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修炼的文章 / 修炼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修炼人生

文/肖琴

龟峰旭日\把生命化作那块岩石\从此有了万年的翘首\和壁立千仞的期盼\北来的风\从你颌下掠过\却绣出一幅鱼米飘香的\四季山川\于是\雪也轻柔\霜也温暖\白云在你身边低徊\它是否期待变成一片桑叶\让你如春蚕般地咀嚼,吞咽\然后,吐出可以渲染晨曦的\那一匹匹锦缎\是谁能够道出\你的胸怀究竟有多么博大?\神鬼不言\苍生哗喧\而我也是一片莽然\但是\当红日从你口中喷出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你的眼中\如慈母般\汩汩地涌出两条泪线\奔流不息\绵绵不断\那泪水\有两个幽远的名字\一条叫举水\另外一条\唤作巴源。他说他不是诗人,可是他的诗却写得豪放大气而饱含深情,充满他对养育他的土地和他所居住的小城的热爱。

这个小城里有很多公开发行的杂志和书籍,如果你仔细看一定会看见他的名字。他的散文,我总是一读再读,他拍摄的影像和图片,我也总是一看再看,经常会陶醉在他所构筑的审美意境里。他博学多识,是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他就是和我有着一面之缘的——宋大典老师。

特殊的日子,特别的祭奠\我不知你为谁而死,\却知道你的死与我的重生有关。\我不是你的亲人,\也许会比你的亲人更牢靠地记住今天。这是宋老师写的一首诗,是为了纪念17年前,为他捐肾的那位兄弟而写的。他在35岁时做了肾移植手术,从此他拥有了新的生命。他如常人一样上班下班,工作学习,照顾家庭,教育女儿。而且他人生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大部分都是在35岁之后。

我是在偶然的机会里,对他有了一些了解。我觉得他像一本厚厚的哲学书,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值得我去探寻和思考。我们之间曾经在网上有一番思想交流:“宋老师,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

“活着就是一切,就有希望,有梦想,有意义,对吗?你面对身体的病痛时,怎样超脱?

“没法超脱,只能陪着痛苦走完全程。”

“你觉得生命中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最痛苦又是什么时候?”

“呵呵,快乐的事很多啊,记不过来了,痛苦的事也有一些,不过忘记起来也很快。”

“人要善于忘掉痛苦,记住快乐,那么就会活得敞亮,心里光明,对吗?”

“也许是吧,所以我说,人生的乐趣就是——经历,经历快乐,经历痛苦,经历生死。”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应该是希望多活几年吧。可是,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叫我老婆和女儿不要对我太依赖,太关注。我叫我老婆出去跳舞、打太极,让她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对女儿也是一样,她参加工作后,我让她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我只是希望我真的离开以后,她们不至于有太大的失落感。一切如常。”

这是宋老师作为父亲的真慈爱,作为丈夫的真豁达。

宋老师现在每周要到医院做两次透析,做透析很痛苦,而且由于打针太多他的血管不是很好,因此每次透析都是一次煎熬。可是他非常乐观,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电脑前,给杂志设计封面、彩页,做一回业余编辑,或者玩玩自己喜欢的摄影,间或写写自己钟爱的书法,有时候也玩玩游戏。文化馆主办的摄影培训,宋老师又去给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讲讲课。他的生活在病痛之外,过得非常充实而有意义。

深秋的芦苇\是一批即将逝去的生命\在风霜凄紧的时光里\用白如霜雪的花朵\向世界宣告\宣告着他们的\下一个轮回\一如耋耄的老者\银丝满头下的童颜\依然不能掩盖\枯萎对生命的呼唤\而秋风中的翩翩鹤发\却轻轻地\轻轻地诠释了\灵魂的饱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静候着\静候那秋风的到来\也许\我见不到我的黑发\一如芦苇花那样盛开\也许\我会带着\不太饱满的灵魂入眠\但是\在那一刻\我会自信的说\我品出了\品出了生命的酸甜苦辣

我一直以为宋老师的人生是一场修炼的过程,他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受尽了病痛的折磨,可是却修炼了意志和品格。他的灵魂是饱满而充实的,他的生命是伟岸而坚韧的,他的思想是深刻而朴实的,一如他诗歌中所写到的深秋的芦苇。

近闻宋老师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而且比较成功,在此预祝他一切顺利,好人一生平安!

