吁,八方游说,希望西来的游子能为家乡献一份力,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倡导西来人捐资建桥,在岛的西南边与江南的武进接壤,当时我与家人一合计,捐了300元。没过多久,家乡的一座大桥横跨长江支流,连接江南了。记得通桥那天,岛上的居民万人空村,村里王奶奶硬是让孙子背着到公路上去看了一眼外来的汽车,她这辈子没看过汽车。从那时起西来便接壤江南了,在地理位置上也算江南了,也只有从这时起我才弄清“西来桥”的真正含义。

西来桥虽然是横跨长江,但只是个不大的拱型桥,自从那年这座大桥建成后,与江南来往的车辆就全部从这里过江。这座桥每天不知将多少怀着梦想与希望的人送出故乡,又不知迎回了多少天南海北的游子。完全可以这样说,它承载着家乡父老乡亲们诸多的梦想和快乐。

1994年扬中本岛大桥通车,严格意义上这才是真正的长江大桥,从此结束了扬中孤岛的历史,扬中的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但是作为在江南常州的游子,我从扬中大桥路过的机会很少,因为从那回老家看父母得多走半小时车程,一般都是从西来桥经过再换乘轮渡到扬中县城的,因此对那座大桥没有更多的了解。

2004年扬中第二长江大桥建成,一下子把我回扬中的距离缩短了半小时,去年的国庆我带着全家把扬中的三座长江大桥都走了个遍,家乡的三桥让我逐一领略了个够。看着这些桥,真让我思绪万千。父亲说文革中集全国的力量才造了座南京长江大桥,现在只有28万人口的扬中市就能有五座长江大桥,了不起呀。

那一座座横跨在长江上的桥,无不让人想到许多许多。不管它们是大是小,不管它们是通南通北,那都是故乡人的情结所在。情结深深的感染着我,它促使我辈在外的游子,不管自己走到哪里,都会永远记住故乡的这些桥,永远留恋它们,去体会那一座座丰碑所带给自己的震撼。

我为故乡而自豪,为故乡的大桥而自豪,不管自己走到哪里,都会记住故乡的这些桥,因为我的根在扬中。

家乡的小村

文/风舞流云

其实十五岁我就离开了村子去外面读书了,每年只有寒暑假时才回来。如今又因为儿子上学,也只能寒暑假才有机会回来,还大多是来去匆匆。这样算来,我已经多年没有仔细的看过我出生长大的家乡了,或者说我从未仔细的看过。虽然在这里送走了我的母亲,又送走了我的父亲,而我却从未停下脚步,用心的去品味家乡。如今还有两位哥哥生活在这里,所以每年腊月都要奔着回来住上两三天,祭奠父母,看望亲人。

早晨起来,虽然还不到七点,可太阳早已跳出了地平线,给所有被它淹没的东西都镀上了一层金色。也许是今年节气特别的关系,我记得小时候,腊月不到七点太阳是没出来的,可现在这样明晃晃的太阳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们来说就像是劳作的号角,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已经炊烟袅袅。这景象竟然让我有种仿佛重回人类最初时的感觉。

站在哥哥家的场院上放眼望去,四周是被白雪覆盖的或高或矮、或尖或平、或大或小的房屋,烟囱上升腾的白雾在悠然自得的慢舞,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的树上都结着一层毛茸茸的树挂(雾凇),像一面面的小镜子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耀眼剔透,脑海里自然而然的蹦出了“玉树琼枝”四个字,这景象俨然童话里的冰雪世界。门前的路上,从东到西看一眼,竟然空无一人,远处偶尔的几声狗叫,近处的鸡鸭惬意的叽叽嘎嘎,除此之外竟然听不到任何别的声音,我突然愣住了,心被狠狠的震动了,被家乡小村的这份宁静深深震撼,仿佛电影里倒放的镜头,从喧嚣的城市倒回这宁静的小村庄。

深深的呼吸着这沁凉的空气,闭上眼,用耳朵去倾听这动人的宁静、用心去感受这久违的感动,仿佛终于找回了自己。这里没了人流车流的嘈杂,没了汽车尾气的熏染,没了不得不做的工作的追赶,现在,我可以把心放下了,静下来,让生活此刻只有这份宁静,这份让我忽略很久或许从未发现、也或许是现在才需要才能体会的宁静,心是踏实的,满足的,愉悦的。

似乎从记事起,总觉得自己仿佛身处迷雾之中一样茫然,不知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对的,只是按部就班、随波逐流。汪峰在《中国好声音》里说过他年少时也曾有太多迷惘,他这样的个性,这样的所谓叛逆也迷惘,我这样的乖乖女也迷惘,这样看来,迷惘应该是青春特有的产物吧!

这样的茫然一直到三十四岁,结束了同样看不到光明的婚姻,才突然觉得拨云见日,脑海中的迷雾散开了,进而被阳光代替,前方的路终于清晰起来,可以真实的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原来离自己这样近,这样亲切。

可正当我欲挥动翅膀时,来自周围人的眼光和舆论又让我倍感压力,总有声音在我耳边不断的重复着:一个女人还带着个男孩子,日子可怎么过呀!刚刚逃脱迷雾困扰的心又陷进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孤独,于是我选择了逃避,以为儿子择校为由逃到这喧嚣的城市一隅,竟然过起了大隐隐于市的“浪漫”生活,耳边没了令人烦恼的声音,终于能静下心来做我想做的事了,从小就喜欢文学的我觉得有太多心里话要倾注笔端了,很幸运遇到一群和我有着共同爱好和梦想的文友们给予我精神上的莫大鼓励,让我本来以为遥不可及的作家成为了触手可及的朋友,也让我脚下的路更清晰。浑浑噩噩半生梦,碌碌无为四十秋。一朝拨云见红日,文学之路醉芳心。

如今再回到这里,我的心是踏实的,因为它以经找到了属于它的天地,所以这次所见的家乡我竟然品出了不同的味道——亲切、安宁、依恋。原来人的心境不同时,看着同一处风景,感受竟也这般不同。

白雪皑皑的家乡小村,清晨炊烟袅袅的安宁景象就这样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我的心田,重又给予我温暖、美好的回忆。

家乡的味道

文/唐胜一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打下了乡下人的烙印,至今身上难免残留着一些泥土味儿。难怪同事老是说我:“你这人真土得掉渣啦!”我却毫不介意,反倒自豪。

