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土特产的文章 / 土特产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戏说“土特产”

文/胡学军

前几天,一个到外地出差的朋友,给我带了一份当地的土特产。外包装的确漂亮,显得很有档次。我就叫老婆赶紧炒着尝尝鲜。没想到,打开包装的土特产,一点不精神,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我强忍着咽了一点点,儿子没动一筷子。这个运行了八百公里的土特产,竟然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垃圾食品。

老实说,我对土特产不看好,所以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以前出去旅游或者出差什么的,都有带土特产的习惯,可很多东西,并不适合我们。我们普通老百姓出去旅游,大多是跟团的,一般地导们都鼓励我们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另一方面,因为各地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不一样,就像我一样,西藏的牦牛肉、陕西的馍馍、上海的甜食、重庆的麻辣、辽宁(山东)的海产品等,我都不喜欢。所以无形中,对土特产的印象也大打折扣了。

以上所说的是物质上的土特产。我想,能不能在精神上有各地的“土特产”呢?只要仔细观察,应该还是有的。比如,我到福建、浙江、广东一带,发现那里的人特别能吃苦,创业的劲头很足;再比如,在陕西西安,我发现他们做生意说实价,不说水价,比较诚信。当然,我相信各地还有很多精神上的“土特产”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土特产,我们不能放弃。精神上的“土特产”,我们更要开发、研发!

办厂需要看新闻

文/陆勇强

明建是我同学,大学里学的是历史,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了五年书。明建是那种很有“想法”的人,据说与校领导关系不和,他索性辞职下了海,利用自家一楼的仓库,办了一家节能灯厂。

那是2005年,节能灯还是一个新鲜玩意,市场上也不多见。明建的节能灯厂其实是一个作坊,工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也就5个人,干的是“组装”的活,配件、材料都是采购来的。

2007年,明建租了厂房,上了一条生产线,一年可产30万只节能灯。2009年的春节,明建的“座驾”从桑塔纳变成了奥迪A6了。清楚地记得那年正月十五,他请一帮同学吃饭,他喝多了,说起自己当年为何辞职下海开办节能灯厂,他说也是机缘巧合。他办公室本来没订报,那天传达室新来的人发错了,把一份《人民日报》分发了过来,刚好他没有课,于是看起了那份《人民日报》,结果发现报纸上面有一则关于节能产品的报道,报道中还说国家有关部门将出台扶持政策,促进节能产品产业发展。

刚好他有位同学在一家太阳能电板厂工作,熟知节能产品行业的情况,几经交流,他认为去做节能产品很有前途,于是从学校辞了职,创办那家“仓库工厂”。等到2008年,国家果然全面推行“绿色照明”计划,工厂的订单爆棚,几个月时间就掘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

三年前,明建突然把工厂卖了,转行农产品销售,这个转换让人看不懂。他自己解释说,节能灯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场几乎饱和了,利润非常薄,像他这样的工厂,在品牌、规模上存在弱势,还不如早点退出为好。

明建的农产品销售店在城里开了两家,销售本地的山核桃、白果、笋干等土特产,他在一家炒货厂还入了股,大抵做的是从农户手中低价收购,经过炒制后高价出售的路子,前两年的经营情况外人也不知道,我感觉是不错的,他的车子也从奥迪A6换成了奥迪A8。

去年4月,明建说有事找我,在我办公室聊当时非常热的“中国梦”、“八项规定”,他说自己有一个预判,餐饮、土特产将受到冲击。我当时也就一听而过,过了一个月,媒体上到处是全国各地的高档酒店客流量大幅下降的新闻,我对明建非常佩服。他的脑子与我的真的不太一样,我这样的新闻从业人员更多会从新闻的背景、意义上去理解,而他更多地会从经济的角度去“翻译”和转换,一条标准的“政治新闻”一下子被他“翻译”成一条生动的“经济新闻”,并且落地到他自己干的这一行上。

我听说去年夏天开始,他投资了二十多万元开了一家土特产天猫店,又高薪聘请了一位电子商务营销总监。当时大家觉得他做得没错,但几十万元的投入手笔太大。

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明建这一把又被他“赌”对了。现在城里的许多土特产店生意萧条,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都严禁利用公款购买礼品,这些土特产失去了最主要的客户。而明建的土特产却利用电子商务,对准普通消费者,销售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