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故里的文章 / 故里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访庞德故里

文/毛韶子

在新修的洛礼公路线上,距四门5公里处有一个叫新庄的收费站,河对岸就是新庄村,也就是庞德故里。

乘车来到庞德故里时,已是雪后五天的一个中午。放眼望去,一条连接着洛礼公路的水泥路,跨过桥直通向山脚下的村庄,路面干净整洁,看来是雪后扫过的,两旁的翠柏林立,像是在欢迎着来往的客人。在水泥路面左下方的麦田地里,静静地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庞德故里。

穿过水泥路,走在南河桥上,昔日哗哗流淌的河水,顷刻变得淑女般沉静、温柔,河面满溢着银锭般的冰块。走出桥头,把视线转向北面,一棵大树映入眼帘,再看树旁边,从南到北,有庞德上马石、庞德纪念碑和爱国战士纪念碑。路斜坡下面没有台阶,只好用手拉着桥栏跳了下去。走近一看,庞德上马石看似像柱钉石,是花岗岩的,呈灰土色,仔细看了半天,寻找人们传说中的那一寸深的庞德脚印,脑海中依稀闪现出当年庞德踩着上马石,翻身跨马,趟过南峪河(今南河)驰骋疆场的情形。庄严的庞德纪念碑,坐北朝南,背面刻有庞德传略: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豲道县(今甘肃武山县四门镇)人。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随张鲁归降于曹操麾下,被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219年,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两军对垒期间,常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时值汉水暴溢,他率诸将与关羽殊死搏斗,箭镞射尽,又短兵相接。而他格斗益怒,胆气愈壮,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以封将劝降,但他却怒目不跪,怒斥关羽,最终殒身殉节。

看完碑文,知道了庞德故里后裔姓孙而不姓庞的原因。原来,自从庞德与关羽交战失败被斩后,族人害怕受牵连,或出走,或改姓换名搬迁到今天的新庄居住并繁衍下来。今日的新庄,只留下庞德衣冠冢、上马石和庞家花园残迹,供后人凭吊。据当地人讲,现在的新庄村是从庞家屲搬下来的,村里姓孙的人家其实都是庞姓后裔。村子搬迁是因为暴雨使山体滑坡,埋没了村庄。细细想来庞德后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从四门镇向南就是礼县,礼县祁山堡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大本营。

看完石碑,又折回原路,朝山脚下的新庄走去,继续寻找庞德衣冠冢。从村南的麦场边,顺着盘山小路跋涉,路边长满酸刺、刺槐以及铁蒿,太阳照晒着,路上的雪消融了,有泥泞,不好走,不得不拣有雪的地方走。快到山顶时,有一个分路口,一条小路向北斜通向槐树林丛中,处在背阳的位置,积雪很厚。路既窄小又陡峭,我是拉扯着树枝,慢慢往下溜着走,两侧的刺槐枝不时划向脸庞,还得格外注意。下了两个坡后,树枝缝隙中闪现出半截一尺多宽的水泥墩,越来越近了,一抔土堆,雪压枯草,墩上写着“庞德墓”。到近处仔细看,水泥碑有两尺多宽,上款小字是:三国名将。落款是:民国三年新庄。很显然,这块碑是后来立的。看着坍塌的土崖,凝视着雪中的衣冠冢,耳畔又响起了李克明的诗句:“乱世英雄立脚难,当年谁为葬衣冠。若依涑水先生笔,终古黄初继建安。”

离开新庄村时,又看了庞家花园残迹,就在村委活动中心对面,左靠着南河,四周有好多柳树、核桃树和槐树。遥想当年,这里肯定是花红柳绿,环境优美。可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麦场,堆满一垛又一垛的麦草和玉米秸,没有留下任何历史遗迹。

在返回的路上,不知谁说了一声:是该为庞德建一尊雕像了。从这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搬迁和安置了多少年来丢弃在墙根处的庞德上马石,逐渐重建了两块石碑,装置了护栏,修缮了庞德故里碑座。再者,建庞德像也是保护文化遗产和开发旅游的需要,有一尊凛然威仪的雕像,满含着仰慕、垂颂和歌咏,岂不更好?