其实,乡村有着别具风格的味道。乡下的山之味道,就清幽幽的,让人舒服;乡下的水之味道,就甜淡淡的,叫人可口;乡亲们自身的味道,就质朴无华,令人感到真切。我曾抱过襁褓中的娃儿,娃儿的母亲赶紧跟我说:“别脏了你呢,我们乡下娃子不像城里娃吃奶粉干干净净的,吃母乳有股母乳腥味哪!”我告诉村妇,没事没事,母乳喂养要强过奶粉喂养,这就是咱们乡村娃娃的味道。就像那我每回乡下最最喜欢的是乡村的柴火饭,那是属于乡村的味道。

尽管是偏僻的山沟旮旯,尽管比不得城市方便,但却是田园锦绣,更有好乡亲热情好客,待人以礼。

乡村,跟春天距离最近。一片生机,破土而出,慢慢舒展,缓缓流淌,悄无声息。绿色打底,百花竞艳,那满眼的新绿、嫩绿、鲜绿、翠绿、墨绿温暖了视线,那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愉悦了身心。春天里的乡村除了泥土味,其四处还飘荡着悠悠清香的味道,沁人肺腑,令人为之一振,思维清晰,有了很好的盘算,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夏风吹起了乡村澎湃的热情,炙热牵手酷暑,蓝天怀柔热烈,天地间就如桑拿蒸房一样的热气腾腾,满面扑鼻的是热浪。农民光着膀子、袒胸露背地在田间地头干活,汗如雨下,真个“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闻着浓浓的汗味,谁不感慨农民的艰辛?水稻等庄稼在高温的催促下,在汗水的浇灌下,快速地生长,一天一个模样。热浪裹着瓜果飘散着酸酸甜甜的滋味,抽穗的稻花飘散芬芳,小菜园边又有股浓浓的辣味辣出你火辣辣的心情。只有到了夜里,晚风吹起,星光点点,虫吟蛙唱时,孩子们才撒欢地追着萤火虫,大人们才静静地坐在禾坪的石板上悠哉乐哉地享受阵阵扑鼻的凉爽幽香,陶醉于大好的时代。

秋季天高气爽,蓝天上的白云如棉花,飘呀飘,洒向大地的是甜蜜蜜的果香味。漫山落叶缤纷,路边野菊芬芳,一望无际的田野,稻穗金黄灿灿,沉甸甸的谷子像成熟的少女羞涩地倒垂头去,随风翻起了千层浪。秋到田野,五谷飘香,田埂上的农民笑得心花怒放。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充实的季节,也是农民忙碌的季节,但农民朋友累着苦着并快乐着。他们肩担着重重的谷子唱欢歌,采摘丰收的果实唱甜歌,撒开鱼网唱富歌,幸福的日子唱着过。住着别墅农房,吃的营养大餐,衣着潮流时尚,还要化妆打扮。在每年的秋末时节,农家最具特色的是美酒飘香,各家各户都会自酿米酒。纯香的米酒,就是让你闻闻,也会陶醉得将嘴巴咂巴得“啧啧” 作响:这赛过了女儿红,这胜出了红高粱,这酒堪比水井坊!

一到冬季,农村安静了许多,连鸟儿也不那么的“叽叽喳喳”。 一年忙碌了三季的农民也有了喘息之机。他们钟情冬天的太阳,追着太阳走,早起朝东,午后面西,晒太阳成了享受,尽享阳光给予温暖的味道。现在的冬季虽不及过去的严寒,但雨霜冰雪,还是寒气袭人,让人倒吸凉气,干活施展不开手脚,总会有种拘束的感受。所以,多数农民都愿冬季快点过去,待到年关时,又“噼里啪啦通” 地舞狮耍龙,狂欢着迎接新春的到来——乡村,周而复始,又是迎来一轮新味道。

一日行程

文/梦萦春秋

厚重的雾气将晨曦遮掩地无懈可览,空气的湿度随之前夜的一场零星小雨也加重了些许,在这云雾缭绕,万里平芜的清晨里,小城显得更加的令人赏心悦目了。小城的空气质量原本也较差,往日不曾见到囫囵的太阳,也不足为奇。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闲散之人来说,无论怎样的境色倒也可以使我憋足了劲,尽情地赏览一番,直到尽了兴致,方才作罢。

时值年景,母亲要我同她一起回老家的祖坟上香烧纸,以求我学业有成,不徒劳苦。

年前,坐车来往的人甚多,车里也更为拥挤了。在颠簸的小路上,客车里的人们左摇右晃,原本晕车的我,更有呕吐之意了。强加了意念,心方才平稳下来。落到这般的境况,也无心再观览窗外的景致了,只好木滞地走过这一段路程。

到了车站,仍需转车。我与母亲等了些时候,许久未见车之身影。问了知情的人,方才得知家乡那边积了甚厚的雪,阻塞了道路,车辆不能正常通行。无奈之下,我同母亲便又换了一路车。

其实,家乡与我现在所居的小城同属一区,只是各异南北两端,期间100余里的路段。父亲和母亲,定居于此,也是因了亲戚都在此处定居的缘故,相互间有个照应。想来,搬家于此已是整整10年了。人生之途,短暂之处,无以复加,往往又精彩绝伦,回味无穷。惹人无限的遐想,沉思其中,却不知其可。

回想间,车程已过近半。原在车站时,被告知客车可能只行至于西河。未想客车到了西河时,路况竟有所好转。又载了些许的乘客,往前行驶了。

车过西河,已是路程的中途地段。千山连绵,一片雪景映入眼帘。雪色茫茫,情致诱人。远方的山,烟雾缭绕。山上的景致依稀可见,青松披上了白衣,枯草在雪白的绒衣下,泛着点点的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峭岩,袒胸露怀,好是壮烈,似是在为远去志士豪情壮歌,不尽失柔情呵。这大概是北方汉子,应有的气魄吧。挺拔豪壮的身躯下,是一颗柔柔款款的情心。壮美之情,溢于颜表。柔和之性,施于内心。正可谓一处情心两处是,魂豪气壮志诚归。

这番美景,着实令我心醉。倘若是坐上直抵家乡的车,景致就更具风味了。其路段地势险要,悬崖峭壁处处可见。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仿若直抵天霄。春夏秋冬,景色轮换。春有溪水急流;夏有葱色山姿;秋有累累硕果;冬有雪色千山。倘使在那里,居上一霎,身心之疲惫尽然全散,什么鸿鹄之志,什么豪情远向,都可以抛却了。这世俗间的万物,竟也不抵一处安生的栖息之地呵。

劳顿的累了,疲了。不妨也学学古人之姿态,居隐山林,委实不错。但如今处处开发,大好河山,仅在一霎却已满腹创伤,血痕累累。我华夏儿女的根,究竟还能再扎于何处啊!

