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变迁的文章 / 变迁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渔村的变迁

文/俞福达

渔村是海浪拍击出的一幅幅版画,或浓重或浅显地刻印在湿漉漉的岛屿边上。朴拙、静逸乃至荒蛮的岛屿,还有那无际无涯的海,在波涛的起伏中,就有了一抹灵气,一种将海陆之间交融一起的勃勃生机。

海,凝结了渔村的影子。岛,成就了渔村的脉络。山坡、山岙、岛脚、海堤和渔港的边上,这些能建造房子的地方,生成了一座座渔村。那些原先用茅草、木头搭建的房子,早已被石头筑起来的瓦房所代替,遗留的只是波浪的回鸣。低矮,潮湿,像岛屿一样沉稳的石头堆砌起来的房子,仿佛甘愿受那咸涩的海风侵蚀。

海风将点点滴滴同样咸涩的水珠轻轻地涂抹在冷硬的石头上,地上的湿润往往如同海水喷洒过一般,更经受着一次次台风的侵袭,巍然不动地倚立着,将根深深地扎在岛屿贫瘠的土地上。

渔村,就那样在浪涛的拍击或舔吻中,默默地延续、传承。直至今日,渔村已呈现了多彩的画面。楼房林立,风格各异,与泊在码头、渔港边上红旗猎猎的渔船一样,焕发着一股鲜亮的气息,将渔村装扮出了一种斑斓,一副洋溢着美好生活的风采。

岛屿没变,海更是亘古未变,渔村,却在岛屿上聆听波浪的唱响中一代代地变化着。一组组参差不齐、式样不一的房子,那些亮着古铜色脸庞的渔民,那些史上最早下海的弄潮儿,就早出暮归地聚居在这里。因为捕鱼人居住,这些村落就拥有了一个特有的名字——渔村。

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渔村里居住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男人们,那些真正的渔民,便在海里浪里颠簸着,耕海牧渔,将捕获来的满舱鱼货,构筑起一幢幢簇新的屋宇,给渔村粘贴上一点一缕的亮色。这样的日子里,渔姑渔媳们或忙碌,一梭一梭地编织着修补着一张张的渔网;或悠闲,串门聊天,打牌消遣,将寂寥的时光打发在潮涨潮落之间。渔村便显得安稳,静静地屹立在山脚边。

一旦村里的高音喇叭通知渔船归洋,渔民们满载着鲜亮的鱼、蟹、虾回到简陋的渔港,渔村就热闹起来,沸腾起来,一股闹猛的气息仿佛旋涡一般在村里盘旋着。渔姑渔媳还有渔婆们早早就买了肉呀菜呀,而海产品自己的丈夫或儿子会拎着网袋背回家,可口的饭菜好像办喜事似地摆满了桌子,当然还有醇香的老酒。那些做媳妇的,脸上更是洋溢着喜悦的神情,那脉脉情意早已亮给了自家男人。孩子们活蹦乱跳,等待的不仅是能吃上鲜美的鱼蟹,而且更有父母的恩宠,他们可以满村满岛的疯玩,可以撒着娇让父母买自己心爱的玩具、糖果。孩子们仿佛掌握了一个秘密似的,当父亲出洋归来时,父母对他们就特别的开恩,特别顺他们的心意,他们便提出一个个心里已想好的要求,父母总能满足他们。

夜幕降临,各家各户的大人都静静地回归在自己家里,串门的脚步声渐渐平息。小孩们也被提醒着早点回家,仿佛那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做什么重要事情似的,不该去扰烦人家。渔村,便在波浪的回荡中渐趋寂静,寂静底下却涌动一番渔村特有的浓烈风情。