在读书中修炼自己

文/王金锋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愿,尤其是在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固本守心,修身韫德,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就得坚持不断读书,让书香陶冶个人情感,磨练个人意志,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读书对我来说,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不可缺少。我从小就与书结缘。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赶集上会回来,总爱给我带几本小人书,我看得上瘾,使我的见识大有长进。每天放学后,与小朋友结伴割草放羊时,我与他们讲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乐在其中。久而久之,养成读书的习惯。几十年下来,我不管工作岗位怎么转换,生活环境怎么变迁,每天的读书是不可缺少的,一天不读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已经多样化,外边的诱惑多了起来,但我对这些兴趣不浓,打台球、跳舞、“跳三张”这些娱乐项目至今我还是个“白痴”。工作之余我最大的享受是一部经典,半杯香茗。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开始工作时,在本地一家报社,后来到党政机关上班,仍然是从事文字工作。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还是主管文化宣传,所工作过的单位和部门,都是“清水衙门”,每天的工作是“爬格子、填方块”,冷桌子热板凳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面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收入差别加大,贫富悬殊增大,自己也曾犯过嘀咕,产生过动摇。一天,当我读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他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放声讴歌祖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他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话,极其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从此,我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我坚守这份清贫,无怨无悔。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亲朋好友也劝阻我,但我仍不放弃,继续呕心沥血,勤奋耕耘。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几十年读书经历,让我对书情有独钟。我青春少年时,正是“书荒”时期,又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冀南农村,对书有一种无限的渴望,每看到一本书,便通宵达旦地阅读,以致鼻孔都积满了煤油灯的烟渣味,读什么都新奇无比。如今,书多了,市面上的书琳琅满目,我个人藏书也万册以上,但我仍然惜书如命,喜爱在书的世界遨游,但对于书也挑剔,因为人读什么书就会受什么书的影响。况且我们生命长度是十分有限的,而对那些几乎是无限的汗牛充栋的文库,必须有选择地去阅读。我的体会是,除了兴趣和爱好,首先选择那些业已被许多代人认可的经典。所谓经典,通常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最具原创性、崇高性、涵养面的文化典籍。其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有的博大精深,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

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是前人观照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自然的结晶。这些给我们生命以启迪和借鉴,但绝不能代替我们生命的本身。人类的思考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缜密,人类的书籍也可以堆积成一座座高山,但一旦没有了“自然和社会”作为人类思考的对象,人类所有的书籍必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来说,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只要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形成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就能去掉傲气、娇气、霸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增加静气、秀气、灵气、文明气,率真面对自然,素心为人,修竹傲立,操履严明,守正不阿,才华应韫,德居人前,利在人后。达到苏轼在《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境界,成为一个真我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宁静的人,一个挑战自己的人,一个自省的人,一个具有宽容气度、严谨节操、高雅气度的人。

交友是一项修炼

文/冯大力

卡耐基说:“人生最宝贵的‘特质’,不是执行的能力,不是伟大的心智,不是仁慈,不是勇气,也不是幽默感,虽然这些都极为重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交朋友的能力,说到其本质,其实也就是欣赏别人优点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交朋友的能力,是结交更多朋友的能力,还是结交真心朋友的能力呢?

古人常常按照交情的真假、深浅、性质等来区分朋友,把朋友分为知己、兄弟、挚友、恒友、诤友、益友、损友等,赞美君子之交、贫贱之交等高尚的友谊,珍惜肺腑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等真情谊,接受邂逅之交、点头之交、泛泛之交等薄交情,鄙视酒肉之交、市道之交等假情义。一言以蔽之,古人判别真假朋友的基本标准是:彼此是否交心,动机是否单纯。真心相待,才是朋友;别有所图,就是小人。所以,古代的君子,从来都不计较朋友的多寡,只在意朋友的真假。利交、权交、势交、用交等,都是假朋友之名行谋利之实的功利行为,向来为君子所不齿。孔子将这种价值观概括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传承儒家文化的中国人坚信:“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把交朋友视为以心换心的自觉行动、自愿行动和自主行动。我们认为,交朋友,既与利益无关,也与能力无关,仅仅与价值观有关。只有彼此认可对方的个人品质、修养、习惯、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审美情趣等等,才能成为真朋友。陆世仪所说的“朋友是后来的兄弟,兄弟是天然的朋友”,可能就是指这种纯粹意义上的朋友吧!

