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乾隆的文章 / 乾隆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谁害了和珅

文/张爱国

初进公务员队伍那会儿,和珅常和同事们一块儿到大街上办公务。和珅长相俊美,文武双全,真帅哥一个,自然引得无数大姑娘小媳妇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此几次,同事们不乐了,再出门就撇开和珅。和珅一笑,这帅不帅的都是爹妈给的,你们酸个啥?

更让同事们不乐的是和珅这家伙还清高得很。官员辛辛苦苦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群众送点鸡蛋、米面、碎银之类的,说明啥?说明群众懂得感恩。你不收,岂不是脱离群众不愿与群众打成一片?冷了群众心?可和珅这小子就是不践行群众路线,一个鸡蛋都不收,还说什么“我收你一枚鸡蛋,我和某也就一枚鸡蛋的价值了”。同事们心里好笑,你和珅家里穷得叮当响,孩子在学堂,爹妈卧病床,老婆还下岗,还硬装,看你能装多久!

没想到和珅还真棒,都两三年了,依然一个鸡蛋都没收过。同事们就恨上他了:“大伙儿一栋楼里办公,一个锅里吃饭,我们都这样了,就你还那样,你到底想咋样?”于是,连撒尿都离和珅远远的,绝不和他尿一个便桶里。

好在和珅勤奋好学,能力出众,办事有板有眼,引起了乾隆爷的注意,被提拔走了。

和珅很高兴,升官不升官倒无所谓——官再小也是为人民服务不是?关键是离开了那些羡慕嫉妒恨的家伙。和珅想,新环境新人际,我绝不会再受孤立了——人家大官站得高,眼界高,胸怀定然要阔于那些小喽啰的。可和珅错了,不久他又落单了,而且大官们的手段才真叫高。高得偌大的办公室里,和珅连呼吸都困难了。幸好这时候云贵总督李侍尧被人举报贪腐,和珅主动请旨去昆明查案。

李侍尧在云贵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关系网比互联网都高科技。好不容易,和珅才斩断了李侍尧的根须,挖出了这个大萝卜。去泥,洗净,一看,和珅不得不佩服李侍尧,举个例子吧:这老萝卜头不知从哪弄来两颗也不知是真是假的钻石,叫管家拿去找自己的下属,说你是知道李总督的,官大开销大,为官又清廉得很,所以啊,生活就拮据得很。李夫人陪同李总督国外访问时连个像样的礼服都没得穿,丢云贵人民的脸啊,给大清国的白脸抹黑啊。所以呢,李总督就想变卖了这祖传的宝贝补贴家用。你看看,能不能帮李总督找个买家呢?下属们一个个都贼精,立马掏银子高价买下钻石,过几天再送还李侍尧。接着,李侍尧又将钻石卖给别的下属……当然,买主们不久就一个个坐上“火箭”,升了!

最后,和珅查清李侍尧贪腐白银三万五千两,判“斩监候”,并报乾隆爷批准。

乾隆爷看了和珅的报告,嘴里直夸和珅能办事,心里却老大不爽:“你小子只知道斩斩斩,知道我培养一个高干容易吗?真斩了,都斩了,我大清谁去支撑?再说,三万五千两,对一个封疆大吏,算什么呀?对我大清,更不算什么嘛!”乾隆爷没有直接更改和珅的判决——皇帝嘛,这点素质肯定是有的,何况和珅这案办得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件件有证人证言,条条有大清律依据。

乾隆爷把案子交给“九卿会审”,他想这些卿最懂我。哪知这些卿身离他很近心却离他很远,根本不懂他,说和珅心太软,“斩监候”太便宜了李侍尧,“斩立决”!

乾隆爷不罢休,将案子发给各地总督、巡抚,叫大家都谈谈看法。总督巡抚们一看到案宗,冷汗直冒,心想李侍尧能杀,我们还不该碎尸万段啊?但很快都懂了皇上的心,笑了,于是坚决和皇上站在一条战线上,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块使,上奏说,李侍尧虽有罪,但能力强,作风硬,功劳大……

赦了李侍尧,和珅很郁闷——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当然不知这里面的那么多道道。

几年后,甘肃的干部群众联名举报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贪贿。乾隆爷心里怎么想的,不知道,反正主动派了和珅去查案。

