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锣鼓的文章 / 锣鼓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正月里来正月正

文/陈频

正月里来正月正,新年新月新时辰,户户玩狮子,村村看玩灯。

送走大年之后,人们的活动一下子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玩狮子、玩花鼓灯,趁着正月里农闲,玩就玩它个热火朝天!

玩狮子的人,也是邻村的人,不请自到。

一阵锣鼓飞进村,一队人马拥出门。狮子走在最前面,摇着头,摆着尾,既有几分威风,又有几分可人。锣鼓紧跟其后,打鼓的人最显风头,花鼓斜挎在胯上,鼓槌子次次举过头,就这还嫌不过瘾,头儿跟着鼓点摆,长发随着鼓声飘。

禁不住狮子的招摇,禁不住锣鼓的引诱,男男女女,一时间围成半个圈。人多势众,狮子这才显威风。伸伸腰,昂起头,左左右右兜圈子;张张嘴,抖抖毛,浑身铃铛叮当响。明知狮子是假的,大人孩子还是一个劲地往后让。

狮子显威风,人们也没闲着。这边从家里抬来大桌子,那边从家里搬来大板凳。桌子上面放板凳,板凳上面垒板凳。还有人把筷子戳进欢团里,爬梯子把它插在屋檐上。如此这般,就是要验验玩狮子人的真本事。

锣鼓敲得更紧,狮子遛得更欢。一转眼,但见那狮子“前爪”往桌子一趴,只那么轻轻一纵,就跳到桌子上面。一阵鼓掌喝彩之后,狮子得意地向左右点头致意。就在这会,只听到大锣声声闷响,人们的思想不由得有了几分紧张。这狮子左顾右盼之后,慢慢地爬上了摇晃着的第一条板凳,紧接着又颤颤地爬上第二条板凳。大锣停下敲击,人们张大嘴巴,因为大家都知道,狮子皮下藏着的是两个人。这狮子稳稳地趴在板凳上,摇着头,摆着尾,突然撑起两条“前腿”,张开簸箕般的大嘴,一口咬下插在房檐上的所有欢团。一时间,四周的人们把染了色的花生和小糖,一股脑儿地抛向狮子。顿时,落下一场五彩雨。就在这会,狮子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地落到地面上,果然是身手不凡。又一通锣鼓,玩狮子才算结束。

“狮子闹门前,合家保平安”,合肥地区本来就有这个习俗,玩狮子,家家户户都欢迎。

新春旺月,图的就是大吉大利。

玩花鼓灯是大场面,一要提前邀请,还要及早准备。

在大场的中央,高高地竖起几根毛竹,主要是用来挂灯。于是,毛竹成了“消息树”,这边刚刚竖起来,四方就知道,今晚这里要玩灯。

大红灯笼挂起来,热闹的花鼓敲起来。天还没黑透,四面八方看灯的人,就如潮水一般地漫过来。

有节奏的锣鼓,敲出打花伞的汉子。三四圈子扭下来,这才招出了鞑子哥哥、兰花妹妹。

兰花妹妹真漂亮。头顶上一朵大红花,身后边一根长辫子,桃红色上衣镶着金边,麦绿色裤子只到膝盖下面。脚穿一双绣花鞋,手持手绢和扇子,走一步,颠三颠,就像朵朵刚出水的荷花,其实他们全是男扮的。鞑子哥哥最滑稽,鼻子下面两撇山羊胡子,对襟短衫全敞着,手中摇着一把四分五裂的芭蕉扇,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蹦,惹得观众一个劲地笑。

锣鼓不住地敲,兰花妹妹们手中的手帕和扇子不断地变换着花样,一时在头顶上,一时在身两边,跳着跳着,锣鼓声戛然而止,一个兰花扭出队伍放声唱道:“正月里过大年,玩灯玩到贵府前,唱段花鼓先问安,这才躬身拜个年。”这时大家齐声唱道:“拜个年,玩灯人到哪礼在先。”开场白赢得一阵掌声。打花伞的接着唱道:“去年本是好年景,又收金来又收银,金灿灿稻子装满囤,银闪闪棉花接房顶,接房顶,今年更比去年胜。”一段词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边歌声刚落,那边鞑子哥哥赶快抢着唱道:“玩灯图的是热闹,言高言低莫计较,好话记在心里面,歹话跟着大风飘,大风飘,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段唱词一出,大家都知道“得味”的唱词要来了。

这方唱罢,那方紧跟,一唱唱到三更天,才恋恋不舍地熄灯散人。

正月里来正月正,新年新月新时辰,户户玩狮子,村村看玩灯。一个正月,乡村里人人是笑声不断,处处是歌舞升平……

舟山锣鼓奏响海天

文/赵翔

舟山群岛位于东海之湄,长江之尾,就像镶嵌在那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的千百颗“玛瑙”“翡翠”,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它那独特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

