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天桥的文章 / 天桥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落汤鸡记

文/轻若无物

从图书馆里出来,发现下雨了,我却没有带伞。

雨下得淅淅沥沥,可不算小,要是就这样走回家,肯定变成落汤鸡。还好带了一件毛衣外套,可以用来挡雨,聊胜于无。于是我就顶着外套跑了出去。

从图书馆的咖啡厅走到大门的功夫,毛衣就已经被淋湿,滴滴答答的雨水开始落到头发和脸上,我不免有些着急。连忙挑选林荫路走,希望图书馆的参天大树能派上些用场,为我挡挡风雨。结果明显失策,细密的雨滴落在树叶上,汇成了更大的颗粒,当当地砸在我的脑袋上。我心里一沉,赶紧一窜一窜地逃出树林。

好吧,必须坐辆车了。下午五点要想在这里拦到出租车,那是白日做梦。于是我把目标锁定在马路对面的公交车站,至少在等车的时候还有地方躲雨。平日我都是走路来,只需个二十分钟,既锻炼身体又放松眼睛。如果是坐车的话,可以搭上两站路,下车后还要走一小段儿。天公不作美,如今只能如此了。前往车站,还需要跨越天桥。我飞快地攀上天桥,结果桥上水洼里的雨水被我踏得飞溅起来,鞋子全湿啦。完蛋了,新买的小牛皮鞋!我苦了脸。跑下天桥后,我冲向车站的挡雨棚,站定后赶紧抖抖头上和身上的雨水,发现棚下站的都是我这样没带伞的,多少都有些狼狈相,不禁莞尔。大家同命相连地一同躲雨,不时抹着脸上滴下的雨水,翘首以盼公车的到来,于是我刚才急切的心情似乎也被冲淡了不少,反而开始觉得有趣。反正也淋得成了落汤鸡,鞋子也报销了,还着什么急呐。公车一会儿就来了,大家推推搡搡地上了车。湿漉漉的车厢、雾蒙蒙的车窗、窗内还在滴着水的雨伞、窗外失去节奏略显混乱的世界,令千篇一律的下午五点钟呈现出不一样的氛围。

两站路很短,几分钟我就到站了。我再跳下车的时候,雨势并没减小,我还有一段路要走。可是我一点儿也不着急了。上一次淋雨是什么时候?我已经想不起来,至少也得个七八年吧。突然想起一次初中放学后,大雨瓢泼,我和同桌都穿着雨衣,嘻嘻哈哈地在雨里玩儿了一个小时才慢吞吞地蹭回家。那时感受快乐的能力是多么强大,快乐对于我们而言又是多么简单!那时雨点滴在头上,就会尖叫着开心得不得了,现在却会皱着眉快步跑开。简直莫名其妙嘛。想到这里,滴滴答答的雨穿过外套浇下来,我也一点儿不懊恼,虽然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傻乐呵,却也能感受到快乐正一点点儿地回到身体里来,我的嘴角正在一点点儿地向上翘。

雨就一直下,我就慢慢走。想起放学后冒雨骑车回家的路上,耍帅的男生不带雨披的帽子,头发浇得湿漉漉,眼睛却亮晶晶的;想起有天突降暴雨,一位我极为尊敬的老师突然从沙发上蹦起来,扑到窗前看热闹,我当时惊讶得合不上嘴;想起下雨天,我打着伞站在喜欢的人的窗下,就等着看他会不会偶然开窗看到我,那种期盼又自怜的甜蜜。九月傍晚的北京,湿漉漉的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和着雨中淡淡的青草香和泥土香,我到家了。

三孝口天桥

文/李丹崖

听说三孝口的天桥要拆除了,心中满是回忆。

我2004年到合肥求学,如今已经离肥多年,每每想起合肥的街道,最难忘的部分仍避不开三孝口的天桥。

当年,我一个人来到合肥,人生地不熟,为了能尽快地融入这个城市,常喜欢到合肥的市中心逛一逛,到书店看几本书,去音像店买几张刚上市的碟,到邮局报刊亭买一两份最喜欢的报刊,这些,在三孝口都能办到。

从十五里河出发,日色偏西,夜幕降临时,抵达合肥这座城市的中央,街面,人头攒动,有下班往家赶的路人,也有悠闲牵着手逛街的情侣,还有边走边打电话的生意人,他们像我一样,从三孝口的天桥上翻过,天桥像横亘在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老者,驮载着每一个路人的梦想,也驮载着这座城市里最绵密的人间烟火。