和珅一到甘肃,当地的大小官员就义愤填膺地前来揭发王廷赞。和珅真不是吃素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乌云见太阳,很快就知道王廷赞是个大清官,曾在基层多部门任职,群众口碑极好。做了布政使后,王廷赞想保持故我,却发现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时时处处都有人揪他小辫子,给他穿小鞋,使绊子。一了解,原来前任布政使王亶望不仅自己腐败透顶,还将州县大小官员全拉下了水,所以现在当然不能让他王廷赞一个人在岸上干爽了。终于,也不知道王廷赞是真的坚持不住了还是被迫的或者是被陷害的,收受了几百两银子——有人证,有物证,有口供,有作案动机。

和珅很同情王廷赞,在给乾隆爷的报告中说,王廷赞确实犯了朝纪国法,但这些年他一直勤勤恳恳、清清廉廉地为朝廷为百姓做实事,赢得的都是赞歌,发挥的都是正能量。他家也真的清贫,比他官大官小的人的孩子,吃空饷的吃空饷,做官的做官,进国企的进国企,移民的移民,唯独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教书,一个都四十多了还在为科举而读书。总之,王廷赞是初犯,情有可原,让大家批评批评——不是那种“一工作起来就不顾自己身体”的,再让他开展一下自我批评——不是那种“因为我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对大家就不太体贴”的,然后责令他写个检讨——要深刻要泪流满面要触及灵魂最深处的,就得了。

可是,乾隆爷却不这么想了:大清国近年来腐败风一阵猛于一阵,再不刮一股反腐风,后果很严重,严重得定比那俄罗斯还要惨。王廷赞正是一个丧失操守、晚节不保的典型。乾隆爷想,杀王廷赞,有利于让群众相信,任何人,不论你职位多高功劳多大,曾经多伟大多光荣多正确,只要侵害了群众利益,就要为自己的行为埋单,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换句话说,群众要相信,大清国绝不会给任何腐败分子针眼大的藏身之地。乾隆爷还想让王廷赞这只“鸡”,敲敲那些“猴”的警钟。

王廷赞被杀了,“猴”们警钟响了吗?没有!“猴”们一个个都鬼精鬼精,早看透了乾隆爷的心和大清国的局,该吃的吃,该收的收,该包二奶养情人藏小蜜的照包照养照藏。

再说和珅,看着王廷赞的人头被砍下后还两眼泪汪汪,不禁一身冷汗。一扭头,早已官复总督职位还加封了“太子太保”衔的李侍尧正两眼笑眯眯。和珅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仿佛打了王廷赞的“鸡血”,立即向着贪腐的最高峰高歌猛进。

俗中出雅

文/钱晨

世间万物,物极必反,无论对与错,正与反,只要稍作改动,它们都可以相互转换,其雅俗意境,也会立马大不同。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欣赏》一书中有记载曰:“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灵,环境优雅静穆,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叹》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并赐此‘真趣’匾。”“真趣”匾如今仍悬挂于苏州狮子林真趣亭内,匾的中间最上方刻有一方“乾隆御玺”朱文印。

有关乾隆当年恩赐此匾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乾隆巡视江南时,曾多次与众臣子同游苏州,当然也少不了狮子林。据说,有一次,他见狮子林中假山堆叠、池水清幽、小桥别致、曲径回转,兴之所至,挥毫写下了“真有趣”三个字。随他一同游园的大臣、园子的主人黄熙感到这三个字过俗,却又不好明说,灵机一动,当即跪奏,乞请乾隆将其中的“有”字赐给自己。乾隆很快就悟出了黄熙的意思,当即说“真有趣”三字去掉一个“有”字后正好与宋人王禹偁的诗句“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的意境相合,便钦赐黄熙“有”字,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块“真趣”匾。

乾隆题“真趣”匾的故事,提醒读书人在作书的时候都应该小心谨慎、仔细推敲,否则有时虽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但学养、味道、情趣却已是雅、俗不同了。

题匾写字,精确用字方能俗中出雅。可若是说话演讲,又如何能做到俗中出雅呢?

