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之道的作文

2020/03/18作文大全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一: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祇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君子之道读后感二:君子之道读后感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三:《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性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读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溃”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民族复兴”。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性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精彩。

生活之道读后感

篇一:读《生活之道》有感

我从未知道,有一天我的生命陷入到最黑暗的时候,我躺在病榻上半年多,一个伟大的导师--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大师陪伴我走过了生命最艰难的历程,我每天都在记录着他的经典的语言和自己的点滴进步。我知道伟大的教导于教育能使人的灵魂在美感,哲学以及智性上的追求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朽。他的著作超越了医学范畴,是寰宇间的普世价值对每一个人学习的生命智慧。

《生活之道》是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大师的讲演集。大师在有生之年把对人类的爱、人性的尊重、人道的实践与全人的关怀带到工作、生活与教学中,把医师、教师与学者的精髓提升到极致。在他看来,医疗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关怀过程。医疗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本质与对生命热爱的精神上。我都觉得现代的医生应该去认真读,反思自己作为医生的角色,怎样才是仁心仁术。

“现代医学已经让医师们也能够使用比奥斯勒医师当时有效千百倍的药物,同时也更能够减除病人的病痛与残障,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照顾上,能够提供病人的远较过去为多;在缓解疼痛与身体的残疾上,医师的配备更是远胜于前辈。尽管如此,讲到受人信任与尊敬,今天的医生却是江河日下了。”我想编者的这些话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点到了痛处了吧。中国的医学设施从没这么发达过,可是医生的道德素质也从没这么落后过,以前悬壶济世的医学精神已被红包、势利所取代。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他认为一个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而不是我们现在社会中,病人变成了取款机。

所以,在阅读他的书中,我可以感受到他浓厚的人文气质,深沉的人道精神,特立独行的学者思想,我觉得很多想法与理念都可以运用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学习与运用。

他提醒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白衣天使就可以高高在上:行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你们最能够表现自己的,不在于药水与粉剂,而是强者对弱者、正者对邪者、智者对愚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身为医生,医疗以外的事情固然与你们无关,但你们却有一项更崇高、更神圣的责任。心里不要老想着,要在别人面前点一盏灯,好让他们看见你的好行为;相反地,你们全都属于那支默默工作的大军。医生与牧师,修女与护士,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不竞争、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声音的人,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最好的医生也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对于你们这一群默默的工作者来说,无论是在偏远的农村、大都会的贫民窟、矿区与工业城镇、或是在富人的华屋、穷人的陋室,你们的天职都是一样的,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说到知识,你们可以将所学发挥到最高,并不断完善所学以增强能力,不分人等,不分地域,在需要你们的时候随时伸出援手。说到爱心,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弱者表现关怀与亲切,对伤病心怀悲悯,对所有的人给予仁慈。说到正直,则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诚实地对待自己,对待你们的使命及你们的同业。

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行医教学,他非常重视心灵与精神上的进步、升华,并因此对阅读、思考、内在修为都作了总结与分享,尤其是他强调善独,与中国古人的慎独不谋而合,与诸葛亮“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共鸣:拥有丰盛的宁静,无非是要让我们有能力去包容我们不幸的邻人。今天,我们的内心之所以得不到安宁,说起来可悲,或许只是因为手头拮据,缺乏那些外邦人所追求的东西。在这里我却要特别提醒你们,过不久,你们当中有些人,事业蒸蒸日上了,试炼的日子才真正来临。或早或迟,事业发达了,钞票进进出出,你们或许就会浪费了你们的力量,等到你们发现自己的心灵已经迷失,却是为时已晚。换句话说,在你们积习已深的灵魂中,再也容不下温柔、敦厚,生活也就失去了价值。

文化修养之于一个行医的人,其重要性胜过任何其他的行业,医生之需要文化修养尤其有其必要性。一个医生所要面对的人,形形色色不说,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除了他的治疗能力使他们身受其惠,还有些东西,他们虽然无法领会,无形中却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想,即使我不是医护人员,不是即将从事医学工作,当我翻阅书中的每一页时,都会有相同的感受。不论从事什么行业,追求什么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全都应该不断地精益求精。无论行医或教书,奥斯勒都可以说是良医与良师,而他就从未停止自我要求,始终在督促自己,还要更好。