美色之撩人,难以尽言。正于这美美的享受之中,前方一幕惨状尽现眼底。车身已毁的尽失全貌,车顶也已全部掀起,安安静静地躺在悬崖之下,不知是何时发生的事故,也不知是否还有生还的性命。

些许感慨油然而生。美景固然是好,但在美的庇护下,忧患自是少不了的。着于现实,美女尤物自是美好,但内心之情境,却是你我无法想象的。文化,谈起文化二字,不寒而栗。在接触文字未深之时,总对文化有一种望而生敬之情,仰慕久矣。但在深入的接触之后,不免对文化另眼相看了。在近代历史上的某个时期,竟是在这二字的庇护下,害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啊。这小小的交通事故,相比于此,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中国,我的中国,希望以后的你不要再有这样的惨痛发生啊。我看着你,蓬勃地发展。我看着你,渐渐地强大。我看着你,以华夏之儿女,龙之传人的傲岸姿态,站在这世界民族之林中昂首高歌,永不衰败。中国,我的中国呵!

客车到站时,我与母亲由于一路赶早,未吃早饭,便寻了一处卖饭的小店,坐下来吃了一顿早饭。自从搬家之后,就很少再吃到家乡的豆腐脑了。其实其做法甚是简单,其原理也是我所学的专业有所涉及的。豆腐的制作,一种是用碱,另一种是用酸。家乡制作的豆腐便用的是久存的酸浆(制作豆腐时过滤出来的液体,其存放时间较久,酸味甚重,故称酸浆)。而豆腐脑正是制作豆腐的中间产物了。

家乡的豆腐脑,润滑细嫩,入口清爽。倘若调之一作料,再加上一点腥红的辣椒,味色更加。想像,久久未食的你,倘使吃到这人间的美食,当年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又能如何,口水不免又泛滥了起来。

酒足饭饱之后,我由于晕车的缘故,便让母亲同我一路步行去老家的祖坟。趁此,也可以好好的赏玩一下这故乡的美景。

此时,雪已经融化了大部分,雾气却未曾减少,远处的山依旧弥漫着雾气,山间似是有积雪未化。暮冬的景色,倘与夏天比试,定是萧条了些,但也不乏其魅众蛊人之处。倘使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暮冬之景,“颓废美”是最适宜不过了。好似失意的迁客,一改昨日的富丽堂皇的颜装,换上了一副朴素清淡的粗布麻衣,隐于山间,不关世俗。伴之云雾缭绕的景致,似是也有了一番仙风道骨的盛气。此间的“颓废”,也不尽然是贬义了,倒是更有超脱世俗的感悟。

随之去旧日所居的村落的路程愈来愈近,儿提时戏耍的小河,迎面而来,似是有欢迎之意。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水草清晰可见,不沾半点的世俗气儿,在河水里高傲地舞动着身姿,向世人展现着他的傲岸与高洁。一时兴起,便拿出手机来,开始拍摄,由于阴天的缘故,总是不能把这绝美的景致存储的尽善尽美如现实里的状貌一般。有时候,书面上的东西也不尽然是更美的,正如我的文字不能详尽地描述出故乡之美。

一路长途跋涉,终于到了祖坟。祖坟里,葬得是我的爷爷与奶奶,旁边安息着我的大伯。风水,一直都是为故乡的人们所看重的。昔日,爷爷寻人看了这块地的风水,说是风水宝地,能出人才。不久,我大伯家的哥哥考入了大学,举家欢腾。后来,我也考上了大学。

幼时,并未曾对爷爷奶奶有过太多美好的回忆,只是痛,只是恨。是他们让我亲情的观念变得如此的冷淡,直至我8岁时,还未能分辨孰是我的大姑,孰是我的二姑,都说我傻,像我的父亲。直到现在,那抹昏暗的阴影也未曾从我身上袱除,我也很少走亲访友。这道隔阂,似是我永远无法抹去的屏障。与亲人,我总没有太多话语要说。高傲目中无人的名分,我又必染无疑了。

多年的苦痛,沉积在心里,与人情的冷漠,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对爷爷奶奶的恨,当初是那么地恨之入骨。在我遭众人欺辱时,鼻子流血不止,他们依然固我,不屑一顾,似是与他半点关联没有,高傲地走着自己的路。在我下榻牛槽时,无关的人都会道一声可怜,而他们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不多么的傲然不屈呵!是啊,亲情于我何焉!你们的离去,又与我何干!

满满的痛,满满的心酸,满满的苦恼,就让它在这经年的离去中烟消云散吧。你们逝去时,我未曾掉半滴眼泪,算是对你们最大的报复吧。

于爷爷奶奶的恨,或许早在多年前,已化为乌有。爷爷逝去的早,父亲看奶奶孤零一人便接来与我们同住,那时候我们还租赁着房子,总有不便。父亲便同大伯、叔叔商量轮流照料奶奶,此事在后来也定了下来。奶奶的晚年,害了糖尿病,在最后的几年里,也已不能自理。我也并非幸灾乐祸,毕竟她终究是我的奶奶,她的寝食亦令我甚是担忧,每及周末放假都会去看她,同她说说话。每及上学时,都会去同她打声招呼再走。长年累月,似是也有了些感情。每及我不在时,奶奶都会向母亲询问我的境况。偶尔也会在她的脸上寻出几些悔色,我也并非执固之人,对于奶奶终究还是满满的爱怜之意吧。

在此,我也借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香罄后,回到村落里,访了几家亲戚。天色向晚,母亲便同我坐上了归来的客车。归来时,我沉睡了一路,路上做了一个梦,梦里爷爷奶奶及我们杜家老老少少,同住一起,举家和睦,无争无扰,溢满了幸福的影子。

