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老年人的文章 / 老年人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老伴是个“宝”

文/许焕玉

近日,几个老友在一起闲聊,谈近几年社会上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的话题。令人不解的是在一些大城市,一些老年人好像赶“时髦”似的也在其中。据有关方调查,这几年老年人的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一年比一年高。自然人们谈到了原因,有的老友说,这有什么奇怪的,究其原因,无非:一是“撑”的,二是“闲”的,三是“染”的。

所谓“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想吃什么有什么,吃腻了细的换粗的,吃腻了荤的换素的,变着花的换。吃不愁,穿不愁,这在以前,人们简直连想都不敢想。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哎,你说怎么着,这几年人们还“撑”出一些“毛病”来。高血压,糖尿病自不必说,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就是例证!尤其是老年人,过去吃糠咽菜、挨冻受饿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些人却闹起了离婚,你说这不是“撑”的,是咋的?

所谓“闲”的,如今的老年人,生逢太平盛世,赶上了好时代,有了好领导,日子过得比蜜甜。为求吃上一顿饱饭而整日疲于奔命的苦日子不见了,按说该优哉游哉尽享清福了吧,可就有的老年人“闲”出了毛病,无事生非,闹起了离婚的闲白!

所谓“染”的,有些老年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像年轻人一样,追浪赶潮,追求“时髦”,寻找刺激,像某些

年轻人似的喜新厌旧,几十年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老两口说掰就掰。据说在一些大城市,这种事真有传染性,一年比一年厉害!

老友们闲聊中尽管归结了近几年老年人离婚率逐年上升的诸多原因,但大家最终一致认为,这原因,那原因,最根本的还是这些老家伙们自身的原因。在现今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人的想法和活法变了,不同的想法和活法也多了。

在当今躁动、功利空气甚浓的影响下,一些老家伙没有把握住自己。以躁动的心态和功利的砝码去对待已风雨同舟、沟沟坎坎走过大半生的老伴,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大错特错了吗?老了老了,有人用功利的眼光,把婚姻当成一把雕刻刀,时时刻刻都想用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刻对方。

俗话说“年轻夫妻,老来伴”。老伴,老伴,老来的伴,谁也离不开谁。是一对分不开的相依为命的老伴,而不是相互控制的俘虏!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将男婚女嫁称为终身大事,婚姻就意味着与一个人结合一生,从此两人朝夕相处,荣辱与共。这是到老应该珍惜如命的缘分!这辈子,已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走过大半生的老伴,是你的宝贝,千万不能轻率地说掰就掰。

口占打油诗赞《老宝宝》作为本文的结尾:

这宝宝,那宝宝,

不如俺家的老宝宝。

解百忧,消千愁,

说说笑笑白了头。

相濡以沫度百岁,

生逢盛世乐悠悠。

神仙日子没过够,

相亲相爱情更浓。

日暮烟霞须珍重

文/高深

我这个年龄,生命的黄昏已经降临。正像古人说的那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离开工作岗位这些年,日常生活更随意些,更大众些,觉得过平民的暮年比在官场上“办公”开心多了。记得把办公室钥匙交给接替我那个人时,仿佛把肩上的一副重担子交给了他。

离退休后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这里说的“普通”首先是心态上的普通。花无百日红,有开就有谢,别老躺在往日的万紫千红里爬不出来。

刚离休时外孙女还小,有时带她上街,走得有点饿了,特别是遇上路口有卖烤红薯的,又甜又香的味道离很远就闻到了,馋虫经不住诱惑,索性买两个烤红薯,垫着一张餐巾纸,祖孙两个边行边吃起来,那才真是“味道好极了”。有的老同事说我当街吃烤红薯不雅观。我心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没人指出这种行为不雅,却指责我当街吃烤红薯不雅。我若始终就是一个老百姓,老同事还会指责我吗?看来要真想离退休后做个普通老百姓,必须从调整心态做起。