篇二:《生活之道》读后感

初读《生活之道》这本书,就觉得它是本适合放在枕边的读物。入睡前读它必定能拂去白日心头的浮躁,让我们自省。这本书不仅适合医生读,也值得其他行业的人群细细品读。威廉。奥斯勒不仅带给了我们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更让我们超越医学范畴领略到了更广阔宇宙中人性的本质。

通过阅读本书,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及临床工作所见所闻,略谈我阅读本书第一章节后的理解。

奥斯勒说“身为一个医师,无论内外科,最重要的特质莫过于沉稳。所谓沉稳,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和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真正圆融的沉稳,绝对少不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作为一个医生,在面对各种情况都该保持冷静和专心。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何做到冷静和专心,需要强劲的基本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待一个病人如何保持沉稳?我们不因病人身上的标签而有偏颇,需做到待人沉稳。病人有各个年龄阶段的,有长的好看的有长的丑的,有贫穷的有富有的,有平民百姓有权贵人家,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做到对病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权利是平等的,都有被人尊重的权利。平等对待病人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真正的专业素质。

奥斯勒说“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第一要件就是不要去对我们的病人抱太大寄望。”他指出我们要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难缠的同胞,奇想怪癖,妄念幻想,不一而足。但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这些小毛病,我们越是深入研究也就越会发现,原来他们的弱点我们自己也有,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而已。要是我们自以为高出他们一等,对于这样半斤八两的相似,我们又怎么能够加以容忍呢?因此,对我们的这些同胞,一定要待之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的悲心,试想,他们不也正是这样期待于我们吗?”。

当遇到病人无理取闹、或各种方式的糖衣炮弹时应保持沉稳。现在我国的医疗环境让我们很多医生都心寒。因为诸多的因素,原来医务工作者“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已经被社会丑化成“白狼”。这对绝大部分带着美好愿望和良好志向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无疑给了泼了盆凉水。现在各地诸多医务工作者被病人或病人家属或专业医闹无理取闹殴打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屡屡见报,而媒体大众引导了弯曲的舆论取向,更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矛盾。在各大网站上报到的医生被打伤、打残的帖子后面,跟帖的许多网民不是对这种现象表示反对、愤怒,而是给出了许多没有理性的评价,认为医生就该被教训,很多人认为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冷淡。这一方面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机制不成熟,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宣传工作都没到位。另一方面也跟人们思想的成熟度有关,在社会浮躁的畸形发展过程中,现阶段人们崇尚经济第一,用经济理论来衡量服务的等价值,然而医疗是个特殊的行业,生命毕竟与金钱和权力无法画上等号。对于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也许最后是人财两空,这就造成了相对的心理失衡。毕竟医疗行业还存在伦理,如果完全用经济理论的等价值观点来看,对于我们不喜欢的病人我们可以不收钱同时拒绝治疗,但事实上是这个行业无法用普通服务性行业的评价标准来运行的,但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花了钱,就该得到他们所认为的满意服务。如此这般我们只能是“担着卖白粉的风险”却拿着“卖白菜的钱”受着被人称为“白狼”的气。我们也要承担吃饱肚子养活自己,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责任,因此在自我投入和回报这个对等问题上也许我们会短暂的迷失,特别是从医学院校刚毕业的那段日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静静的思考这个职业的初衷,以及我们曾经宣读过的“医学生誓言”。万事不可急功近利,这个时候保持一颗沉稳的心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拥有丰盛的宁静,让我们有能力去包容我们不幸的邻人”。

篇三:梁玉麒《生活之道》读书笔记

原文地址:梁玉麒《生活之道》读书笔记作者:NLP大学

1、最有益的支持不是评判或忠告,而是相互理解,并承认彼此的脆弱。因此,完形成长小组的带领者很少针对小组过程给予指导,唯一的指引就是:在回应别人时,不要给劝告。一个人所能体验到的最佳支持,是来自与他人在一起的经验,而不是别人的助人态度。这样,可以促使个人在觉察经验中沉淀下来,从而得到自我支持。——梁玉麒《生活之道》

2、放手,意味着足够的关怀,而不是担忧。放手,恰如一个人自然地睡去或醒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刻意做作。如果我们容许自己放下,我们就会乐意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时间显现出来,愿意让孩子以自己恰当的节奏成长。于是,我们不再要求每个处境都出现特定的结果才有快乐。——梁玉麒《生活之道》