每年六月至九月的伏休时节,是渔村最繁忙旺盛的时候。在那个时节,大多的渔船归洋拢岸,船上的渔民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村里,渔村的人气便如节日里一般迅速膨胀,人们旺盛的情绪将渔村光彩地烘托在海岸边上。修船,补网,购置安装新的船用仪器、设备,还有各类的培训学习,这些只有休渔时才能忙碌的活计,渔民们一一布排着,像下海捕鱼时一样按流程忙活着,将自己的身影或穿梭在渔村与渔船之间,或舞动在狭窄的网场上。那繁忙的景象,仿佛就是养精蓄锐、灌注着蓬勃的生机,只待伏休结束,渔船便隆隆齐发,飘扬着一面面三角状的红旗,驶向那作业的渔场。

当然,渔村繁忙过后也有悠闲,3个月的时间可以在家里悠然度过,喝酒,打牌,偶尔到饭店聚餐,再去卡拉OK一下,将风浪里颠荡起伏的情绪淡化在消遣娱乐之中。渔村,便成为渔船满载而归的港湾,更是渔民们与海搏斗后回归的栖息地。

渔村的路,坚硬,沉重,历经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承载。那些泥土裸露的路,依旧盘缠在翻山越岭之间,那些用乱石块或者卵石拼凑的路,依旧延伸在人迹稀少之处。这样的路,让人寻觅着渔村所走过的艰辛足迹,心里的感觉是那样沉甸。而今,渔村的路早已被水泥混凝土所覆盖,曾经的石板路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村里的条条小路,在村口汇聚成一条宽阔的大路,通往渔船停泊的码头和海塘边上。渔民们兴冲冲地下海捕捞,喜孜孜地将捕获的鱼虾担回家,所走的是这坚硬的路。每年总有海难发生,渔民们背扛着逝去的兄弟回家,甚至找寻不到尸体也得将亡魂从海上叫回来,所走的还是这坚硬的路。

渔村的路,便如人生的路,从起点终究要回到作为起点的终点。然而,让渔民们沉重的是,今天这条从渔村通往大海的路,越来越远,收获的也越来越少。原本渔船作业的地方就在离渔村不远的海面上,应证早出晚归这句话。而现在,近海渔场越来越小,渔船更多地驶向外海,十天二十天不归已成常事。这条路,便常常闲散,沉淀似的,令村里女人孩子的目光期盼着。

渔村,是最早散落在海边的一枚枚多彩的棋子。因为渔村的出现和放大,海便有了人迹的气息,有了可炫耀的资本,波浪的回鸣就是海喜悦的吟唱。海就成了孕育渔村的母亲,渔村的生机和繁华,是海水一浪一浪地推涌着累积起来的。自然,更是渔民们在风里浪里滚打,一口风一口浪地构筑成的。

渔村,是渔民劳作生活的缩影,版画一般地镌刻在海中的岛屿上,久久地在守候着海,守候着渔船的归港。

多肉植物的变迁

文/汤云明

我素来对多肉植物没寄予厚望,也没多少好评。主要原因是它大多身材矮小,要么不会开花、要么开的花也不好看,甚至长有很多让人不敢亲近的利刺。在我小的时候,房屋顶上的瓦沟里、地上的石头缝隙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这类多肉植物。

可以说,瓦沟草是我小时候最常见、最普通的多肉植物,小伙伴们经常爬上自家房顶,从瓦沟里连根拔下,要么种养在简易的花盆里,要么拿来当游戏的道具。这种草极度的耐旱、耐寒,长在房顶上,基本上在旱季的半年里没有雨水的浇灌,即使在雨季,也不会天天下雨,况且瓦沟也积攒不起雨水。在冬天更是夜夜都结冰霜,它都能顽强地生长。

我们把瓦沟草栽种在花盆里,经常浇水施肥,它却一天不如一天,即使勉强活下来,也不像在房顶上那样好看了。主要原因就是人工栽培打破了它们喜好阳光和不喜水、不喜肥的习性。

有一句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以前不起眼的仙人球、芦荟、燕子掌、虹之玉、珍珠吊兰、宝石花等多肉植物,这两年像发疯一样的被女士们热衷。她们以谁栽种得多,栽种得好为荣,还会得到别人的羡慕和赞美。如今,不少外国的“瓦沟草”也引进国内栽培,并且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受人追捧。

