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油糍的文章 / 油糍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从前慢

文/熊维佳

印象中关于故乡的一切都是慢的。

小时候站在任河对岸看这座山城,在有雾的冬天里,像座神仙居住的岛。此话不假。小城的人们活得神仙般悠哉,日子过舒坦了再谈现代化罢。十几年过去,站在文笔山上看过去,高楼也没几座,怕是对不起小重庆的美名。任河的水也流得慢,江上偶尔泛起的涟漪,定是伴随着渡船的汽笛声荡漾开来,和着嘹亮的船歌。

回去的火车也慢。清早从安康出发,坐上老旧的绿皮火车,到家都准备吃午饭了。往返的心情却是不一样的:回去时归心似箭,离开时依依不舍。火车老是晚点,大夏天站在月台上能等出一身汗。车来了,小不点的我享受特殊的上车待遇:绿皮车的窗子可以打开,我就被大人抱起来往窗子上递。每次都很幸运,车里有好心人接住我,抱进火车,让我安稳坐下,顺便给大人们占几个空座。开心归开心,终究还是不舍。缓解的办法是数隧道,直到现在还清晰记得,从紫阳到安康要经过三十六个隧道。后来绿皮火车被淘汰了,回紫阳走高速公路一小时就能到。硬硬的绿色座椅、布满灰尘的吊扇、混合着泡面味和汗臭的空气,成了再也找不回的昨天。

作为紫阳的招牌,蒸盆子和绿茶也讲究慢。蒸盆子的原料得样样精心准备,特别是鸡蛋饺子,老妈拿只汤勺在蜂窝煤炉子前制作蛋皮,一坐就是小半天。下好食材和调味料,慢火细炖,小小的我也知道,莲菜软糯与否,可以检验蒸盆子炖到位没。品茶更是要慢了,不多泡几次着实对不住反复的制茶工序。老人家的一天,数杯茶而已矣。

在县城只上到小学一年级就搬去安康了,短暂的记忆里倒是留下了几个身影。上学的路上总会经过王家商店,习惯了和门口坐着的老人打招呼;院子里当孩子王,手下有个心似顽童的老爷爷;最快乐的还是和小学女同桌打闹的时光,以为可以永远一起玩耍。后来,商店门口坐着的变成了老人的儿子,没能去参加老顽童爷爷的葬礼,女同桌的笑容和名字一起,像蒲公英飘散而去,很慢,却抓不住。

二零一零年的暑假,在紫阳外婆家熬夜看世界杯。比赛结束,天还没亮,肚子的叫声催我去觅食。河对岸依旧点着灯光,街上没有行人。惊喜的是,闻到了街边早点铺的豆浆香味,遂等至开门,一碗豆浆两个油饼下肚,爽快淋漓。农机厂开始喧闹,路过常去的油糍铺,已经有人在排队。转念想,一般这个点我还在睡懒觉,外婆正在把热腾腾的油糍套装带回家,佝偻着背,一步一顿。

如今已经很少回紫阳。外婆已在外公身边长眠,那段上坟的盘山小径很快就能走完。教育局家属院和广场下面的家门,连同着绿皮火车、旧教室、油糍铺一起上了锁。时光从回忆的门缝偷偷跑出来,慢慢散开,像极了那天早上的豆浆香味。

清明紫阳行

文/阎丽珠

清明紫阳行,收获颇丰。买了明前茶,外带村民所赠手工炒制明前茶;吃了名吃蒸盆子;还饱览了紫阳山水。

紫阳县位于陕南汉水之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瑞,字平叔,号“紫阳真人”曾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

好山好水出好茶,因地处汉江上游,紫阳盛产富硒茶,早在唐代紫阳茶即为宫廷贡品,由于水土中硒含量丰富,茶叶中也累积了很多硒。而硒元素正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来紫阳前,我就打算买点明前茶带回,还在网上查了紫阳小吃,有油糍、桨巴馍、酥炕炕、还有大菜蒸盆子,我准备一一品尝。