家乡的味道

文/厚夫

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童年时代培养出来的味觉,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无法忘掉。这不,我这个地道的陕北延川人,竟然让延安城里的一家小小的“延川泼汤面馆”勾引得神魂颠倒,老想隔三岔五地跑过去,吃一碗热乎乎的“泼汤面”才算心甘。

陕西的地域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理板块,这三大地域板块的百姓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性与文化特点。

陕北高原纬度较高,介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宜于种植五谷杂粮,因此在吃食上主要体现“杂粮细做”的特点,如油糕、油馍、黄米馍馍、黄米饭、荞面饸饹等就体现出这一特点。陕北北部宜于放牧,没有退耕还林之前,几乎村村都养羊放牧。这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也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陕北人爱唱信天游。陕北民歌中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荞面圪坨与羊肉汤,那可是陕北面食文化中的绝配。

关中地区那平展展的八百里秦川,可是中国的大粮仓。八百里秦川上优质的小麦面,激发了关中人无穷的面食文化创造力。因此,关中地区的面食种类很多,有biángbiang面、箸头面、乾县清汤面、岐山臊子面、武功旗花面、杨凌蘸水面、户县软面等上百种面食。许多外地人以为西安的名优小吃只是“羊肉泡馍”一种,其实关中的面条那才叫个好吃。关中农村人每天能咥着大碗的biángbiang面,呷一口西凤酒,吼两嗓子秦腔,那日子才叫舒坦!

秦岭以南的陕西地域,就是陕南了,即当今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域。这里多山、多水,主产水稻,因此类似“汉中大米皮”之类的小吃,就是当地有名的小吃了。

说来有趣,“延川泼汤面”既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珍馐美馔,仅仅是一碗普普通通、热热乎乎的面条而已。它在陕北的面食中就排不上名号,更遑论在陕西的面食种类中寻个座次了。它严格意义上就是当地寻常百姓的家常饭,恐怕只有延川人才晓得“泼汤面”的真正含义。

一提起这“延川泼汤面”,我的思绪马上飞回到童年时代。那是盛夏的麦收时节,母亲在柴灶上做出的一碗泼汤面,自然能让我们兄妹几人兴奋好几天。做这泼汤面的工序很简单,面就是一般的手擀面。如果要说秘诀,就在这个“泼汤”里。其实,“泼汤”的工艺也挺简单的,无外乎给做汤的铁锅里倒点清油,油热后炝点类似韭菜花的“泽蒙花”,再浇水,再倒进陕北人自己晒制的面酱;锅开了,再刷点蛋花,放点生葱丁。这样,漂几朵蛋花的酱汤浇在面条上,就是所谓的“泼汤面”了。当然,条件好的人家再给汤锅里打进几个荷包蛋,那可就是最高配置了。“泼汤面”之所以好吃,关键是炝那丁点的“泽蒙花”。“泽蒙”是陕北山地里的一种宿根小草,有点像韭菜的菜薹,但比韭菜的菜薹要细很多,顶多像缝衣服的细针,头顶着的一撮小花,就是“泽蒙花”了。这种“泽蒙花”看似平常,其貌不扬,但晒干后在铁锅中一炝,那可是香味扑鼻啊。我少年时代经常带着弟弟妹妹们上山刨“泽蒙”,刨来之后整整齐齐地移栽到窑畔上,等开花后将其捋下晒干,就能交给母亲炝锅炒菜了。事实上,在那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艰苦年代,这朵小小的“泽蒙花”在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扮演了一个“提味者”的角色。

延安向东是延川。延川在陕北古代虽说是靠近黄河的三等小县,但交通条件却相对方便,连接长安城和塞外的古驿道纵贯延川县的南北;而秦晋峡谷的延川清水关、延水关渡口,在古代是陕北高原与三晋大地联系的重要渡口。这较为便利的道路,使得延川人有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驿路上马蹄声碎,驼铃不断;渡口上旗幌招展,橹声欸乃。这一切,对于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就使延川人形成了相对宽广的文化视野。陕北人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性格急躁、暴烈,做事果敢、勇猛。相对这些特点而言,延川人的性格中又多了一些心平气和、做事稳重的特点。我记得《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的房东刘金莲老人一个劲地夸青年习近平“气平(心平气和、做事稳妥之意)”,编辑注释时搞成“慈平”了。延川方言把“气”念“慈”,可惜中央党校出版社的图书编辑们听不懂。当然,这也是个小小的花絮吧。事实上,延川人做事平和而不急躁的性格,也体现在这碗热乎乎的“泼汤面”中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文化。这平淡无奇、清汤寡味的“延川泼汤面”,某种意义上成为延川百姓文化性格的饮食佐证。延川虽是延安市一个不到二十万人口的普通小县,但却是陕北的文化大县。陕北有句口耳相传的谚语:“武看三边,文出两川。”“文”指文人,“武”指武将,意思是陕北的武将多出自长城沿线的定边、安边、靖边一带,陕北的文人多出自延川、宜川一带。史料记载,唐代大和元年延川籍士子李邰考中朝廷的“文状元”;明清时期,延川籍的举人进士屡见不鲜;特别是“秦西闺中不多见”的“陕北才女”——清代女诗人李娓娓,更是古代延川文人的典型代表。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川县涌现出杨醉乡等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川的县级文艺小报《山花》,先后培养了以路遥、谷溪、史铁生、陶正、海波、远村等为代表的三代“山花作家群”,这使延川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罕见的“作家县”了。

再说延安的这家“延川泼汤面馆”吧。它虽在延安双拥大道旁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门脸很小,房间不大,但生意却一直很好。因为经常来,我与老板也相熟起来。来这里吃一碗“泼汤面”,既是过个嘴瘾,更是在寻找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朋友,你说呢?