印象中,我曾无数次在这座天桥上驻足,站在高处看万家灯火,看车流滚动,看形形色色的店面,合肥从陌生走向熟悉,对于我来说,是在天桥上完成的,天桥是一座通达我内心的桥梁,也是一只中国结,拴在我这样一个贸然闯入城市的人心上。

多年前,我对自己所选择的学校是不满意的,对自己日后要走的路是迷茫的,这些不满和迷茫也都是在三孝口天桥上逐渐涣然冰释的。天桥是隆起的路面,它告诉我们,当平地走不了的时候,可以再上一个台阶,跨越一个高度,绕过看似不可能的障碍,这样做,不光目的达到了,自己也提升了一个高度,可以俯瞰你脚下那片桀骜的世界,它们温顺如绵羊。

这是天桥潜移默化我心路的过程,也是我自我调节的过程。人在孤寂的时候,可以迷失,当然也可以领悟,领悟和戳开现实的禁锢,冲破挫折为我们网设的迷局,收获到生活的“蜜桔”。后来的我,挖空心思读好自己的专业,千方百计为日后的就业铺路,我在心里也给自己架设了一座天桥,这座桥帮我理顺了心路,引领了前程。

离开合肥之后,我每每有机会出差到合肥,都习惯性地到三孝口天桥上站一站。市声喧哗,而站在这里的时候,心里却异常的安静。这是一座桥带给我的气场,也是自我的心灵修整术。

城市在变,朝着发展的方向,而每个人关于一座城市的印记却无法磨灭。这些印记,会集中体现在一件事物上。

时光如胶,浓稠无比,有朝一日落下来,恰巧滴在我们的心灵上,那是时光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琥珀”。别了,三孝口天桥!

城里的桥

文/叶纯

如果要问城里与乡下有什么区别,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城里有许多漂亮的桥,这是二十多年前我初到合肥时的感触。

桥,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不经意间,我们的城市在脱胎换骨,人们每天行色匆匆,却很少注意脚下跨过的桥梁,直到有一天,你猛然发现,城市的交通已从平地走向立体。

说起咱合肥的桥啊,虽不比北京的桥“千姿百态”和“瑰丽多彩”,但却应了那首动听的歌——“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初来合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座天桥——四牌楼天桥、三孝口天桥和大钟楼天桥。这三座桥是如此高大,又如此接近,三座桥连成的三角地带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地带。曾经很多次,我久久地站在这些桥上,望着脚下的汽车飞驰而过,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心潮澎湃,是的,这就是城里的呼吸,这就是城里的心跳,这就是城里。曾经有老家的人来合肥,我定要带他到桥上走一走,仿佛到了桥上,才算到了这座城市。

后来,合肥有了第一座立交桥——五里墩立交桥。在1996年建成通车的时候,我是在广播里听的现场直播,喧闹的锣鼓和欢呼声久久印在脑海里不能退去。当时,那是多么宏伟的一座建筑,整座立交桥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桥梁面积4万平方米。为双“Y”定向式加环形匝道的四层互通式立交,分五个交叉道向四周辐射。最高一层的高梁桥,距底层路面高达21米,长1100多米。整个桥梁纵横交接,四通八达如十几条巨龙翻江倒海,给人以美的动感,被称为“五里飞虹”。

一个城市的跨越不能没有桥。交通对城市的作用,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合肥需要拓展的已不仅仅是道路本身,城市规模的壮大,人们对“畅通”的呼唤日益加深,于是乎,四牌楼的天桥消失了,但合肥从此进入了“高空行驶”的时代。

前些日子,要去大蜀山一趟,印象中,那边的交通应该还是比较堵的。谁知一路上是出奇的顺畅,坐的快速公交一直稳稳地行驶在一片“荫影”之中,因为在头顶,长江西路高架桥一直随着你“不离不弃”,到市委党校了,这个曾经让我感到很遥远的地方竟也觉得不过如此。从2006年合肥动工修建金寨路高架桥开始,高架桥这个名词就闯入了合肥人的生活,短短几年,合肥的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靓,人们都切身体会到交通顺畅带来的便利。

住在城里的人是幸福的,当城里的桥一座座拔地而起,当城市的面貌因桥而得到提升,城里的人们不应忘记一个特殊的群体,大桥的建设者们。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散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无论是刮风下雨,烈日炎炎,工地上都有他们劳作的身影。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城市的活力来自它的包容与温情,让我们郑重地向这些可亲可敬的建设者们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