就像交响曲属于音乐厅,萨克斯乐属于咖啡馆,舟山锣鼓则属于无垠的海洋。“舟山锣鼓”蕴涵着舟山海洋特色,大海、岛屿、渔船、“龙”是舟山锣鼓几个最基本的海洋精神元素之一,再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事物,也艺术地再现了舟山渔民的涉海生活。

“锣鼓响,脚底痒”。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舟山锣鼓有着浓厚的海岛特色。它曾出现在东海的海面、码头、渔村与街巷,也走进过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后又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渔船属于广阔的大海,舟山锣鼓属于民间,属于岛上朴实勤劳的百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迎神赛会的欢庆时节,舟山锣鼓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乐曲炽热、粗犷,与大海的广阔、浩瀚与暴戾形成一种对应,其审美风格其实就是大海景象的艺术抽象,表现了东海渔民那种豪爽粗犷的风格,富有浓郁的海岛生活气息。

在舟山,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海风劲吹,喜洋洋的人们把锣鼓敲得惊天动地响彻海岛。鼓乐激昂,铜锣耀眼,身着盛装的民间艺人激情四溢地挥舞着手中的乐器,欲将满腔激荡的豪情挥洒在海岛的天地间。日日的劳作使他们古铜色的脸庞焕发出神采,肌肉鼓胀的臂膀蕴藏的力量此刻化作欢庆音符,那喧天的锣鼓声响得让人的心里激动得发颤。

舟山锣鼓的主奏乐器,一是“五音排鼓”,由5只音调高低不同的大小堂鼓组成,按鼓的音调由高到低排列。一是“十三音套锣”,亦称“排锣”,有李月锣一面,大小才锣6面,狮锣4面,中低虎锣各一面。舟山锣鼓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八仙序》《渔家乐》《沙调》《潮音》《海上锣鼓》《渔舟凯歌》等。

“舟山锣鼓”又称“海上锣鼓”“码头锣鼓”和“行会锣鼓”,是舟山民间生产方式和生是舟山民间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组成部分。每逢鱼汛旺季,各地渔船就会千帆云集。以前渔船上没有导航与通讯设备,渔民们将大小不同的几面锣用一个木框固定,挂在船壁或竖在船头,再加上几面鼓,由一人敲打。船上的锣鼓就成为传递信息和壮胆驱邪的生产工具。船只回港或出航,锣鼓用于迎送,并逐步地发展为“太平锣”“欢庆锣”“迎送锣”“问候锣”“联络锣”“呼救锣”。

相传舟山锣鼓起源于明代,那时舟山多处建有防备倭寇的水寨。当时舟山水军演练时,由于风浪声声,“呼吸难通”,只能用只能用响亮的鼓声传递号令。此外,当年作为鼓舞士气的军乐演奏也影响到了舟山锣鼓的形成——民间以火铳代替火炮,以彩旗代替军旗,模仿鼓乐演奏、方阵行走等形式,就形成了舟山锣鼓的演奏特色。舟山锣鼓就是当时舟山一带水军的“军乐。”

后来,“军乐”慢慢地也变成了“民乐”,民间的船靠码头用它来招徕客人,航行时用它助兴解寂,遇雾时用它来传递信息。白泉镇是舟山锣鼓的发源地,走进白泉镇,经常会听到那铿锵有力的鼓点。鼓点声里,一群人将彩色的龙舞得飞一样有声有色,颇有气势;边上,一群不甘寂寞的少年和不肯服老的老农踩着长长短短的高跷,喜气盈面,步履夸张。“高家班”的鼓手则在一厢的屋子里尽情地挥舞着手中的鼓槌,把弧形排开的5只堂鼓敲得热烈奔放。鼓手把一腔的热情融化到手中的鼓槌上,鼓点如惊雷炸响,如骏马奔驰,如骤雨急至,那是从心底里迸发的生命激情。看者无不侧目引颈,如痴如醉。

白泉“高家班”是舟山锣鼓的一个品牌,保留着原生态演奏曲牌和演出形式,整场演出表现的是渔民出海、捕鱼、满载而归的情景,共有16人参加演奏人参加演奏。除锣鼓手外,还有唢呐、海螺的演奏者。每种乐器声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唢呐声起,表示出海的日子到了;“咣咣”锣声,表示此起彼伏的潮水;吹响海螺,表示渔民们相互招呼着结伴出海;鼓声雷动,表示渔船拉响马达……

舟山锣鼓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朵珍贵的艺术奇葩,它就像一片温馨迷人的云彩,轻轻装点着舟山时代的风景,朴质无华又异彩缤纷。如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势头正旺,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舟山锣鼓正在不断敲响新时代的节奏。

