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不用说的文章 / 不用说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有一种爱不用说

文/何庆良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句“你怎么不说话了”,让我真切感受到父亲的真情和深沉的爱。

春节前,父亲从老家赶到市里看我,用蛇皮袋装了很多东西:有新弹的棉被,老家的特产米粉、香肠、干笋,还有几十斤新鲜猪肉。这些东西我这里并不缺,可是父亲辛苦从老家搬过来,意义就不一样了。如果我说,空手来就行了,不用带什么东西,向来寡言的父亲就会手足无措,更会莫名生气。于是,我装做很需要的样子,一一把它们收好放好,父亲乐呵呵地笑了。

晚饭时,我跟父亲扯东扯西地说个不停,父亲却是同一个“造型”——静默地、机械地夹菜、扒饭、咀嚼、吞咽,一句话也没说。腊月里,没有什么庄稼活,我下决心要留父亲多住几天。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依旧是静默的,我想,父亲大概也不会听我说话吧,于是。我的话也开始渐渐少了。

第三天,我甚至变得和父亲一样:机械地、静默地夹菜、扒饭、咀嚼、吞咽,不说话。但我常用队列行进时标齐的余光偷偷地看父亲。父亲的动作缓了下来,没停,眉头有时会皱起来,表情有点疑惑、不安,嘴唇张了几下,却没有一个字从唇边滑落。等到饭快要吃完时,父亲的嘴唇努力张了几下,终于挤出一句话:“你怎么不说话了?”

我保持沉默。父亲有些着急,眉锁得更紧了:“我嘴笨,不会说。但我都用心在听,可你,怎么不肯多说话了呢?”我呆住了:我的父亲啊!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不善言辞的父亲一句“你怎么不说话了”,像一杯白开水,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是醇香的甘露,包含着如山般的父爱。我站起来,走过去给了父亲一个紧紧的拥抱。

第五天,执拗的父亲坚持要回老家去。可是,这短短的几天,尤其是那句“你怎么不说话了”,让我真切地领悟到父亲的真情:有一种爱,一直深藏在心底。

有一种爱不用说

文/谭冰

从天堂寨圣人堂拍红叶回来,胸中就涌动着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原来是庆良的作品集《故乡秋色》在体内捣蛋。

认识庆良的作品《当兵》要比认识他这个人早。庆良虽是行武出身,但他对故乡的山水和人有一种不用说的爱。

庆良的故乡依山傍水,是一个典型的鄂东小山村。家门前的小河流淌着他绵绵的岁月和童年的记忆。他在散文《故乡秋色》中写道:“从半山腰俯视,故乡就掩映在一片金色的稻田中,四周有群山环绕着。故乡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横亘在这山水良田之间。远远望去,村旁那满目的林荫,高高矮矮的房舍以及如网格般的乡村小路,把故乡妆点得如同世外桃源,几分清新,几分静谧,让人几分羡慕,几分亲切……”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什么也不想,就这样,站在秋天的风景里,寂寞抑或悲伤,都将成为一种享受。我喜欢读散文,也喜欢写点散文。初时行云流水,阳春白雪,总喜欢流连于文字的华丽。后来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像铁匠冶炉一样,是铁是钢,看几眼就能分辨出来。因此很不屑于披着华丽外衣却无实质内容的繁文缛节,而更关心文章的内容和结果了。这就像做人,初时喜热闹好排场逐气氛,爱一种繁华虚荣。日子久了,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读庆良的散文集《故乡秋色》时,总会很感动,仿佛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

关注现实,倾心乡土是庆良作品的一大主题。在散文集《故乡秋色》里,他关注农村和农民的现实,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紧紧抓住一些个性化的小事,通过多角度观察与呈现,深入地展示了故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庆良的散文多从亲情、乡情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题材进行切入式的叙述与阐释,从而使得这些作品流露出浓烈的亲历感。而在语言风格上,这些作品也体现出了自然、朴素、简约的特点。阅读他的散文集《故乡秋色》,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神秘古朴鲜活且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立足传统,创新自我。庆良力求意高意深意美,凭借日常生活的诗意记录是他散文的一大亮点。在他的散文集《故乡秋色》里,作者为读者奉献出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随笔式散文。这本集子取名《故乡秋色》,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以一个作家的视角,记录故乡的山水人文;二是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展示自己对故乡情愫的内心感悟。在这里,庆良把目光投向了故乡大别山这片沃土,在大别山红色旅游的今天,他用自已的生活体验,通过文字向世界介绍美丽的故乡大别山。这些文字,饱含着作者对大别山这片红土地的深情,写出了作者笔下的独特的大别山风土人情。在一定程度上,展露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心境。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走过的山水,都是风景;尝过的欢愉,都是幸福。掬一抹禅意人墨,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过往;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品读庆良的作品,气韵与境界,心与物融为一体,那精准的功笔,把内心的情感从笔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似故乡大别山中的小溪,似父母眼里的泪水,有一种深沉的期待。物与神游,境随心迁,借物畅怀,透露出一名军旅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