坐火车到紫阳已是午夜时分。清晨早起,看汉江水平如镜,一艘小船驶过,船后人字形的涟漪渐渐扩散,于是平静被打破。我们直奔码头,准备坐船到河对岸去看仙人洞真人宫。码头有家不大的街头小吃店,买甜浆和油糍,油糍乍看像油饼,黄灿灿、油汪汪。买个尝尝,口感外酥瓤松软、清淡、不腻、入口即化,而且好吃不贵,一个才一元钱,连着吃了俩。油糍是用豆腐、面粉和成面糊子,然后舀一勺平铺在工具里下油锅炸,等飘上来就熟了,浇上些辣酱,红黄相间,色泽诱人的油糍就上桌了,甜浆是把白米下在豆浆里熬成,口感清甜,感觉这里的水似乎特别好。

仙人洞真人宫在河对岸,坐船过去几元钱。这里就是张平叔修炼之处。曾经屡屡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竟然确有其人,而正史也有记载。相传紫阳真人生活在北宋年间,遇道人点化入道,后云游至此,遂凿洞面壁,修炼内丹,并着有《悟真篇》等南派道教着作,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在这里香火很旺,游人也不少。

下午我们租船去了瓦房店,明清时期,瓦房店是陕南最重要的山货特产集散地,各地商家纷纷在此修建会馆。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山陕会馆(北五省会馆)和江西会馆局部。北五省会馆正在修葺,门紧闭,只能隔隙拍照。

一天奔波,饥肠辘辘,在街上寻找紫阳蒸盆子,找了好几家,都说这东西制作时间长,一般要预定。走到拐角一家饭店,老板娘说,她亲戚家的饭店,有蒸盆子卖,可以带我们过去,听后,大家一扫脸上阴云。

等蒸盆子上来一看,这菜卖相极好,实在的大号不锈钢盆,装得满满当当,面上是金鱼状的鸡蛋包,里面有土鸡、猪蹄、鱿鱼、青笋、木耳、莲藕、胡萝卜等等,青、绿、红、黑、白色泽鲜艳,十分诱人。这道菜口感清淡鲜香,特别是汤色清亮,味鲜美,且营养丰富,不愧是紫阳名菜。九个人又要了菜豆腐、魔芋片等几个当地菜,大块朵颐,风卷残云般盆空盘净。与老板闲聊,得知蒸盆子所用大块食材,上蒸笼要隔水蒸制6小时,由于制作时间长,所以,想吃一般得预定。他家餐馆在安康蒸盆子大赛中,曾获得过二等奖。意犹未尽的我们又预定了第二天的蒸盆子。

第二天,我们去看双桥镇,回返途中还看了高桥镇和廊桥。回到紫阳县城,又登上山头,去拍紫阳全貌,走到一处山里人家,坐下与他们闲聊,得知新茶刚下来,只见男主人捏一撮并不起眼的茶叶,泡上后,招呼我们品尝。主人说,茶是新茶,样子不好是因为自己喝,没有选茶,要是卖就要仔细挑选。茶上来了,只见汤色白中泛微绿,有淡淡清香,品一口,似有若无的清苦渐渐弥漫,温温软软,咽下,喉有微甘,一杯品完,顿觉神清气爽,好茶。我奇怪这七歪八扭的茶叶,竟是这等清香。问主家,说是他们这儿水好,用的是山里泉水。我好奇地尝了一口泉水。果然口感清甜,无任何异味。好茶须有好水泡,才堪称绝配。而紫阳很多村子,土地富含硒元素,流经泉水自然也成富硒水。主人招待很热情,看我们连连夸赞茶好,临走还送了一些新茶给我,作为回报我将从西安带去的牛肉干、果脯、豆腐干留给他们,算是城乡互换。

回西安前我们五人先去品尝预定的蒸盆子,竟然也吃个精光,晚上吃得太饱,大家一路溜达去茶叶店,买了和平村的新茶,当地人告知这才是正宗的富硒茶。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将这富硒水背回,只能用矿泉水泡茶,弥补些许遗憾。

清明紫阳行,踏青、品茗、观山、看水、吃美食。回到西安每每泡茶,就会想起汉江清流,还有至今难忘的紫阳蒸盆子。

油糍粑灯盏

文/黄孝纪

这名字有点古怪。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这个器物的名字,我心里就一愣一愣的。几十年过去了,每每琢磨这个名称,还是一愣一愣的。油糍粑,是我家乡一种用米浆油炸的美食,圆圆的,薄薄的,菜碗口大,金黄,蹦脆,喷香。灯盏,则人所共知,是那个时代农村的照明用具,散发出浓重的煤油气味。油糍粑和灯盏这两个各具内涵的名字一组合,则既非油糍粑,更非灯盏,乃是用来炸油糍粑的一个铁质小模具。其形状,仿佛一个“乙”字,上面是木手柄,下面是一个浅浅的小铁盘,铁盘的一端长了个比筷子尖还小的蝌蚪尾巴,折进木柄。整个看来,油腻,乌黑。