老街的后河戏

文/黄霞

是先有后河戏还是先有濯水老街?后河戏是地方戏曲呢,还是多种戏曲的融合产物?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也查阅过“县志”等相关资料,上面在提到后河戏时只有只言片语。直到十多年后,我拜访了老街上对后河戏钟爱一生的几位老人家,将老人们的零星记忆串联起来,对后河戏的发展脉络才渐渐清晰起来。

19世纪中叶,晚清同治8年(1869年)。当时的濯水是乌江支流——阿蓬江上的一个水码头,山里山外的货物在这里聚集交易,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贾重地。一个名叫“玉字班”的湖北戏班子来到此地,上演了《二度梅》、《天水关》等戏目,由于当地人迷恋戏曲,这个小小的戏班子竟然在镇上演出达一年之久。在此期间不少戏迷熟记了戏中台词,学会了各种角色的唱腔。后来,这批“玩友”先是聚在茶坊酒肆中表演几段,吸引不少街坊前来观看学唱,后来渐成气候,形成一个能独立演出的团体。岁月变迁,后河戏也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曲折起伏。到了1951年春,濯水业余后河剧团正式成立,还开创了《铡美案》中秦香莲扮演者由男扮旦角改为女扮旦角的先河。

最初的戏班子不过十来人,最多的时候台前台后加起来超过了三十人之多。这种民间戏班子很多地方都有,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草台班子”。这群白天下田种地摆摊卖货,晚上粉墨登场演戏的人在当地个个都是明星般人物。有老人说起当年县剧团组建时招兵买马,光后河戏戏班的就占了一半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后河戏演唱的曲目不多,除上演传统折子戏,如《辕门斩子》、《打渔杀家》、《小姑贤》、《穆柯寨》、《九件衣》、《陈州放粮》等片段外,还与时俱进、自编自演了《春到阿蓬江》、《分家》等新剧目。

后河戏的唱腔分南路、北路、上路3大类。这是内行人才能细分出来,像我这样的外行听起来就跟京剧、川剧没什么区别,看上去妆容和戏服也差不多。当然,这样说也错不到哪里去,因为后河戏就是汉剧、南戏、川剧与地方花灯戏和傩戏的大融合。

后河戏的锣鼓曲牌分闹台锣鼓和演出锣鼓两大类,有134种之多。如闹台锣鼓从“四门进”、“大出场”开始,到“启霸”、“溜马”,其中含“风乐大”、“扑灯蛾”、“扣扣”、“园园”、“飘飘”等,都是根据剧情的动作和唱腔而定。什么曲牌打什么鼓,由引子锣鼓到放腔锣鼓,应用自如,京胡、二胡伴奏则是根据锣鼓牌子而定。

后河戏不是天天都演的。过去是老街上谁家有红白喜事,或者那些从旱路水码头来做生意的商贩们为了答谢老顾客、庆祝新店开张什么的,才会请一堂后河戏去凑凑热闹、添添喜庆。现在是每逢有旅游团队来古镇的时候才会开演。

有戏班子就有戏楼。老街的戏楼曾经是当地建筑的一道风景。那个早已被岁月毁掉的老戏楼据说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一方是戏台,其余三方是回廊,摆满了看戏的条凳、椅子和桌子,中间留出四四方方一片天空,白天看蓝天白云、夜晚观繁星点点,既采光又通风。整栋楼除了屋顶的瓦片其余全是上好的木材,榫头结构,没有一颗铁钉,大堂最大最粗的几根柱子要两个大人才能合抱。最妙的是在下雨天,演戏的人淋不着雨,看戏的人在对面的廊里隔着露天院子、透过雨帘子看戏,那情景现在想来都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几年前,黔江区要把濯水老街和河对岸的暗河资源整合后打造成4A级景区。短短三五年,该恢复的恢复、该重建的重建、该整修的整修,老街顿时像洗净一身泥污后的老虎重换新颜,虎虎生威;特别是换址重建的戏楼,一楼一底,全木结构;雕梁画栋,每一幅雕刻画就是一个民间故事;飞檐翘角,每一个造型就是一个美丽传说。其雕刻之精美,楼堂之大气,土家建筑与徽派建筑融合之巧妙,让许多到此地考察的建筑学家们赞叹不已。

戏楼前面是一个大大的广场,也是由一块块本地山石铺嵌而成。很多外地人在看戏和跳摆手舞的同时,也会留意到脚下青石板上的花纹,研究一番后惊呼:老街好气派呀,居然用化石铺地。当地人听了,一副见惯不惊的样子回答:这样的“化石”我们这里到处都是,你喜欢?拿块去。

脚下踏着“化石”,嘴里品着美食,眼里看着后河古戏,耳里听着阿蓬江水滔滔不竭,游人无不感叹造物之奇妙,在这里,多骄傲的人都放下了架子,多自卑的人也就丢掉了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