寻访故乡秋色的过程中,我发现庆良的故乡岂止是秋色,它其实是生命的四季。无数山川,无数花木,无数生灵,到他的爱人孩子,他的祖国,他都深爱着。或者是一座青山一片低矮的木房,或是一棵桂树一只蹲坐在屋前的老黄狗,或是穿上母亲做的“千层底”,一切的因果都与故乡有关,故乡的苦楝树成了他生命中最亲

切最温暖的风景,他的散文饱满厚重,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不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精神家园芬芳馥郁,庆良做到了。他靠自己的才情与内心的强大,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找到了平和与宁静。他细致的感受,把大自然描绘成迷人的风景,把新生活展现出靓丽的色彩,以《故乡秋色》折射出人格之美、人品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让我们在美的故乡秋色中回味、品尝、欣赏,接受精神的洗礼,用文字写出最美的精神境界,我想应是庆良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

菜农的目光

文/虹影

国庆节的上午,我带着妻儿一起去买菜。菜市场冷冷清清,买菜的人并不多,很多家庭旅游去了,到广场赏花去了,参加腰鼓队去了,看国庆庆典去了……

我们一家三口买菜回家,途中看见一个40多岁的男人带着一个男孩在天桥下卖西瓜。男孩十三四岁,与我女儿年龄相仿,他们看起来应该是父子俩。“丫”字形的天桥交叉处正好有一片阳光,他们把驴车停在阳光下。女儿好奇地问:“这俩人为什么不把车停在桥下阴凉的地方呢?”我知道这对父子是从郊区赶过来的,一定是凌晨三四点就出发了,早晨受了寒,现在还没缓过劲来。我对女儿说道:“因为他们很冷,渴望阳光。”这辆驴车差不多可以装30箱西瓜,驴车上仅仅缺了一个小角,估计只卖出了三五箱。从这对父子的表情中可以读出他们内心的失望与落魄,他们原以为假期买西瓜的人会很多,没有想到乡下人往城里跑的时间,城里人早已跑到乡下度假去了,让他们扑了个空。套用《卖炭翁》中的诗句描述他们的心境:“牛困人饥日已高”,“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路上已经看不到几个行人,父子俩热切地东张西望。我们还没有走到天桥下,他们就远远地、期盼地盯着我们。当我们经过这对父子身边的时候,小男孩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好甜的西瓜,十块钱一箱。”我看了小男孩一眼,停下了脚步,走过去看看驴车上的西瓜。小西瓜的确新鲜。我想买两箱西瓜,妻子反对道:“今天买的水果已经够多了,真的不需要了。”我执意要买,妻子无奈地同意了。她看看这箱,敲敲那箱,装出很内行的样子。我对妻子说:“别挑了,随便拿两箱走吧。”

妻子有些不高兴,觉得我买东西太随意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西瓜都是菜农昨晚一次性摘下来的。所有的西瓜都很新鲜。妻子是城里长大的,根本不懂这些,还在我的面前装内行。她哪里想到他老公在30年前就是驴车上的那个小男孩啊!

一车西瓜30箱,全部卖完也就300元钱,不用说西瓜需要犁地、播种、掐藤、施肥、浇水、除虫、采摘、包装……不用说种子、农药、化肥的成本,不用说被城管抓到有罚款的风险,就凭凌晨三点起床,父子俩摸黑赶着车到这儿来,仅仅拿着300元钱回去,就知道这份辛苦钱挣得有多么不容易!当今社会,300元钱能干什么?不用说买车买房,不用说买名表古玩,不用说龙虾鲍鱼,不用说西服化妆品……就连买一双高档皮鞋都不够啊!

小时候,我什么农副产品都卖过,卖过蔬菜,卖过鸡鸭,卖过小猪仔,卖过亲手从湖里摸的鱼……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挑了两筐胡萝卜去卖,在涉水跨过一条小水沟时,不小心把胡萝卜全部撒到沟里了,我在水中摸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回一些胡萝卜。手脚冻得红肿又何足挂齿?只是心疼丢失了那么多胡萝卜啊!

有一年年三十,我挑着一担莲藕去卖。因为莲藕太重,我走走停停,等我赶到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我一个人站在集市的入口,热切而又无望地等待买主。我会远远地盯着每一个向我走来的人,祈求般地望着他过来,又几近绝望般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很清楚,我已经没有力气把这担莲藕挑回家了,我只能想办法把它处理掉,甚至扔掉。后来,我的班主任老师经过这儿,看着蹲在墙角边的我,马上把这担莲藕全部买走了……

妻子总喜欢抱怨我买菜的时候不喜欢讲价,因为她不清楚她的老公是一名潜伏在她身边的资深菜农!她永远不懂菜农在想什么,永远读不懂菜农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