3、完形工作坊常常帮助人原谅自己。原谅,并不意味着,即使我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也必须认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都是对的。原谅,就是容许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错误和脆弱,并容许自己改变。——梁玉麒《生活之道》

4、不是我孩子的生气使我暴跳如雷,而是我容许自己受他的怒气影响,我容许自己以发脾气的方式,而不是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梁玉麒《生活之道》

5、我带着感恩之心去生活。我不再刻意操控自己的命运。——梁玉麒《生活之道》

6、成长,意味着学习新的应对模式。——梁玉麒《生活之道》

7、一位门徒害怕犯错,禅师对他说:“那些不犯错的人正在犯最大的错。他们不做任何新尝试,变成了活化石。”——佚名——梁玉麒《生活之道》

8、原谅不能被他人强迫!从这个意义上说,原谅并不是我为别人做什么,而是我们在内心生起的念头。原谅,需要放下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角色。我庆贺自己活过来。这样,加害者制造的伤害和痛苦并不能规定我们的自我价值。原谅,是人类最仁慈的美德,是超越仇恨、愤怒、怨恨和复仇欲的能力——梁玉麒《生活之道》

9、完形生活方式就是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比如不能根除自己内心的幽暗。不过,承认自己的限制,反倒可以开启改变的潜能。这真是一个悖论!我现在更能接受自己的性格,反而变得更灵活、更随和。这可能就是改变的悖论。——梁玉麒《生活之道》

10、我相信,想象比知识更强大;神话比历史更有说服力;梦境比现实更有影响力;希望总会超越经验。……我相信,爱比死亡更强大。——梁玉麒《生活之道》

11、在完形生活中,我们懂得,我们只能为自己做过或没做的事情负责,但不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感受是信使,告诉我们在自己与环境之间已经发生了什么。用查尔斯·达尔文的观点来看,感受是有功能的,既不好,也不坏。它像一个信息系统,告诉我们需要什么。——梁玉麒《生活之道》

12、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后裔,而是生命渴望的儿女。你是弓,孩子是生活之箭,通过你射向远方。人在生命旅途,和平及慈悲与你同在。——佚名——梁玉麒《生活之道》

13、我感谢你教会我聆听的善意。有一天,你放学回家,不停地发脾气,抱怨学校的午餐。我感到些许挫折感。不过,我让自己深呼吸,聆听你背后的情绪和需要。最终,你告诉我,你在学校被人欺负。感谢你帮我理解到,你愤怒、挫折的背后是痛苦的感受。感谢你信任我,告诉我你的痛苦。——梁玉麒《生活之道》

14、如果我用人和天使的语言说话,却心中无爱,我只是发出回声的响锣或叮当作响的钹。——科林斯蒂安(ICorinthians13:1)——梁玉麒《生活之道》

15、未竟之事会阻碍人们活在当下,因为人们会把沉重的过去带进他当下的人际关系中,甚至把这些事看成是现在发生的事。一个人如果身处未竟之事的旋涡中,他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些不散的阴霾对他造成的影响——他可能会用尽各种或隐秘或明显的途径,去重现自己的过去。人们这样做,无非是想要过去的事情能处于较完满的状态。但是,只要我们用心觉察,就会发现,这些不断重现的人生片段和缠绕不清的经历,并不会因此而完满落幕。——梁玉麒《生活之道》

16、一位男士需要去洗手间,但却出现便秘的情况。这时,他整个人都被排便这个需要占据住,因此他冷待了身旁的女朋友,表现得心不在焉。如果一个人牙疼很厉害,他就会沉溺于牙疼,不能留意自己的其他需要。——梁玉麒《生活之道》

17、与“听”相反的是“聋”——让“龙”凌驾于“耳”之上,表示:我是龙,权威高,地位尊,或者我就是真理。耳朵在下,无法听,只能聋。因此,内心根本没有空间去聆听和理解他人。“听”的简体字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斤”的意思是“斧”,表示如果你想要真的听到,在听的时候不要说话!——梁玉麒《生活之道》

18、完形理论描述两个不同元素为了接触而相互靠近的过程——发生接触的地方就是自我和非我之间的界限。有时,我们会用尽方法避免跟外在环境接触。而最常用的逃避接触的方法就是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唯有透过觉察,让我们活在此时此刻,才能使自我和外界多些接触。——梁玉麒《生活之道》

