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乡野的文章 / 乡野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落日炊烟又一村

文/邓迎雪

初春时节,我和友人去山里游玩,偶然邂逅了那久违的乡野炊烟,让久居都市的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温馨。对于炊烟,我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家家户户做饭全靠烧柴草。每到做饭的时候,村子上空总是炊烟袅袅,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柴草燃烧的香味。

那时,每天天不亮,村里就有人开始烧火做饭。一缕缕烟雾飘荡在村子上空,像头反刍的老牛,在黎明前的夜色里咀嚼着生活的滋味。渐渐地,鸡鸣,狗吠,脚步声越来越密,东边暗灰色的天际隐隐露出蔷薇色的红云,整个村子就在炊烟里醒来了。落雨时节,空气里湿答答的,炊烟也沾着雨气,在雨幕中努力地散开,最后团成一团灰色的云缓缓地飘走。下雪的时候,远远地望一眼炊烟,就给人一种家的温暖。让人想早点回到那灶台旁烤烤火,捧一碗热乎乎的饭菜,慰藉寒冷的身心。

如果说乡野风光是一幅纯朴自然的图画,那么炊烟就是这幅画上不可少的一抹油彩。

多少年过去了,炊烟一直像座老而弥坚的旧挂钟,不紧不慢地守着时光,在村子里早中晚出现三次。只是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城郊区的农村大多已弃用烧柴,那飘在村子上空的袅袅炊烟已越来越淡薄稀少了。

遥想古时,炊烟是人们生活里的主角,古人写诗作画,多以炊烟入题。不论是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还是宋人陈铸的“云头落日半规明,林际炊烟一抹横”,都写尽了炊烟那种工笔画一样的精致素朴的美。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炊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是乡野里的一幅风景画,一首悠扬的民歌,是多少人梦中的乡村符号,更是游子思乡梦里的短笛,日日夜夜吹出思念的滋味。

乡野沉醉

文/钟春香

别过西风,东风不知始于何处,但总在日日夜夜地吹,将整个乡野都吹醒了。我们这些爱吹风的孩子,放了学就爱往田野上跑。田野上有绿油油的麦苗,有叽叽喳喳的青鸟,当然还有我们喂鸡喂猪的灰灰菜和野齿苋,更重要的还有我们女孩子喜欢的小黄花。

小黄花一开,整个春天都变得煦暖金黄。不看别的,只看那小小的金黄的花盘,不知勾恋了我们多少纯情的目光。那时候的农村女孩儿,没有见过大世面,所能目及的花朵也仅是田野里的野花,可即使这样,花一开,还是让我们兴奋得不敢呼吸。忘记了是我,还是红英,我们放下拔菜的篮子,守着那片星星一样闪耀的野花丛,再不拔菜了。

红英说,这小黄花开得真好看!我说,是,真好看!用一句话打个比方?红英说,圆圆的像大钮扣!我说,不好,应该像香香的蛋黄!红英说,你就爱吃,怪不得你胖!我说,我就知道你臭美,是不是又买了新衣服,新衣服上的扣子像小黄花?……

我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好不快活,太阳落了都不知道。远远地响起娘的呼唤——娘从绿缎子一样的麦田里直起腰,要过来看我们拔了多少菜,而我们只顾了玩,将拔菜抛到了脑后。先慌起来的是我,我对红英说,这可怎么办?红英说,我有办法,你只需拾几根干柴,在篮子中间支起,然后将野菜压上!这样看着不就像满篮了?

这个办法好!可万一让娘发现了怎么办?

红英又给我支招:先过一关算一关!这样我们就一起拾柴,支在篮子中间,上面又铺了些野菜。娘走过来一看,还真是满满一篮菜。娘高兴,我们也高兴。娘逢人就说我们能干,而我们也真讪笑着默认了。西天的晚霞飘起来,像红纱巾一样漂亮,此刻我们恨不得上天扯下一块,抓在手里跳个舞蹈……

可还没等我跳舞,我的脚就踩着一块小石头,摔倒了。篮子被撇出去,干柴也露出来了……娘气呼呼地拾起菜篮子想揍我,但忽然她就看到村道上盛开的桃花,那粉艳艳的色彩与即将落下去的晚霞交相辉映——她似乎明白了什么,将篮子扔给我,一个人在前面迎着春风走。

我挎着篮子,重新走上村道。乡野沉醉,连狗都微醺了眼睛,打着喷嚏往前走。我知道娘已不再生气,跟在她后面,我故意又朝身前身后的乡野望,这一望不要紧,我发现我、红英以及娘的花衣裳,都开成乡野上花朵的模样了。

乡野的清明

文/林岩

清明节这天,人们在景仰先祖先贤、怀念故人亲朋的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插柳植树等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就约定俗成,在清明这天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先人。“清明”的最早记载见汉刘安所着《淮南子》:“气温回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说明清明处在仲春与季春交替之间。关于“清明”的字义,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引文解释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谚语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时节意味着寒气结束,到了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农耕民族春耕春播的大好时光。安逸了一个冬季的农人从这个季节,便开始了一年中的忙碌,也开始了新的一年对丰收的企盼。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谚语说的是清明节这一天自古以来难得晴好天气,雾蒙蒙雨纷纷更增添了清明节寂寥惆怅的氛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清明》诗中描述的正是“清明难得晴”这一自然现象。北宋着名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诗中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一面是草木萌发、桃李争妍的春播大好节气;一面又是荒野孤云、落寞惆怅的祭奠悲苦场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野草凄凄,荒冢处处,纸灰漫漫,哀声悠悠,那是何等凄凉?王侯的清明,多是因循古礼,士大夫的清明,多是呼酒怀古,寻常百姓的清明,就是种田之余,到荒郊野外的亲人墓前倾诉一番。

清明节这天,人们在景仰先祖先贤、怀念故人亲朋的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插柳植树等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拂去腮边的忧伤,拭去脸庞的泪水,追忆逝者的岁月,把握生者每一个美好的今天;让充满祈愿的微笑,随同春天的雨滴,一起播种在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我们默默等待那份来之不易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