期待着,也许下次来时,就能看到庞德雕像了。

英雄故里行

文/杜敏

少时曾听《岳飞传》,今朝英雄故乡行。“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的《满江红》,交织着国家民族大爱与大恨的千古吟诵,言犹在耳,但却绝不仅仅掠过人们的耳畔,而是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大家的共鸣,长久留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我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更觉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心灵和精神受到浸润和撞击。

还记得上学时,一边做家庭作业,一边听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北海公园,看到许多游人带着收音机,大家在同一时间,听着同一个波段、同一种声音,就是怕漏听一讲《岳飞传》。

年华似水,满江红遍,千里之外云和日,千年清水润心田。后来看书才知道,岳飞的故里,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春节期间,从北京乘坐动车、又转乘汽车前往汤阴。客车行驶在107国道上,车里有几个串亲戚、走乡邻、访朋友的说着当地话的乘客。车窗外,中原大地上,小麦已有寸长的绿色。

车到汤阴西关,司机招呼我们下车。走到一个路口,便看到岳庙街三个大字,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岳飞庙位于县城内,是为了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而修建的。庙门两侧刻着“忠”、“孝”两个大字,端庄有力、特别醒目。在门口,碰到刚刚退休的老馆长。我们一边看门檐下写有“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的牌匾,一边听讲解员的讲解。

走进正殿,是一尊彩绘的岳飞塑像,威风凛凛。面对岳飞像,有一队前来游览的解放军官兵整整军容,庄严地站在那里。还有怀抱孩子的母亲、长发飘飘的女子,人们表情庄重。

岳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从小吃苦,因为水灾,漂泊他乡。岳母对岳飞家教严格。在民族危亡时刻,她深明大义,忍痛在爱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秉承母愿,勤劳刻苦,学文习武,从军抗金。在与强敌的抗争中,他治军严明、令出如山、心明如镜;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呕心沥血、战功卓着,敌人听到他的名字便闻风丧胆。真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岳飞没有笑卧疆场,而是被奸臣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他就义时,年仅39岁。虽然英年早逝,但岳飞精神永在、浩气长存。

岳飞乃文乃武,文才武略。他刚正不曲,词如其人。在岳飞庙,看到了由他手书而刻的《满江红》、《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还我河山”、“天日昭昭”、“精忠报国”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一片赤胆忠心。

宋王朝腐败无能,酿下靖康之变,侵略军占领都城汴梁。朝廷要抗金时,任他为将,朝廷要议和时,把他投入冤狱。如此上上下下,岳飞怎么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们似听到岳飞发自肺腑的悲壮呼唤。词句磅礴大气、如金声玉振,强烈地震撼着人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视功名为尘土,也从不讲“苦”、“难”,他南北征战、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为的就是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时刻勉励我们要珍惜光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到这里,就连柔弱的女子,也想跟着岳飞征战疆场了。

岳飞对国家深情大爱,对敌人切齿痛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一直是主旋律。古往今来,这种英雄气慨、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灵魂里。

伫立在岳飞庙前,我凝望远方。一首《满江红》铭刻在人们的心碑,是一种指引、一种激励。这首词让我们感知生命的意义,时刻激励我们自勉。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怎能丢了忧患意识?怎能忘记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讲爱国、厚德,可以从这首词里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行走在木兰故里

文/刘代雄

前不久,至友相约,携家眷一起到木兰故里去游玩。他所言及的木兰故里是武汉黄陂。之前我印象中木兰故里好像在河南,怎么黄陂也成了木兰故里?继而一想,西门庆这等十恶不赦的恶棍都有地方在争,花木兰是历史传说中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何等的正能量,有关她的故里你争我抢也是再正常不过。

九月二日,我们与友相会于武汉。次日清晨,从武昌过二桥,走岱黄高速直到黄陂。从进入黄陂的那一刻起,无论是道路两旁的路牌,还是耸立前方的大型户外广告牌,扑面而来的都是“花木兰”。这头的木兰天池在招手,那边的木兰草原又张开双臂,还有木兰山、木兰湖……好一个木兰世界!

