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齐国的文章 / 齐国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走进七星台

文/牧羊大叔

癸巳立秋三日,天气变为凉爽;辰时出发,与雪堂、汝生、景战、列才五文友乘车奔驰,赶赴“七星台”大观赏光。

一路沿逶迤山道环行,两面看山清水秀风光。但见峰峦雾裹云环、形态各异:近处为“七仙捧桃”“佛祖打坐”“哪吒弄枪”,远处是“九俊驰骋”“悟空追妖”“嫦娥奔月”。来到海山湖,但见湖面清澈荡漾、垂柳环岸,青山倒映,醉舞狂然。走过一幢幢精致的小楼;拜别一幅幅泼墨般画卷,穿越“S”道路步步登高,又爬上陡坡左拐右旋,终于到达七星台圣地。

三层门楼的武圣门,是七星的主要景观,它斗拱飞檐、宏伟壮观,兵圣孙武的雕塑威武站立于门楼前。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兵家创始人,所着《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他的祖父田书曾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齐景公赐“孙”为姓,成为孙氏之鼻祖。武圣门坐落的山峰为一方宝地“马鞍山”,与官营、大射跺、小射跺逶迤相连,以此看出,这里曾是孙武的用兵之地,这里,曾是他研究兵法的摇篮。到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才离开齐国,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看到这高大的武圣门,对我国的兵圣敬仰肃然。

七星台的山:峭壁危岩,亘峰缠绵;七星台的树:葳蕤挺拔,顺山势起伏蔓延。山风穿林,有“大河奔腾、浪拍浪打”之声;烟霭萦回,有“疑入仙间、腾云驾雾”之感。豁然听到钟声,林荫中的青龙禅寺展现眼前。相传远古时代,七星台地域有一青龙任意呼风唤雨,使旱涝失调,百姓无法居住。正值王母娘娘寿诞要开蟠桃大会,托塔天王接御旨上天赴宴,路过此地见洪水泛滥,百姓居住的草屋坍塌无数,这才知有恶龙肆意捣蛋。托塔天王大怒,欲抛塔镇除,正巧东海老龙王来规劝儿子伏法,这才让青龙留下一命。此后,小青龙自新悔过听从民意耕云播雨,使之风调雨顺、丰收五谷。为此,建青龙禅寺纪念。听完这个传奇故事,笔者仔细查看此山山脉,竟是一条伸爪、翘尾昂头的龙体。感叹,大自然早就真乃鬼斧神工。

沿逶迤小道,赏两旁花草:缃色衬红,绿托紫蓝;跨淙淙小河,听汩汩喷泉:如笛似萧,凄迷婉转。不知不觉,来到一小山头,见有凉亭便在此小歇,掏出手巾擦擦热汗。这时,宁兄才讲,这就是章丘、莱芜、泰安、历城的圻山——“四界首”。首乃头也,四县商议来往事宜之地,以前曾有驿馆。一方石碣,上书“一脚踏四地,一步跨两国”,以此可见位置重要。为了一处霸王兴业,这里曾有多少战火燃起,刀枪剑戟,同胞血肉相残。山河依旧,历史沧桑变幻,昔日兵家是非之地,今朝已成为游览大观。只有人民没当家作主的和谐时代,悠悠千古中华才能国泰民安。

登上古来的长城岭,迎面看见一块巨大的泰山立于跑马岭山端。此时,日头透过树木的隙缝照在呈豆青色的岩石,呈现光芒万丈、五彩斑斓。泰山石为中华宝石,相传能镇妖驱邪,今日见到能闪射五光十色,真是感慨万千。

站在天罗顶回望,对面聚仙谷苍松遮岗,不时有云朵游荡。据说,人站在那里有得道成仙的感受,这才引诱游人徒步盘上。再看那剔透的王母池碧波荡漾,犹如镶嵌在山谷中的明镜闪闪放亮,水面上鸟鸣鹫旋,手捧仙桃的慈母温和亮相。这里是最美的境界,这里是能悟出真善美的地方。

沿长城岭步步登高,来到高高的烽火台上,巍峨蜿蜒的齐长城似肖龙昂首翘尾,越低谷,攀高峰,高高屹立在白云之上。再看一座座山头修筑的烽火台,那争鸣的远古号角回响在耳旁;又想起史册中那“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一代君王为博爱妃一笑而点燃烽火,落了个国破人亡的可悲下场。悲哉,爱美人不爱江山;哀哉,不计民生必然灭亡。

走险谷,越陡峭,一路谈笑,化解登山疲劳,终于来到七星台最高点。擦擦脸上的热汗,不顾斯文脱掉上衣,任凭呼呼地长风吹着脊梁,嗨,真是舒坦,真是清凉。探身城墙垛口,近观脚下,一缕缕炊烟在山谷村庄上空徐徐飘杨,一种久违了的宁静、纯朴情感涌在心上——这,怎不令人想起推车挑担的青年时代;这,怎不令人回忆起砍柴、薅山韭、逮蝈蝈的儿童生活状况。再往远看,亘岭起伏无沿无疆,呈大河奔腾之相,又令人想起一代伟人“苍山似海”的千古绝唱……看云际之处,山峰叠连成海龟群像,这又为“似海的苍山”加上一个奇观景像。

