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学会吃饭

作者: 慧蓉2023/10/16生活随笔

最近在看一本书:《学会吃饭》。两位作者合著,一位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一位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两人“闲”来无事,通过规模浩大的临床试验,去研究人是怎么吃胖的,又为什么有些人怎么都瘦不下来,或者瘦下来很快反弹。

有健身经验的人都知道,要说瘦,一定是吃比练重要。昨天核酸检测排队时遇到一位珠圆玉润的男士,当他跟同伴说前一晚的鱼汤多么鲜美,他喝了好几碗,又说自己每天在健身房锻炼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几乎以为他在吹牛,但他接下来说的话,我又信了。他说:“我锻炼就为了更好地吃、敞开地吃,如果不是为了吃,谁去锻炼啊?”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真话传播者,我强忍住才没说,哥们儿你知道吗,你跑步一小时消耗的卡路里,还不如一碗鱼汤多。

除了极少数病理性激素胖,世间的胖,都是吃胖。想要瘦,管住嘴,这是第一,如果抛去健康因素,只要管住嘴,你不迈开腿也行,但如果你迈开了腿,不管住嘴,肯定不行。

那么问题来了,管住嘴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那么难?

《学会吃饭》认为,我们大多数时候,不是为了饿而吃,而是因为焦虑、空虚、叛逆、悲伤,寻求慰藉或者喜悦。所以,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花点时间来一次哲学式的人生拷问:我真的需要它吗?我享受它吗?我真的饿吗?我还能够享受它吗?

这一招真的太狠了,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哲学家致疯率、自杀率都比别人高。当你对活着这件小事儿进行灵魂拷问的时候,多半就不想活了;当你对吃进行同样的灵魂拷问,也会立刻想要离开餐桌。

没错,很多时候,我们吃,都不是因为饿。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一个家庭里,偏胖的那位,通常是家里掌控欲较强的那位。是因为他们没钱办健身卡?不是。因为他们往往是餐桌上负责收尾的那个人。

我小时候吃饭不乖,总是剩饭,我妈觉得扔了可惜,会帮我吃了,结果现在一直在和血糖做着斗争;我外公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全心全意操心一家人的饮食,结果直到他患上了癌症,家里才有了剩菜。

对于这件事,我也进行了少量的样本调查。

我闺蜜媛媛说,她家里,是***负责收尾。“很烦人的,你本来已经吃饱了,她非要再每人分一口,其他的她自己全部吃掉。她就想看到自己做的饭菜被吃得干干净净,才有成就感。”

我同事阿珠家里,也是妈妈收尾。“我妈生完孩子就没工作了。平常大家各忙各的,她一个人比较孤单吧,所以在餐桌上,她好不容易找到了存在感 。我们吃几口,差不多就散了。她能一个人坐在那儿,把一桌子菜吃完,边吃边数落我跟我爸没用,吃得像猫一样少。”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大多数时候的吃,真的不是因为饿;而大多数的胖,也不是因为胃大。

一位同行知道我在较严格地控制饮食,尤其减少零食的摄入量,格外关心我的工作情况,经常问我靠什么维持灵感,他说自己“自从开始刷脂,灵感全无”。

吃,可能是动物性在人类身上最为顽固的影子。我观察过邻居家养的两只猫,很明显的是宠物化程度高的那只,对吃的兴趣小,人吃饭的时候,他该干吗干吗。另外一只,跟田园猫差不多,人吃饭,她就在桌子下面着急,只要是肉,给什么吃什么。

人类与肥胖的抗争,大约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怎样能够让我们的愉悦感、安全感、被世界爱着,以及爱着世界的情绪,不再依赖于吃?或像邻居家那只宠物猫一样,做到无喜无悲,情绪稳定,或者像《学会吃饭》的作者那样,做到充分去享受美食,吃一口品半天,把荷尔蒙充分消耗在对食物的感知而非摄取上。

从目前的趋势看,随着人类进化程度的加深,胖子将会越来越少。

当我得到这个结论,忽然意识到应该珍惜身边每一个胖子,或者微胖的朋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忽然就从胖大叔,瘦成了小鲜肉。一边感叹太励志了,一边悲伤地看着抽屉里刚买的海盐味、咖啡味、五香味、焦糖味、奶油味、山核桃味的葵花籽。零食在自己兜里和肉长在别人身上,都是让人愉悦的,遗憾的是,目前不支持“吃在自己嘴里,长在别人身上”这个程序。

所以啊,为了瘦和健康,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强大自己的内心、稳定自己的情绪、充实自己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不然一个人闲得无聊,只想嗑瓜子。

牛年假期已经在路上了,谨以此文,提醒大家:为了不减肥,最好不要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