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在这里的文章 / 在这里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时间在这里消隐

文/何兴龙

这是一座民间艺术的宝库。

南五台山脚下的这个院子里,有40多座迁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戏楼、店铺、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步入楼台亭榭,漫步宅院门楼,感受书香气息,呼吸千年珍贵草木的芬芳。

在诸多宅院中,阎宅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宅主人名叫阎敬铭,清代陕西朝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大荔县)人,1882年任户部尚书,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官居一品。据史料记载,他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曾支持光绪实施新政,是大清富国强兵的良将,在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为官,曾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同朝为官,历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宅院内有一幅渔樵归来的砖雕:下方的渔夫打鱼而回,上方的樵夫砍柴而归,右上方的葡萄树果实丰盛引来松鼠,寓意丰稔收获的场景,向人们表达着主人属意田园生活、娴雅寂静的生命样态。

阎敬铭当宰相时,在今天陕西的大荔县主持兴建的“丰图义仓”占地20多亩,储粮800多万斤,被慈禧太后御笔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在建仓十年之时,陕西就遭遇了大灾荒,阎敬铭及时开仓赈济民众,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救时宰相”。

庭院幽深,廊房挺立,冰雪洗净后的屋瓦、院墙,更像是饱经历史沧桑的记录者,只以沉寂与庄重,诉说着兴衰更替、人生百态。士、农、工、商之事,仁、义、礼、智之德,都在这一笔一画、一砖一瓦、一石一柱中,或被铭记,或被时光所带走。

走出庭院,旷野之中伫立的8600多根的拴马桩,造型各异、惟妙惟肖,强大的阵容,仿佛有千军万马在恭候检阅。有寓意辈辈封侯、世代为官的“背背猴拴马桩”;寓意吉祥如意的“钱币拴马桩”;寓意长寿,表达多子、多福、多寿的“猴子骑师拴马桩”;盼望家人平安归来的“侍女抱瓶拴马桩”……

有一座桩首之上前后站立两个人,身穿交领宽袖长袍,是出家的和尚,这是出自唐代寒山与拾得两位友人的故事,名曰“和合二仙桩”。相传寒山与拾得以前是两个很好的朋友,两人的关系非常的和睦。后人为纪念这种和睦的关系就俗称他们为和合二仙,象征和合美美、和合万年。这些手工打造成的石柱,因为背后的典故而富有灵气,它们历经了风雨的洗礼,记录着关中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也见证了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寒风凛冽,它们伫立不动,向大自然展示着憨态自由的生命力量。

民俗,是民间历史的沉淀,被赋予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太过匆匆,所有的新鲜热闹还来不及成“俗”,便风化无痕。一个曾经用三百诗篇“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优雅古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或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温暖民俗,当物质生活愈加丰盈后,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是否可以带我们重新回归民间文化的源流,体味清纯,感受沧桑与厚重?关中民俗院内还有民俗器物、木版年画、建筑构件、度量衡、铁钟、佛像等多个专题展厅,琳琅满目。质地拙朴的民俗器物,讲述着古人的生活习俗。听上一段千年老腔,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前静心许个愿,内心会在这里得到洗礼。

时间在这里仿佛消失隐遁了。

纺织城的树

文/刘晓荣

无论从何处归来,一进入纺织城的街巷,便有一种安静幸福的感觉。根源上是因为家在这里,惦念和牵挂在这里,一切都是熟识和亲近的。另外,视觉上最先被陶醉的,便是这条条街巷上,那些遮天蔽日的行道树。

一个地方的年轮似乎都是与树木息息相关的,怡然安居的地方,总有许多年代已久的大树,人们便如大树一般,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脚下的土地上。

纺织城的街道都不宽,像是田埂一般,依着地势纵横交错,把这里分割成典型的小城镇模样,几步之遥就会遇到丁字或十字路口。也因此,行道树夹路而立,连着那些老社区的大树一起,密匝匝地将这座小城遮覆在浓荫之下。

春来萌芽翠色嫩,夏里叶茂遮绿荫,秋时斑驳如彩绘,冬去落英别空枝。因为树,纺织城四季的更替便如同一幅画卷,流韵自然,色彩斑斓,让日日穿行其间的人们多了一份惬意和感叹。四季便如此无声更替,人们在树影下穿梭中,从年少到青春,从忙碌到悠闲,从浓荫下的浪漫,到午后散步的平和,不觉间,时光匆匆擦肩而过。

我时常看着枝梢间随风闪烁的光影,遐想着树和叶的故事,无论是萌动、茂密,还是离别、凋落,总是有无尽的美好。转念想来,树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知见证过时代变迁中多少人间的聚散离合,喜怒哀乐,它们是否也会生出几番感慨呢?

