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向往的文章 / 向往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回到爱开始的地方

文/夜来寒梦

关于云南,一直都是一种向往。向往那里的阳光,向往那里遥远的静谧,向往那些花开,向往那些咿呀的歌谣。只是这些向往都是一种冥想,因为那遥远的彩云之南至今都是我未曾触及的梦想。

只是远远地想着她。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昨晚下了一整夜的雨,入冬以来第一场缠绵的细雨 ,细细的,冷冷的,像是雪花的眼泪。

回到爱开始的地方 .我想那个爱开始的地方,是不是最终都会成为人们心中 一个不能回想的圣地呢?因为每每回想都免不了热泪盈眶,都免不了想起曾经那个灿烂的笑容,免不了想起永远也回不去的那个美丽的午后。

细细想来关于云南与江南的执着大概源于那些诗词或是歌谣吧!见过太多的思念,听过太多的誓言,只是那些百转千回的情长都是在那些文字里。生活里的爱情总是有太多的烟火味,充盈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而不是诗词歌赋的风花雪月。于是,时间久了,便愈发的向往那个没有半点世俗的梦想。

“你给我的,从来都是你想给我的。”

心底始终忘不了这句台词,看着她流泪说着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不禁也渐渐地湿润起来。

“你给我的,从来都是你想给我的。”

初恋的感情是最单纯而又最强烈,但是同时也最缺乏思考。因为那时的情投意合,就遮盖了所有的瑕疵。他的好,他的坏,他的任性,他的娇嗔或是占有在初恋的时候似乎都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爱你”。

我爱你。

所有的初恋都是那样的相似,每个人都难以忘怀那个初恋,可是细细想来那段感情里可供回忆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我相信世间的遇见都自有安排。

我想关于云南的梦想,不要成为逃离的理由。

我想关于爱,给我所想的便足够了。

我想关于约定,在心便永远也不会遗弃。尽管岁月的苍老或许会使我们的梦想渐渐苍白。

我想,回到那个爱开始的地方。

随想 一种爱情

文/随安

这样的爱情是每个女孩子都向往的。它只有一个前提,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很快乐。我们认为两个人在一起快乐就好,可以在一起骑脚踏车就好,可以在一起互相嬉闹就好。

这种爱情总是出现在所有十七八岁的女生幻想里,出现在一些三四十岁的女人记忆里。它对十七八岁的女生来讲是进行时抑或将来时,对三十岁的女人来讲却是过去时。

这种爱情似乎与世界隔离,没有任何物质的束缚。所以真实却又遥不可及。对于十七八岁的女生来讲,是最真实的爱情。可对于三四十岁饱经世事的女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甚至只是偶像剧里的脑残剧情。

这种爱情就像天使的翅膀,一尘不染。可是现实的马蹄却偏要将它污染,甚至用世事的染料将它画得四不像

这种爱情太过脆弱,因为它的守护者只是一群未经世事的少男少女。而那些饱经世事的人们却总是在摧残着这原本就脆弱的爱情…

向往桃花潭

文/王道勇

夜读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看到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留数日。一个“诡”字,让我对汪伦佩服不已。是啊,汪伦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是与这个“诡”字分不开的!没有这个“诡”字,哪有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没有这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名不见经传的汪伦哪能名扬四海、千古流芳?正因为《赠汪伦》妇孺皆知,桃花潭便名闻天下。一个“大笑”,令我对李白钦慕不已。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对汪伦的“诡云”却“大笑”并盘桓数日,其豪爽、洒脱、不羁又怎能不使人心仪?

由此,我便向往起桃花潭来,汪伦与李白在桃花潭离别的情景也便逐渐浮现在眼前:

一个暮春的雨天,江水和桃花和谐组成的桃花潭,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峰峦倒映,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还挑来两坛美酒赠与李白。李白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正是他在桃花潭和汪伦这数日的友情。诗中汪伦赤足踏歌而行,在桃花潭渡口送别李白的场景,把他和汪伦那种即将离别难舍难分的情怀,表达得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汪伦凭着江南人的机智、诙谐、真诚,感动了李白,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桃花潭。李白凭着他的豪放、重情、才气,吟写了《赠汪伦》,使他和汪伦、桃花潭的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汪伦死后,葬在了桃花潭渡口对面的青山上,他的坟墓,永远地朝着李白乘舟而去的方向。现在,李白、汪伦虽然都已不在了,但他们的这段友情佳话,却因《赠汪伦》而流传了下来,这桃花潭便是见证。

憧憬着住在桃花潭酒店里,乘着桃花潭里的小舟,喝着桃花潭水酿造的美酒,听着《踏歌》,默诵着《赠汪伦》……

憧憬着友情和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就如桃花潭里的水一样,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