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怀想的文章 / 怀想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寄一片怀想于冬雪

文/蔺丽燕

雪落下来了,落在地上,落在屋顶上,落在树枝上,落在旷野中,落在一切它能抵达的地方。慢慢地,山河陶醉了,天地安静了,时光在转身回眸之间,逆流而上,找寻旧时的风花雪月。

雪,从《诗经》里走来,一路逶迤,一路曼妙。在唐人的笔墨纸砚里,写就了最浪漫的想象。那时的雪,真大啊,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如此磅礴气势的雪,而今要到哪里才能一睹它的真面目?那时的雪,真美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着,艳阳沉醉在微醺的春风里,满园梨花,竞相开放。近看,每朵梨花仿佛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栖息在树上,层层罗列;远眺,梨花连成一片,汇成花的海洋。这样魔幻神奇的雪,仿佛只是一个刹那,便告别严寒,拥温暖入怀。

雪,不知疲倦地落下来,漫山遍野,无处不在。富有诗意的雪夜,那个“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王子猷,酌酒一杯,与雪对饮,甚是快哉。魏晋名士闲散洒脱,恬淡豪爽的真性情,在雪的映照下,剔透晶莹,一览无余。

轻轻摇起时光的双桨,穿越历史的风烟迷尘。雪,飘落在那个翼然独立,风景如画的湖心亭。大雪三日,雾凇沆砀,天地苍茫,融为一体。在那片寂寥的空旷中,长长的堤坝,就像浅浅的一笔,美丽的湖心亭宛若轻轻的一点,而那只小舟,那个人,仿佛微尘一粒,渺小到不能提及。雪,映衬出一个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赤子灵魂,烘托出一片远离世俗,自成风景的文人情怀。

雪,寂然无声,不搅扰我们的好梦,独自飞舞,轻盈飘落。忽而又想起那个心性高洁,品位高雅的红楼女子——妙玉。她是生长在孤清悬崖深谷里的幽兰,伴着清冷的下弦月,自开自谢,发散着独有的芬芳,哪管世事冷暖!她用纤尘不染的情致,收集梅花雪,窖藏之后化成水来煮茶。如此清高之人,攘攘世间,滚滚红尘中能有几个?

雪,始终不知疲倦地落下来,落下来。当大雪封路,一行又一行人踩着雪印徒步前行,陌路相逢,相视一笑的那一刻,我们不再奔着一个单行的去向,而是聚首于亘古不变的天幕下,一泯恩仇,抱团取暖。雪,让我们享受到了生命本真的安然。

怀想手擀面

文/何君林

常常,中午到饭口的时候,为图方便省事,总是直奔单位楼下的小街觅食。多半没有预想目标,凭感觉就近钻进某家面馆,随便叫上一碗面条,三下五除二便弄了个肚儿圆。说实话,我能叫上名的面条,在这条街上几乎都能吃到,唯有手擀面难觅踪影。不只是自己经常光顾的这条小街,在重庆数不尽的大街小巷,其实都很难碰到手擀面,也许是制作起来比较费事吧。

应该说,面条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擀、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拉都成。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条,也就称为“手擀面”,算不得什么稀罕玩意,跟街头随处可见的重庆小面一样普通,远离“高大上”,跟人们通常所说的美食也扯不上多大关系。但是,在笔者的内心深处,手擀面却是挥之不去的“美食记忆”,饱含着岁月的味道,老家的味道,亲人的味道。

笔者的老家在四川南部县农村,在中国版图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北方,而是标准的南方。北方人好面食,南方人爱大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集体的印象和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主食大米可谓是天经地义,笔者也不例外。但笔者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想顿顿吃上大白米饭根本就不可能,跟做梦差不多。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贫困是那个年代的底色,缺吃少穿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尤其在农村,填不饱肚子是常态。比如,在我的川北老家,左邻右舍几乎顿顿都是清汤寡水,不仅碗中少见大白米粒,面粉也是同样的珍贵。那阵子不仅兴粮票,而且面粉和大米属于同一档次,归为“细粮”,与豆类、土豆、红苕之类的粗杂粮区分开来,足见其珍贵。正因为珍贵,能吃上面食便成为顶顶快乐的事情。

吃面食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吃面条,比如机轧的挂面。但机轧的挂面比面粉贵,因为经过了加工。为了节省,自己动手制作手擀面,便成了我们家的首选。当然,制作手擀面不是经常的事,只有来了客人,家里才会做一顿手擀面,显得格外的热情,格外的隆重。正因为隆重,家里做手擀面的不是我奶奶,也不是我母亲,而是我爷爷亲自下厨操刀,给人感觉像是要做出一桌大餐似的。