杨林山听涛

文/王毅

每次登临家乡的杨林山,就会让灵魂徜徉在山水间,就会与波涛作肌肤的亲近,就会把涛声储入手机录音里。行走天地间,那涛声,如窖藏千年的老酒,愈久弥香,回味甘醇。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杨林山海拔不足百米,却雄峙江边,俯瞰江流,既有山葱水碧的秀美,又有君临天下的威仪。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兀自耸立这独特的山峰,那是一份天赐的艳遇,一道难得的风景。

涛声是需要用心去倾听的。杨林山的涛声,不同于附近洪湖水轻盈的涛声,有别于对岸洞庭湖缥缈的涛声,更迥异于上游三峡那澎湃的涛声。声声波涛中,有家乡的味道,有故土的情思,有人生的回响。

随便选一块山下的岩石或草地坐下来,江面上永远有风,也就永远会有浪花,有涛声。风和日丽的季节,细浪亲吻沙滩,轻轻地卷过来,缓缓地退回去,一阵一阵,让我想起母亲夏夜的蒲扇,在竹床边摇来划去,驱散蚊虫和溽热,拂去疲劳与烦恼,把月亮扇进了云层,把我扇入梦乡。被风吹皱的水面,线条分明,层层叠进,宛如琴弦,风的指尖熟稔地拨弄琴弦,一直弹到岸边,清越的音符就伴着潮水漫过来,濡湿了我的全身。风穿过苍翠茂密的竹林,枝叶飒飒作响。江涛与松涛的阵阵和鸣中,四周愈发显得寂静空灵,那天籁般的涛声,有一种“禅寂”之美,让人远离尘嚣,荡去浮躁。用心聆听,你会发现每一串音符都不重复,每一个音节都不单调,每一次回荡都不同凡响。

山脚下不远的江面,一方黝黑的礁石露出水面。传说那是一只镇水的神龟,在洪水暴发时守护家乡的土地;也有传说那是天妃娘娘在此落驾成仙时掉下的一只花鞋,化作一鼎香炉,山顶上就有一座古老的天妃庙,终年香火缭绕。漫不经心的江水流经此处,忽然被礁石挡道,浪花飞溅,形成洄流,那涛声就激荡开来,如击鼓声声,回响在寥廓江天。又如远山晚钟,深邃悠扬。

我常伫立杨林山的峰巅,远眺长江对岸隐约起伏的黛绿的群山,苦苦寻觅杨林山的故事。那应该是岳麓山余脉经过远古的地壳断裂下沉后,遗落在大江的彼岸,孤立于平原的尽头。浩荡的长江生生分割了岳麓的骨肉血脉,杨林山仿佛一个失散的孩子,用深情的涛声呼唤远方的亲人;或者是一个望穿秋水的幽怨神女,用千年的涛声守望着爱情的归来。

人们总爱把人生比作长河,把时光比作流水,把梦想比作彼岸。芸芸众生里,行色匆匆中,你可曾停下忙碌的脚步,放下鼓鼓的行囊,拂去凡尘,整理心情,于难得的小憩中,听涛。

家乡魅力秋之韵

文/人生如水

又是一年秋风起,过完中秋回家乡,拍下家乡的原野,写下家乡的赞歌。不为秋悲只为秋美,人生之秋更应该有这种格局和情怀。秋天是一个让人感觉萧瑟的季节,可我觉得她的萧瑟中透着一股成熟婉约的韵味,给人一种宁静淡泊之美感。看看我拍下的照片,你就知道秋天我的家乡有多美。

家乡的秋天确实很美,家乡的秋天鲜艳与苍凉融合,家乡的秋天绿色和金黄辉映,家乡的秋天江河和蓝天对比,真是美的浪漫,美的成熟,于是我真切的感到秋天总是好短,好短。但秋色却依然是不能混淆的,散落的黄叶,耀眼的象金属般的阳光……依然完美的诠释着。已经很久没有细细体会季节的交替,总是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

退休了有时间在家乡的原野中溜达,有机会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拍下这难得一见的美丽景色,那山、那水、那路、那花、那茫茫的原野、那金黄的稻田,那蓝蓝的湖水,那红红的枫叶,那林中的公路,无不浸透着家乡秋天的韵味,无论多么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描绘家乡的秋之美,秋之韵。

本文粘贴的照片,是近些天来在家乡这块黑土地上拍下的。站在棒槌沟铁路大坝上拍下农民收割水稻的场景;在205省道上拍下的五花山和山下金黄的稻田;在省道榆江线拍下公路两旁霜染的红叶;在吉林市北山公园拍下的秋景;在世纪广场拍下五颜六色的菊花;在松花湖畔拍下的湖光山色;在绿色草坪和高楼大夏前拍下的同学们的小聚。从这些照片不难看出家乡秋天的魅力和韵味。

家乡的秋之韵,韵在云淡风轻,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是秋天的主旋律。秋季的天空是高远的,广阔的,湛蓝的,如同深邃的大海。这时的天空只要是晴天便很少有云彩,可以说是晴空万里。即使有云彩,秋天的云彩也是悠闲的,它们在空中飘来荡去,有一种悠闲自得的韵律,好想做一朵天空潇洒飘逸的云朵。其实,人的一生,多像一朵轻云,一缕清风,在不经意间伴你走过人生四季。我们需要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细雨,更需要秋天的收获,这是人生最灿烂的收获季节。

家乡的秋之韵,韵在秋风瑟瑟,秋歌满怀。秋天的风温婉中带着凉爽。秋天的风吹落了花,吹红了叶,吹熟了庄稼,吹老了岁月。吹开了秋菊,吹走了燕子。秋天是一个让人怀念和期待的季节。在秋天漫步,穿过田野,跨过小溪,习习秋风,吹起秋的美丽,随着思绪在寂寞的秋风里飞舞,飘扬……希望我们的生命也如这个秋天,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太多的喧哗,且拥着金黄色的而且殷实的梦。

家乡的秋之韵,韵在秋叶飘飘,秋意绵绵。秋风吹起的时候,一种中国红如火如荼的光彩映照四野,给秋天的萧索增加了一种响亮与丰富。所有的山,所有的水,所有的路,所有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沐浴在这种丰硕与深厚之中,一如既往而又意味深长地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亘古永恒的律动与咏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给世间留下这绝美一景。就是这凄美的转身成就了它一生的大爱,结束了它的一生,只等来年再与你相聚。这秋,如果没有这落叶,也就不会显出她的韵味了。

家乡的秋之韵,韵在秋雨沙沙,秋思无限。秋雨、秋色、秋景,从儿童时代到现在,年年经历,只是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感受、感知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是秋雨的魅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天是承上启下的季节,人生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各个阶段何不如此呢?秋雨走遍城里的大街小巷,乡村的屋舍良田,沟壑小溪,雾起大地,霜染丛林,白莽莽一片,虚无缥缈,好似白沙帐。经过秋雨的漫淋,大自然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秋色美景”,让我们这些花甲之人如醉如痴。