七星台山上山下处处是水,山多高,水多高,泉水或流、或趵或溢、或渗,无论那条山沟,都是水的世界,泉的殿堂。崖上、岩罅,处处涓流,滴滴答答;堰跟、林荫,叮咚作响,咕噜翻花。询问那条山沟里的小村村名,得知叫“岳滋”。嘿,这村名不就是对泉的描写:岳,高山也;滋,喷射也;村名如是说:此处高山流水也。

路边一位老人,他是岳滋村的。他说,岳滋村又叫撂子峪,传说唐朝一大将,因妻子亡故只好带着孩子,行军到此处,怕影响出征,便将孩子撂在山峪中。后人为宣扬他的精忠报国之心,给山村取名“撂子峪”。一个遥远的故事,让我们陷入了深思,普普通通村名,就渲染了先人的爱国之志。

走上鹊桥,清风抖擞着衣袖,就像神仙腾云驾雾一般。往下观看,下边游人只是画卷中的小小斑点。走着,逛着,思索着,我突然机灵一动,想出了一幅楹联:

走云中鹊桥,思索织女追牛郎,男耕女织享福也;寻残城古道,笑谈诸侯点烽火,猎艳追欢来祸焉。

哦,七星台,一首唱不完的歌儿,一幅看不够的画卷……

大妮子孟姜女

文/王国华

春秋战国历史上,能留印迹的女性,名字多带个“姜”字。如郑武公的老婆武姜。其事迹是,武姜生有两子,她讨厌老大,偏爱老二,帮着老二夺老大的权,被老大放逐。还有文姜。其事迹是,文姜与胞兄齐襄公乱伦,并怂恿胞兄杀了丈夫鲁桓公。私生活虽糜烂,但她颇具政治手腕,辅助儿子鲁庄公稳扎稳打,构建和谐社会,把鲁国由二流国家成功提升为一流大国,因此也获得了鲁国人民的谅解。再有宣姜。其事迹是,宣姜被聘给卫国世子汲子为妻,但汲子的父亲卫宣公听说宣姜十分貌美,便将汲子支走,在淇水上建立新台,迎娶宣姜,立为自己的夫人。据说宣姜和文姜是亲姐妹,而宣公的原配(汲子的亲妈)叫夷姜。还有一个叫庄姜的,是卫庄公的妻子,宋人朱熹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为什么都带“姜”字?一般的解释认为,姜是姓氏。姜子牙的后代,封地在齐国,所以齐国女性多姓姜。按当时习惯,女性的名字,把自己的姓放在后面。名字的第一个字,可以随丈夫(如郑武公的妻子就称为武姜,卫宣公的妻子叫宣姜),也可能是后世给她的定性。皇帝的庙号或者权贵的谥号中,若出现“文”“孝”“仁”字样,说明此人性情温和、持论中正,总之是褒义;若出现“哀”、“厉”等字眼,就比较惨了,说明此人一生荒诞。“文姜”二字,应该是后人认为其人功大于过,给予高度尊崇。

但若把姜仅当作姓氏,有点拘泥。《诗经》中称:“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要娶老婆,必娶齐国女。在这里,姜已泛指齐国所有女性。《左传·成公九年》中,更有“虽有姬姜,无弃蕉萃”之说,意为“即使美女环绕,也不能抛弃贱陋的女子”,“姬姜”指代所有美女。所以春秋时叫做什么什么姜的,不一定姓姜。老王的老婆,可以叫王姜,就是跟老王客气客气,不能较真。尤其下层人民中,“姜”应该是类似近世“妞”“妮子”“丫”“婆娘”等对女姓的统称。

据此来分析一下着名的“孟姜女”。孟姜女本为“孟姜”,“女”字是后世画蛇添足加上的。孟姜的夫家姓万,但她没被叫成“万姜”。当然,她也不是姓孟。古代兄弟姐妹排序,从大到小依此为“伯、仲、叔、季”,老大称为伯(又称为孟)、老二是仲,接下来是叔,最小的是季,所以“孟姜”很可能就是“大妮子”“大丫”的简称。

借口这把剑

文/李晓燕

前几日,浏览新闻,看到陈道明斥责吸毒艺人的话:现代人谁没压力?难道只有你有压力?你压力有老百姓大吗?用压力解释吸毒,纯属借口。

陈道明这番硬邦邦的诘问,让我想起战国时期齐国的贤士淳于髡对齐宣王的一番诘问。齐宣王继位初期,贪图享乐,疏于朝政,又不懂得广招贤才,所以为齐国效力的贤才很少,齐国国力薄弱,面对这种状况,齐宣王不在自身找原因,反而把这归咎于齐国上下有才能的人太少了。

对于齐宣王的说法,淳于髡向齐宣王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世上良马稀有,而大王喜欢,用尽全力寻找,良马便拴到了大王的马厩里;世间珍馐难觅,可由于大王喜欢,便在世间努力搜寻,大王总能尝到人间极品。可如今,大王说齐国贤才太少,可您是如寻良马、美味那样用心寻找了吗?

是的,齐宣王也不过为自己没有好好招纳贤才,治理朝政而找了一个借口罢了。

看了别人荒唐借口,由人推己,自己又何尝没有找过借口呢?各种各样的借口,让我们求了一时心安,可是,因为借口,我们看不到错误,抓不住过失,品不出不足。一个又一个的借口,更让我们失去了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能力和动力。借口就是一把锋利的剑,你挥起它,刺伤的却是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