有一次,上大学的侄女居然一口气花32元买下4盆栽在纸杯里的小芦荟,还送给她的奶奶一棵,以表孝心。在我看来,芦荟的繁殖能力很强,只要栽种得当,这些芦荟可以成几何数字的增长,根本没必要一次买4棵一模一样的芦荟。

一些花卉公司还专门培育成千上万的多肉植物,白领也少不了在办公桌上栽上几盆做装饰。我的妻子也跟疯地喜爱上了多肉植物,一见到家里没有的品种就跟别人要来栽种,即使不能要到整棵的植物,也要想办法摘一两个叶子拿回来扦插,等待慢慢的生根、发芽,最终又长成一棵新的植物。

有一次,妻子听说我办公室的女同事栽种了不少多肉植物,她硬是叫我在双休日带她来看看。这当中就有好几种是家里没有的,她又想要,我也不好意思跟同事说,她就悄悄地在不起眼的地方摘下几个叶子带回家来栽培。这样,这位女同事不知道,我也少了要花的尴尬,又能满足妻子的愿望。只是想用叶子培育成一棵植物,不一定每个叶子都能成活并发芽,即使能发芽,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好在这类花草就是以娇小玲珑博人眼球和青睐,没人会在意它的大小,相反,要是长得太大了,就不好看,也没人要了。

多肉植物就是如此的神奇与命贱,大多数非常容易移植成活,甚至于已经断了根的植物或者只要一片叶子也能长出一棵新的花草。只是因为长得较为缓慢,它才有了火热买卖的市场。

因为家里能用来栽花的阳台面积有限,只能摆放一二十个花盆。可一但迷恋上,就没有了理智,为了栽种多肉植物,妻子甚至把原来花盆里的花腾出来丢弃而重新栽种多肉植物。这让我很是为难,也很无奈。在我看来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她却乐此不彼,认为很值得。

故乡变迁曲

文/王应良

三十年前,故乡在我的记忆里是一张感光不足的发黄照片,是一架破旧的老水车。家家屋顶都用山草平铺着,低低矮矮,东倒西歪。故乡的人们不分时地在生栖的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着,然而,黄土地回馈给故乡的人们仍是在温饱线上苦苦地挣扎徘徊着。故乡的人们过得好辛苦也好无奈啊!白天的超强度劳动已使他们精疲力尽,可是到了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了第二天掺进杂食的“精品”,推着那“吱吱”发响古老而又沉重的石磨。故乡的人们舂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心酸,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悲苦嗟叹,他们蜡黄的脸上总是写满了愁苦。他们在苦苦地期盼着,期盼着一个农村春雷的声音。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的改革逐步深入,给故乡的人们带来了走向美好生活的福音。几年来,故乡变得好倩丽好倩丽。低矮破烂的房屋早被幢幢别致新颖、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所替代。那舂了磨了几代人心酸的木杵臼、石磨早已闲置一旁,时时听到的是碾米机和磨面机发出的“隆隆”声响。故乡的人们早已从困苦中解放了出来,家家户户点上了“夜明珠”。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电器,对于故乡的人们已不再是海市蜃楼。VCD时时播放出的《春天的故事》《好运来》《好日子》等悦耳动听的曲目,唱出了故乡几代人的心声。闭路电视频道的安装,广播站的开播、程控电话的开通,手机站的建立,给故乡的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以来,故乡打开了山门,故乡的泡核桃、乌骨鸡、油鸡棕等土特产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飞出了海外,土特产成了家乡致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故乡所有的行政村都修通了希望之路,致富之路,经济腾飞之路,家庭小轿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时时在宛如网络状的乡村道路上来回穿梭,故乡的人们结束了过去人挑马驮、肩扛手提的困苦生活,使几代人的梦想变为了现实。如今,中国又吹响了“中国梦”的号角,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2020年前一定能带领全国人民提前实现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