19、常用的练习是,治疗师会叫参加者闭目进食,用极慢的速度用餐,好好品尝事物的味道。而我认为最重要的练习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上。吸气,我觉察到我正在吸气。呼气,我觉察到我正在呼气。调整自己的正念呼吸,最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梁玉麒《生活之道》

20、自己的痛苦、感受和需要,听者怀有承载之心不加评判地聆听和接纳,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感受到接触和理解,那么,痛苦有了承载的容器,疗愈和成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化作祝福与分享的力量,带领我们奋力前行。——梁玉麒《生活之道》

勤勉之道作文

篇一:勤勉之道作文

书山跋涉,需要用勤奋的步伐,在无边的莽野中,踏出一条通向顶峰的道路。

学海泛舟,需要不懈地努力去擎起理想高悬的风帆。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洒满了血雨腥风,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那是谁伴它走过生命中那艰难的一段长路?——勤奋!是勤奋擎着它五彩的风帆,驾驭着它生命的舵把,告诉它勇敢地走下去。只有在汗水汇聚的江河里,才能将事业之舟驶向理想的彼岸;明艳的明天,是今天汗水,血水的交融!

那站在科学顶峰上的伟人,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闪着金光的硕果,更重的是谱写一曲汗水与泪光的交响,把那留在地平线上的背影向世人诉说那烙在手中的茧痕,那布满山峰的足迹,向人间折射的是“人生在勤”的真谛!21世纪年轻而颇具天赋的你们,请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宁静的港湾,让我们乘着长风、扬起理想的风帆去穿越海洋!

但是,朋友们你们要知道,离开勤奋的母土,天赋的种子便寻不到春荣、夏华、秋实、冬素的前程,你我的明天都将是一粒埋在沃土中干瘪的种子,从我人生的宫殿,都将只是一排在风中摇曳的危墙!此时此刻,你难道还需要徘徨、迟疑吗?动起来!迈出我们勤奋的步伐,踏出那无边的莽野,踏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金光大道!让我们在时间老人的催促下,在勤奋的基石上构建人生宫殿的辉煌!

篇二:

在周皓11岁时,他勤奋学习、刻苦努力……

从此,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树人中学,中学毕业了。他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念他!

长大后,没想到我再次遇见周皓那时他已经变成了科学家,我把所有经过告诉了所有同学,同学们都为周皓感到骄傲。

周皓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一定认真学习、回报祖国。

正如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三: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我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人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经历风雨的考验,而勤奋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大保护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之家,曾经乞讨,流浪过,当个和尚,但他有志向,抱负;所以不断努力,不断战斗,最终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创了明朝的统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出身布衣人家,但非常好学,曾经经常为了学习而到十里之外的先生处去问问题,冬天时候有时双脚被雪冻住了,一天也就只能吃上两顿饭,但他没有放弃求学之道,后来成为宋朝宰相。

方仲永,五岁题时,七岁能和秀才做的文章,但他没有勤奋学习,而是止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只落“泯然众人矣 ”的遗憾。

所以干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天道酬勤,未雨绸缪,只要你勤奋过就会有结果,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你未能努力过,奋斗过,那么你的目标和未来都是浮云。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生活各方面都有竞争,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给事业和未来提供保障。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让勤奋随我们成功,走向未来!

篇四:

每个人做事,都会经历从不会到努力,最后成功。我也一样。

小时候,看着别人唱出美妙的音乐,自己也想学唱歌,可是我一点唱歌的技巧也没有,只能上基础班,和那些比我小一岁的一起唱。

我老在这样一个班我可受不了,所以我发誓,一定要在半年内,升至中级班。

所以,每天我都挤出半小时的时间练唱歌,一上课总能把歌词背的滚瓜烂熟,再加上我有一个天生的好嗓子,声乐成绩突飞猛进,再一次演出后老师正式宣布:我升到中级班!

一进中级班,发现她们都比我大,只有一个和我一般大的,我想:她们得水平绝对不一般。

果然不出我所料,上课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跟不上了,她们唱的太好了,我总觉得我们差距很远,于是我再次发誓:半年之内,我一定

要超过她们!