家乡的秋之韵,韵在身临其境,目不暇接。秋天出城公路两侧基本都是白杨树,秋天白杨树在蓝天下,高大笔直,那树叶已经黄了,远远望去,像一条笔直的金光大道通向天边。山上的公路弯弯曲曲,两侧山坡已经被秋霜染成五花山,比春花开得还烂漫,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随着风的节奏,翩翩起舞。

家乡的秋之韵,韵在秋叶之静美,韵在秋风之萧瑟,韵在秋雨之緾绵,韵在秋之宁静淡泊,韵在秋之成熟凝重,韵在秋给人以无限遐想,给人以无限顿悟。走在秋天的旷野里,那种惬意,那种坦然,那种开阔,那种韵味,只能用一个字表达——美。

所以我说,家乡的秋天是甘美的酒,家乡的秋天是壮丽的诗,家乡的秋天是动人的歌。如果说日月轮回的四季是一幕跌宕起伏的戏剧,那么秋天就是戏剧的高潮。秋天是画,是彩云,是流霞,是成熟,是收获。让我们赞美秋天,赞美丰收的图景,赞美这绚丽多姿的秋天风采,珍惜这“人到中年”的美好时光。

前天,受女同学之邀,为这些年过花甲的女同学拍照,这几位女同学从小就在一起,是几十年的闺蜜。接到电话没敢怠慢,虽然自己的摄影器材低档,摄影技术不高,但也欣然接受,用自己的卡片机为她们拍下400余张照片,其中和她们合影的照片是自拍的。45年前我们上学的时候,这些女士还是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岁月流逝,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都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在秋天的时节,拍下那美丽的秋之韵,也是为了某种怀恋。

常言道:“千年修得共枕眠,百年修得同船渡”,现在又加上一句:“五世修得同窗读”。让我们在读的、毕业的,都珍惜同学情吧!这是除爱情、亲情、友情、战友情外,人生又一种美好的、不可或缺的、值得终生回味的感情……那就是同学情。

回首同窗岁月,我们相聚在一个平凡的集体里,四年的同窗生活,使我们度过了那段最纯洁、最浪漫的时光。这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财富,足以我们享用一生。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和同学们在一起是那样轻松、自在。4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走进了花甲之年,更应该珍惜这一纯真的感情。

既然我们无法阻止生命的进程,何不趁现在好好享受生活,时光飞逝,就算再长久,也总有一个期限。所以珍惜生命,珍惜时光,是我们一生存在的价值。因为有夏的热烈,冬的凛冽,就容易让人忘记秋的意义。走在初秋的街上,看到满地黄叶堆积,似乎那满眼的黄色正是秋天的标志。然而你可曾想到,在这片凋零后的第二年,你又会重新看到翠绿茂盛的景象。这正是对我们生活的激励啊,虽然寒风会比阳光提前来到,但至少我们有了抗争的勇气,去迎接下一个精彩。让我们携手并肩,与枫叶共舞潇洒走人生,缔结生活之精彩,演绎情感之浪漫,情感之美丽。

一年四季中,秋在我的眼里,是最有韵味的,那瑟瑟的秋风,凉凉的秋雨,红红的枫叶,只要细细的品味,秋的季节,给人无限遐思、无限的韵味,无限的启迪,所以我对秋情有独钟,秋款款而来,没有夸张的灿烂,没有造作的矜持,该成熟的安然收获,该凋零的悄然离开,每敲打一个秋字,更加勾起我对往日回忆,我无法诠释自己,所以我记下秋思,在每个秋天的季节里,储存思念,储存生命中的闪光记忆……谱写一曲秋之韵,在我的心底唱响,我爱秋,爱秋之韵,秋之味,秋之枫,秋之声,秋之景,魂牵梦萦,永驻心中。

家乡

文/苍穹之鹰

2019年年底,得到来自故乡的消息称:县委县政府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积极动员农村居民向城镇搬迁,由此引发我的回念与感慨,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是否在不远的将来,将是人去房空,进而退还成耕地,再也看不到村子的景象,最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历史。故而,春节回家,我再次站在了村子边的山头上,久久俯瞰这片热土,看看土坯红瓦和袅袅炊烟,听听鸡叫猪哼和高声笑语,曾在这座山头,我喊叫过你的名字,那时只为听到回声,现在我又想呼喊你的名字,而这次是为了深深记住你的恩情。

那河

那是一条横在村口干枯的河,我们都亲切地称她“河坝”,也就是童子坝河,历史上就因她而使得村庄水草丰美,祖先临河而居,说起来她应该是我们的“母亲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游建了水库,称翟寨子水库,现今坐高铁途径的时候还能看到呢,下游从此便干裸着河床,倒是为村民盖房子提供了丰富的石材和青沙,还有大年三十晚上的“醋坛”用石。大概也是最近几年为了保护河岸退耕还林种植的树,容易被冲刷的地方砌了护坡,以防泄洪冲击,其实印象中也就在90年代的时候河道泄过洪水,绝大多数的年份都是干涸的。河的发源可追溯到祁连山,至于下游到哪里,我未曾追究和考证。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那山

小村是两面环山,主要在东面和南面,山连山,绵延不绝,山上很多地方都曾被开垦出种过庄稼,雨水多的时候庄稼长势比较好,也被成为“天年好”,完全依赖于老天爷,由于土质疏松,秋天收割的时候一般不用镰刀,直接用手拔,山地大多离家较远,路又不好走,待到秋收的时候,往往都是披星戴月地赶,深怕白天太阳一晒,收割的时候麦穗掉了撒了粮食。后来国家统一行动:退耕还林,都被种上了“树”,其实是比较耐旱的我们称之为的“黑刺”,但好像成活率也不高,一是被草欺,二是缺水。前几年专门组织人力送水浇灌,现在似乎完全靠它们自由生长,自立自强了!南面的山,也就是在河东面,有五六十年代挖的防空洞,没有人专门讲过它的故事,却是我们小时候点起火把走穿的娱乐场所之一,美其名曰:穿洞子。想必现在的小孩再也没有光顾过了吧,有些崖头上还有被雨水冲蚀或老鼠留下的洞,成了乌鸦和猫头鹰的家,小时候的乐趣之一便是掏鸟窝。