具有重商主义传统和宗教信仰的西方人,往往把朋友当成宝贵的社会资源,把交朋友当成一种整合资源的手段。他们认为,交朋友的能力就是整合资源、谋求利益的能力,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够整合更多的资源、谋求更多的利益,交朋友就是为了整合资源。所谓“欣赏别人优点”,并非发自内心的艳羡与赞佩,而是基于利益诉求的发现与兴奋。这种能力越强,谋求利益的效率越高,效果越好,越容易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环境里,这种交朋友的能力就是竞争力。卡耐基所言的“交朋友的能力”,可能就是指这种能力吧?

概言之,中国人交朋友,是一种价值导向,把交朋友当成一项修炼,把朋友的情谊当成前世修来的缘分,体现了社会人的感情诉求;西方人交朋友,是一种务实导向,注重交朋友的能力和结交朋友的数量,而不在意彼此的价值观和交往的短长,体现了“经济人”的利益诉求。这两种导向与诉求,分别来源于两种取向:以义养心还是以利养体。董仲舒将这两种来源的原因妙解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浸染,国人对“朋友”的理解也越来越务实,职场中人评估朋友时,资源禀赋与交换价值的权重往往会超过价值观与道德水准,有的人甚至根本就不关心后者。当下,交朋友,也变成了一种社会能力,而不再是社会需要。卡耐基的观点,也慢慢地、顺其自然地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萌芽、成长,被一部分实用主义者所信奉。

虽然如此,我仍然认为,交朋友,不管是利交还是义交,首先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社会需要,其次才表现为人的一种竞争性的社会能力,根本上是一种互换(以心换心、以利换利)关系。不管是以利相交、以势相交、以权相交、以情相交还是以心相交,只要是以朋友名义交往,就必须坚持五个原则:须真诚,要平等,能吃亏,相理解,常来往。如果不能坚持这五点,那么,即使把交往当成交易,也难以持久,利与义也将无所依附,不能实现。

须真诚,就是必须坚守“三真”:示人以真面目,待人以真感情,对人要真守信。所谓示人以真面目,即:不遮不掩,不蒙不骗,不装不饰,坦率而勇敢地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对方;所谓待人以真感情,即:不虚不假,不矫不饰,不过不欠,率真而诚恳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给予对方;所谓对人要真守信,即:不轻诺不失信,言必行行必果,践约不患得失,严肃而有担当地履行自己的承诺。“三真”中最难做到的是对人要真守信。因为,许诺与践约之间往往有着时间间隔,主客观条件往往会发生变化,履约环境可能出乎许诺人的预期,践行承诺可能变得困难,如果许诺人不能担当、患得患失、自私自利,就非常容易找到借口不去履约,从而既规避了履约义务又减轻了道德压力,为不守信找到了台阶。

要平等,就要做到“三平等”:感情平等,花费平等,时间平等。所谓感情平等,即要能够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以真换真,以情换情,由衷地尊重对方的感情、感受、体面与尊严。花费平等,即要做到财产明晰,礼尚往来,既不亏欠又不多舍,通俗点讲,就是“亲兄弟明算账”,我去你那里你管吃管住,你来我这里我同样管吃管住。时间平等,即要做到你需要我时我到,我需要你时你到,不怕麻烦,不找借口。简言之,朋友之间的平等,就是既不苛求也不亏欠。但是,这种平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最难。原因在于,感情平等要无怨尤,花费平等要善权衡,时间平等要能自主,而这三者最难做到。

能吃亏,就是乐意“三吃亏”:金钱吃亏,时间吃亏,感情吃亏;坚持肯吃亏、常吃亏、不怕吃亏。所谓金钱吃亏,就是大方大气,就是在交往中花费到对方及其关联人身上的财物比对方及其关联人花费在自己及其关联人身上的财物要多。所谓时间吃亏,就是不怕麻烦,就是在交往中耗费到对方及其关联人身上的时间比对方及其关联人耗费在自己及其关联人身上的时间要多。所谓感情吃亏,就是无怨无悔,就是在交往中为对方及其关联人担待的比对方为自己及其关联人担待的要多。与平等不同,能吃亏,是一种单向的自觉自愿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一般人难以做到。如果要坚持肯吃亏、常吃亏、不怕吃亏,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真正以心相交的知己、兄弟、恒友,都是能吃亏的人。

相理解与常来往,顾名就能思其义,这里不再赘述,仅仅画蛇添足一句话:理解与宽容是兄弟,来往与交情是因果。

须真诚、要平等、能吃亏、相理解与常来往,显然不属于能力范畴,而属于价值范畴。所以,交朋友,本在真情,重在交往,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项修炼。如果硬要把交朋友当成一种能力,我也宁愿将这种能力理解为“结交真心朋友的能力”,而非“结交更多朋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