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正月十五的文章 / 正月十五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正月十五扔火把

文/郝天鹰

小时候,春节过后,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渐渐稀疏起来,男人们忙着四处走访亲友,女人们在家忙着招待客人,孩子们过年的兴致依然不减,掐着指头盼着正月十五快快到来,因为元宵夜一年一度的“扔刷帚疙瘩”表演让人激动难耐。老辈人就会说: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正式走远了。所以,元宵节夜晚把刷帚点燃抛向高空,是人们庆祝新春最后的狂欢,也是年最后的盛典!

“刷帚”是一种刷锅碗的工具,有高粱苗捆成的,高粱苗是高粱穗除去粮食剩下的,可做刷帚和笤帚。刚刚捆成刷帚时,高粱苗很长,但随着一天三顿饭后的刷锅碗磨损,刷帚越来越短,日积月累高粱苗就几乎磨秃,剩下的就成了“刷帚疙瘩”。这时候,每家节俭的主妇们把短的不能再短的刷帚收集起来,放在某个角落里,等待过了春节,凑着天气晴朗时,再把它们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几天,为元宵夜扔火把做充分的准备。

等到十五那天傍晚,孩子们就早已按耐不住了,把晒干的“刷帚疙瘩”末端捆上一截粗又壮的麻绳,有的还稍稍在刷帚上晒一些点灯用的煤油,等这些工序完成,扔火把之前的准备工作就算妥当了,然后,兴高采烈地拎起来和小伙伴们一起走向村外的大田地。在空旷的麦田里,孩子们踏着厚厚的麦苗,一边笑声朗朗,一边点燃火把。瞬间,田野里火光点点,小伙伴们拉开距离,用右手攥住麻绳头,抡起胳脯,把火把甩成一个大大的圆圈,并且用尽全力越甩越快,随着火把一圈圈的飞快旋转,火苗越燃越旺,等火把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火把就变成了一个个耀眼的大火圈映入眼帘,众多的火圈闪现在黑漆漆的夜里颇为壮观,等到火苗借助风力的作用响起了“呼呼”的燃烧声,再把火把用力抛向空中,然后抬起头,瞪大眼睛,看谁的火把飞的高,把火把扔的高的小孩就显得格外有面子。等火把落下来拾起来再扔,直到火把燃尽。每当这时,大人们也从远处观看助阵,看着上上下下的火把起起伏伏,映红了大半个天空,也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孩子呐喊助威。

看到自己手里的火把像火龙一样地在天空飞舞,小伙伴们兴奋的红光满面,一边争相欢呼,一边还大声嚷嚷:我的火把飞得高,南瓜长成狗伸腰。那时候各大队都种南瓜,这句口号就是希望本年的夏季南瓜大丰收,长得像狗伸腰那么长,那么大……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扔火把时大声喊出的许多顺口溜都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都是些祝福的话语。老人们说:火把甩的越旺,新的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庄稼收成会越好。所以,扔火把活动不但是孩子们有趣的游戏,还是民间祈福的一种形式。如今,这种活动虽然逐渐销声匿迹,但每当到了元宵之夜,五彩缤纷的烟花绚烂多彩,夜空变得更加璀璨,这些变迁,也预示着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但尽管如此,儿时扔火把的记忆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那种热闹的情景,每到元宵之夜就会浮现在我眼前……

西街的灯市

文/马维霞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看花灯”。这是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唱的儿歌,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天。

对于小孩子来说,正月十五不仅意味着会有好吃的元宵,最憧憬的还有热闹的灯市。如今想来,小时候的元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宵,那元宵中裹了由花生、核桃、葡萄干、青红丝、猪油调制的馅,然后压紧切块,放在大大的簸箩中,滚一层糯米粉,喷一次水,再滚一层糯米粉,再喷一次水……反复若干次后,变成了大小均匀的元宵,甚是好看诱人。煮熟后咬一口,不仅甜糯,而且有丰富的口感,甜蜜的味道和浓郁的香气。