那树

村口的马路边有两排整齐的白杨树,树冠相连罩着小路,夏天格外凉爽,我甚是喜欢那一段路,那些树虽不像人家小说里的“村口那棵老树”,动辄上百年,但他们却见证了数代人的成长。小时候也听说村子里有棵百年老树,在学校对面的那条街中间,当时好像还去看过,蛮粗壮的,皱巴巴的树皮,稀松的树叶,树干中间都开裂了,还渗出黑乎乎的液体,像一位几经沧桑的百岁老人,谁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已有百年,也不关心是谁种下的,似乎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未来,而他却默默注视着村庄的变化,如今也不知他是否还“健在”。

那涝池

坐落在村子中间的涝池是专门供人饮水用的,四周有围墙,四个角落有铁门,防止牲畜进入,每逢秋季都会把她放满,以便过冬,小时候我们都抬过水,用铁桶拉过水,直到通了自来水,涝池还保留着,当时说是为防止自来水供水不稳,村上还专门拨款改造了围墙,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她已经在成了摆设,现在最多的是给下一代留一个故事传递的证据罢了,还有一个关于她的美丽传说。村子南边和北边尽头处还各有1个和2个涝池,主要是用来饮牲口的,夏天的晚上到处蛙声一片,暑假的时候还可以用自制的简易鱼竿钓钓鱼,现在北面2个的已经被填起来成了耕地,南边的不知是否也已荡然无存,她们连成为历史证据的资格都没有了,只能留在见过、用过她们的人们的记忆和故事中。

那后台

我不知道为什么被成为“后台”,从小就听大人们这么叫的,其实就是一个土夯起来的土墩子,有一条长坡,顶上有座宽敞的建筑,以前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自我记事起常看到它的门被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锁着,后来被村委会盛放杂物,有几年村上过年闹的社火和唱的秦腔都在那里排练,再后来听母亲说被村上的信仰佛教的几位老人供上了佛像,时常在那里诵经拜佛,再后来的故事就到了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也改变了它的命运,重建后的村庄为了纪念灾后重建,它成了灾后重建纪念亭,有碑记。土墩子也披上了混凝土外衣,长长的坡道变成了交叉而上的砖砌台阶,站在上面也可以俯瞰整个村庄,应该属于村上的标志性建筑吧。后台旁边以前有一家商店,被称为“供销社”,后来才知道为什么被称作供销社,那也是小时候常常想去的地方,而如今他就像“供销社”一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谁都难以忘怀小时候成长的地方——那个被称作故乡的地方,那里有故人,有故事,有故情。生活在故乡的人都有自己难忘的岁月,可是这些岁月终将成为历史,我们也曾暗暗许诺建设自己的家乡,可长大后才发现,那个天真的愿望竟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天涯游子也只能是聊表思念!

醉花阴

文/安海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说的是初春之时,柳枝变软,嫩芽初绽,远远望去是一片若有若无的新绿。这种意境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极相近的。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这种朦朦胧胧的春景才是他们的最爱,远远胜过“绝胜烟柳满皇都”那样的晚春景象。其实这不难理解,不仅是诗人,我们普通人也是这样。刚刚从冰天雪地四野萧条的冬天脱身出来,忽而看到这娇嫩惊喜的生命之色,一定有一种拨云见日失而复得的感觉,心情自然是异常激动的。人们对于新春的喜爱或许就像面对了初生的婴儿,赏读中,滋生在内心深处的更多是一种浓郁而柔软的对于新生生命的欣喜与希望之情吧。

事实上,真正的春天还是从一场场花事开始的。“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初春时的踏青踩青,也就是一种迎春的行为,而沉醉于春花烂漫之中思绪翩跹才是人们对春天的真实态度。也正由于此,也才有了历代诗人的思春、伤春之情。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春天举办各种各样的“赏花节”,像北京的“樱花节”、上海的“桃花节”、武汉的“杜鹃节”、赵州的“梨花节”等,都是花的海洋花的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甚至还有的人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去赏花,也算是一种乐事。但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家乡的春花。

塞北的家乡,最先盛开的是杏花。每年阳历四月的时候,虽然天气还乍暖还寒,但杏花们便争先恐后地绽放了。她们既是春天的使者,又是春天的主角。土墙小院之中,三两株杏树孑然而立,迎风而放,成为庭院里一种炫目而温暖的景致。偶尔还会有一枝两枝红杏伸出墙来,春光乍泄,搅动整个村堡的风气。“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更广阔的景致在野外,那广布于乡间田野里的数万亩杏林,东风一到,便纷纷绽放出最美丽的姿容。站在高处看,这千万株的杏树纷纷扬花吐蕊,像一个个高举花环的少女,舞动在春风中,把最纯洁最本真的美展现在你的面前。我曾用“杏花云海”来形容这种壮观的景色,的确,在春风荡漾之间,这万亩杏花云海波涛起伏,花香四溢,是花的海,更是一片香雪海。当落花之际,落英缤纷,那纷纷扬扬的花瓣真是如星似雨般凄美。这种景色是无与伦比的。其实,无论是乡间土院中寥寥的几株杏花,还是田野沟坡上连株成片的万亩杏林,杏花的美都是极致的。在我的眼里,杏花的美就如桃花、梅花一样,还具有一种义无反顾的悲壮之美。俗语说:红花还须绿叶陪衬。但为了不辜负春天的嘱托,杏花硬是等不及绿叶的萌发而率先将春的信息传递给这片土地,哪怕倒春寒会冻僵花儿的梦,她们也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

杏花开过之后,那些梨花、苹果花、黄果树花、海棠花才次第开放了。这个时候,天气愈来愈暖和,小草萌绿,杨柳返青,放眼四周已经是满眼的绿色了。这些花的花蕾都是与叶苞同时生长的,那娇艳的花蕾在娇嫩的绿叶陪伴下,餐风饮露,不断丰腴着自己的腰身,擦脂抹粉,一脸娇羞柔媚之态。有个别花蕾总想抢个先,急急地睁开萌萌的眼睛,打亮着外面的世界。其他的花蕾也不甘示弱,纷纷绽开花瓣,把满树的艳丽展现在你的面前。那些小蜜蜂们也闻香而动,嗡嗡嗡、嗡嗡嗡,一边奏着乐一边钻进花瓣中,频繁地亲吻着花蕊。在家乡,除了个别地方有成片的苹果树外,这些树们大多只三三两两地生长在庄户人家的院落中,装点着一村一户的光景。我家老宅院中有一棵与共和国同龄的黄果树,至今还生机盎然,一到春天就开出满树的繁花。花开之时,坐在树下,看满眼繁华,闻花香浓郁,听蜜蜂演奏天籁之音,沉醉不知归路,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挺立在春风中的果树。

