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念想的文章 / 念想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八月的念想

文/李晓佳

又一年的建军节到了,每逢这时,我都会想念参军远行的挚友,回忆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

那年,我8岁,活泼开朗。放学之后,常常到我家附近的消防军营唱军歌,我找到了许多忠实的听众。就在那里,我遇见了童年的挚友,谭宇哥哥。初见他时,我好奇地打听着他的名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谭宇。”“那不就是痰盂?”我不由得笑出声,他也爽朗地笑着。

那年,他18岁,追逐着绿色军营的梦想。每日黄昏时分,他总和我一起观看消防兵的演练,看着他们熟练地完成了挂铁钩、二节拉梯、攻坚操法等多个科目比赛,他眼中流露出羡慕之情。然后,他坐在我身旁,津津有味地讲解消防知识。抑或,他骑着脚踏车载着我,追逐着夕阳,不停地哼唱着军歌,“军队是一朵绿花,军营是咱温暖的家……”这成为我童年最熟悉的歌词。

一天傍晚,看完演练后,他摸了摸我的头,说道:“晓佳,我参军了,要去遥远的西藏,祝福我吧!”说这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一声不响地跑开了,接连几天都没去军营。因为我不愿和童年的挚友分离,后来却也感觉释然,他如此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军旅梦,放下故乡的一切,我们纯真的友谊不能成为他的羁绊。

终于等到那一刻,他光荣参军了,实现了自己军人的梦想。在欢送的锣鼓声中,他面带微笑,胸戴大红花,爽朗地说:“晓佳,我们一起努力,你好好念书,我一定会回来看你。”我走上前去,送上临别的小礼物,亲朋好友都落了泪。他眼中流露出不舍,却又一闪而过,轻轻地挥一挥手,迈出坚定的步伐,踏上即将带他跨入军旅生涯的列车,他远行的身影成为我心底最深的思念。

后来,我搬家了。多年后,重游故土,听邻居们说,谭宇曾身穿绿色的军装,胸戴闪亮的军功章,神采飞扬地回来看我。我不由得暗自欢喜,他坚持着梦想,收获了成功。但我仍忘不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八月的念想,是纯真的童年,是岁月的静好,是记忆深处那抹身影,是见证挚友成就梦想的感动。

好好活,是一种念想

文/何新

每年都要经历几次亲朋好友辞世的场面,特别是那些非寿终正寝英年早逝的朋友,这种场面就特别令人悲恸、感慨、刻骨铭心。在“化悲痛为力量”后,心情平静下来,作一番自我对照,暗下决心,要好好活、慢慢活,活好今天。

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汲取他人的教训,天天起早晨跑、下班后不乘车、步行回家、忌吃肥肉、戒烟限酒、轻松工作、放缓生活的节奏,还规定每月进一次影院、半年作一次旅行……总之,把身体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其他的都成了身外之物。这种做法是一件好事,向“恶习”宣战,在有生之年提高生活质量,不但于己于家增强了责任感,而且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但现实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之后,生活又恢复了常态,不得不迫于生计而劳其筋骨,不得不为了追求而空乏其身。有志之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活”而活,其实是亵渎了“活”的价值。生命的长度,并不等于生命的宽度。古人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又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乐观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在惋惜他人珍惜自己的同时,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更大的光芒,一辈子活得精彩,活得有分量,才是“好好活”的最高境界。

七月的校园念想

文/鲁珉

又是一年的七月,一个走出大学校园挥手离别的季节。

不论用什么言语来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四年,都无法否定那时我们的青春是纯洁的,包括爱情。一场跟一帮同龄人的爱情,一场没有手机没有爱派没有跑车的爱情,一场打一个一块钱的榨菜肉丝也要你一口我一口的爱情,一场在阶梯教室互相为对方占个座位的爱情。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武汉上的大学。那个时候宿舍住的是7个人,火炉般的武汉夏天太热,而只有宿舍房顶上那个有着四片叶子的吊扇。实在是太热了,就跑去屋顶的平台,一床草席铺在硬硬的水泥地面上,享受着夜间从东湖那边吹来的丝丝凉风。

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春天,那个叫刘道玉的校长身穿长袍出现在陈旧的武大单元楼的阳台上,面向成百上千的大学生,不紧不慢地讲着中国教育的过去,畅谈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寄语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那次刘校长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新。一转眼离那个毕业季已经二十多年了,20年是4年的5倍,时间长短一目了然。大学时代与职业生涯,很多人都在权衡着哪个更重要。结论可能高度一致:没有那个4年,人生可能会改写。

那个时候上大学可谓是又穷又苦,穷学生苦读书,一个月家里给的生活费顶多50元。除去吃饭,还有少许钱去学校书店淘几本课外书。如果家庭困难,学校会有十几块钱的补助。一贵州室友,有一年放寒假没有回家路费,几个室友一人几块钱才凑齐他回家的火车票钱。

刚进校的时候,邓丽君、琼瑶也涌进校园,还有交谊舞。学校没有舞厅,于是学生食堂便成为学生跳舞的主要场所。一个“砖头”录音机放着卡带,天花板下挂着几条彩色纸条,一些会跳舞的同学当起启蒙老师,拥挤的食堂里响起舒缓的音乐,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

那个时候一周是六天上课一天休息。好像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和图书馆度过的。阶梯教室是自习最好的地方,但要早早地去占位子,因为那如同电影院里的座位,坐起来比较舒服。若是坐在靠后的位置,看书做题累,抬头可以看前面的学长学妹们静静读书的样子,也是一种放松和休息。

周六晚饭后的时间过得是最快也是最惬意的。或是去露天电影院看一场不超过五毛钱的电影,或是约几个兴趣相近的同学去校外录像厅看一场港台的电视剧。

就是那个时候,香港武侠剧浸漫校园。最火的当属83版的《射雕英雄传》和周润发版的《上海滩》,对于我们一帮工科生,金庸的武侠世界也是那样迷人,俏皮的黄蓉和潇洒的许文强都是我们共同的偶像。

或许回忆是一种现代病。《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及铺天盖地的乡愁,都是回忆过去了的那一段青春。也是,就是那段在东湖边发生的校园生活,都可以秒杀多少青春电影。

那个时候我们也有过山楂树下老三那样纯洁的爱情。我曾暗恋过班花近四年,直到毕业送她去火车站时也没有对她说那三个字,一段没有发生的“初恋”只留存在记忆中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恋爱顶多就是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吃饭周末一起出去玩,都没有听说过哪对情侣被传出轨,哪像现在谈几天恋爱就可能去开房。

转眼间离开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就二十余年了。不论是在做什么,清晨的闹钟都在催促着,似乎分分秒秒都能听见时光哗哗翻页的声音。

偶尔静下心来,回想那一段校园的青涩时光,才发现已经离我们真的很远很远了。回首那段人生中最重要的停留,不论是否难舍,都只能把那段光阴放进记忆夹里,然后用那4年的情愫,绘就出人生旅途中的另一幅绚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