总是催促着母亲快些将元宵煮熟,并非嘴馋,而是早就和小伙伴们约好了一起去看花灯。吃完元宵后,各家的孩子们便开始兴奋起来,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花灯,随着火苗忽忽悠悠地跳动,一张张小脸也被映得通红。老虎灯、兔子灯、公鸡灯、还有数不胜数的各式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闪闪烁烁,互相比试谁的花灯最好看,最灵动。

挑起缤纷的花灯,小伙伴们结伴涌向热闹的灯市。记得每年的正月十五,位于老城区的西街、东街都会灯火通明,人潮涌动,路两旁的树叉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似闪闪的星星,将夜空点缀得分外绚丽夺目,犹如光的世界、火的海洋,直将整条街辉映得华彩靓丽!这些灯全部由各家各户亲手制作,大多先用竹篾做成花灯骨架,糊上彩纸,再在花灯的四周绘制各类图案。有的画唐僧孙悟空,有的画哪吒闹海、嫦娥奔月,更多的是画花鸟鱼虫,尽管有些拙朴,但充满了无限的意趣,倒也妙趣横生,各显其能!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此刻悠闲地走走停停,时而夸奖时而赞叹,都为这些花灯的巧妙设计而折服。

其实,正月十五的天气还佷冷,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全都兴致勃勃地赏花灯,到处是一派温暖和喜庆。有一年寒风凛冽,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好心情,记得那晚一阵风吹来,令人躲闪不及,烛影摇晃之间,妹妹手中的纸灯笼瞬间起火,顷刻之间化成火蝶飞舞。妹妹无从补救,哇哇大哭起来,引来路人善意的笑声,妹妹哭得更响了。转眼妈妈又给她买了一个大公鸡灯笼,妹妹破涕为笑。

长大后,每到元宵节依然看花灯、逛灯市,但总会想起西街的灯展,总是怀念儿时与伙伴比试灯笼的热闹,那些灯始终在我的心里跳动,清晰、明朗、难忘。

正月十五闹元宵

文/华杉

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古时,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古代把正月称作“元月”,“夜”在古语中又称“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作“元宵节”。因为旧时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在门前屋内挂五彩缤纷的花灯,供人观赏为乐,故这一天又被称作“灯节”。

元宵的风俗颇多,吃元宵、看花灯,舞龙灯、舞狮子,耍社火,不一而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煮食元宵。元宵也叫汤团、汤圆、圆子等。为什么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呢?相传,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长江中漂浮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剖开,只见此物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甘美适口。昭王问左右大臣此为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悦,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元月望日,即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命人每年这一天用面粉及山楂、枣汁做馅,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流传至今。

元宵发展到今天,花色品种繁多。元宵馅有山楂、枣泥、豆沙、五仁、g玫瑰、芝麻、奶油可可、巧克力、咸味肉等二三十种。各地元宵更是风味各异,武汉的五芳斋汤圆清白晶莹,香味甜美;浙江宁波汤圆馅多皮薄,肥糯不腻;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糯;四川彭水的心肺汤圆鲜香可口,风味别致;湖南长沙的姐妹汤圆制作精细,滋润香甜;而安徽蚌埠的混汤酒酿元宵质地柔黏,馅心多样。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京津的甜馅元宵、齐鲁的桂花元宵等,也风味别具。

元宵节吃元宵虽是重要的风俗,但这一天人们更为看重的是上街观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等。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始于东汉永平年间。我国的彩灯十分丰富,民间艺人能制造各种各样精美、奇异的花灯。现在除了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外,不少单位还应用光导纤维、激光、声控、光控等新科学技术,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彩灯。在冰城哈尔滨等地,还有多姿多彩的冰灯。自宋以后,元宵节放灯时,有人把平时制作的谜条,贴于彩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又称射虎。猜谜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元宵节这天,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耍社火、舞龙灯、踩高跷、玩狮子、跑旱船、扭秧歌。激烈的锣鼓一响,催得人心头发热。神州大地处处展现出一派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