零星几株树花是美的,接天连片的树花也是美的,美的风格与气象或有差异,但美的质地是相同的。我想,杏花、梨花、苹果花和黄果树花虽然花开各异,但她们的美是具有一种同一性的,她们绝不像樱花等只是作为单纯的观赏性花树存在,她们的存在既昭示着春天,也在预示着夏天和秋天。繁花落尽之时,一个个小小的果实便孕育成功了,那将是另一个季节的另一种景致。因此,和家乡的众多乡亲一样,我喜欢家乡春天的似锦繁花,她们是美色之花,更是生命之花!

家乡的竹笋

文/肖真

父亲从老家特意给我捎来竹笋让我尝尝鲜。妻很擅长烹饪,在她精湛的技术下,一盘清炒竹笋已经放到了桌子上。我细细地品咂着那股特殊的清香味儿,感觉到它正在化成一股冰凉甜润的汁液渐渐地浸进骨髓中,深深地渗进了记忆的沃土里。

家乡的竹笋引领着我走进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特定的农村环境中。那时侯家里比较穷,生活很清苦,父母亲每天两头黑地忙,却只能勉强挣来填饱我们饥肠的粗食,除此之外,家中就再也没有可食之物了。我们的双眼就馋馋地盯着邻家竹林中那有限的几株稀稀落落的竹笋愣愣地出神,并不停地吞咽着清口水。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我和二哥便趁邻居不在,偷偷找来小铁锹,挖起竹林里的竹笋来。许是听到了动静,邻家大娘“吱呀”一声打开后房门,吓得我们赶忙打住。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低着头站在竹笋旁,万分尴尬地等待着接受即将到来的惩罚。岂料,大娘却微笑着和蔼地对我说:“挖吧,多挖点回家煮,没关系的!”说完,她又关上门回家中了。晚上,我们终于尝到了一次鲜美的竹笋大餐。

后来,父亲在我家新房盖好后,在屋后的空地上,也移栽了一些竹鞭。从此,盼望它们繁殖茂盛就成为我眼巴巴的祈望。可喜的是,这竹子生命力特强,只要将其埋进土里,很快就能成活,并且繁殖很快,不几年便长成蓊蓊郁郁的一片了。

当竹林里长满了竹笋,一家人去采摘,那是一年之中最快乐的竹林聚会。大姐、二哥、三妹和我,一手提篮,一手拿铲,欢快地奔向竹林。绿绿的竹叶下,竹笋早冒出尺把高了,密密麻麻的立在绿草中,有的像一把把刺向空中的利剑,粗壮有力;有的褪下外壳,像一个个欲脱还羞的婷婷玉女,纤弱柔嫩。我们手脚利落地采挖着,尽情地说笑着,满竹林里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古人言:“心中喜乐,口欲歌之……”不时,大姐、三妹哼起流行歌曲,逗得布谷鸟也不住的婉转啼鸣。

竹笋青翠年年长,时光蹉跎岁岁移。从农村中走入城市生活的我很少尝到家乡的竹笋了,可只要家中竹林里的竹笋成熟时,父母亲总要带点来给我们尝鲜。这时,我那根用于感知岁月流逝的敏感神经还是会被轻轻地牵动,并弹拨出一串颤颤的音符。

哦,家乡的竹笋呵,永远长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茶叶

文/林杰

我的家乡紫阳,地处汉江上游,那里山大人稀,经济较落后,但这里土质与气候适合茶叶的生长。

早春时节,茶树发出嫩芽的时候,这里的人们也就开始忙碌起来,山间田地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摘茶人,刹那间打破了乡村的寂静,增加了热闹的气氛。

记得小时候每到茶季,我就和大人们挎着篮子一起上山采摘茶叶,那时候没有整块的茶园,地里到处都是茶树,也不讲究摘茶要领与技巧,这儿采采,那儿摘摘,很快一篮子茶叶就摘满了。当茶叶积攒到一定数量时,便在自己家里加工成形,用柴火、土灶、铁锅将茶叶炒至几分熟后起锅,随后将茶叶撒在簸箕里使温度降低。冷却过后茶叶收成一小堆,这时用手来回反复在簸箕里揉搓,直到茶叶由片状变成小条形,再慢慢用手摊开。晾晒时将手抬到一定高度,均匀的将茶叶撒在簸箕里,放在阴凉处自然干到八成,又将茶叶收在一起,用手再次轻轻揉搓,这样茶叶更加成形。晒茶也有窍门,茶叶不能放在强烈的太阳光下暴晒,这样会使茶叶变黑,没有光泽和色泽,同时沏出的茶口感不好。做工不好的茶叶,拿到市场去卖,茶贩子会挑三拣四,卖不出好价位。

而今家乡的茶园有很大的变化,一种是有规模的,一种是无规模的。有规模的是指个人承包的,茶园有专人管理经营,茶园一块块整整齐齐,大小高低一样,时常除草修枝防虫,很是讲究。比如,摘茶时,茶叶的叶片大小要一致,只能用手掐,不能用手掰,要用篾篓子装,不能用塑料袋装,这样是为了保持茶叶新鲜不变色、透气、不受温度的影响等。无规模的是指个人自家的,山间田地到处都是,很零散,不讲究茶园规划,随去可随摘,无拘束。如今茶的做工都变成了机械化,取缔了人工做法,成品的茶叶是通过机械加工、人工筛选等程序,才流通到市场上去。

每到茶季时,乡村就热闹了,外乡的人有来摘茶增加收入的,也有来观赏茶园的。茶贩子也来来往往,有收新鲜叶子的,也有收干茶叶的,大包小包接连不断,满载而归。摘茶人忙碌了一天,带着采摘的喜悦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维进步,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富硒茶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发财致富之路,未来,这里的人们会因为茶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