万物皆有性灵,树在流年中与人息息相依。想必,这夹道成荫伸展的姿态,便是树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呵护;这枝梢间四季流转的色彩,便是树对这里的人最浪漫的表白;这回响于四周的鸟雀蝉鸣,便是树对这里的天空最动听的回唱。

于是,视野里便映出很多美景:有时透过玻璃窗,翠绿的树冠就像一幅油画,满满地镶嵌在窗框里。正值雨后初晴,风吹过,窗外的画面便生动起来,嫩生生的新叶轻轻摇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派生机盎然。有时走在回家的路上,无意间一抬眼,就看到了路两旁那些站得笔直,长着密密匝匝叶子的树,枝叶交错在马路上方的天空,就像架起了一道斑斓的彩门。阳光透过来,穿过一层层参差的叶片,给整个树都笼上了一片暖意和慈祥,地上满是斑斑点点的树影,莹莹闪烁。

几十年过去了,纺织城的人,纺织城的树,连同这里发生的故事,都在时光里一点点沉淀,彼此交织出一份亲切和安详,成为这座小城浓浓的情结。

我们同树一起,恋上这座城,因为根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悲喜在这里,爱也在这里。

家乡的歌与美

文/陈天旺

《醉美黎水》是专属于家乡的歌。其词为:“皇后寨上云绕霞飞,五里峡风光令人陶醉。九溪十八坝依山傍水,三县交汇人文荟萃。啊,黎水,美丽的黎水!山歌号子嘹亮清脆,和谐边镇欢声笑语。生长在这里,我们骄傲;生活在这里,我们甜美。啊,黎水,美丽的黎水!绿色发展春光明媚,时代梦想这里起飞。生长在这里,我们自豪;生活在这里,我们醉美。”

此歌经专家谱曲后在一次文艺演出时作为压轴节目隆重推出。很多老乡都为家乡有了量身打造的歌曲而奔走相告、转载分享。因为,是家乡的美才催生了这首歌,这歌演绎的就是家乡的美。

家乡的美,在山水生态。山巍峨壮观,水清澈见底。凡到过黎水的人,对这里的奇山异水均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些山或似人头、蜂子,或似花轿、笔架。青龙盘山、白虎踞堡,皇后坐寨、公媳倚坝。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般。发源于皇后寨、冲天坪山系的溪涧河沟水流潺潺,山泉水、龙洞水随处可见,甘甜爽口。“一脚踏三县”处即在黎水河注入郁江的五里峡中。山上树木葱郁,山下良田沃土,山腰、河边是住户人家。晴则蓝天白云,时有云雾蒸腾,处处田园牧歌。几百年的大树、古树比比皆是,林中野生动物、植物种类繁多,鸟语花香。春来山花烂漫,夏至生机盎然,秋天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民众勤劳善良,民风淳厚古朴,民居错落有致,房屋周围绿树翠竹环绕。

家乡的美,在人文风情。因以前商贸繁荣,兴办有制作徽墨原料的几家烟号,墨香濡染带动了家乡的崇文重教之风。据县志载,光绪十六年即设明伦义学;民国时期有保国民学校8所,另有私立永福小学、广文小学、女子职业小学等数家。学校多、办学早,更是开时代先河地创办了女子学校,使其声名远播。时代发展到今天,众多部门大力扶持,热心人士慷慨捐助,莘莘学子灯下苦读,不少家庭仍节衣缩食将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去读书求学。又因与湖北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积淀,在逢年过节、娶妻嫁女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区内其他乡镇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就是老人过世后唱哀歌,其音色低沉凄怆,声调抑扬顿挫,词句牵人心肠,让听者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家乡的美,在和谐发展。前些年,信息闭塞、交通不畅曾是制约家乡发展的两大“拦路虎”。后来随着电视机、电话的进村入户,移动网络信号的覆盖,进城公路硬化、出境公路贯通、村组公路遍布,基础建设蒸蒸日上,“瓶颈”制约土崩瓦解。种养殖业与观光农业、粮经作物与中药材、集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呈现出一幅幅壮丽画卷。还重点抓了畜牧市场、综合农贸市场和小商品一条街,打造对内带一片、对外幅射周边的边贸重镇。“渝鄂边区本友邻,礼尚往来胜至亲”。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商品贸易,边区人民交往十分频繁。路上没设关卡,自可来去自如;买卖但求公道,不管来自哪边。在土皇垭渝鄂交界处,欢迎到来的标语高高飘扬;在五里峡大桥头,“睦邻友好公约”被铭石刻碑。每五天一场赶集时,来自利川、咸丰边界乡镇的客商与本地人氏平分秋色。

今后,家乡还会不会有新的歌曲,继续歌唱她的美丽?我不敢妄加推论。但不管怎样,《醉美黎水》当是序曲、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