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尖山的文章 / 尖山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拜谒鲍照读书台

文/戴益民

有朋自远方来,太平一尖山的确是个好去处。一尖山又名匡山,古时与庐山合称“匡庐”,海拔1064米,为鄂东武穴境内的最高点。当地民谣云:“一尖二尖,伸手摸天。”可见其高耸云天之气势。随行的同事华介绍说,一尖山除了“东冲积雪”、“云海瀑布”、“山观日出”等自然景观,还有“鲍照读书台”、“光明寺”、“龙王庙”等人文景观,引人入胜,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鲍照读书台”。南北朝文学家鲍照曾在此山登台读书,整日与茶相伴,以茶会友,品茶作诗,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李白赞誉鲍照道:匡山读书处,敏捷诗千首。

车行山路,透过车窗,但见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萝卜花,黄白相间,分外耀眼。在荆竹大坝,我们停车稍歇。放眼望去,但见巍巍横岗,千峰竞秀;擎天一尖,独步云霄。一望无际的水库平面如镜,群山倒影,山茑浪屿,摇曳多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时而张开双臂,作飞翔之状;时而伫立遐想,作哲人沉思状,呼吸到的是饱含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感受到的是远离浮华与喧嚣的安宁。

终于抵达山上了,车停在茶场边,映入眼帘的是方圆千米的开阔地,地上草木幽深,一片茏葱。向宕村杨书记告诉我们,这里经过开发,马上要成为一尖山风景区管理处了。山风吹来,浑身凉爽。目之所及,但见竹林、茶园、柴堆、池水、野花点缀山中……穿行在茶园、松涛和竹海之间,感觉如同走进了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大氧吧。

据说,山上经常有野猪出没,倘若一个人山上不免有些心悸。穿过野猪林,再西行千米,便是一尖山主峰腹部的明月峰了。沿石阶小道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鲍照读书台。这是由悬挂在山崖边上的一块巨石凿平而成,读书台座北朝南,台面约4米,南部边沿处刻有“读书台”三字,还有一口墨砚池宝,字迹虽然模糊,但笔力遒劲,尚可辨认。台后方上侧有6块沉积的千年巨石,斜面立起,状若古书,陈列于案旁。左后侧明月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坪,传说为鲍照踱步、眺望之地。读书台东侧原来有一座六角亭子,为清嘉庆年间修建,高6米、宽4米,为石木结构,四周廊柱上,有浮雕蟠龙图案。多少年过去了,由于历经风雨剥蚀,如今亭子早已倒塌,只剩残迹尚存,但古代文人墨客游览于此所记诗文,已难再寻觅。清康熙翰林学士金德嘉曾在此题诗云:“山鸡啼彻九天闻,万仞芙蓉五色云。台下青青书带草,至今人识鲍参军。”同事华说,若能筹集一笔资金,在此复修此亭,刻上鲍照和古人墨迹,该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伫立读书台,头顶苍天,脚踏云雾,不禁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放眼南观,看滚滚长江东去,庐山胜景约隐约现;回首北眺,魏魏大别连绵北去,好一幅山长水远图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吟诵古人诗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心事如潮涌起。是啊,沐浴山水灵气,汲取日月精华,终日茶香氤氲,诗书作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是人生怎样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大境界呢?

告别鲍照读书台,我们依依不舍下山。此时,落日的余晖将山林涂抹得美轮美奂。

一尖山的记忆

文/如月

一尖山又名匡山,古时与庐山合称“匡庐”,海拔1064米,为鄂东方圆数百里最高点。一尖山上有百亩茶园、千亩松涛、万亩竹海,风景别具一格,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大氧吧。在朋友介绍下,我们驱车前往。

一尖山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疏松,是鄂东名优茶叶和野山笋生产基地。远远望去,满山的竹海一层又一层,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全被竹的海洋淹没,让我们分不出枝竹、枝干和枝叶了。当一阵山风吹过,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要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能感受到它的深沉和壮观。还有那一块块整齐的茶园,被竹海松涛包围着,它们相互依偎,一个静谧,一个涌动,静若处子,动如潮汐,看上去真的很美,很美

……

一尖山的杨山上,人工种植着成片的牡丹和芍药,这是一片即将开发成型的牡丹花圃。花期尚未过去,一片红的白的粉的花景映入眼帘。此时,山风吹拂,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牡丹和芍药历来并称“花中二绝”,把它俩栽种在一起,次第而开,可使观赏期延长。从外貌上看,牡丹与芍药外貌酷似,如同姐妹俩,很难让人分辨清楚。朋友说,牡丹胜在富贵,芍药胜在妩媚。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你最爱哪一种?我无从回答,只是喃喃自语:但凡美的东西都是我的所爱!

夕阳西下,村里主人安排我们在大坝脚下就餐,一桌丰盛的农家菜令人馋涎欲滴:鲜嫩的大坝鱼头,一尖山的野竹笋,香喷喷的锅巴粥,糯米圆子……临别之际,他们还叫人挖来几棵野山笋送我们,盛情难却之下,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一方水土一方人,淳朴、敦厚、好客的山里人,就像山一样永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