古人说:“宜朴不宜巧”。梁启超的演讲可说是“俗”到家了。通篇看来,诸如“老实不客气”、“绝对地不肯吃饭”,表达通俗浅显,如话家常,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点;而“出胎”、“咽气”、“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等,也是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让人一听就懂。但是细思之,这些“俗”语中却蕴藏着深刻雅致的人生哲理,雅与俗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可说是以“大俗”见“大雅”的典范了。

“琴棋书画堪称大雅,柴米油盐未必就俗”。演讲时,不妨以“俗”一些的形式和技巧来表现,但是要善于恰当把握“雅”“俗”分寸,灵活地游走在“雅”“俗”之间,做到平中出奇、“俗”中寓雅,才能避免演讲流于庸俗媚俗低俗、恶俗。

如此看来,题匾写字,和演讲说话,因其语言风格不同,要做到俗中出雅,还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夫。

春节名菜“全家福”

文/郑其

大凡中国人过节,特别是除夕和春节,合家团聚,喜气洋洋,到酒楼撮一顿或在家做些好菜吃是其中的主要“节目”。菜肴必须好吃,名称要得图个好意头,于是,“吉祥”、“如意”一类字眼甚是为人所爱,特别是一款叫“全家福”的江南名菜,更是很多人的首选佳肴。

说起这“全家福”来,有个出典传说。

相传秦始皇35年焚书坑儒,许多儒生都遭劫难。有一位名叫朱贤的儒生被埋在坑中后到晚间又苏醒过来,拼命挣扎爬出来躲藏在深山老林中,成天靠野果野菜充饥。为免于一难,躲避官府的搜捕,他只好隐姓埋名,漂泊异乡。

几年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朱贤便返回家乡了,可先前的房屋已在一年前被洪水冲垮,妻儿流落在外不知去向。朱贤见此,悲伤不已,便跳江自尽,幸被一渔夫救起。渔夫听过朱贤哭诉过后,对他说:“去年大水时节,我曾救了一位少年,看他老实本分又勤快,便收他为婿。他也是姓朱,你不妨一起到我家去看看吧。”见面相认,果然是失散好几年的亲骨肉。父子俩抱头痛哭,亦悲亦喜。随后,朱贤就留在儿子身边,靠卖鱼为生。一天,他正在市上卖鱼,忽见人群中有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忙凑上前看,竟是他的妻子。两人又惊又喜,互道心曲。就这样,一家人历经磨难之后又团圆了。

渔夫得悉后,采集了山珍海味,请来名厨,为庆贺亲家翁一家人团圆举办了一桌庆贺宴。厨师知道了原委,煞费苦心,烹制了一个特制菜,取名“全家福”。

该菜特选了山上长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生的各种山珍海味、禽、兽、鱼及蔬菜,采用滑油和烧炒相结合的方法,荤素搭配,色彩和谐,口感宜人,众宾客食后无不夸赞。从此,这道有着特别寓意的菜肴便流传开来,成为江南地区的名牌菜。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则关于“全家福”的故事。

相传苏州观前街的菜馆“松鹤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家菜馆本来只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它后来为啥大出其名,据说是乾隆在那里吃“全家福”而造成的。

乾隆下江南时,身着青衣小帽,路过观前街,见一家饭馆,铺面虽小,生意却也兴隆,他正好饿了,也就挤进去“加仓”。侍卫便带他上了阁楼。跑堂请他点菜,乾隆瞥到“苏州名菜”一栏,有一道菜叫“全家福”,心想蛮好,讨个吉利,就叫了这道菜。不一会,菜端上来了,乾隆夹起一块鱼片问跑堂:“这是什么?”对方答道:“乌龙肉”。乾隆又夹起一块鸡脚爪,问:“这是什么?”答曰:“这是凤爪。”乾隆听了,暗自吃惊: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你们这班小百姓,要把我皇帝、皇后统统烧了吃掉,还说什么“全家福”,真是大逆不道!想要发火,又碍于自己是乔装改扮,多有不便。后来只好发倔脾气,一定要退这道名菜。

无缘无故要退菜,跑堂哪里肯,双方便争执起来。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个北方口音的人无理取闹,又加上语言不通,发生误解,便聚拢来打抱不平。吃客人多理足喉咙高,乾隆理屈词穷还要充硬汉,免不了被众人狠狠地数落一番,下不了台面,只好怏怏离去。

不久,不知是哪个走漏了消息,说这个北方食客是微服察访的当今皇帝。于是苏州城里城外,一下子传遍了乾隆皇帝在松鹤楼退菜挨骂的事。大家听明底细,好不有趣,都说:“皇帝退,我们去吃。”于是便携幼扶老到松鹤楼来吃一顿“全家福”。咬咬这“乌龙肉”,啃啃这“凤爪”,不亦乐乎。从此,松鹤楼的生意越来越兴隆了。

今天,我们平头百姓过春节,一边品尝“全家福”名菜,一边玩味着它的有趣典故,也是一种文化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