那时永兴县号称油茶大县。我的家乡八公分村放眼所见,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油茶林。采摘油茶籽后,已是冬季,洁白的油茶花怒放,仿佛漫天的飞雪。如今想来,真是令人神往的境界。

在我的家乡,用茶油炸油糍粑的过程,叫做泡油糍粑。一年里,若非有特殊的喜事,每一个家庭,一般只在过年前泡一次油糍粑。泡油糍粑,需要先把糯米和粘米按适当的比例配合、浸泡,到石磨上推成米浆。之后,在灶里添一炉新炭火,放上大油锅,倒入小半锅新茶油。炭火熊熊,锅里茶油发红翻滚,屋内外飘荡浓郁的新茶油芳香。这个时候,取出洗净擦干的油糍粑灯盏,从大脸盆里舀一小勺米浆,倒入油糍粑灯盏,一摇,米浆便均匀摊满油糍粑灯盏,浸入油锅。顿时锅里哗哗翻滚,热气蒸腾,油点飞溅。不一会,一张泛白的油糍粑就脱离油糍粑灯盏,漂浮在油面上,在热油的翻滚下,在锅内移动,吱吱作响。再又重复同样的程序,直到锅内漂满油糍粑,拿筷子一块一块夹了,不断翻转,油糍粑的颜色逐渐变成金黄,铁丝捞箕捞上来,弹弹油,倒入团筛米筛。这样的工序,费物,费时,费力,成本大,尽管人人喜欢,村人却不常吃。

母亲泡油糍粑的时候,我们围灶而坐。母亲只允许我们看,不许我们动手,也不许我们多嘴多舌。她说,上油锅是好事,会有油神到家里来,要恭敬,要讲好话。她生怕我们讲不好的话,因此事先就会告诫我们,最好少说,闭嘴。

为了犒劳一家人,安抚我们的嘴巴,母亲往往会先泡几块蓬油糍粑。所谓蓬油糍粑,就是把新鲜的猪肉剁碎了,和上盐、葱丝,拌成肉馅,先舀一小勺米浆倒入油糍粑灯盏过一下油锅,随即铺上一层肉馅,又过一下油锅,再淋上一小勺米浆,浸入油锅,炸成一块厚厚的、金黄的、蓬松的葱肉糍粑,满屋异香。蓬油糍粑炸成,母亲先夹一块放入碗中,双手举过额顶,到神台前敬神。过后,我们一家人才大快朵颐,太香,太好吃了!

这样的时刻,每年只有一次,且多在夜里。吃过蓬油糍粑,母亲打发我们上床睡觉。她一个人独自坐在灶火边,一勺米浆,一勺米浆,慢慢泡油糍粑,往往要到天明。

不同的年份,母亲泡油糍粑在最后所剩的不多的米浆里,往往添加一点芝麻,或黄豆,或花生,或削一两个红薯切成方形小粒,拌和均匀,做成芝麻油糍粑、豆油糍粑、花生油糍粑或红薯油糍粑,更是不错的美味。

母亲是2001年去世的,尚未满70周岁。这之前,家乡的油茶树逐年减少,荒芜,火烧,刀砍,村人的茶油产量连年减少。尽管这样,因为父亲的看管,我家在村前的那片油茶林还是保持得好好的,每年都还能产出百十斤茶油。我们每年都能吃上母亲泡的油糍粑。母亲去世后,我们再也没有吃到过用新茶油泡的油糍粑。

2005年端午节后,父亲去世。这时,我们家这片在整个村庄最后最好的油茶林,已毁于一场清明山火,烧得干干净净。村庄维持了数百年之久的油榨坊也在不久后拆毁。周边的山岭成了秃子的毛发,稀稀拉拉。

油糍粑灯盏大概在八公分村不再有了吧。我已多年不曾看见。