于是,我又加倍的努力,终于追上了她们可怎么也超不过,于是,我开始向老师求教,老师告诉我技巧后,我又加倍的练习。终于,我再一次比赛中拿一等奖,超过了他们,并升至高级班!

升入高级班后我更加努力,终于,在一次全亚洲比赛中拿了一等奖。当时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先前的努力总算没白费,我终于取得了成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的含义我终于明白了,你不加倍地努力,怎能获得意想不到成功呢?

篇五:

《金牌精神》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奥运冠军的故事,是金牌背后的艰辛和汗水。《金牌精神》中提到的跳水冠军胡佳就是一个很勤奋的人。胡佳的教练看中的就是他的吃苦精神。不管训练要多苦,胡佳从没说过“不练”两字,就是流着泪也会把动作做完,做好。他对自已的要求特别严格,常常进行超时训练。教练让他做5组动作,他却偏要跳6组才肯罢休。别人下班了,他一直练到工作人员赶他走。胡佳动作很标准,但他总觉得自已的动作没个性。所以他就在动作上加大难度。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收获了一枚冠军奖牌。

四年前看动画片成了我的主要生活,精彩雅典奥运会被我搁置脑后。四年后的今天,正在进行北京的奥运会,赛事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我也看得如痴如醉。在关注中国金牌的同时,但我更关注每个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正如《金牌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勤勉努力,世上最成功的法则”――这就是奥运精神之一。

其实每一个成功运动员的背后都有无数次血汗的付出和不断的努力。学习上要想取得好成绩,同样需要勤奋和努力。学习上我也想取得好成绩,但我是一个怕吃苦的懒人,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惊天动地”的好成绩。对要做的作业不是想着如何认真做好,而是千方百计“偷工减料”。暑假里,我老爸毎天上班前总要布置好一天的作业。而我总是采取看看电视慢慢做的策略。中午或下午,一听到的“啾啾”两声熟悉的汽车锁门声,我就知道老爸巳在楼下,回家检查我在做什么。我便立马关掉电视,飞快跑出客厅,坐在桌前装做认真做作业。还有一招也是我经常使用的------不管作业对错胡乱快速做完。我的这种学习态度,反映成绩上往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到比我没大几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们在奥运赛场上的龙腾虎跃、努力拼搏的场景,真的很让我自惭形秽。能上奥运赛场为国争光,不知背后要吃多少苦。品奥运,看奥运给我带来最大收获是懂得了——只有勤奋努力才有可能夺得桂冠。

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有很多。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悬梁刺股都是古人勤奋的成功典故。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成为最接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人。也是勤奋给了陈景润通往成功的殿堂的钥匙。

“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对照自已的学习,毫无疑问不够勤奋是我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对于我来说,现在的辛苦不过是整天忙忙碌碌的学习,跟运动员的艰苦训练相比,算不上辛苦。就算考出了好成绩,那只是成功路上很小的一步。桥梁专家说过:“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对我们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勤奋使人生变美,勤奋更是成功之母。只有勤奋才会造就天才,所以我一定好好学习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战国时期的苏秦,夜以继日的读书,每到犯困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腿使自己的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防止读书时打瞌睡,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的“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横,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横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荧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以上的这些,都是勤奋的故事,正如“天才=1%的天赋+99%的汗水”一样,人生需要勤奋,勤奋使人好学;勤奋使人坚强;勤奋使人成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加大,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更体现出勤奋的重要性。就象乔.雷诺兹说的那样“假如你有天赋,勤奋会使它变的更有价值;假如你没有天赋,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天才是少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即使不是天才那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勤奋,仍能取得成功。天才,如果不勤奋也不会取得什么大成就。就象我们所熟悉的范仲永,虽有惊人的天赋,最后却因没有勤奋学习而变成了平庸的人,一生碌碌无为。

“不要心平气和,不要容你自己昏睡!趁你还年轻、强壮、灵活,要永不疲倦的做好事。”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如此,青春有限,我们要把握好这有限的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但在我们的身边,仍有一些反例,上课不认真听课,打瞌睡,作业不认真完成、拖拉,天天只耍一些小聪明,不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学习上。这样的人怎能取得好的成绩。

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刻苦学习。“勤奋一日,可一夜安眠,勤奋一年,可得幸福长眠”那么就让我们勤奋学习,让自己的明天变得多姿多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