到木兰天池景区入口,已是上午。这时太阳从云缝中钻出来,立刻便显露出秋老虎的威风,逼得女游客们赶忙撑开遮阳伞,男游客们也戴上旅行帽。一行人通过检票口,便开始向天池竞发。

沿蜿蜒山道徐徐而入,仅仅就一个拐弯,让人恍然有了一种时空的穿越,没有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满眼都是葱郁的树木、斑驳的青苔、嶙峋的怪石以及远古洪荒冲刷脚下石板留下的印痕,感觉千百年流淌的时间在这里倏尔凝结。走在前面的人群里,不知是谁在惊叹:“好一个世外桃源!”这声惊叹把我拉回了现实。一阵徐风迎面吹来,空气中交织着清新的气息,沁入肺腑,让人一下子感觉清凉许多。穿行于十里峡谷,前面时而悬崖峭壁,人攀越在“龙脊石”的险峻之中;时而曲径通幽,抬眼望“大峡谷”别有洞天。溪流潺潺脚下,瀑布飞挂前川,真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绝,引得我们一群人频频举起手机相机拍个不停。大家一路惊呼,一路欢笑,反倒将大汗淋漓、将气喘吁吁抛之脑后。

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越,我们来到了天池脚下。抬眼望去,数丈高的大坝横卧在我们面前,大坝上的台阶有如天梯般从云中放下,不由得让人打起寒颤。但有天池在上面召唤,我们也顾不得腰酸腿痛,一个个铆足了劲儿攀爬上去,情不自禁地欢呼:“哇噻!木兰天池,我们来了!”

眼前的天池,在群山环抱中,山色青黛,碧水如蓝,虽无天山天池之磅礴,但还真有九寨沟之韵味。相传这里是花木兰的外婆家,花木兰小时候常在此玩耍与习武。在我们争相摄影之际,迎面走来一位中年村妇,带着山里人特有的精明,竭力向我们推介去“木兰外婆家”吃午饭,笑盈盈说:“大锅柴火饭,地道山里菜,我儿媳会烧一手好菜。”我们都动了心,就随她去了。在带我们去“木兰外婆家”的路上,这位村妇还义务做起了导游,给我们讲了许多花木兰小时候在外婆家如何与同龄女孩不同、如何舞枪弄棍的轶事。

时过正午,我们围坐在“木兰外婆家”的楼顶平台上,眺望远处山峦,聆听溪流潺潺,轻风带着山野清新迎面拂来,让人神清气爽,疲惫顿消。果然山里人能干,不一会,红烧天池鱼、黄焖土山鸡等一满桌菜就上齐了。虽说那色比城里酒楼烧出的差了那么一点,但那香、那味在城里则是无论如何也品尝不到的,让人满口生津大快朵颐。饭后,我们又饮了一会茶,才恋恋不舍地下了山。

待驱车到木兰草原,已是下午四时许。如果说木兰天池是优于它的险峻,它的秀逸,它的原生态;那么木兰草原则是美在它的雄浑,它的质朴,它的精心玉成。绵绵群山之中的草原,中间镶嵌着一汪汪蓝宝石般的池水,四野散落着饱经风霜的蒙古包,格桑花开得热烈,马、羊悠闲于草原之上……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马奶酒飘香、马头琴悠扬的北方草原上。传说花木兰从军前常在此操戈跃马,纵横驰骋,便才有后来的抗击强虏,屡建奇功。当日晚上,我们纵情于篝火晚会;次日清晨,我们行走于草原之上,细细品味秋日草原之韵味,感悟岁月静好。

头枕双手,静静地躺在草原上,顾四野空旷祥和,望天空云卷云舒,天地间是如此的干静、清晰。少了芜杂的羁绊,没有尘世的纷扰,时光好像停滞了,任凭心自由地呼吸,灵魂自由地飞翔。忽地,网上看来的一段话涌上心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后来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后来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此时此刻,这段曾被误传为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让我深有感触。是啊!人的一生无不在行走之中——行走在山水之间,行走在天地之间。有时候,只是我们走的太急太快,太想得到前面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忘了初心。

行走原来也可以如此的美好。

这个道理,是木兰故里让我领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