一方面是因为爷爷的郑重其事,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手擀面充满强烈渴望,每次家里做手擀面的时候,自己就会围着爷爷转,两眼像是长出了钩子。爷爷先是将面粉、水调制成面团,饧上一阵子后,取一块面团,用手揉均匀,然后平放于案板上,用擀面杖向四周用力擀开成片状。当然,擀的过程比较繁琐,要反复卷、展、扑面什么的,直至将面团擀成薄片为止。接下来将擀好的面片用刀切成或宽或窄的条状面条,下锅煮上那么一会儿就成了。如果来的是贵客,爷爷端出来的手擀面,会加入几片肥肠、几片酸菜,那香喷喷的美味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流一辈子口水。

事实上,小时候能吃到爷爷做的手擀面,无疑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幸福得如同过年。后来长大离开家乡,能吃上爷爷做的手擀面,便成了自己无尽的渴望,成为思乡的理由,成为回家的借口。遗憾的是,现在自己再也吃不到爷爷做的手擀面了。十多年前,回老家看望生病的爷爷,他不顾自己的病痛,欢天喜地专门给我做了一顿手擀面。然而,这顿手擀面却成了爷爷精心炮制的最后晚餐,成了一次绝唱,吃得我泪眼朦胧。不久,爷爷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也带走了他的手擀面,让我空剩怀想。

老街怀想

文/钱志芳

早在2008年便在日报上读到《乐余老街:倾城之恋》,为古街曾经的繁华和今日的无奈,感慨。古街,篆刻着岁月的痕迹,伴随着世事更迭,度过无数个春秋沧桑,内涵更加深邃,如一酝佳酿散发出悠远清芳。

周日,烈日似火,然文友采风恋旧情趣高昂,撑着花伞站在老街牌坊前,依然有梦一样的感觉。一条笔直的街道,两旁旧建筑粉墙、黛瓦、廊柱、花窗、石板路依旧,满是商铺,商号林立、木制幌子十分整齐抢眼,让人犹如梦回繁华的清明上河图,也如梦回老北京的时代。老街竟然保存得如此完整,让人有点肃然起敬。

据介绍,这条民国商贸街,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地富绅耗尽10万担粮食,花费两年时间才告竣,虽承载70余年的风霜,古街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容颜,可谓原汁原味,由于破旧不堪,政府略作修葺。

走进老街,细品石路、廊柱、木门、花窗,三百米古街古色古香,散发着浓浓的古巷气息,里面装潢一新具有现代气派的店铺风格,散发出浓浓的市井之气。偶尔,还能看到老街的“秤匠龚”;年代久远的白铁皮店;长着长寿草的老虎窗;听到街两旁蜿蜒延伸的里弄人家,木楼梯还稀罕地传出“吱呀”声。

也许读写古街的文字已太多,抑或早已在灵魂深处有古街的身影?古街是我心里无法摆脱的梦,细细品味它的前世今生,听着长江潮起潮落,体验它曾经“繁华”走向如今的“孤独”。我对乐余古街情有独钟。人生贵在正直。这种一字形的内格,看似单调,却有公平、透明、诚信的感觉。也如直观地走进“老字号”的商馆。人品也如一字形,挺直、朴实而又充满活力,充满原生态的人情,不也是一种美好人生。这种人生,也许没有新潮时尚,但多少有点东西可以传承、典藏,也许对后代有点教益。因此,我总在想老街也许就是现代人驻足喧嚣的都市,寻找的一方精神家园。感谢岁月保存了这么一方记忆的空间。

悠悠地站在古街里,悠悠地怀想,为什么对古街要有那么多思念的情怀?是因为怀古、追思还是因为担忧?莫名的悸动一晃而过。难道古街真的只是一霎而过的光彩?一闪而过的动人?一刹那间的存在?如天边飘过的云彩?如鸿雁掠过沙滩?

站在乐余古街上,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故乡的鹿苑老街。曾经暮色四合的古街,细数着时光留下的痕迹。轻轻地踩在青石板铺就的石板小巷里,古朴的粉黛绿瓦,夕阳西下,墨色渐浓,清幽安详,一直悠扬地踩进古巷深处,直至街巷的弘济石桥。三月烟雨朦胧的日子,江南水乡,那是一幅多么宁静娴雅的诗意水墨画卷!而今,再次走向鹿苑古街,满目苍夷,一派萧瑟。青石板的石路已被水泥路替代,两边的木房已经歪斜倾倒,有的颓然倒地。这样古宅、古街、古老的风景,还有多少依然矗立?

烈日骄阳,岁月无情,我站在乐余老街拐角处,回眸,凝望,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