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挪步园的文章 / 挪步园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半醉人扶马磴斜

文/曹锦军

八月的梅城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处处都是热浪滚滚。惟有县城北27公里处的挪步园云雾缭绕,翠竹遮天,瀑布飞溅,清风送爽,是人们理想的避暑胜地。

说起挪步园,就不得不提起明朝兵部尚书汪可受。这里是他幼年读书,老年着述、静养之所,晚年告老还乡因“挪一步”而建此园得名。当初为了表示谦虚和清廉,汪可受对皇帝说,他要的地方不大,可以挪动脚步就行了。这一挪不要紧,黄梅紫云山正南面方圆25公里的地方就成为了他的封地。同时他又是清高孤寂的名士,“半醉人扶马磴斜,吟鞭敲落海棠花。螺川刻示匡湖序,偕隐怡山萼不华。”就是他自己晚年生活、心情、思想的真实写照吧。

据《聊斋志异》记载:湖广黄梅的汪可受,一名汪静峰。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二世为骡,三世为农民。他终于生汪秀才家,先是为怕暴露实情惹祸,便装作哑巴,后来脱口说话,显露出惊人才华,从此一帆风顺,“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其实黄梅历史上确有汪可受其人,为明代万历己卯年(1579年)举人,至今黄梅还流传关于他的大量传说,其中包括《投胎转世》、《门栓哑》等。

那日中午,因公干上了挪步园。傍晚时分,宾馆的其他人都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出去活动了。为了拍摄一点素材,我独自一人带着相机从鑫农宾馆出来向挪步园管理处方向步行。景区的路面很干净,空气也新鲜,没有太多的灰尘,这也许是和这里的植被太多有关。离宾馆100米左右路的右侧,往下迈过41级台阶,就是供奉汪可受的可受祠,现为巢云寺。寺的旁边是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果。寺内有他穿着朝服的塑像。在他塑像的上头是崇祯皇帝御笔书写的“天下清廉第一”的旌表。寺内很简朴,陪伴他的只有木鱼的敲打声和世人敬奉的缕缕清香。清朝人王献廷在游巢云寺时写道“司马经行地,松杉十里阴。现身为说法,问佛可传经。觉苑成空寂,香苔任雨侵,残灯谁续焰,落叶感秋深。”一股莫名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即使在盛夏,但站在冷清的寺前仍让人感到丝丝寒意。

拾级而上,复而前行。挪步园管理处、挪步园茶场分处公路两侧。从竖立在公路旁的景区旅游示意图上得知:汪可受晚年着书的地方——修书洞,就在挪步园茶场后面的山上。

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10分钟左右,不大一会儿就见到路的一侧都是用青石条垒起的石墙。墙的尽头处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通过这条路,就看到了一块大大的石头立在一个石洞前,上面刻着:功名石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这就是修书洞?看来是当年汪可受回忆往事有感而写的吧,也是他用一生的勤奋换来的心得吧。洞口很有意思,东边的洞门是椭圆形的,上面有圣旨的石刻,而南边的洞门是长方形的,正对着大路。洞内约2平方米,可以供人休息与读书的。据说当年汪可受就在这个洞里隐居。站在南洞口,挪步园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清风徐来,凉爽自在,这或许就是先生选此地修书的缘故吧?说不定也是他躲在这里天天喝小酒的好去处,要不他不会“半醉人扶马磴斜……”先生的书,我一本都无缘看到,只见到他流传到现在的这首诗,以及在报刊和网络里看到的多是他的生平故事。

300多年过去了,山依旧、洞依旧,只是那睿智无比的汪可受早成了黄土一抔,惟有清风明月相伴。这里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故事……

挪步园漫笔

文/戴益民

盛夏时节,单位半年工作总结会在邻县黄梅挪步园召开。客车下了高速,便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临窗眺望,只见雨后的紫云山云雾缭绕,满目苍翠,心绪随着不断攀升的高度而飞扬。路边的指示牌让我记住了挪步园的属地名字:苦竹乡。我反复回味“苦竹”这两个奇特的汉字,便有了上山观竹的冲动。

下榻地财政接待站面南背北,依山而建,气温适宜,空气清新,确实是个避暑的好去处。抬望眼,但见山峰环抱,林木葱茏,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晚饭后的余暇天色尚早,我和同事结伴而行,直往后山而去。

傍晚的山林笼罩在一片薄暮之中,道路两旁的柏树一字排开,不闻蝉噪,更无鸟鸣,怎一个静字了得。上得坡来,眼前出现一片湖泊,一块石碑上刻着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凤鸣湖。湖边有一片开阔的草地,但见三三两两的牛畜在嬉戏追逐。远处山顶峭壁之上,“ 挪步园”三个红色大字隐约可见。近湖远壁,一个柔软缠绵,一个坚硬挺拔,两相映衬,形成绝妙风景。沿湖边石桥前行不远,便到了挪步园茶场所在地,一条街道几幢建筑几户人家。眼前的茶园一片翠绿,更有茂林修竹,纠藤结蔓,潺潺流水,若不是农家屋里老式音响传出的新潮歌曲,真不知今夕何夕,恍若置身世外桃源。眼见采茶的村姑满载而归,同事忍不住也前去采撷一把。茶园与竹林相挨,我径直走进竹林观竹。何谓苦竹? 苦竹乃禾本科植物,状若小乔灌木,其材质细密坚韧,适应性强,耐寒,其叶、苗、茎均可药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清痰等功效。“ 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这样的徘句,让人想到苦竹那种淡泊的心态,正是燥热夏日之夜所需要的,如竹之清幽,虽发出微苦涩味,然而心是安静的,只要心境如竹,顷刻之间,便是天明。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除了零星点缀的山庄,静谧的山野似乎让人忘记了山下的喧嚣红尘。这方圆二十多公里的森林公园,多自然风景名胜,少亭榭庙宇道观,正印证了挪步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之美。一个老祖寺,一个修书洞,传承给我们的人文气息无非是修行。这种远离世俗的修行,非常人所能忍受。其实,人生无外乎“甘”、“苦”二字,无论甘苦,都是人的自主选择和自我感受。登山之人,历尽艰险而达超然之境,是从苦到甘;修行之人,摒弃红尘而行苦修之事,是由甘入

苦。或以苦为甘,或以甘为苦,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或许就是佛家所谓的禅境吧。

夜幕降临,四周尽显黑魆魆景观,令人心生恐惧。野猪或狼狗的传说,让我们汗毛耸立,不由自主加快了下山的脚步。此刻,寻常的灯火,俗人的生活,一点温暖,很多安宁,就是我们向往的幸福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