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体力视力听力渐衰,但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写字,对于社会我经常思考一些与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对自己则经常思考一些无切身利害的事情,于是就会不断地冒出某些作文的题目,并用成熟的目光和心态圈点已经体验与实践过的往事,这种回顾却使智力和判断力不但未曾渐衰,反而有一定的长进,使智慧的存量晋级为升级版,臻于完善的境地。

对年轻人社会是允许他们犯某些可以理解和谅解的错误的,一则他们阅历有限,生活智慧不够,难免走些弯路;二则他们年轻,还有认识与改正错误的时间。老年人则不同了,夕阳的余晖已经进入倒计时,犯错误的机会和改正的时间都很少了。英国有个叫塞缪尔·约翰逊的作家,他在《文集》中说:“青年人总是扑向权力,老年人总是追求财富。”他这句话可能会误导许多青年人和老年人。青年人到底扑向什么,我们暂不妄加评议,而一个活得明白的老年人会抛弃一切多余的物质欲望,智慧地告诉家人和朋友:“唯独健康是属于我自己的。”认真地想一想,真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步入了老龄社会,不仅“养老”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而老年人自己应该怎么生活,怎样安详而又理智地画好《晚霞》这幅画图,也成了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

写过童话《格列佛游记》的英国十七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描写为“英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和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讽刺大师之一”。他对老年人的活法提出了“十七不”,这里择其要抄录数条供老友们参考:

不混在青年人队伍里,除非他们专诚邀约。不鄙薄当代的作风、情趣、时尚……不向相同的人复述相同的事。不贪。不忘正派、整洁,因为怕落入鄙脏。不随便施教,也不随便麻烦别人,除非对方切求自己。不听谗言……

老年人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条巨大的支脉,举手投足仍然关系到一个民族的风貌及道德文明,所以要充满激情地拥抱生活。老年人最大的悲哀不应该是耳聋眼花,体弱乏力,风烛残年,而是思想和灵魂的冷漠。明代人洪应明老先生对老年人说过一句很给力的话:“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夕阳岁月,更须珍重,不可懒惰闲散度过,仍然要过出味道过出光彩过出人格来。

读老人的书

文/荆友池

“老人的书”即老年人写的书。当一个人经过幼年、青年、中年,最后步入人生晚秋的时候已经“走到人生边上了”,对人生,对社会,即使看不透,至少也能看开。这时候写的书,自然如陈年老酒,甘洌清香,饮之弥醇。

因为我是老年人,所以我喜欢读老年人的书。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我感叹于作者的真诚和坦然,即使已进入耄耋之年,依然有不少人生的困惑,但尤为难得的是,她均一一“秉笔直书”,没有丝毫隐瞒;读季羡林的《我的人生感悟》,我惊讶于“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的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事实,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这样的直白,仔细想想,季老的话却又不无道理,毕竟这是一位经历过太多世事的老人的“阅世心语”。读好写“大块文章”的王蒙所写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我不仅为作者几成体系的处世经验和体悟而深深折服。读卢梭的《一个孤独散布者的遐想》,我又不仅为作者晚年的凄凉和孤独而感叹,这位18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即使进入垂暮之年,依然没停下思考的脚步,孜孜不倦地为人类奉献出最后一道思想的佳酿。

这些老人早已看淡了名利,他们之所以在晚年还笔耕不辍,只是为了忠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经历过人生绚丽而复归于平淡的老人,所写的文章不玩弄文字技巧,不故弄玄虚,不卖弄学问,不高谈阔论,所以这类书行文大多平实,但在质朴的文字中,却饱含了作者的血泪经验,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和重量。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看老人的书,就如同与一个个睿智的老者促膝交谈,只要留心,肯定会受益匪浅,不仅内心感到充实,灵魂也会得到升华。“在书籍中观照自我,在现实中历练人生。”通过读老人的书,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步履会更加坚定,眼界会更开阔,目标也会更清晰。读书能有如此大的收获,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